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112293丛书名: 叶永烈看世界
编辑推荐
叶永烈编著的《行走台北》是一本“行走文学”,着重于从历史、从文化的视角深度解读一个个国家和地区,不同于那些停留于景点介绍的浅层次的旅游图书。其实,出国旅游是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而只有善于学习各地的长处,自己才能进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旅游是开阔眼界之旅,解放思想之旅,长知识,广见闻,旅游是学习之旅。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者不仅仅是观光客。
内容简介
作者(叶永烈)曾7次前往台湾。由于作者的长 子一家在台北,而且长媳是台湾 人,所以作者在台湾不仅有“根据地”,而且每次可 以住3个月,有充裕的 时间“自由行”。《行走台北》重点展现台湾地区政 治、文化中心——台北的文化 与人文地景,品味台北的历史和文化。
作为本书的姐妹篇30万字的《叩开台湾名人之门 》则是作者对于台湾 政坛名人、文化名人的人生轨迹的追踪。
作为本书的姐妹篇30万字的《叩开台湾名人之门 》则是作者对于台湾 政坛名人、文化名人的人生轨迹的追踪。
目 录
序章
亲历“钻石航线”
背起双肩包台湾走透透
台湾的县和市
乘坐“台铁”和“国光”自由行
感受台湾高铁
台北印象
在台北住宾馆
走马台北
台北的路名
凯达格兰大道的来历
景福门见证台北的历史
当年日本的“总督府”
捷运与“公车”
“小黄哥”与“疯狂”的摩托
来到台北火车站
松山机场见闻
为什么叫“新”台币
台湾人喜欢人民币
台湾人大都会讲普通话
国父纪念馆
蓝顶白墙的“中正纪念堂”
“国宾馆”圆山饭店
台北老街风情
西门町的日本遗风
贵妇百货公司
阳明山上花烂漫
步入阳明山私家温泉
阳明山上中山楼
感受台北
浓浓的年味
“尾牙”文化
台北除夕即景
正月初二回娘家
热闹非凡元宵节
夏日闷热的台北
感受台风
在台北过中秋
感人的细节
从菜市场看百姓生活
走进台湾的医院
当心台湾的流感
塑化剂风波始末
台北看房记
台北房价的“走势曲线”
捐发票献爱心
眷村浓缩着历史
汽车旅馆探秘
文化风景线
台北故宫
台北的怀旧之旅
台湾大学与傅斯年
在台北逛书店
台湾的报纸
在台北图书馆里“温故”
透过电视看台湾
步入美丽华IMAx电影院
在台北看《梅兰芳》
《海角七号》红遍台湾
朱铭美术馆
吃在台湾
在永和喝永和豆浆
在台北吃担仔面
台湾的小吃
“八大菜系”之九的台菜
台北的上海风味
鱼翅与药膳
形形色色的餐馆
101大楼上的世界最高餐厅
亲历“钻石航线”
背起双肩包台湾走透透
台湾的县和市
乘坐“台铁”和“国光”自由行
感受台湾高铁
台北印象
在台北住宾馆
走马台北
台北的路名
凯达格兰大道的来历
景福门见证台北的历史
当年日本的“总督府”
捷运与“公车”
“小黄哥”与“疯狂”的摩托
来到台北火车站
松山机场见闻
为什么叫“新”台币
台湾人喜欢人民币
台湾人大都会讲普通话
国父纪念馆
蓝顶白墙的“中正纪念堂”
“国宾馆”圆山饭店
台北老街风情
西门町的日本遗风
贵妇百货公司
阳明山上花烂漫
步入阳明山私家温泉
阳明山上中山楼
感受台北
浓浓的年味
“尾牙”文化
台北除夕即景
正月初二回娘家
热闹非凡元宵节
夏日闷热的台北
感受台风
在台北过中秋
感人的细节
从菜市场看百姓生活
走进台湾的医院
当心台湾的流感
塑化剂风波始末
台北看房记
台北房价的“走势曲线”
捐发票献爱心
眷村浓缩着历史
汽车旅馆探秘
文化风景线
台北故宫
台北的怀旧之旅
台湾大学与傅斯年
在台北逛书店
台湾的报纸
在台北图书馆里“温故”
透过电视看台湾
步入美丽华IMAx电影院
在台北看《梅兰芳》
《海角七号》红遍台湾
朱铭美术馆
吃在台湾
在永和喝永和豆浆
在台北吃担仔面
台湾的小吃
“八大菜系”之九的台菜
台北的上海风味
鱼翅与药膳
形形色色的餐馆
101大楼上的世界最高餐厅
前 言
在写作之余,我有两大爱好:一是旅游,二是摄影。
小时候,很羡慕父亲常常拎着个皮箱从温州乘船出差到上海。很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到温州以外的地方旅行。父亲说,那很简单,在你的额头贴张邮票,把你从邮局寄出去就行了。
可惜,我直到高中毕业,还没有从邮局寄出去,没有离开过小小的温州。直至考上北京大学,这才终于远涉千里,来到首都北京,大开眼界。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出差成了家常便饭,几乎走遍了中国大陆。
