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083220丛书名: 汉译传高丛书
米·肖洛霍夫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参加过粮食征集队、顿河地区剿匪和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期间,以团政委职衔担任军事记者,赴前线采访。这些经历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为其成为苏联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不仅在苏联文学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本《肖洛霍夫传》是由俄罗斯肖洛霍夫研究专家瓦·奥西波夫先生为纪念这位伟大作家诞生一百周年于2005年写出的献礼之作。
米·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著名作家。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参加过粮食征集队、顿河地区剿匪和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期间,以团政委职衔担任军事记者,赴前线采访。这些经历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为其成为苏联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不仅在苏联文学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肖洛霍夫传》作者瓦·奥西波夫是俄罗斯著名作家、编辑家,曾任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社长,他与肖洛霍夫及其家人一直保持密切关系。为纪念肖洛霍夫诞辰一百周年,他利用多年研究成果,查阅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完成了这部极具存史价值和可读性的传记。《肖洛霍夫传》获2010年俄罗斯国家奖。
童年 幼年 少年 章 1905——1919:来到这个世界 三十一号秘密的见证 顿河的开端 莫斯科——博古恰尔 中学生 只是个见证者 第二章 1920——1922:生活中“遇到了麻烦” 独闯天下 受审 第三章 1923——1925:首都还是镇 失业补贴 篇小品 倔犟的岳父 十四篇短篇小说 是“野兽”,还是“粮食人民委员”? “永不忘记……” 《静静的顿河》:如何开始创作 章 1926——1928:史诗的准备阶段 有特殊意义的四封信 求助于导师 任职 行 部 批敌人 第二章 1929:斯大林 大权在握的读者 判决:剽窃 来自拉普的打击 二十年后的爆发 马克西姆·高尔基 第三章 1930:“粗野的题材” 肖洛霍夫的敌人和斯大林的敌人 法捷耶夫——肖洛霍夫 见证人的证据 去欧洲的路 “对我的‘痛苦’请勿见怪” 肖洛霍夫和“机会主义者”弗鲁姆金 第四章 1931:一本小说两个书名 给斯大林的得不到回复的信 高尔基如何做出了反应 为导师做的鱼汤 第五章 1932:“万一——牵扯到我……” 怎能不想拿起《被开垦的处女地》 肖洛霍夫谈克里姆林宫的“决策机构” 肖洛霍夫的徘徊 政治游戏 狩猎小说的失踪 第六章 “斯大林常常用眼睛寻找……” 党的权力:打嘴巴和举酒杯 变换了招数 大饥饿 章 1933:“我们都成了反革命” 斯大林的演讲和肖洛霍夫的信 为克里姆林宫写的十五页 克里姆林宫回复的十二个词 第二章 谁的真理? 报上的警告 莫斯科:“政府电” 戏剧创作中的悲喜剧 破坏安宁的人 章 1934:“在作家的职业中找到了自我……” 区里报社的立场 “一大群托儿” 政治局会议 第二章 作家代表大会:溜走了的肖洛霍夫 《真理报》的鬼主意 对美国的兴趣 第三章 1935:“生活得更美好……” 潘菲洛夫的“失言” 女儿、鲜花和技艺的“奥秘” 玛丽娅·彼得罗夫娜的礼物 第四章 1936:“执行任务的人” 《真理报》:都是肖洛霍夫 黑材料 拯救顿河 第五章 1937:“黑色蛛网” 向党中央告密 “挖出……” “关于自杀的想法” 第六章 1938:走向蒙难地 一百个段落的揭露 关于辞职的信 关于“肖洛霍夫同志”:失败 “卡秋莎”的设计师和人民委员贝利亚 等待的痛苦折磨 一杯伏特加和斯大林办公室 麦列霍夫要同谁在一起 第七章 1939:党代会——作家对抗领袖 《消息报》上的对答 听不到热烈欢呼的讲话 白兰地,长篇小说和“小文章 ” “不滥用评价” 后一章 第八章 1940:顶住异议的奖金 斯大林阿赫玛托娃普拉东诺夫 “加急出版” 奖金评选前 反对小说的大联盟 战前的几个月 战争:肖洛霍夫上校的胜利和灾难 章 1941:团政委 回应的电报 道命令 朋友卢戈沃伊的见证 第二章 1942:“这样的书——用来卷烟?” 