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7068759丛书名: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文丛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作者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中国美学研究、中国书画与美术研究的理论文章,并包括先师书信、学界评论、学术访谈等三个栏目,收入与作者学术思想的背景、影响相关的文章资料。
目 录
自序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1988—1997年)
实践本体论
论新马克思主义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批评与答复——再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80—2007年)
关于马克思论美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美——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
美学对话
德国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的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阐释的三种基本形态
《美学与哲学》新版序
《艺术哲学》新版序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1989—2004年)
老子思想论纲
孔子思想的世界意义
法家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王晓波著《先秦法家思想史论》评介
关于儒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兼谈我所主张建立的当代儒家学
略论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
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
易学思维的三大特征
儒学同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的思考
中国美学研究(1981—1989年)
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境界
中国哲学与中国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概观
中国古代艺术哲学概观
“艺”与“道”的关系——中国艺术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
中西美学比较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东方美学的历史背景与哲学根基
中国书画与美术研究(1960—2007年)
“六法”初步研究
……
先师书信(1958—1982年)
学界评论(1987—2007年)
学术访谈(1994—2007年)
附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1988—1997年)
实践本体论
论新马克思主义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批评与答复——再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80—2007年)
关于马克思论美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美——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
美学对话
德国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的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阐释的三种基本形态
《美学与哲学》新版序
《艺术哲学》新版序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1989—2004年)
老子思想论纲
孔子思想的世界意义
法家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王晓波著《先秦法家思想史论》评介
关于儒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兼谈我所主张建立的当代儒家学
略论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
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
易学思维的三大特征
儒学同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的思考
中国美学研究(1981—1989年)
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境界
中国哲学与中国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概观
中国古代艺术哲学概观
“艺”与“道”的关系——中国艺术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
中西美学比较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东方美学的历史背景与哲学根基
中国书画与美术研究(1960—2007年)
“六法”初步研究
……
先师书信(1958—1982年)
学界评论(1987—2007年)
学术访谈(1994—2007年)
附录
在线试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1988—1997年)
就是说,“真”之为“真”,“善”之为“善”,并不是由特定个体主观上的好恶决定的。但是,现实地存在着的每一个人又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的存在具有存在主义所强调指出了的不可重复性、不可代替性、单一性、此时性,等等。这是一些只强调人的普遍的社会性的马克思主义者经常忽视了的,而马克思早就明确地指出和肯定了它。马克思说:“人们——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人的本体存在一方面离不开客观普遍必然的“真”和“善”;另一方面,现实的人却又是一些特殊的个体。而且这些个
体作为不同于动物的人,不只要满足肉体生存的需要,还要超越这种需要,去求得自身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从“必然王国”进向“自由王国”,这是由前述人的劳动的本质及其发展所决定的)。即使在满足肉体生存需要的范围之内,人也要尽可能使这种需要的满足配得上人的自由和尊严,以区别于动物的需要的满足。于是,在“真”和“善”的问题之外,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作为个体的人怎样才能在不脱离“真”和“善”的前提之下,使自身超出肉体生存需要满足的个性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这个问题就是“美”的问题。
个体超出肉体生存需要满足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就是“美”所在的领域(参见拙著《艺术哲学》)。由于这种发展不能脱离“真”和“善”,因此,“美”只能是“真”和“善”同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的统一。这种统一,表现在“真”的达到和“善”的实现,同时就是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反过来说,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同时就是“真”的达到和“善”的实现。就“真”来说,对客观必然规律的把握直接表现为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就“善”来说,人的普遍的社会性的实现同样直接表现为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总之,不论“真”的达到和“善”的实现都不是外在于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和它相对立的东西,而是和它内在地、不可分地、直接地统一在一起的东西。这就是“美”。……
就是说,“真”之为“真”,“善”之为“善”,并不是由特定个体主观上的好恶决定的。但是,现实地存在着的每一个人又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的存在具有存在主义所强调指出了的不可重复性、不可代替性、单一性、此时性,等等。这是一些只强调人的普遍的社会性的马克思主义者经常忽视了的,而马克思早就明确地指出和肯定了它。马克思说:“人们——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人的本体存在一方面离不开客观普遍必然的“真”和“善”;另一方面,现实的人却又是一些特殊的个体。而且这些个
体作为不同于动物的人,不只要满足肉体生存的需要,还要超越这种需要,去求得自身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从“必然王国”进向“自由王国”,这是由前述人的劳动的本质及其发展所决定的)。即使在满足肉体生存需要的范围之内,人也要尽可能使这种需要的满足配得上人的自由和尊严,以区别于动物的需要的满足。于是,在“真”和“善”的问题之外,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作为个体的人怎样才能在不脱离“真”和“善”的前提之下,使自身超出肉体生存需要满足的个性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这个问题就是“美”的问题。
个体超出肉体生存需要满足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就是“美”所在的领域(参见拙著《艺术哲学》)。由于这种发展不能脱离“真”和“善”,因此,“美”只能是“真”和“善”同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的统一。这种统一,表现在“真”的达到和“善”的实现,同时就是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反过来说,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同时就是“真”的达到和“善”的实现。就“真”来说,对客观必然规律的把握直接表现为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就“善”来说,人的普遍的社会性的实现同样直接表现为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总之,不论“真”的达到和“善”的实现都不是外在于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和它相对立的东西,而是和它内在地、不可分地、直接地统一在一起的东西。这就是“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