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294172
1、国内较为全面系统地收集和研究*关于核武器与核战争论述的专门著作,独家、经典!
2、本书两位作者均为核武器领域专家,在该领域十分具有权威性。本书参考诸多史料,揭示了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力量制衡的深刻思考和高瞻远瞩。再现一代伟人的缜密思维、卓远见识与运筹帷幄。
3、本书系统梳理和解读了反映*核战略思想的相关核武器与核战争论述,是研究中国核战略、理解中国核思维的之书。
和平与安全是人类的根本利益,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核武器的存在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核战争没有赢家,核战争灾难面前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因而,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如何从不首先使用到不使用,再到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直至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正考验着人类的良知和智慧。
*核战略思想不仅主导了中国核战略的形成,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的核战略,也必将影响未来的中国核战略。所以,学习和理解*核战略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核战略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核战略格局中分析和处理有关核安全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核安全困局,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本书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现已公开出版的*在1945年至1974年间发表的关于核武器与核战争的重要论述,并分析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解读了其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这些时间跨度近三十年的论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的核战略思想。*以战略家的深邃目光和哲学家的缜密思维洞察了核武器的本质属性与核威慑的运作机理,并用浪漫主义的风格和极富诙谐幽默感的语言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这体现了他举重若轻、谋定而动的战略眼光和定力。
前言 1
部分
1945年 8
1945年8月13日 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
斗争,原子弹是空的” 10
1946年 17
1946年8月6日 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原子弹是
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 19
1947年 24
1947年2月10日 在延安杨家岭窑洞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原子弹在战争中已不能再度使用 25
1950年 29
1950年8月5日 接见战略预备队第十三兵团司令员邓华时的谈话——要准备同
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要准备他打原子弹 30
1950年9月5日 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的讲话——美帝国主义
无非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且打原子弹 34
1954年 39
1954年10月18日 在国防委员会次会议上的讲话——“原子武器出现
以后,军队的战略战术和装备都有很大的变化” 42
1954年10月23日 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的谈话——“原子弹杀伤的人更多。
除了死伤的人数以外,没有什么差别” 47
1954年11月6日 祝贺苏联十月革命胜利37周年的电报——“要求禁止
原子武器、氢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斗争正在普遍展开” 52
1955年 56
1955年1月15日 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 58
1955年1月28日 在芬兰首任驻华大使孙士敦递交国书时的谈话——
“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 63
1955年2月12日 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5周年的贺电——
“建议在促进原子能和平用途的研究方面给予中国以科学、技术和工业
上的帮助” 67
1955年2月21日 祝贺苏联军队建军37周年的电报——帝国主义准备原子
战争、威胁世界和平的时候,苏联军队是保卫世界和平的不可战胜
的力量 71
1955年3月31日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我们进入开始
要钻研原子能的历史新时期 74