随着国门的开放,我有机会走出去,周游世界。
光是美国就去了七趟,每回去都住一两个月的时间,从夏威夷直至纽约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曾五次来到祖国宝岛台湾,2010年是在台湾过的春节,还特地从台北飞往澎湖和金门这两个离岛。
我的旅行常常是“自由行”,比如应邀到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讲学,就顺便在澳大利亚自由行,走了很多地方;美国爆发“9·11”事件,我特地从上海赶往纽约进行采访,撰写了50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也参加各种各样的旅行团,我总是选择那些行程较长的旅游团,以求能深入地了解那个国家。
记得在朝鲜旅行的时候,我问导游明天(7月27日)你们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庆祝活动?那位导游马上很“警觉”地反问我:“叶先生,你以前是否来过朝鲜?”此后好几次,每当跟他交谈时,他都这么问我。我确实是第一次去朝鲜。但去每一个国家之前,我都会事先充分“备课”。例如去朝鲜之前,就十分详细地研究过朝鲜的历史和文化,知道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就把这一天定为“祖国解放战争胜利日”,此后年年庆祝。这在朝鲜导游看来,一个对朝鲜情况如此熟知的游客,势必是此前来过朝鲜的。
很多人问我,在上海住了将近半个世纪,为什么只写过几篇关于上海的散文,却没有写过一本关于上海风土人情的书。我的回答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总在一个地方居住,目光会被“钝化”,往往“视而不见”。当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或城市,就会有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非常可贵的,能使我的目光变得异常敏锐。出于职业习惯,每到一个国家我都会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进行观察,“捕捉”各种各样的细节。在东京,我注意到在空中盘旋着成群的乌鸦,肆无忌惮地在漂亮的汽车上投下“粪弹”,而东京人却对此熟视无睹。回国之后我便写了《东京的乌鸦》一文,介绍中日两国不同的“乌鸦观”。为什么乌鸦在中国被视为不祥的象征,而在日本却被奉若神明。这篇阐述日本“乌鸦文化”的散文发表之后,被众多的报刊转载,原因就在于写出了“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细节。
另外,我还十分注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观察每一个国家,把旅游视为一种特殊的考察和采访。在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旅行时,我住在涵碧楼。在事先做“功课”时得知,涵碧楼原本是蒋介石父子在台湾的行宫。因此特地跑到当地旅游局,希望查阅“两蒋”在涵碧楼时的历史资料。他们告诉我,在涵碧楼里就有一个专门的展览馆。于是,我到涵碧楼总台打听展览馆在哪里。总台小姐很惊讶地说:“那个展览馆已经关闭多年,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客人前去参观,难得有叶先生这样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她打开尘封已久的展览馆的大门,我在那里“泡”了两小时,有了重大发现。那些尘封已久的展品记载了蒋介石父子在涵碧楼多次接见曹聚仁的情景。曹聚仁乃是奔走于海峡两岸的“密使”,但是台湾方面从未提及此事。我把这一发现写进发表于上海《文汇报》的文章里,引起海峡两岸的关注……我爱好摄影。在电影制片厂做了18年编导,整天跟摄影打交道,所以很注重“画面感”。在旅行时边游边摄,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我的电脑里,如今已保存了十几万张照片。除了拍摄各种各样的景点之外,我也很注意拍摄一些“特殊”的照片。比如,在迪拜的路边发现有一种封闭式的特殊公共汽车站,立即“咔嚓”一声拍了下来。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安装了冷气机的公共汽车站。这一细节充分反映了迪拜人先进的观念以及迪拜的富有和豪华。在韩国一家餐馆的外墙,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个个泡菜坛子嵌在里面,十分有意思,于是也把它摄入镜头。这充分体现韩国人浓浓的泡菜情结。照片是形象的视觉艺术,一张精彩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十分丰富的,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
