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9077353丛书名: 一个人的鲁迅系列
本书由林贤治编著,是“一个人的鲁迅系列”之一,以传记的形式记述了反抗者鲁迅的传奇一生。就鲁迅笔下孤独个体在严冷社会的围追堵截之下,逐渐走向对社会与自我复仇的心灵历程进行解读,并归结出鲁迅自我分裂的复仇理念,进一步探讨其面对自我局限的困惑和思考。
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桑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
本书是“一个人的鲁迅系列”之一。
本书是一本鲁迅先生的传纪,从鲁迅的出生,点点滴滴一直谈到他的逝世,随着林贤治的笔触,仿佛与先生一道走过他的人生。
1 出生地
2 在底层
3 十字路口
4 动荡中的火山口
5 幻灯事件
6 东京:文学计划的流产
7 革命前后
8 铁屋子里的呐喊
9 彷徨时期
10 旋涡中
11 孤岛
12 革命策源地
13 被梦境放逐的人
14 革命文学家的围攻
15“左联”时期
16 救亡与启蒙
17 解散“左联”前后
18 仆倒
主要参考书目
鲁迅所以选择现代医学,可能与其父亲为庸医所误的一段痛苦记忆有关。但是,对于一个全身心为民族的事业所系,并且立志献身科学的青年来说,显然有着更为远大的考虑。对此,他本人有几种说法。值得重视的是,他说的通过翻译的历史书,知道了日本明治维新大半发端于现代医学的事实。还有,当时战争频仍,从实践的方面,将来还可以当军医,在战场上救护为独立自由而战的战士。自然,东京留学生的日常状态,诸如把大辫子盘成富士山一般或者盘作小姑娘的发髻一般,整日大吃墩牛肉,大跳其舞等等,使他感到失望,也未尝不是远离东京,到北方这座偏僻的森林城镇里来的原因。
直到鲁迅到来之前,仙台还没有一个中国学生。
在医专,鲁迅所感受到的周围的空气是冷漠的,凛冽的,寒意袭人的。唯有一个人,能给予他这个异国游子以特别的温暖,就是担任解剖学的教授藤野。
藤野教学十分认真,虽然平时穿衣服之类太马虎,或竟有忘记带领结的时候。他对中国的事情是关心的,像中国的女人如何裹脚使足骨变成畸形,便亲自向鲁迅了解过。对于眼前这个中国学生,自然充满冷爱之意。他要鲁迅抄下讲义,并且每星期送给他看一回;他就在讲义上用红笔添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做了订正。这样,一直持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为止。有一次,因为讲义所记的血管移动了一点位置,他也特意把鲁迅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和蔼地指出来,并且对科学和美学的区别做了解说。
在日本学生看来,藤野对于异国学生的教育未免太特殊了,于是制造一些恶作剧,向鲁迅发起挑衅。因为要开同级会,学生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通知,末一句是“请全体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实际上在讥刺鲁迅,暗示他所以有较好的成绩,原因是得了教师泄漏的题目。接着,又通过邮差给鲁迅送了一封匿名信,模仿托尔斯泰给俄国和日本皇帝的信的开头,直接引用《新约》的句子:“你改悔罢!”其次,有流言说是上年度解剖学的试题,是藤野预先在讲义上做了记号,透露给了鲁迅,所以能有较好的成绩的。由此,鲁迅悟到: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并非自己的能力所能及,变得很可疑了。
第二年,鲁迅经受了一场更大的刺激,结果中辍学医,并且提前离开了仙台。
新学年添教细菌学,细菌的形状完全用电影来显示,如果告一段落又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加放几个时事的片子,内容全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其中,有中国人因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结果要枪毙,而围观的恰好也是一群中国同胞。大约到了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万岁!”
这种欢呼,虽然以往每看一片都有,此刻却是听得特别刺耳。鲁迅的整个价值观念,由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叙述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善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幻灯事件”暴露了一个长期被革命运动遮蔽了的问题,就是:民族压迫的形成,并非导源于物质力量的反差,换言之,被压迫民族的根本弱点是,精神上的混沌,愚昧,麻木,委顿,苟且,自欺和自弱。因此,民族的崛起,首先有待于国民个体的沉醒。国民性的改造,虽然为一些革命家所注意,在一个时期里甚至为留学生所普遍关注,但是,在他们这里,“国民性”实质上相当于“传统”、“民族性”、“集体意识”,与生命个体并不相通。鲁迅对文学事业的终选择,把他同众多的革命分子区分开来。然而,他始终不曾从战场上撤退,不同的只是,他找到了可以供个人隐蔽与进击的壕堑,使革命从社会集体进入个人,不但进入大脑,而且进入心灵。“幻灯事件”打了一个楔子,从此,把鲁迅牢牢地固定在“精神界之战士”的位置上。
离开仙台时,鲁迅特意寻了藤野,婉转言别。这段情感生活对鲁迅个人来说是重要的,因为在他看来,藤野的关怀,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师生之谊。有关告别的细节,鲁迅20年后的追忆文章《藤野先生》中,有着十分感人的叙述。文章还写到,他长期收藏着藤野为他改正的讲义;藤野的照片,后来也一直挂在北京寓所书桌对面的东墙上,那黑瘦的面貌,曾经给了他许多战斗的勇气。1934年,日本岩波书店要出《鲁迅选集》,鲁迅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把纪念藤野的一篇译出,补编进去。直到逝世前夕,他仍然一再向日本友人探问藤野的情况。
关于藤野,他这样说道:“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在权力崇拜的国度里,人们都把“伟大”一词全部奉献给了帝王、英雄、各式显赫的人物,有谁会念及地位卑微、寂寂无名的人,从他们的身上发现人性的光辉,而竟称之为“伟大”的呢?
P29-33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