1955年4月29日 同英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波立特的谈话——
美国手里有几颗原子弹,可以说是可怕,但又不可怕 80
1955年5月26日 同印度尼西亚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的谈话——西方
国家认为它们钢铁多、钱多、原子弹多 84
1955年10月15日 同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的谈话——“丢原子弹谁也害怕,
日本人怕,中国人也怕,所以好还是不打” 88
1956年 92
1956年1月22日 在会见南斯拉夫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时的谈话——
“原子弹并不比刀、枪厉害” 95
1956年4月25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99
1956年9月30日 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谈话——“人家看我们不起,
而且他们手里还有一个大东西,叫做原子弹” 103
1957年 106
1957年1月27日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无非是打世界大战,甩原子弹” 109
1957年4月21日 在会见浅沼稻次郎率领的日本社会党访华亲善使节团时
的谈话——“谁也没有原子弹是上策” 111
1957年10月3日 在会见波兰军事代表团时的谈话——“他们有氢弹,
他们侵略我们,我们只能进行游击战” 117
1957年11月14日 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偶然出那么一个疯子,他用原子弹打来了你怎么办” 119
1957年11月18日 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他们可能把原子弹、氢弹到处摔” 123
1958年 128
1958年2月18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二次讲话——“将来打仗,要
就是禁止原子弹、导弹,还是枪对枪、炮对炮。要就是打那个东西” 131
1958年2月28日 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谈话——“关于裁军问题和禁止
原子武器问题迟早非解决不可” 133
1958年5月 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原子弹,
尤其可以吓人”、“原子大战”、“原子战” 136
1958年5月16日 在二机部党组一份报告上所作的批示——“一定要破除
迷信,打倒贾桂” 140
1958年6月16日 同部分驻外使节的谈话——“要打原子战争,那就打嘛,
不是我们要打” 144
1958年6月21日 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原子弹就这么大一个
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
洲际导弹,十年功夫完全可能 148
1958年6月29日 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座谈会上的讲话——
“假使敌人在北京、上海扔了原子弹,我们也得还手,要打它” 152
1958年9月2日 同巴西记者马罗金和杜特列夫人的谈话——“西方无非是
有几斤钢铁和几个原子弹” 154
1958年9月5日 在国务会议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氢弹、
原子弹的战争当然是可怕的,是要死人的,因此我们反对打” 158
1958年9月29日 巡视长江流域几个省市后回到北京,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
——帝国主义以原子战争威胁和平 162
1958年10月13日 在送审的复赫鲁晓夫的信稿上加写的文字
——苏联应“把正式全面原子参战放在稍后几天。后发制人,
取得全胜” 166
1958年10月27日 为《人民日报》编辑部转载《同志论帝国主义和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加写的编者按语——“美帝国主义又特别张牙
舞爪,以原子战争威胁世界和平” 170
1958年11月25日 对《宦乡论西方世界的破裂》一文的批语——在原子弹
下面美国要求他的大小伙伴们向其靠拢,交纳贡物,磕响头称臣 174
1959年 178
1959年3月3日 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共产党领导人的谈话——“有些人说,
美国厉害得很,有原子弹呀、氢弹呀” 180
1959年11月3日 在杭州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苏联想避免氢弹战争,
我认为是对的,这个东西真正打起来不好 184
1959年12月18日(1)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时的谈话
——我们赞成用极大的努力来禁止原子战争 188
1959年12月 杭州期间的一次讲话提纲——“彻底裁军与禁止原子武器” 191
1960年 193
1960年5月3日 同拉丁美洲、非洲十四个国家及地区的工会和妇女代表团
的谈话——“我们有民兵,你们古巴也有民兵,民兵比原子弹还厉害” 195
1960年5月7日 同非洲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活动家、和平人士和工会、
青年、学生代表团谈话——“真正怕核战争的,白种人也有,有些资
本家就怕” 200
1960年5月17日 同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代表团谈话——“我们一个(原子弹)