每一次出国归来,我要进行“总结”。这时候,我的本职——作家,与我的两大爱好旅行、摄影“三合一”——把旅途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配上图片,形成了一本又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日积月累,竟然已出版了14本这样的“行走文学”图书。
我的“行走文学”,着重于从历史、从文化的视角深度解读一个个国家,不同于那些停留于景点介绍的浅层次的旅游图书。其实,出国旅游是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只有善于学习各国的长处才能使自己进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旅游是开阔眼界之旅,解放思想之旅,长知识广见闻。所以,旅行者不仅仅是观光客。
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美意,在策划编辑刘佩英小姐的鼓励下,计划出版一套《叶永烈看世界》丛书,先出近期刚完成的三本新作,然后随着我一边“漫游”一边再继续出下去。在此作一预告,我的下两个旅行目的地是英国和印度,一个是老牌的“日不落帝国”,一个是跟中国比“苗头”、正在崛起的“金砖之国”。期望在继续完成一系列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同时,能够不断向广大读者奉献轻松活泼的“行走文学”新作。
叶永烈2010年6月28日于上海“沉思斋”
小时候,很羡慕父亲常常拎着个皮箱从温州乘船出差到上海。很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到温州以外的地方旅行。父亲说,那很简单,在你的额头贴张邮票,把你从邮局寄出去就行了。
可惜,我直到高中毕业,还没有从邮局寄出去,没有离开过小小的温州。直至考上北京大学,这才终于远涉千里,来到首都北京,大开眼界。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出差成了家常便饭,几乎走遍了中国大陆。
随着国门的开放,我有机会走出去,周游世界。
光是美国就去了七趟,每回去都住一两个月的时间,从夏威夷直至纽约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曾五次来到祖国宝岛台湾,2010年是在台湾过的春节,还特地从台北飞往澎湖和金门这两个离岛。
我的旅行常常是“自由行”,比如应邀到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讲学,就顺便在澳大利亚自由行,走了很多地方;美国爆发“9·11”事件,我特地从上海赶往纽约进行采访,撰写了50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也参加各种各样的旅行团,我总是选择那些行程较长的旅游团,以求能深入地了解那个国家。
记得在朝鲜旅行的时候,我问导游明天(7月27日)你们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庆祝活动?那位导游马上很“警觉”地反问我:“叶先生,你以前是否来过朝鲜?”此后好几次,每当跟他交谈时,他都这么问我。我确实是第一次去朝鲜。但去每一个国家之前,我都会事先充分“备课”。例如去朝鲜之前,就十分详细地研究过朝鲜的历史和文化,知道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就把这一天定为“祖国解放战争胜利日”,此后年年庆祝。这在朝鲜导游看来,一个对朝鲜情况如此熟知的游客,势必是此前来过朝鲜的。
