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437487丛书名: 重庆市法院检察院录用考试辅导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重庆市法院、检察院录用考试辅导教材:一本通》吸纳中公教育研发团队多年教研成果,严格按照*大纲和历年真题来编写,图书框架严密契合大纲,内容均根据*法律法规编写。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本书坚持以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为准,契合考情。
2.本书法律更新及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于2018年10月26日进行了第三次修改,本书相关内容也进行了及时更新。
3.本书在重要考点和较难的知识点下配备了相应的例题和表格,以求考生在复习时能做到对知识点的真正掌握和理解。
4.购买本书即可使用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内含核心考点、在线题库、考友圈和视频直播等多种服务。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重庆市法院、检察院录用考试辅导教材:一本通》中包括法律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三大部分,是考生备考的好帮手。
法律基础知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法制史、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经济法、商法、社会法、法官法与检察官法。所涉及的法律均及时更新,如2018年10月26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帮助同学们在复习时掌握*知识。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行测中配备了大量的习题、表格,方便同学们快速掌握、记忆。
申论中,分类讲解了四类题,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应用文写作题和文章论述题。每一种题型中,本书都给出了详细的作答方法和分析。
目 录
上篇法律基础知识
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第二章法理学
节法的概述
第二节法律关系
第三节法的运行
第三章法制史
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第二节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
第三节清末、民国时期的法制
第四节外国法制史
第四章宪法
节宪法基本理论
第二节国家的基本制度
第三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国家机构
第五节宪法的实施
第五章民法
节民法总则
第二节物权法
第三节债权
第四节合同法
第五节侵权责任法
第六节婚姻法
第七节继承法
第八节知识产权法
第六章刑法
节刑法概述
第二节犯罪与犯罪构成
第三节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第四节犯罪停止形态
第五节共同犯罪形态
第六节罪数形态
第七节刑罚
第八节重点掌握的罪名
第七章行政法
节公务员法
第二节行政许可
第三节行政处罚
第四节行政强制
第五节行政复议
第六节国家赔偿
第七节政府信息公开
第八章诉讼法
节民事诉讼法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
第九章经济法
节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二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三节产品质量法
第十章商法
节公司法
第二节合伙企业法
第十一章社会法
节劳动法
第二节劳动合同法
第三节慈善法
第四节环境保护法
第十二章法官法与检察官法
节法官法与法官职业道德
第二节检察官法与检察官职业道德
中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章常识判断
节国情地理
第二节政治
第三节经济
第四节人文与历史
第五节科技与生活
第六节行政管理
第二章言语理解与表达
节选词填空
第二节语句表达
第三节阅读理解
第三章数量关系——数字推理
第四章数量关系——数学运算
节数学运算常考题型
第二节数学运算扩展题型
第五章判断推理——图形推理
节图形推理核心知识储备
第二节图形推理题型分类精讲
第六章判断推理——定义判断
节定义的逻辑知识
第二节定义判断考点精讲
第七章判断推理——演绎推理
节必然性推理
第二节可能性推理
第三节智力推理
第八章判断推理——类比推理
节类比推理考查方式
第二节类比推理核心考点精讲
第九章资料分析
节资料分析概念
第二节资料分析计算技巧
下篇申论
章归纳概括题
节题型概述
第二节归纳概括主要内容
第三节归纳概括主要问题
第四节归纳概括部分内容
第二章综合分析题
节题型概述
第二节词句阐释
第三节启示分析
第四节评论分析
第三章应用文写作题
节题型概述
第二节一般性应用文
第三节法定公务文书
第四章文章论述题
节题型概述
第二节文章立意
第三节文章论证
第四节标题的写法
第五节开头的写法
第六节文章结构
第七节结尾的写法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第二章法理学
节法的概述
第二节法律关系
第三节法的运行
第三章法制史
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第二节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
第三节清末、民国时期的法制
第四节外国法制史
第四章宪法
节宪法基本理论
第二节国家的基本制度
第三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国家机构
第五节宪法的实施
第五章民法
节民法总则
第二节物权法
第三节债权
第四节合同法
第五节侵权责任法
第六节婚姻法
第七节继承法
第八节知识产权法
第六章刑法
节刑法概述
第二节犯罪与犯罪构成
第三节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第四节犯罪停止形态
第五节共同犯罪形态
第六节罪数形态
第七节刑罚
第八节重点掌握的罪名
第七章行政法
节公务员法
第二节行政许可
第三节行政处罚
第四节行政强制
第五节行政复议
第六节国家赔偿
第七节政府信息公开
第八章诉讼法
节民事诉讼法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
第九章经济法
节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二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三节产品质量法
第十章商法
节公司法
第二节合伙企业法
第十一章社会法
节劳动法
第二节劳动合同法
第三节慈善法
第四节环境保护法
第十二章法官法与检察官法
节法官法与法官职业道德
第二节检察官法与检察官职业道德
中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章常识判断
节国情地理
第二节政治
第三节经济
第四节人文与历史
第五节科技与生活
第六节行政管理
第二章言语理解与表达
节选词填空
第二节语句表达
第三节阅读理解
第三章数量关系——数字推理
第四章数量关系——数学运算
节数学运算常考题型
第二节数学运算扩展题型
第五章判断推理——图形推理
节图形推理核心知识储备
第二节图形推理题型分类精讲
第六章判断推理——定义判断
节定义的逻辑知识
第二节定义判断考点精讲
第七章判断推理——演绎推理
节必然性推理
第二节可能性推理
第三节智力推理
第八章判断推理——类比推理
节类比推理考查方式
第二节类比推理核心考点精讲
第九章资料分析
节资料分析概念
第二节资料分析计算技巧
下篇申论
章归纳概括题
节题型概述
第二节归纳概括主要内容
第三节归纳概括主要问题
第四节归纳概括部分内容
第二章综合分析题
节题型概述
第二节词句阐释
第三节启示分析
第四节评论分析
第三章应用文写作题
节题型概述
第二节一般性应用文
第三节法定公务文书
第四章文章论述题
节题型概述
第二节文章立意
第三节文章论证
第四节标题的写法
第五节开头的写法
第六节文章结构
第七节结尾的写法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在线试读
上篇法律基础知识
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历年真题高频考点汇总
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理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意义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包括: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根本的保证。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经典例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下列对于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正确的有()。
A.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B.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C.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
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答案】ABD。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为依法治国,本质要求为执法为民,并非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故本题选ABD。
第二节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的具体方法包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一)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就是要:
(1)巩固宪法的法律效力。坚持依宪治国,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2)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法律法规的立法审查和备案工作,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的范围,禁止地方发放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3)确定国家宪法日(12月4日),建立由人大及人大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产生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向宪法宣誓的制度。
(二)完善立法体制
完善立法体制,就是要:
(1)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重大立法问题向党报告,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的建议,依照法定程序修改宪法。
(2)健全以人大为主导的立法体制,加强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法律工作委员会的立法作用。
(3)改进政府的立法制度,完善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程序,保障公众参与,强化政府法制机构的法律起草功能。
(4)明确立法权力边界,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干预立法,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
(三)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就是要:
(1)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作用,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探索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
(2)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拓宽公民及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参与立法协商的渠道,完善立法公开及立法意见征询制度,强化立法论证咨询机制。
(3)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就是要:
(1)加强公民权利领域立法,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
(2)加强市场经济领域立法,为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3)加强民主政治领域立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4)加强文化领域立法,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提供法治保障。
(5)加强保障改进民生和推进社会治理体制立法,推进民生改善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制定社区矫正法。
(6)加强国家安全领域立法,推进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法治化。