斯大林——飞行员——肖洛霍夫 母亲之死 一位将军的命运 第三章 1943:党中央的书刊检查 拜访贝利亚 美国人的请求 第四章 1944.:摇摆不定 战争:新的特点 回绝了《新世界》 第五章 1945:胜利的电报 维约申斯克——基辅——柯尼斯堡 胜利:三次回应 欢庆胜利 战后的操劳 章 1946——1948:没有办成的委托 评论家拍马屁的主意 塔斯社谈诺贝尔奖金 “肖洛霍夫同志来信……” 操纵学生教科书 第二章 1949——1950:一封信的威力 特里丰老爹说:“见你们的鬼去吧!” 斯大榷:二十年以后 加害杰克·伦敦 第三章 1951——1953:党的代表大会上的非常事件 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凡事都得慢慢来” “党委会认为……” 苏斯洛夫——斯大林——苏斯洛夫 “决策机构”的调查 领袖之死 盯上了就不放 章 1954:“绝密”——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轰动一时:谢尔盖耶夫一青斯基和卡赞诺瓦 审判贝利亚 苏斯洛夫——赫鲁晓夫——苏斯洛夫 失败 第二章 1955:对提倡合作的斥骂 中风 生日 第三章 1956:反对陈腐的传统 在基辅讲得坦诚 接前 法捷耶夫的自杀和肖洛霍夫 《一个人的遭遇》 短篇小说的命运 第四章 1957——1958:为原则而斗争 瑞典来的消息 格拉西莫夫的影片——邦达尔丘克的评价 巴黎采访记——克里姆林宫的反响 第五章 1959——1964:“令人恶心的奉承……” 一段文字也没有写 “是否过于宽容了呢?……” 天鹅的哀鸣,或者肖洛霍夫在饮食间古老时钟的嘀嗒声中 讲故事 为达维多夫而战 解放麦列霍夫 “不要动活着的人……” 新切尔卡什克的枪声 从英国带回铁砧 诺贝尔奖金 章 1965:“不是为了出版”的生活 日常生活 瑞典的初闪光 第二章 斯德哥尔摩,十二月 领取奖金的路 “即使对国王,哥萨克也不鞠躬” 老年——追求的 章 1966:评论界的异端 勃列日涅夫迟到的礼物 不受欢迎的发言 第二章 三个作家的怪异结局 亚历山大·特瓦尔多夫斯基的声誉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自白 利用“德”字的骗局 第三章 被焚毁的小说 侮辱 再说斯大林 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 第四章 1967——1969:加加林的飞机 劳动英雄 又是一些年轻人:谈斯坦贝克 第五章 七十年代:“向肖洛霍夫同志解释一下……” 大胆的采访录 勃列日涅夫的劝告和舒克申的自白 谈群敌——迎接生日的话 为保护教徒的一封信 “请找其他人……” 医院 “特殊纸夹”里的一封信 医院里的交谈 “此致敬礼,囚犯……” 屈服于晚年的疾病 章 1980——1983:遗言 把苦艾放在基座前 后一个夏天 《他们为祖国而战》与勃列日涅夫 向儿子口授 给儿子讲“井”的故事 后一家医院 后一份合同 第二章 闰年的打击 后的要求和愿望 顿河边的小土堆 米·亚·肖洛霍夫生平与创作年表 参考书目 译后记
想必由于他的这样一些长处,就被请到地主叶夫格拉夫·波波夫家任职,这家的庄园占地十二平方俄里。村子里人看出来,说他在老爷的家中即使老爷死了以后仍然会是自家人,这所房子牵动了他的心,女仆阿娜斯塔西娅
·丹尼洛夫娜·契尔尼科娃迷住了他。她多么有魅力:身材端庄,黑黑的大辫子,黑黑的眼睛,而且又会唱歌。于是,他就把她带走,开始他说这是自己家的女管家。
对于肖洛霍夫来说,妈妈给他带来了特殊的“遗产”——乌克兰血统。
她同全家人是从切尔尼戈沃地区移民来到顿河的,这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这一家庭里还奇怪地用乌克兰语唱着歌。
哥萨克们嘲笑着这些移民:“霍霍尔是装松焦油的碗,来,打一架:这个是土耳其人,那个是波兰人,你是霍霍尔,可我是个哥萨克!”