很多人问我,在上海住了将近半个世纪,为什么只写过几篇关于上海的散文,却没有写过一本关于上海风土人情的书。我的回答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总在一个地方居住,目光会被“钝化”,往往“视而不见”。当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或城市,就会有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非常可贵的,能使我的目光变得异常敏锐。出于职业习惯,每到一个国家我都会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进行观察,“捕捉”各种各样的细节。在东京,我注意到在空中盘旋着成群的乌鸦,肆无忌惮地在漂亮的汽车上投下“粪弹”,而东京人却对此熟视无睹。回国之后我便写了《东京的乌鸦》一文,介绍中日两国不同的“乌鸦观”。为什么乌鸦在中国被视为不祥的象征,而在日本却被奉若神明。这篇阐述日本“乌鸦文化”的散文发表之后,被众多的报刊转载,原因就在于写出了“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细节。
另外,我还十分注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观察每一个国家,把旅游视为一种特殊的考察和采访。在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旅行时,我住在涵碧楼。在事先做“功课”时得知,涵碧楼原本是蒋介石父子在台湾的行宫。因此特地跑到当地旅游局,希望查阅“两蒋”在涵碧楼时的历史资料。他们告诉我,在涵碧楼里就有一个专门的展览馆。于是,我到涵碧楼总台打听展览馆在哪里。总台小姐很惊讶地说:“那个展览馆已经关闭多年,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客人前去参观,难得有叶先生这样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她打开尘封已久的展览馆的大门,我在那里“泡”了两小时,有了重大发现。那些尘封已久的展品记载了蒋介石父子在涵碧楼多次接见曹聚仁的情景。曹聚仁乃是奔走于海峡两岸的“密使”,但是台湾方面从未提及此事。我把这一发现写进发表于上海《文汇报》的文章里,引起海峡两岸的关注……我爱好摄影。在电影制片厂做了18年编导,整天跟摄影打交道,所以很注重“画面感”。在旅行时边游边摄,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我的电脑里,如今已保存了十几万张照片。除了拍摄各种各样的景点之外,我也很注意拍摄一些“特殊”的照片。比如,在迪拜的路边发现有一种封闭式的特殊公共汽车站,立即“咔嚓”一声拍了下来。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安装了冷气机的公共汽车站。这一细节充分反映了迪拜人先进的观念以及迪拜的富有和豪华。在韩国一家餐馆的外墙,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个个泡菜坛子嵌在里面,十分有意思,于是也把它摄入镜头。这充分体现韩国人浓浓的泡菜情结。照片是形象的视觉艺术,一张精彩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十分丰富的,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
每一次出国归来,我要进行“总结”。这时候,我的本职——作家,与我的两大爱好旅行、摄影“三合一”——把旅途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配上图片,形成了一本又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日积月累,竟然已出版了14本这样的“行走文学”图书。
我的“行走文学”,着重于从历史、从文化的视角深度解读一个个国家,不同于那些停留于景点介绍的浅层次的旅游图书。其实,出国旅游是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只有善于学习各国的长处才能使自己进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旅游是开阔眼界之旅,解放思想之旅,长知识广见闻。所以,旅行者不仅仅是观光客。
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美意,在策划编辑刘佩英小姐的鼓励下,计划出版一套《叶永烈看世界》丛书,先出近期刚完成的三本新作,然后随着我一边“漫游”一边再继续出下去。在此作一预告,我的下两个旅行目的地是英国和印度,一个是老牌的“日不落帝国”,一个是跟中国比“苗头”、正在崛起的“金砖之国”。期望在继续完成一系列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同时,能够不断向广大读者奉献轻松活泼的“行走文学”新作。
