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022397
九歌 25
东皇太一 26
云中君 27
湘君 29
湘夫人 32
大司命 35
少司命 37
东君 39
河伯 41
山鬼 43
国殇 46
礼魂 47
天问 49
九章 69
惜诵 70
涉江 76
哀郢 81
抽思 86
怀沙 92
思美人 97
惜往日 101
橘颂 107
悲回风 109
远游 117
卜居 129
渔父 133
九辩 137
招魂 153
大招 165
惜誓 175
招隐士 181
七谏 185
初放 186
沉江 188
怨世 192
怨思 196
自悲 198
哀命 201
谬谏 204
哀时命 211
九怀 219
匡机 220
通路 222
危俊 225
昭世 227
尊嘉 230
蓄英 233
思忠 235
陶壅 237
株昭 240
九叹 243
逢纷 244
离世 248
怨思 252
远逝 256
惜贤 260
忧苦 264
愍命 267
思古 271
远游 275
九思 281
逢尤 282
怨上 285
疾世 288
悯上 291
遭厄 293
悼乱 296
伤时 299
哀岁 303
守志 306
参考文献 311
“楚辞”这一名称,*早见于西汉前期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将楚国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人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共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编纂的《离骚传》,是历***早的一部关于楚辞作品的注本,不过久已失佚。继刘安之后,相继出现了不少《楚辞》注本。东汉汉元帝初年,王逸给刘向所编的《楚辞》作注,又增入己作《九思》,命名全书为《楚辞章句》,成《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十七篇,是现存*古的一种注本,成为后世通行本。
《楚辞》灵活地运用了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着楚地的山川江河、人物风情,使文中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楚地特色,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是继《诗经》四言体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开始了我国诗歌史上继《诗经》之后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楚辞》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独创了一种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体式,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叠句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在语言上,采用了大量的楚国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诗的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比兴夸饰与神话传说的广泛运用,使全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因为《楚辞》中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都年代久远,对于当代读者来说比较陌生,为了能较好地理解《楚辞》作品,从中领略楚辞的精粹,我们特编写了《楚辞全鉴》一书。
本书以权威版本的《楚辞补注》为底本,通过题解、注释、译文三部分对《楚辞》中的每篇诗文进行诠释。每篇前的题解以简明精要的语言阐述篇章概要;注释主要对文中难理解和多解的字词和文化常识加以出注,注释语言力求简明准确,尽可能让读者理解诗文,参透诗词的蕴意;译文则力求直译,不妄加改动、随意增减,便于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诗文本意,品悟其中深厚的内涵。希望此书能够帮助您轻松学习《楚辞》,增长知识。
解译者
2015年11月
【题解】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关于诗题《离骚》的解释历来异说纷呈,而联系作品实际,本书认为“遭受忧患”及“离别忧愁”之说较为确切。
《离骚》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可分十二章。依次追述家世、姓名的由来,历数上古圣君尧、舜、桀、纣等人的为政得失,申述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政治斗争中遭受的迫害,对楚国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的美政理想境界进行了热情的讴歌,表达了诗人追求政治革新、振兴楚国的美好理想,反映了诗人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意志和不惜以身殉国的崇高精神。
《离骚》是楚辞的灵魂篇章,其篇幅之长、文采之美、想象之丰富、气势之宏伟、感情之强烈,在古典诗歌宝库里首屈一指,不愧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原典】
帝高阳之苗裔兮①,朕皇考曰伯庸②。摄提贞于孟陬兮③,惟庚寅吾以降④。皇览揆余初度兮⑤,肇锡余以嘉名⑥。名余曰正则兮⑦,字余曰灵均⑧。纷吾既有此内美兮⑨,又重之以修能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注释】
①帝:先秦的“帝”字,直至战国中期,指的都是天神、天帝。夏以后的人间君主称为“后”或“王”,而不称“帝”。古氏族为了美化自己的世系,都要托祖于天神天帝,自称是某“帝”或某“神”的后裔。高阳:即古代帝王颛顼(zhuān xū)的别号,传说为高阳部落首领,实际上是楚人崇拜的天帝,是太阳神。苗裔(yì):苗,初生的禾本植物。裔,衣服的末边。这里苗裔连用,喻指子孙后代。兮:语气词,楚国方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②朕:我,上古时代的**人称代词,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诏定为封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这里是屈原自称。皇考:对亡父的尊称。皇,大、美、光明。考,在先秦西汉的典籍里,有时指从祖父以上的先人,有时仅指亡父,东汉以后,专指亡父。伯庸:“皇考”的名或字,不见经传,可能是化名。③摄提:这里指“摄提格”的简称。战国时代根据岁星(木星)的运行纪年。木星绕日一周约十二年,以十二地支表示,寅年名摄提格。贞:正。孟:开端。陬(zōu):农历正月的别名。正月是一年的开始,故称“孟陬”。夏正建寅,夏历正月也即寅月。④惟:句首发语词。庚寅:屈原出生的日子,纪日的干支。寅年寅月寅日,古人认为是难得的吉日。降(古音hóng):诞生、降生。本意指从天降临,这里屈原自言天生。⑤皇:即上文“皇考”的省略,指太祖。览:观察。揆(kuí):揣测,衡量。初度:指初生的时节,即生辰。⑥肇:同“兆”,占卜的意思。锡:同“赐”,送给。⑦正则:公平而有法则,这是对屈原名“平”的解释。⑧灵均:灵善而均调,这是对屈原字“原”的解释。⑨纷:美盛的样子。内美:先天具有的内在的美好品德。⑩重(chóng):加上。修:美好。能:通“态”,指姿态、姿容。修能,即美好的外表仪形。?扈(hù):披,楚地方言。江离:江蓠,一种香草。辟:幽僻的地方。芷:幽香的芷草。?纫:楚地方言,连接,联缀。秋兰:香草名。以为:以之为。佩:佩戴。?汩(yù):楚地方言,水流得很快的样子,这里指时光飞逝。不及:赶不上。?不吾与:即“不与吾”的倒装,意思是不等待我。?搴(qiān):拔取。阰(pí):大的山坡。木兰:香树名,又称黄心树,紫玉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高数仞,相传去皮而不死。?揽:采摘。洲:江河中的陆地。宿莽:一种经冬不死的香草。
?忽:过得很快的样子。淹:通“延”,逗留,停留。?代序:轮流。序,通“谢”,过去,逝去。?惟:想。?美人:这里指楚怀王。迟暮:比喻晚年。?不:“何不”的省文,“为什么不”的意思。抚壮:趁着盛壮之年。秽:指污秽的行为。?度:态度。?骐骥:骏马,这里比喻贤能的人。驰骋:纵马疾驰,奔驰。?道:通“导”,引导。夫:语气助词。先路:前面的路,即先王的路。
【译文】
我是天帝高阳氏的后裔,我已去世的父亲名字叫伯庸。岁星正好在寅年的孟春月,我从天降临。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通过卦兆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名叫作正则,同时起字叫作灵均。天赋给我很多内在的美好品质,再加上有外在的出众才能。披戴着江蓠和芷草,把秋兰结成佩环挂在身上。光阴似箭我怕赶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早晨我在坡地上拔取木兰,傍晚在小洲中采摘宿莽。时光迅速逝去从不停下脚步,四季更相交替永无止境。想到草木在西风里一片片凋零,恐怕楚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为什么不趁着盛时抛弃污秽啊,为何还不改变你的态度?骑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吧,我在前面为你引导开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