儿子高度评价过母亲心地善良的品格:“她健壮,端庄,有巨大的道德力量。”人们都说,她的外貌和性格的某些特点——坚强,关心他人——在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和《静静的顿河》的女性形象中,有些地方可以猜测到。
克鲁日林——是个不大的村庄,总共四十八户人家,没什么特别的历史。它占有了这个孩子那印象深刻的心的是另一些东西——独有的美景和铺了芦苇与香蒲作房盖的土坯小房,黑河,每逢星期天教堂旁边人来人往的集市和草原……“草原是辽阔韵。,谁也没法测量。草原上有好多大路和小径。
”肖洛霍夫早期短篇小说之一的《牧童》中就出现过读起来让人着迷的句子。
在他的一些短篇小说里还写了草原。
这就是写在小说《委屈》中的早春的草原:“草原沐浴在银色的月光下,弥漫着雾气,在隔年的杂草丛中,一只没有怀胎的母兔懒洋洋地吱吱叫着,一棵去年的干草让新长出的幼芽鼓得沙沙响地直挺挺地立着……”
这就是在小说《阿廖沙的心》中写到的夏日的草原:
“在顿河的草原上,逢到晴朗的夏日,麦穗在蔚蓝的透明的天空下轻轻摆动,发出银铃一般的声音。这是在割草以前,茁壮的春小麦穗上的黑芒,好像十七岁的小伙子嘴上的胡须,黑麦一个劲地向上生长着,仿佛要超过人的身材。”
这是小说《死敌》中冬天的草原:“失去热量的橙色的太阳,还没有落到鲜明地平线下,月亮就稳重地从东方爬上来,在深蓝的晚空中倾泻出金色的光芒……太阳刚一落山,井架上空就出现一颗小星星,羞答答地眨着眼,好像大姑娘在相亲。”
只有心灵冷酷无情的人,草原才是空旷和悲凉的。
从事创作的人都明白,一生中童年是如何丰富他的心灵的。当时著名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同乡!——曾写过这一点。他深深地爱上了刚刚写出早期作品的肖洛霍夫,并且动手为自己的中篇小说《肖洛霍夫》打起草稿,唉!没有完成:“无论是在河边地里的割草,还是草原上繁重的耕种劳作,播种,收割小麦——所有这一切都清晰地留在这个孩子的脸上……
”
“当他出生的时候,我就住在克鲁日林村。他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地长大,却是个非同一般的小孩……活泼伶俐……自尊心极强。上帝保佑,千万不要有什么陌生人去抚爱他,他会跑掉,紧皱眉头,你不能用甜食去哄骗他…
…”作家的表姐玛丽亚·巴班斯卡娅有这样的见证。
“米什卡还记得,他从前怎样跑到又高又香的小麦地里去。一翻过打谷场的石围墙,就是麦地了。麦子长得比他头还高。沉甸甸的黑芒,麦穗搔着他的脸。麦地里散发着灰尘、野菊和草原风的气味。妈妈有时候对米什卡说:‘米纽什卡,别在庄稼地里走远了,你会迷路的!……‘”这是在短篇小说《野小鬼》中出现的。
“一头猪在栅栏里夹住了。……米什卡连忙跑过去救,他试着打开栅门,猪就声嘶力竭地叫起来。他骑到猪身上。猪猛一用劲,推翻大门,大叫一声,就穿过院子,向打谷场跑去,米什卡用后脚跟踢着猪的腰,猪拼命飞跑,快得米什卡头发都被风吹到后面去了。他在打谷场旁边跳下来,回头一望,只见祖父站在台阶上,一只手指着他,招呼着……”这也是写在这篇小说里的。
但也还有人记得米什卡的事。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回,孩子们对他讲一个条件:带来裤子上的镶条,就把从他爸爸商店买来的冰车让他玩,否则就不带他去。而且孩子们还给这冰车起了个时髦的名字:“蒙帕西耶”。
他把镶条带来了,孩子们问他:“去偷的?”“不——我告诉了妈妈,她就亲自给我装进衣兜里了。”
五年过去了,日子过得不大好。父亲正确地判断——小村庄不适合商人甩开膀子大干一番的愿望,他厌倦了这种生活,正像哥萨克们说的:“没有桩子还要编篱笆”。他没有那些商人的桩子,却也要让米什卡生活得怡然,比如,冬天里穿上又肥又大的粗呢大衣,并不舒服,长到膝盖以下,但是挺暖和,甚至在奔跑和游戏时感到了有些热。
肖洛霍夫家迁到了邻近的卡尔金村,这里,住着爸爸的大姐和她的丈夫,她丈夫作为一个商人,在自家商号“列沃奇金商店”里需要一个管事的。
隔了许多年以后,在《静静的顿河》中有几句色彩鲜明的描写:“顿河上美丽的卡尔金村就坐落在山脚下冰封的、白茫茫的奇尔河河湾处。蒸汽磨坊的烟囱里冒出一团团软绵绵的轻烟;广场上黑压压挤满了人;响起了晚祷的钟声。卡尔金山岗那面,克利莫夫斯基村的杨柳树梢隐约可见;再远处,在苦艾般的青灰色雪茫茫的地平线后面,耀眼的夕照染红了烟雾朦胧的西半天。”
这个村子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有大集。商人们不知不觉地就促使它逐渐地成了一个镇。
而这里的人更不一般!村里人每逢星期天都彬彬有礼地来到村中心的广场上,走进教堂之前,和做完祈祷仪式后,要看看别人,也让别人看看自己。P5-7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