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208637
绪论纺纱原理与棉纺工艺流程1
一、纺纱原理和基本作用1
二、纺纱系统和工艺流程2
三、棉纺技术的基本任务2
章棉纺原料的选配与混和3
节棉纺原料概述3
第二节原棉的选配4
一、配棉的目的4
二、原棉选配的依据4
三、配棉方法6
四、彩色原料的选配9
五、配棉实例9
第三节化学纤维的选配11
一、化学纤维选配的目的11
二、化学短纤维的选配12
三、化纤性能的选配与工艺质量关系12
四、化学短纤维转移对选配的影响13
五、化纤选配应注意的问题14
第四节原料的混和14
一、混和方法14
二、混纺比的计算15
三、纤维包排列16
思考题17
第二章开清棉18
节概述18
一、清梳联工艺技术18
二、成卷工艺技术20
三、清梳联工艺流程中开清棉工序各单机分类21
第二节往复式抓棉机械21
一、往复式抓棉机结构及作用分析21
二、圆盘式抓棉机结构与工艺过程25
三、抓棉机的工艺参数及工艺调整26
第三节混棉机械27
一、多仓混棉机的结构分析28
二、多仓混棉主要机件作用与原理分析31
三、FA016A型自动混棉机的机构与作用分析35
四、混和效果的评定37
第四节开棉机械37
一、自由打击开棉机的结构37
二、握持打击式开棉机40
三、混开棉机43
四、开棉机械作用原理分析43
五、除杂作用分析46
六、开松和除杂效果的评定50
第五节给棉与成卷机械51
一、JWF1173型清梳联喂棉箱51
二、成卷机组结构与工艺分析54
第六节除杂机械57
一、重物分离器57
二、JWF1051型除微尘机58
三、组合式多功能分离器58
四、异性纤维检测清除装置59
第七节清梳联流程中的辅助设备61
一、FA051A系列凝棉器61
二、配棉器62
三、输棉管道63
四、清梳联输送系统调节装置64
第八节开清棉质量控制64
一、开松作用65
二、除杂作用67
三、混和作用69
四、均匀作用70
思考题70
第三章梳棉72
节梳棉工序概述72
一、梳棉的任务及重要性72
二、梳棉机的工艺过程73
第二节梳棉机结构及其作用分析74
一、给棉和刺辊部分的机构与作用74
二、锡林、盖板和道夫部分机构与作用77
三、剥棉、成条和圈条部分的结构与作用81
四、其他机构83
第三节梳棉作用原理分析85
一、梳棉纤维流的运动85
二、给棉与刺辊分梳、除杂作用85
三、锡林与刺辊间转移作用89
四、锡林与盖板间的分梳作用90
五、锡林与道夫间的凝聚作用93
六、锡林、盖板和道夫部分的混和与均匀作用95
七、锡林、盖板部分的除杂作用96
八、传动和工艺计算100
第四节梳棉分梳元件104
一、针布的纺纱工艺性能要求104
二、金属针布104
三、盖板针布115
四、针布选配119
五、针齿的养护120
第五节提高质量、节约用棉和工艺配置122
一、改善生条质量122
二、合理控制落棉率125
第六节梳棉工序加工化纤的特点125
一、化纤特性对梳棉工艺的要求125
二、分梳元件的选用126
三、合理调整梳棉工艺126
思考题128
第四章精梳129
节概述129
一、精梳工序的任务129
二、JSFA588型精梳机的特点130
第二节精梳准备130
一、精梳准备的任务130
二、精梳准备工艺131
第三节精梳机的工艺过程和主要机件的运动配合136
一、精梳机工艺过程136
二、精梳机主要机件的运动配合137
三、精梳机工艺特点138
第四节精梳机机构及作用138
一、给棉与钳板机构及作用138
二、锡林与顶梳结构及作用144
三、分离接合机构及作用147
四、车面输出、落棉机构及作用151
第五节精梳机传动及工艺调整152
一、传动与工艺计算152
二、主要工艺及调整159
三、精梳条质量控制164
思考题167
第五章并条169
节概述169
一、并条工序的任务169
二、并条机的工艺过程170
第二节条子的并合作用170
一、并合的均匀效应170
二、提高并合效应、降低重量不匀率的途径171
第三节牵伸的基本原理172
一、罗拉牵伸的基本概念172
二、牵伸区内纤维的数量分布174
三、牵伸区内须条摩擦力界及其布置175
四、牵伸区内浮游纤维的运动控制177
五、牵伸区中须条的宏观力学分析178
六、牵伸过程对纤维的平行伸直作用179
第四节并条机的牵伸机构及工艺配置182
一、牵伸机构182
二、牵伸型式及特点185
三、并条机牵伸工艺配置187
第五节并条机的传动和工艺计算188
一、产量计算188
二、牵伸倍数计算190
第六节熟条的质量控制191
一、重量不匀率及重量偏差191
二、条干不匀率191
三、自调匀整装置195
第七节并条工序加工化纤的特点199
一、工艺道数199
二、工艺特点200
思考题200
第六章粗纱202
节概述202
一、粗纱工序的任务202
二、粗纱机的工艺过程202
第二节粗纱机的喂入牵伸部分203
一、喂入机构及其作用203
二、牵伸机构204
三、工艺配置208
第三节粗纱的加捻209
一、加捻机构及其作用209
二、加捻的实质和量度211
三、粗纱机上的假捻及其应用213
第四节粗纱的卷绕215
一、实现粗纱卷绕的条件215
二、各粗纱机传动示意图216
三、变速装置及其作用216
四、差动装置217
五、成形机构及其作用分析217
第五节粗纱机自动落纱技术219
一、粗纱机内置式全自动落纱技术220
二、粗纱机外置式全自动落纱技术220
第六节粗纱张力及调整方法221
一、粗纱张力的形成和分布221
二、粗纱张力对产品质量的影响222
三、粗纱张力的调整方法223
四、粗纱张力的控制措施223
五、一落纱过程中纺纱张力的控制226
六、粗纱机的传动和相关工艺术语解释227
七、BHFA498型粗纱机的工艺计算229
第七节粗纱工序化纤加工的特点230
一、设备选用230
二、工艺特点230
三、纱疵的形成原因和防止方法231
思考题232
第七章细纱234
节细纱机的工艺过程234
一、细纱工序的任务234
二、细纱机的工艺过程235
第二节细纱机的作用原理236
一、细纱机喂入部分236
二、细纱机牵伸部分237
三、细纱机的加捻卷绕机构246
四、细纱机自动控制装置254
五、细纱机其他技术256
