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4018446
编辑推荐
《博雅经典:书史》主要是分析原文的主旨,强化对原文的理解,具体操作上既有对注释、译文的补充解释,也有在此基础上的发挥,并尽力做到旁征博引,多方搜集材料、考证书中所列事典,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米芾《博雅经典:书史》的内容,并认识其价值。
孙过庭编著的《书谱/博雅经典》是书法史上罕见的书文并茂的作品,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两个方面都为后世立下标杆。《书谱/博雅经典》对这一经典著作进行注解、翻译,并配以相关图片,孙过庭《书谱》墨本亦附每节后。《书谱/博雅经典》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书史》,北宋米芾著,记录自己亲身赏阅的书法作品。该书虽非“史”的写法,但为“亲见”而非“耳闻”,故可视为真实可靠的基础史料。《博雅经典:书史》对于其中的人物典故加以注释、翻译和解析,以勾勒出一个以米芾为中心的北宋书画鉴藏圈子。分析原文的主旨,强化对原文的理解,具体操作上既有对注释、译文的补充解释,也有在此基础上的发挥,并尽力做到旁征博引,多方搜集材料、考证书中所列事典,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米芾《书史》的内容,并认识其价值。
《博雅经典:书谱》重在论文,以阐述《博雅经典:书谱》奥赜为旨,对孙氏书法艺术成就不作过多分析,书中所附《书谱》原文妙迹俱在,无须再置一喙,仅于书中讨论有关行笔“迟速”以及“兼通”“精熟”等问题时,适当引用《博雅经典:书谱》墨迹以阐释孙氏相关理论。 孙过庭编著的《书谱/博雅经典》是书法史上罕见的书文并茂的作品,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两个方面都为后世立下标杆。《书谱/博雅经典》对这一经典著作进行注解、翻译,并配以相关图片,孙过庭《书谱》墨本亦附每节后。《书谱/博雅经典》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目 录
导读
书史
参考文献
书史
参考文献
导读
书谱
参考文献
书谱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王献之《送梨帖》云:“今送梨三百颗,晚雪,殊不能佳。”上有黎干“黎氏”印①,所谓南方君子者。跋尾半幅云:“因太宗书卷首见此两行十字,遂连此卷末,若珠还合浦②,剑入延平③,太和三年三月十日,司封员外郎柳公权⑤记。”后细题一行日:“又一帖十二字连之。”余辨乃右军书,云:“思言叙卒何期,但有长叹念告。”公权误以为子敬也。缝有“贞观”半印、世南、孝先字跋(孝先是本朝王曾⑥丞相字)。刘季孙⑦以一千置得。余约以欧阳询⑧真迹二帖、《王维⑨雪图》六幅、正透犀带⑩一条、砚山一枚、玉座珊瑚一枝以易,刘见许。王诜借余砚山去,不即还,刘为泽守,行两日,王始见还,约再见易而刘死矣,其子以二十千卖与王防。唐太宗书窃类子敬,公权能于太宗书卷辨出,而复误连右军帖为子敬,公权知书者乃如此。其跋冯氏《西升经》⑩,唐经生⑩书也,乃谓之褚书者非也,盖能书者未必能鉴。余既跋定之,苏子瞻⑩于是跋诗日:“家鸡野鹜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奁;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邺侯三万签。”盖以《晋史》“太宗赞”贬子敬也。然唐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耳。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
〔注释】
①黎干(?~779):字贞固,戎州((今四川宜宾)人,祖籍寿春。以善星纬数术进,待诏翰林。累擢谏议大夫、桂州刺史、兵部侍郎,封寿春郡开国公。唐代宗在位间,曾两任京兆尹。德宗立,被赐死蓝田驿。见《旧唐书》卷一二二、《新唐书》卷一五八。“黎氏”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有“故御史大夫黎干‘黎氏’印”的记载。
②珠还合浦:《后汉书·循吏传·孟尝》载:“合浦郡海出珠宝。原宰守并多贪秽,采求无度,珠遂徙于邻境交址郡界。及孟尝赴任,革易前弊,未逾岁,去珠复还。”后遂用“珠还合浦”比喻失而复得或去而复还。
③剑入延平:据《晋书》卷三六“张华传”,晋武帝时,张华令豫章人曹焕为丰城令,曹通晓纬象,掘狱屋基得龙泉、太阿双剑,一剑与华,留一自佩。后张华被诛失剑,曹焕卒,其子持剑行经延平津,宝剑堕水,二剑化龙而去。后遂用“剑入延平”以喻得而复失。延平,也称建溪、东溪,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为闽江上游。
④太和三年:即公元829年,太和为唐文宗李昂年号。
⑤司封:官名。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主爵郎中为司封郎中,主管封爵、袭荫、褒赠等。员外郎:官名。员外本指正员以外之官。晋武帝时始设员外散骑常侍郎,简称员外郎。隋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各设员外郎一人,侍郎不在,代行曹事。唐以后,各部均设,位郎中之次。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初进土,以善书,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书禁中,历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曾有“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笔谏故事。擅楷书,与颜真卿齐名,后人誉为“颜筋柳骨”。文宗称其字“钟繇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
⑥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少年孤苦,善为文辞,宋真宗成平(998~1003)中取解试、省试、殿试皆,成为连中“三元”的状元。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后判大理寺,迁翰林学士,又官拜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著有《九城图》、《契丹志》、《王文正公笔录》。见《宋史》卷三一〇。
〔注释】
①黎干(?~779):字贞固,戎州((今四川宜宾)人,祖籍寿春。以善星纬数术进,待诏翰林。累擢谏议大夫、桂州刺史、兵部侍郎,封寿春郡开国公。唐代宗在位间,曾两任京兆尹。德宗立,被赐死蓝田驿。见《旧唐书》卷一二二、《新唐书》卷一五八。“黎氏”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有“故御史大夫黎干‘黎氏’印”的记载。
②珠还合浦:《后汉书·循吏传·孟尝》载:“合浦郡海出珠宝。原宰守并多贪秽,采求无度,珠遂徙于邻境交址郡界。及孟尝赴任,革易前弊,未逾岁,去珠复还。”后遂用“珠还合浦”比喻失而复得或去而复还。