叶永烈2010年6月28日于上海“沉思斋”
在线试读
亲历“钻石航线”自2003年1月第一次前往台湾,我已经7次前往台湾。
我如此频繁前往台湾,是因为长子一家在台北,而且长媳是台湾人,孙子、孙女也都是在台北出生,在台北上学。这样,我在台湾不仅有“根据地”,而且按照台湾当局的规定,我每年可以两次去台湾探亲,每次可以住3个月(原先是每年可以3次去台湾探亲,每次住2个月)。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每年都可以在台湾住半年。
我经历了最初的从上海绕道香港飞往台北,到后来的从上海直飞台北的变化,亲身体验其中的曲折过程……最初的4次,我和妻光是办理赴台手续,就要花费2~3个月。从上海经香港飞往台北,每次差不多都要“折腾”一天(其中第2次是从美国旧金山直飞台北,但是离开台北时仍是途经香港回到上海)。
第5次去台湾,是2010年赴台北过春节。那时国民党在台湾全新“执政”,上海与台北实现了直航,再也不必绕道香港了。办理手续也快捷多了。由于我的亲属关系已经在海峡两岸都办理了公证,“挂了号”,所以台湾那边只要一申请,几天之内就发下“入出境许可证”。
我拿到之后在上海也只要请公安部门在“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盖个章,两证具备,就能往来台湾了。
2008年的直航,是从上海浦东机场飞往台北桃园机场,在空中只飞行了1小时40分钟,觉得方便多了。但是从上海家中打的到浦东机场要50分钟,从台北桃园机场乘坐长子家的轿车回家也要50分钟,这两个50分钟比上海飞到台北的时间还长。
等到2010年我飞往台北过中秋节,上海与台北之间已经开通“钻石航线”,即从上海市区的虹桥机场直飞台北松山机场。我从上海家中“打的”到虹桥机场仅20分钟,而从台北松山机场到长子家只需10分钟,非常方便。从那以后,我就一直乘坐“钻石航线”的航班往来于海峡两岸。
以下是我2010年秋第一次乘坐“钻石航线”的航班时写下的亲历记:2010年初秋的上海,酷热已经散去,秋凉却尚未来到。在穿件T恤就够的季节,长子一家邀请我和妻前往台北过中秋节。这是我第6次前往台湾。
这一回从上海飞往台北,却不同于以往,可以说是“直航中的盲航”。
为什么会是“直航中的直航”呢?那是因为在海峡两岸实现直航之前,要经香港才能飞往台北。直航之初,从上海飞往台北,是从上海的浦东机场飞往台北的桃园机场。2010年6月14日,又开辟了从上海虹桥机场直飞台北松山机场的新航线,由于虹桥机场在上海市区,松山机场在台北市区,所以这条新航线成了从上海到台北最便捷的航线,人称“钻石航线”、“黄金航线”。
在新航线开通仪式上,台北市长郝龙斌随首航飞机抵达上海,他当时兴奋地说:“我早上在台北告别的时候问候大家早上好,现在到了上海还能问候大家早上好。”这条“钻石航线”开通以来,深受欢迎,以至票价居高不下,一票难求。人们称赞这条“钻石航线”大大方便了两地人员出行,沪台“一日,丰活圈”梦想成真。
虹桥机场始建于1907年,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机场。我从20世纪70年代起便经常往返于上海与北京之间,那时候就不断进出于虹桥机场。
虹桥机场经过几次扩建,不断扩大规模。
虹桥机场不久前又新建了一个航站楼,在2010年3月16号正式投入营运。这样,虹桥机场拥有两个航站楼,老航站楼命名为1号航站楼,即T1;新航站楼命名为2号航站楼,即T2。
在虹桥机场新航站楼投入营运之后,我从上海飞往北京,飞往内蒙古,都从2号航站楼上飞机。2号航站楼稍远于1号航站楼,由于是新建的,宽敞、明亮,设施先进,而且与高铁上海站相邻,交通极其方便。
这一回,我从上海飞往台北,则是从老航站楼——1号航站楼上飞机。
夏秋之际,台湾“盛产”台风。气象预报称,翌日先后有两个台风登陆台湾,台北将有大暴雨。所幸我出发的那天,上海天气晴朗,蓝天上飘着丝丝纤云。我已经多日没有来过虹桥机场老航站楼。来到那里一看,老航站楼也经过重新装修,显得漂亮多了。
飞机准时起飞。环顾机舱,座无虚席。原本以为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航程,飞机上大约发一包小点心而已,没有想到空姐送来正餐,菜肴之中居然还有生鱼片,供应的水准明显高于国内的普通航班。
客机从上海先是沿着大陆的海岸线往南飞,然后飞越台湾海峡。这天台湾海峡风和日丽。白云朵朵,飘荡在机翼下方。在阳光下,可以看见台湾海峡湛蓝的海水,水波粼粼泛着银光。不过,在接近台湾的时候,云量猛增,天空变得灰暗,这正是台风前夜的征兆。