第三节细纱工艺参数及调整256
一、细纱质量控制256
二、细纱断头分析260
三、气圈的形成与张力的产生261
四、降低细纱断头263
五、棉纺细纱机加工化纤266
六、细纱机的传动与工艺计算269
第四节钢领、钢丝圈的选用与维护272
一、钢丝圈272
二、钢领277
三、钢领和钢丝圈的配套279
第五节胶辊、胶圈的使用与保养281
一、胶辊281
二、胶圈285
第六节紧密纺纱技术287
一、瑞士立达公司的Com44纺纱技术287
二、德国绪森公司的紧密纺技术288
三、瑞士罗托卡夫特公司的RoCoS型紧密纺纱技术288
四、紧密纺技术特点289
五、紧密纺注意事项289
第七节环锭纺特种纱的纺制290
一、包芯纱的生产290
二、竹节纱的生产295
三、段彩纱的纺制302
四、AB纱与彩色纱的纺制308
五、赛络纺技术308
思考题310
第八章后加工311
节概述311
一、后加工的任务311
二、后加工的工艺流程312
第二节络纱313
一、络纱概述313
二、自动络纱机的工艺过程313
三、新型自动络纱机的主要特征315
四、筒子的卷绕与防叠316
五、络纱张力及张力装置321
六、清纱装置322
七、纱线的接头323
八、络纱工艺与质量控制326
第三节并纱336
一、并纱的任务336
二、并纱机的工艺过程336
三、并纱机的主要机构及作用336
第四节捻线336
一、捻线的任务336
二、倍捻技术337
三、并捻联合技术341
四、花式纱线及其加工方法343
第五节摇纱与成包346
一、摇纱与成包的任务346
二、绞纱与成包规格346
三、筒子成包347
思考题347
第九章其他纺纱技术349
节转杯纺纱349
一、转杯纺纱机的工艺过程349
二、转杯纺纱的前纺工艺与设备350
三、转杯纺纱机的喂给分梳与输送部分352
四、纱条的形成与加捻357
五、自动化装置369
六、转杯纺成纱结构与性能372
七、转杯纺纱工艺计算373
八、转杯纱质量控制377
九、转杯纺生产工艺案例379
第二节喷气涡流纺纱380
一、喷气涡流纺纱技术的发展380
二、MVS861型喷气涡流纺纱机工艺流程381
三、各部分组成及其作用382
四、MVS861型喷气纺纱机工艺参数与质量控制386
思考题388
参考文献389
《现代棉纺工程》根据棉纺技术发展趋势和高职高专纺织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特点编写而成。本书一如既往地强调棉纺工程应用,突出新设备、新工艺,取材于当前国产较新的定型设备、国内应用较广泛的进口设备和棉纺工程实践理论,并加强工艺分析与调整、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广度和适用性。
本书基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棉纺工程》(第四版)进行修订,重点修订的内容如下:章增加了新棉花标准(GB 1103.2—2012)与原棉选配的技术;第二章以清梳联为主线重新梳理编写而成,增加了研究成果——刺辊分梳理论、盖板花形成理论、自由纤维的产生与转移机理,使章节内容更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可读性;第四章采取了更为先进典型的JSFA588型精梳机,并结合生产实际展开了讨论;第六章增加了电动机智能粗纱机张力控制内容,使其具有适用性;第七章采用了具有代表性的JWF1520型细纱机,完善了细纱机卷绕方程,完善与丰富了胶辊胶圈、钢领钢丝圈两个专项节,增加了花式纱线生产内容;第八章增加了清纱参数设置,使内容更具有生产实用性;第九章完善了转杯纺纱技术,增加了喷气涡流纺纱技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喷气涡流纺纱技术应用的要求。
本书绪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由沙洲职业工学院史志陶修订;章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贾格维修订;第四章由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黄艳丽、沙洲职业工学院王菊萍修订;第五章由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翁毅修订;第七章节至第五节由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陈纲修订,第七章第六节、第七节由沙洲职业工学院万清余、张家港市双阳氨纶纱业有限公司张建忠修订;第八章由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周美凤、陈志铭编写;第九章节由江苏新光纺织有限公司朱敏锋、沙洲职业工学院王菊萍修订,第九章第二节由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耿琴玉、苏州震纶棉纺有限公司吴建坤修订。全书由史志陶进行统稿。江南大学谢春萍教授、中原工学院任家智教授审核了本教材。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陈锡勇、河南工程学院朱红英担任顾问,指导教材编写工作。
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江苏华芳集团顾永科、黄镇与顾建东,江苏凯宫机械有限公司张立彬,金轮针布有限公司周建平与陈利国,江苏中辉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汤坚与刘永忠等的大力支持,中国纱线网、《纺织器材》杂志社给予教材编写方便,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2018年3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