③剑入延平:据《晋书》卷三六“张华传”,晋武帝时,张华令豫章人曹焕为丰城令,曹通晓纬象,掘狱屋基得龙泉、太阿双剑,一剑与华,留一自佩。后张华被诛失剑,曹焕卒,其子持剑行经延平津,宝剑堕水,二剑化龙而去。后遂用“剑入延平”以喻得而复失。延平,也称建溪、东溪,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为闽江上游。
④太和三年:即公元829年,太和为唐文宗李昂年号。
⑤司封:官名。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主爵郎中为司封郎中,主管封爵、袭荫、褒赠等。员外郎:官名。员外本指正员以外之官。晋武帝时始设员外散骑常侍郎,简称员外郎。隋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各设员外郎一人,侍郎不在,代行曹事。唐以后,各部均设,位郎中之次。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初进土,以善书,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书禁中,历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曾有“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笔谏故事。擅楷书,与颜真卿齐名,后人誉为“颜筋柳骨”。文宗称其字“钟繇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
⑥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少年孤苦,善为文辞,宋真宗成平(998~1003)中取解试、省试、殿试皆,成为连中“三元”的状元。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后判大理寺,迁翰林学士,又官拜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著有《九城图》、《契丹志》、《王文正公笔录》。见《宋史》卷三一〇。
(三)书法的创作论
书法创作是一个将主体情感物化为一件作品的过程,创作理论研究的就是如何能够使书法创作进入一种兴会淋漓、不可遏止的创作状态,从而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由王国。书法创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下面从此过程中的构思、条件、方法、效果等方面,以逐步递进的方式来看孙过庭对书法创作问题的思考。
1.书法创作的构思
构思指的是书法创作前心物交融,在情意层次上的艺术思维想象活动。这与文学理论所强调的“驰神运思”“神与物游”“与心徘徊”“随物宛转”(俱见刘勰《文心雕龙》中《神思》、《物色》诸篇)十分接近。孙过庭亦云: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这里所列举的众多“自然之妙有”的意象活动,正是书法创作时物我融合的过程。
2.书法创作的条件
这个条件既有一次临时性的,也有长期积累性的。书法学习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岂是那种“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者随意就能创作出来的?孙过庭就曾经历“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的漫长岁月,也有“右军之书,末年多妙”之说。故从长期性条件而言,孙过庭针对书法学习的过程提出了著名的“三时论”: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可见一个书家几乎要穷其一生的精力,才能达到“通会”的境界。而达到“通会”的表现之一就是“精熟”。只有达到“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的地步,才能做到“规矩罔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萧洒流落,翰逸神飞”。而“精熟”又与“心手”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书谱》多处提到“心手双畅”“心手会归”“无间心手”“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等。孙过庭追求的心手关系是一种在极精熟之后对笔墨技巧的自如应用,当能够真正做到心手之间不再有距离,心中有所想,即可用手完美地表达出来,自然也就达到了“精熟”的程度。
书法创作是一个将主体情感物化为一件作品的过程,创作理论研究的就是如何能够使书法创作进入一种兴会淋漓、不可遏止的创作状态,从而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由王国。书法创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下面从此过程中的构思、条件、方法、效果等方面,以逐步递进的方式来看孙过庭对书法创作问题的思考。
1.书法创作的构思
构思指的是书法创作前心物交融,在情意层次上的艺术思维想象活动。这与文学理论所强调的“驰神运思”“神与物游”“与心徘徊”“随物宛转”(俱见刘勰《文心雕龙》中《神思》、《物色》诸篇)十分接近。孙过庭亦云: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这里所列举的众多“自然之妙有”的意象活动,正是书法创作时物我融合的过程。
2.书法创作的条件
这个条件既有一次临时性的,也有长期积累性的。书法学习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岂是那种“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者随意就能创作出来的?孙过庭就曾经历“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的漫长岁月,也有“右军之书,末年多妙”之说。故从长期性条件而言,孙过庭针对书法学习的过程提出了著名的“三时论”: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可见一个书家几乎要穷其一生的精力,才能达到“通会”的境界。而达到“通会”的表现之一就是“精熟”。只有达到“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的地步,才能做到“规矩罔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萧洒流落,翰逸神飞”。而“精熟”又与“心手”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书谱》多处提到“心手双畅”“心手会归”“无间心手”“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等。孙过庭追求的心手关系是一种在极精熟之后对笔墨技巧的自如应用,当能够真正做到心手之间不再有距离,心中有所想,即可用手完美地表达出来,自然也就达到了“精熟”的程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