也没有,戴高乐看不起我们也有理由” 203
1960年7月18日 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赫鲁晓夫不给我们
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206
1960年10月22日 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原子弹乱甩就要犯罪 210
1961年 214
1961年9月24日 同原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的谈话——“这是吓人的东西,
费钱多,没有用” 215
1962年 221
1962年6月8日 同杨成武和许世友的谈话——抓紧进行尖端武器的研究
试制工作,不能放松或下马 223
1962年11月3日 在罗瑞卿关于成立中央专委报告上的批示——“很好,
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227
1963年 231
1963年5月22日 会见新西兰共产党总书记威尔科克斯时的谈话——
“我们不想用原子弹、氢弹在战争中取胜” 232
1963年7月26日 同古巴文化、工会、青年学生代表团的谈话——
“他们(美国)不是没有原子弹,而是不敢打” 236
1963年8月9日 同索马里总理舍马克的谈话——“我们的武器不多,
没有原子弹,经济也不发达” 240
1963年11月2日 同尼泊尔全国评议会议长塔帕的谈话——他们(几个大国)
欺侮我们没有原子弹,没有核武器,工业也不发达 243
1963年12月16日 听取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的谈话——
“比原子弹的数量我们比不赢人家” 245
1964年 249
1964年1月5日 同日共政治局委员听涛克己的谈话——“美、苏两国都有
核武器,想统治全世界” 251
1964年1月12日 对《人民日报》记者就支持巴拿马人民反美爱国斗争
发表谈话——“美帝国主义手里的原子弹、氢弹,是吓不倒一切不
愿意做奴隶的人们的” 255
1964年1月17日 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人的谈话——
“现在他们(帝国主义者)看不起我们,认为我们只有手榴弹,
没有原子弹” 258
1964年1月18日 在二机部党组报告上的批语——“已阅,很好” 262
1964年1月30日 同法国议员代表团的谈话——“大批大批的原子弹在美国、
在苏联,它们经常拿在手上晃着吓唬人” 264
1964年2月6日 同钱学森的谈话——“我们搞原子弹也有成绩呀” 269
1964年5月27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在原子弹时期,
没有后方是不行的 273
1945年
年度核问题大事记
1945年7月16日
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Alamogordo)空军基地沙漠成功进行了颗原子弹爆炸试验。试验代号“三一”试验(Trinity test),爆炸产生的威力为19 kt TNT当量。这颗代号为“小玩意儿”(Gadget)的原子弹,与后来投到日本长崎的那颗原子弹的设计完全相同,都是采用“内爆法”的钚弹。
这是人类历史上次核试验,标志着核时代的到来。
(《核武器装备》,第5页)
1945年7月24日
美国总统杜鲁门(Harry S Truman)在波茨坦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走到斯大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面前装着漫不经心的样子说:“我们拥有一种破坏力异常强大的新武器。”
尽管当时斯大林听到杜鲁门的话装着不在乎的样子,但是在返回途中告诉莫洛托夫(Vyacheslav Mikhaylovich Molotov):“应该告诉库尔恰托夫,加快我们的工作进度。”库尔恰托夫(Igori Vasilyevich Kurchatov)是负责苏联原子弹发展计划的物理学家。
1945年8月6日
美国一枚代号为“小男孩”(Little Boy)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这是一枚以铀为裂变材料的枪法原子弹,爆炸威力为15 kt TNT当量。这次爆炸共造成66,000人死亡,69,000人受伤,13 km2面积的地区内,2/3的建筑物被毁。(《核武器装备》,第11~12页)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苏军攻入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防线。
1945年8月9日
美国另一枚代号为“胖子”(Fat Man)的原子弹在日本长崎上空爆炸。这是一枚以钚为裂变材料的内爆式原子弹,爆炸威力为21 kt TNT当量。这次爆炸共造成39,000人死亡,25,000人受伤,4.7 km2面积的地区内,40%的建筑物被毁。(《核武器装备》,第12~13页)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20日
苏联国防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以贝利亚(Lavrenti Pavlovich Beria)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专门委员会,“领导铀原子核能利用的全面工作”。专门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苏联开始集中全国力量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斯大林亲自将原子弹研制计划命名为“鲍罗金诺”(Borodino)。鲍罗金诺是1812年俄罗斯军队战胜拿破仑的古战场。