(7)加强保护生态环境领域立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强化生产者环保责任,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8)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的有效衔接,为改革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扫清法律障碍。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一)总体价值意义
党的十九大要求,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二)具体方法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就是要:
(1)积极履行政府法定职责,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行政机关不得法外创设权力。
(2)推进各级政府职权的规范化和法律化,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强化省级政府区域统筹职能,强化市县政府的执行职能。
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就是要:
(1)完善决策程序,推进政府决策的公开化、民主化、规范化,建立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机制,做到重大决策于法有据。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2)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人员和法律专家、律师的法律咨询职能。
(3)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机制和责任倒查机制,强化对政府官员违法失职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
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就是要:
(1)推进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执法,精简市县两级执法队伍。
(2)完善市县两级行政执法管理,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3)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
(4)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紧密配合,信息共享,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就是要:
(1)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2)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3)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实现权责统一。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是要:
(1)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
(2)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3)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
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就是要:
(1)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编制权力清单,推进包括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
(2)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历年真题高频考点汇总
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理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意义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包括: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根本的保证。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经典例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下列对于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正确的有()。
A.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B.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C.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
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答案】ABD。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为依法治国,本质要求为执法为民,并非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故本题选ABD。
第二节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的具体方法包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一)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就是要:
(1)巩固宪法的法律效力。坚持依宪治国,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2)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法律法规的立法审查和备案工作,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的范围,禁止地方发放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3)确定国家宪法日(12月4日),建立由人大及人大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产生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向宪法宣誓的制度。
(二)完善立法体制
完善立法体制,就是要:
(1)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重大立法问题向党报告,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的建议,依照法定程序修改宪法。
(2)健全以人大为主导的立法体制,加强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法律工作委员会的立法作用。
(3)改进政府的立法制度,完善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程序,保障公众参与,强化政府法制机构的法律起草功能。
(4)明确立法权力边界,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干预立法,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
(三)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就是要:
(1)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作用,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探索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
(2)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拓宽公民及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参与立法协商的渠道,完善立法公开及立法意见征询制度,强化立法论证咨询机制。
(3)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就是要:
(1)加强公民权利领域立法,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
(2)加强市场经济领域立法,为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3)加强民主政治领域立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4)加强文化领域立法,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提供法治保障。
(5)加强保障改进民生和推进社会治理体制立法,推进民生改善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制定社区矫正法。
(6)加强国家安全领域立法,推进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法治化。
(7)加强保护生态环境领域立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强化生产者环保责任,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8)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的有效衔接,为改革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扫清法律障碍。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一)总体价值意义
党的十九大要求,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二)具体方法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就是要:
(1)积极履行政府法定职责,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行政机关不得法外创设权力。
(2)推进各级政府职权的规范化和法律化,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强化省级政府区域统筹职能,强化市县政府的执行职能。
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就是要:
(1)完善决策程序,推进政府决策的公开化、民主化、规范化,建立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机制,做到重大决策于法有据。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2)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人员和法律专家、律师的法律咨询职能。
(3)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机制和责任倒查机制,强化对政府官员违法失职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
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就是要:
(1)推进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执法,精简市县两级执法队伍。
(2)完善市县两级行政执法管理,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3)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
(4)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紧密配合,信息共享,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就是要:
(1)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2)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3)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实现权责统一。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是要:
(1)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
(2)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3)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
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就是要:
(1)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编制权力清单,推进包括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
(2)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