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1142888
面食带来惊喜。从欧洲搭飞机到东亚,在经过西伯利亚或中亚的某处时,我们就会有一杯方便面。在经过太平洋飞往美洲的途中,一过国际日期变更线,马上就会有这道餐点。它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和日本。我们在窄小的机位上挪动,想方设法小睡一下。好不容易才打起瞌睡,邻座的人又要借过。我们坐得不太安稳,但是情形一成不变:我们试着读点东西,却只能随便翻阅而已,直到面汤的香气开始刺激我们的鼻子。肉、洋葱和酱油的气味,盖过了许多疲倦的人所形成的混浊空气,至少是暂时的。空乘人员分送一杯杯冒着肉汤蒸气的面点,以及筷子或塑料叉子。杯子里的黄面条浸满汤汁,闻起来好像置身在品位不高的大厨房里。我们随遇而安,用筷子夹起面条和半硬不软的菜料,再啜一点面汤。接着躺回靠背,那肚子里舒适的暖意,增添了我们几分睡意,直到又有人要借过为止。当筷子伸进面杯的时候,所碰到的不仅仅是世上畅销的餐点——根据2005 年的统计,人类一年消耗850 亿份的泡面,平均每个人(包括婴儿和爱斯基摩人)用掉12 杯,据说2010年还会达到1000 亿——而且,这是四千多年食品历史中环环相扣的一步。我们在丝绸之路上面的高空中,循着这段历史的踪迹移动。早在几千年前,面食大概就已经从近东传到中亚,再从中亚进入中国。相较于在意大利,面食在东亚可说是更早、更深入百姓文化。日本人甚至把丝绸之路叫作面路。
而马可·波罗则从反方向,把这个讯息经过丝绸之路首度带回欧洲——中国人也在吃面条和面点。早在不可考的年代,面食就可能在当今的伊拉克、叙利亚或阿富汗,作为出门在外的人填饱肚子的食品,同时也跟着流传。根据一项受到争议的说法,近东的游牧民族在横越荒漠时,随身携带面团作为口粮。根据比较明确的证据,当阿拉伯人从东方侵入地中海时,也把自己的面点带入西班牙。
信奉伊斯兰教的西西里岛——巴勒摩有300 座清真寺——可能是欧洲头一个生产并出口意大利面干的地方。位于利古里亚海岸的港都热那亚,早在中古盛期就有意大利面出口。这种长条的细面叫作垂亚(tria),是这个贸易城市的特产。在罗马、比萨和波隆纳的制面师傅之多,甚至可以组成自己的行会。而生产意大利面的重镇当然是那不勒斯——它那干燥后的通心面成了意大利面干的模型,这就是今日世界各地所谓的意大利面。
面干比较耐保存,算是史上头一种经过加工而可以大量外销的食品。意大利面在意大利原本是高级料理,后来也传入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都市里的阶层——但面条并不是源自都市,而是从贵族和主教的厨房来到街上的。从巴洛克时期 (Barock)开始,在那不勒斯街上常常可以看到流动的通心面摊位。而那不勒斯人徒手吃面的模样,也让来自北方的外地人感到惊讶。
大约在三十年战争2 期间,面条越过了阿尔卑斯山,进入阿尔萨斯3,而面条也因为干燥技术的缘故,变得更加耐放。据说,意大利士兵携带面干作为口粮,后来还在阿尔萨斯进行制作。阿尔萨斯的面包师偷学了这项技艺,并在不久之后,把鸡蛋拌入面团。
另一个面食大国——中国,拥有至少四千年的面食历史。在有“中国的庞贝”4 之称的青海省喇家村——这个村子在四千年前被地震摧毁,大水淹没后逐渐结冻——2005 年10 月,考古学者发现了50 厘米长、3 毫米宽的面条。这些面条就在裸露的岩层里面,从照片上看来,就像前一天才吃剩的呢。
中国早提到面食的文献,是在汉代(公元前206 年- 公元220 年)。根据头一位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日本僧侣圆仁的报道,面条和含馅的面点已经是日常食品。日本人袭用了中国的文字、思想、佛教和儒学——以及不少百姓文化——包括面食,这在一开始是僧人和贵族的餐点。
面食在日本就和在意大利一样,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流传。在江户(Edo,1603 年-1867 年)时代,面食成了城市大众的餐点,尤其是在快速成长的江户,也就是当今的东京。城里到处都是流动的面摊,沿街叫卖他们的东西。这种景象和差不多同时期的那不勒斯相仿。这种流动摊贩也卖荞麦面。由于荞麦面比小麦面或米饭便宜,于是成为“平民百姓简单的一餐”,尤其是从乡下拥入这个急剧成长的大都市之劳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