1946年,专门委员会改归苏联苏联部长会议领导。
1953年3月,专门委员会也领导其他国防特别工作。同年6月26日,苏共中央委员会决定撤销专门委员会,其人员归入重新成立的苏联中型机械制造工业部。
(《我的父亲贝利亚》,第276~277页;《苏联政权史(1945~1991)》,第60页)
1945年8月29日
苏联成立直属政治局领导的人民委员会总局,具体负责核武器计划,并统筹保障人力和物力等资源。
1945年9月2日 日本向盟国投降。
1945年8月13日 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是空的”
【原文】
美国和蒋介石的宣传机关,想拿两颗原子弹把红军的政治影响扫掉。但是扫不掉,没有那样容易。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是空的。假如原子弹能够解决战争,为什么还要请苏联出兵?为什么投了两颗原子弹日本还不投降,而苏联一出兵日本就投降了呢?我们有些同志也相信原子弹了不起,这是很错误的。这些同志看问题,还不如一个英国贵族。英国有个勋爵,叫蒙巴顿。他说,认为原子弹能解决战争是的错误。我们这些同志比蒙巴顿还落后。这些同志把原子弹看得神乎其神,是受了什么影响呢?是资产阶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中来的,是从资产阶级的报纸、通讯社来的。
【解读】
这是1945年8月13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讲演的节录。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9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在版显著位置以《战争技术上的革命,原子炸弹首袭敌国广岛》为题,不加分析地转发了美国新闻处、合众社、英国路透社等多家媒体发出的八条关于原子弹爆炸威力和破坏力之大的消息。在报道提要中说:“东京承认广岛所有生物被烧死。该城烟火弥漫,高达四万英尺。敌内阁当日举行会议。”[ 《原子炸弹首袭敌国广岛》,《解放日报》1945年8月9日,第1版。
]当天该报第三版还在显著位置转发了美国、英国及国民党中央社发自伦敦的关于原子弹的报道,其中转发的合众社报道为《杜鲁门宣布,使用原子炸弹攻日》,并强调“此种炸弹较二万吨的TNT的威力还大,较英国顶大的巨弹爆炸力大二千多倍。”[ 《杜鲁门宣布 使用原子炸弹攻日》,《解放日报》1945年8月9日,第3版。
]10日,《解放日报》第三版继续宣传原子弹。第三版头条以《原子炸弹又炸长崎》为题,转发了美国新闻处、路透社、合众社的七条消息,[ 《原子炸弹又炸长崎》,《解放日报》1945年8月10日,第3版。
]还以《一个原子炸弹威力的估计》为题,采用了合众社和美国新闻处的两条消息。[ 《一个原子炸弹威力的估计》,《解放日报》1945年8月10日,第3版。
]
与大多数国人对原子弹的狂热迷信不同,作为政治家的清醒地认为不应该夸大宣传原子弹在促使日本投降上的作用。8月10日,把解放日报社总编辑余光生(1907~1978)和新华社副社长兼《解放日报》编辑委员会委员、新华社编辑科科长陈克寒(1917~1980)叫到自己的窑洞,对于他们夸大宣传原子弹的作用进行了严肃批评,指出不应夸大原子弹的作用。当时在场的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兼秘书的胡乔木(1912~1992)。《解放日报》立即纠正了关于原子弹宣传的失误,在8月13日第四版“关于原子弹”的答复读者来信中,就原子弹的制造原理、爆炸威力及在战争中起的作用,作了科学的说明。[ 《关于原子炸弹》,《解放日报》1945年8月13日,第4版。
]
8月13日,也就是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一周之后,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发表演讲,再次针对夸大原子弹作用的错误做法进行批评。他说:“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是空的”。还对“唯武器论”进行了批评。他说:“我们队伍中的唯武器论,单纯军事观点,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作风,个人主义思想,等等,都是资产阶级的影响。对于我们队伍中的这些资产阶级的东西,也要像打扫灰尘一样,常常扫除。”对于“唯武器论”的批评,这已经不是次了。早在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中,就曾对“唯武器论”作过深刻批评:“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469页。
]新中国成立后,也一再强调人的因素,武器不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观点。例如:“还是人要紧,是位的,武器是第二位的,是次要的。只要把人团结起来,手里掌握着武器,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就怕我们”[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编:《建国以来军事文稿》(下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74页。
];“世界上总是没有武器的人打败有武器的人,没有武器的人在打仗中间会建立起独立的陆、海、空军”[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编:《建国以来军事文稿》(下卷),第313页。
];“美国钢铁多,有原子弹、氢弹,但只要世界人民团结,就可以战胜美国。美国在政治上不得人心,人民不赞成美国。”(参见“1957年4月21日”条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