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480075
本书汇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导体专家黄崇祺院士主要的论文和演讲稿,按发表的时间排序。内容包括电工用铜、铝及其合金、再生铜、铝导电材料与制品和双金属导体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其中主要涉及架空导线及其试验、铁道电气化用接触网导线、电工铝导体和稀土电工铝导体、铝连续挤压、电工用铜合金导体和电缆用铝合金线等。本书是金属导体研究、开发及应用领域极为重要的文集。
目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文集》总序
自序
序
部分 传略及报道选登
黄崇祺简介
黄崇祺主要科技成果获奖情况
黄崇祺院士、在科研的艰辛中寻找美丽
与中国电缆工业发展同脉搏的人——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导体材料专家黄崇祺
追求卓越永不满足
人生的启迪
第二部分 学术论文与著作选登
330kV扩径导线的研究
圆铝线一次成型压接法制造的铝包钢线
铝杆冷却和拉制过程对硬铝线强度的影响
稀土优化处理在电工铝导体生产中的应用
电工铝导体生产技术
The production of conductor aluminium
铝导体的硼化处理
用稀土优化综合处理技术生产的电工铝导体
Aluminium conductors with RE treatment
稀土对提高铝导体导电率的作用机理
电工铝导体稀土优化综合处理技术
电工导电体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架空导线的发展及其对材料的要求
架空导线的材料及其正确的选用
高温超导体
轮轨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用接触线电车线的发展选型和国产化
我国电力牵引用接触线的发展与展望
影响铝线强度的因素
铜铝导体生产的发展趋向及有关问题的研讨
大城市输电系统采用高温超导电缆的可行性
高温超导电缆在城市地下输电系统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电缆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电工铝导体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架空电力线路用大容量导线
中国电缆工业对制铜制杆和制线的四大关注
接触导线制造新工艺及有关问题探讨
接触导线电车线的制造应用和我的浅见
废杂铜直接制杆利用的问题解析和措施
铜导体加工技术的发展
电工用铜线的性能和提高铜线质量的对策
铜价暴涨在电缆工业中引起的连锁反应
论中国电缆工业的以铝节铜
论中国电缆工业的废杂铜直接再生制杆和以铝节铜
中国电缆工业的废杂铜直接再生利用和以铝节铜决非短期行为必须从长计议
废杂铜直接再生利用和以铝节铜是中国电缆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内外废杂铜低氧光亮杆生产技术及其装备的比较
中国电缆工业中的铜
上海电缆研究所研制的千伏和千伏跨江铝包钢导线架空输电线路经受住湖南特
大雪灾考验
中国电缆工业应在求质求强和求稳中向前发展
中国电缆工业金属导体生产的六十年巨变
再论电缆工业的废杂铜直接再生利用和以铝节铜
废杂铜直接再生制造技术的进展——公司联合开发的火法精炼高导电铜–制造技术的进展
废铜废铝在电缆工业中的优化再生制杆利用
金属再生协调发展
废杂铜直接再生杆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其核心是质量的突破
废铝在电缆工业中的再生利用必须确保铝导体制品的质量
我国铝合金导体现状和发展前景
提高废杂铜直接再生制杆利用的效率和质量
中国电缆工业铜导体加工的发展问题和新趋势
中国金属导体以铝节铜–前景
电工用铝和铝合金在电缆工业中的应用与前景
再生铜杆行业标准等的陆续出台对我国再生铜杆生产和应用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 黄崇祺主要论文、研究和设计、标准和译文、技术资料、著作和专利、主要成果产业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文集》总序
二〇一二年暮秋,中国工程院开始组织并陆续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文集》系列丛书。《中国工程院院士文集》收录了院士的传略、学术论著、中外论文及其目录、讲话文稿与科普作品等。其中,既有早年初涉工程科技领域的学术论文,亦有成为学科领军人物后,学术观点日趋成熟的思想硕果。卷卷《文集》在手,众多院士数十载辛勤耕耘的学术人生跃然纸上,透过严谨的工程科技论文,院士笑谈宏论的生动形象历历在目。
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由院士组成,致力于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为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军人物,院士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为我国工程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文集》既是院士们一生事业成果的凝练,也是他们高尚人格情操的写照。工程院出版史上能够留下这样丰富深刻的一笔,余有荣焉。
我向来以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们组织出版《院士文集》之意义,贵在“真善美”三字。他们脚踏实地,放眼未来,自朴实的工程技术升华至引领学术前沿的至高境界,此谓其“真”;他们热爱祖国,提携后进,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此谓其“善”;他们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求真务实,科学创新,此谓其“美”。《院士文集》集真善美于一体,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既有“居高声自远”之澹泊意蕴,又有“大济于苍生”之战略胸怀,斯人斯事,斯情斯志,令人阅后难忘。
读一本文集,犹如阅读一段院士的“攀登”高峰的人生。让我们翻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文集》,进入院士们的学术世界。愿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体味院士们的学术历程。
徐匡迪
二〇一二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