……P2-4
我如此频繁前往台湾,是因为长子一家在台北,而且长媳是台湾人,孙子、孙女也都是在台北出生,在台北上学。这样,我在台湾不仅有“根据地”,而且按照台湾当局的规定,我每年可以两次去台湾探亲,每次可以住3个月(原先是每年可以3次去台湾探亲,每次住2个月)。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每年都可以在台湾住半年。
我经历了最初的从上海绕道香港飞往台北,到后来的从上海直飞台北的变化,亲身体验其中的曲折过程……最初的4次,我和妻光是办理赴台手续,就要花费2~3个月。从上海经香港飞往台北,每次差不多都要“折腾”一天(其中第2次是从美国旧金山直飞台北,但是离开台北时仍是途经香港回到上海)。
第5次去台湾,是2010年赴台北过春节。那时国民党在台湾全新“执政”,上海与台北实现了直航,再也不必绕道香港了。办理手续也快捷多了。由于我的亲属关系已经在海峡两岸都办理了公证,“挂了号”,所以台湾那边只要一申请,几天之内就发下“入出境许可证”。
我拿到之后在上海也只要请公安部门在“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盖个章,两证具备,就能往来台湾了。
2008年的直航,是从上海浦东机场飞往台北桃园机场,在空中只飞行了1小时40分钟,觉得方便多了。但是从上海家中打的到浦东机场要50分钟,从台北桃园机场乘坐长子家的轿车回家也要50分钟,这两个50分钟比上海飞到台北的时间还长。
等到2010年我飞往台北过中秋节,上海与台北之间已经开通“钻石航线”,即从上海市区的虹桥机场直飞台北松山机场。我从上海家中“打的”到虹桥机场仅20分钟,而从台北松山机场到长子家只需10分钟,非常方便。从那以后,我就一直乘坐“钻石航线”的航班往来于海峡两岸。
以下是我2010年秋第一次乘坐“钻石航线”的航班时写下的亲历记:2010年初秋的上海,酷热已经散去,秋凉却尚未来到。在穿件T恤就够的季节,长子一家邀请我和妻前往台北过中秋节。这是我第6次前往台湾。
这一回从上海飞往台北,却不同于以往,可以说是“直航中的盲航”。
为什么会是“直航中的直航”呢?那是因为在海峡两岸实现直航之前,要经香港才能飞往台北。直航之初,从上海飞往台北,是从上海的浦东机场飞往台北的桃园机场。2010年6月14日,又开辟了从上海虹桥机场直飞台北松山机场的新航线,由于虹桥机场在上海市区,松山机场在台北市区,所以这条新航线成了从上海到台北最便捷的航线,人称“钻石航线”、“黄金航线”。
在新航线开通仪式上,台北市长郝龙斌随首航飞机抵达上海,他当时兴奋地说:“我早上在台北告别的时候问候大家早上好,现在到了上海还能问候大家早上好。”这条“钻石航线”开通以来,深受欢迎,以至票价居高不下,一票难求。人们称赞这条“钻石航线”大大方便了两地人员出行,沪台“一日,丰活圈”梦想成真。
虹桥机场始建于1907年,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机场。我从20世纪70年代起便经常往返于上海与北京之间,那时候就不断进出于虹桥机场。
虹桥机场经过几次扩建,不断扩大规模。
虹桥机场不久前又新建了一个航站楼,在2010年3月16号正式投入营运。这样,虹桥机场拥有两个航站楼,老航站楼命名为1号航站楼,即T1;新航站楼命名为2号航站楼,即T2。
在虹桥机场新航站楼投入营运之后,我从上海飞往北京,飞往内蒙古,都从2号航站楼上飞机。2号航站楼稍远于1号航站楼,由于是新建的,宽敞、明亮,设施先进,而且与高铁上海站相邻,交通极其方便。
这一回,我从上海飞往台北,则是从老航站楼——1号航站楼上飞机。
夏秋之际,台湾“盛产”台风。气象预报称,翌日先后有两个台风登陆台湾,台北将有大暴雨。所幸我出发的那天,上海天气晴朗,蓝天上飘着丝丝纤云。我已经多日没有来过虹桥机场老航站楼。来到那里一看,老航站楼也经过重新装修,显得漂亮多了。
飞机准时起飞。环顾机舱,座无虚席。原本以为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航程,飞机上大约发一包小点心而已,没有想到空姐送来正餐,菜肴之中居然还有生鱼片,供应的水准明显高于国内的普通航班。
客机从上海先是沿着大陆的海岸线往南飞,然后飞越台湾海峡。这天台湾海峡风和日丽。白云朵朵,飘荡在机翼下方。在阳光下,可以看见台湾海峡湛蓝的海水,水波粼粼泛着银光。不过,在接近台湾的时候,云量猛增,天空变得灰暗,这正是台风前夜的征兆。
……P2-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