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5082764丛书名: 走近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作家
孙犁,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
阎庆生的这本《阅读孙犁》主要向你介绍了孙犁的生平事迹及创作生涯。
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其清新、隽永的篇什,沉郁、凝重的文字,折射出社会春秋之变,历史阴阳之旅,堪为不谢的芳菲。
在孙犁漫长的一生中,教学、编辑、写作是其从事的三个主要职业,除了十年浩劫中的一段时间,他无时不与书籍相伴。他不单是风格异秉的文学大家,更是道地的读书人,涉猎之广,浸淫之深,姿态之异,尤值来者浓圈密点。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嗜书、读书的一生。
《阅读孙犁》对孙犁的生平事迹,读书生活,创作生涯等进行了有关详细地阐述。
走近孙犁
一、苦乐参半的童年
二、在外求学的岁月
三、初出茅庐——在北平与白洋淀
四、烽火中的文艺战士(上)
五、烽火中的文艺战士(下)
六、在延安的日子里
七、在新征途上体悟人生世态
八、进城初期
九、“荒于疾病”的10年:在作家学者化的道路上
十、“废于遭逢”的10年:在劫波中重生
十一、呕心沥血的18年:成就当代散文大师(上)
十二、呕心沥血的18年:成就当代散文大师(下)
走进作品
《芦花荡》
《亡人逸事》
《鞋的故事》
《鸡叫》
《听朗诵》
《我的绿色书》
《蚕桑之事》
《谈修辞》
名家视角
怀念孙犁先生(摘录)
高山仰止
我心中的孙犁
孙犁简谱
孙犁简谱
1924年,孙犁从本村初小毕业。他父亲听了县邮政局长的话,决定让孩子走继续上学的路,以便将来考邮政,认为那是铁饭碗。于是,这一年,孙犁跟随父亲到安国县上高级小学。两地相距60里,一路骑的是驴。那年代教育十分落后,高小很少。着眼孩子前途,跨县上学,说明了孙犁父亲毕竟与普通农民的眼光不一样。
这安国县是全国有名的“药都”,街道上弥漫着浓重的中草药味。该县的教育比相邻其他县要发达一些。那时全国教育层次低,小学分初小与高小两个阶段就是一个表征。且不说20世纪20年代,就是1949年以后,农村在几年内,高小毕业生也并不多见。所以孙犁在安国上高小,对个人与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小学借用文庙旧址,办学条件还不错。据孙犁回忆,阅览室里订有一些新的刊物,如《学生杂志》《儿童世界》《妇女杂志》《教育杂志》,甚至于连高深的学术杂志《东方杂志》也订了。时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后期,新文学作家的作品盛行,孙犁特别爱读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作品。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叶绍钧、许地山等人的小说。文学研究会作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其创作宗旨是“为人生”,体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怀,洋溢着人道主义感情。据孙犁回忆,他在中学所写的两篇小说也是同情社会下层民众(一为盲人,一为女戏子)的不幸开始的,这与他那时就接触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作品,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
孙犁的父亲在安国县开有店铺,可以就近照顾孩子。课外父亲给孙犁请了一位老秀才,讲授《古文释义》《诗韵合璧》一类旧书,孙犁对此不感兴趣。他所感兴趣的是读文学作品。孙犁借住的院子是胡姓的干爹(已故
)的,住在一起的有孙犁的一位干姐。她长得秀美,聪明伶俐,在女子高校读书。为了照顾孙犁上学,父亲不久就把母亲和表姐也接来住。在这个院子里,孙犁注意到这位干姐喜欢看书,会刺绣和绘画。特别是她坐在院子里为孙犁表姐讲《红楼梦》的动人情景,给孙犁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干姐婚后不久患肺病死去)。
孙犁学习是很用功的,有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提出。有一回,姓刘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提问,孙犁问“天真烂漫”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位被同学叫做“大鼻子刘”的老师,却只是笑笑。没有一字的答语,实在令小小的孙犁莫名其妙,一直到老年还记得此事。孙犁后来当了小学教师,才明白了这是一种滑头的办法。——可见人生许许多多的疑问,往往需要好多年才能得到应有的答案!
有一位写过孙犁传记的学者意外地发现,“这位曾因长于塑造妇女形象而称誉文坛的作家,原来从童年起就对他的一些小女伴怀有深刻而友善的印象。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在他的笔下看到这类小男伴。”这位学者想从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回里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句话里找到线索。他的思路是对的。不过孙犁晚年,对此作了直截了当的说明:
“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他说自己与曹雪芹一样,认为女孩子的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美德。除了“乐观”之外,孙犁还谈到过,女性处变不惊,也就是遇事冷静,有耐性。——孙犁的这一卓见,学界的留意者似不多。他写自己结发妻子的文字中,就有这方面的几个显例。
1926年高小毕业后,14岁的孙犁离开了安国,由父亲护送,来到保定考学。初考第二师范,未被录取;改考育德中学,考中。于是,他开始了在此6年“黄卷青灯”(孙犁语)的求学生活。
保定是我国北方一座有名的文化古城,也是省会所在地。整个城市萧条荒凉,气象衰败。在这里,孙犁上学先后7年(六年制,因想家休学1年)
,后来用“苦雨愁城”来概括他在此时此地的印象。晚年提到那时的保定,孙犁说:“这就是一座灰色的,没有声音的,窒息了的城市。城南那座曹锟花园,也没有几个游人的。”P12-1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