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782252
序 /1
学而
学而有何乐./ 2
真人和假人./ 2
寂寞的享受./ 3
谁来了解你./ 4
爱与罪./6
孝道是这样一个东西./ 7
谁能忘情./8
花言巧语./9
三面镜子./ 10
师道的可贵./ 14
吕端大事不糊涂./ 14
饮食男女./ 16
没有朋友的上帝./ 19
种瓜者./22
孔子的素描./ 24
五字串通五经./ 25
善知识与恶知识./ 27
老鼠生儿的孝道./ 29
无所适从的礼俗./ 30
上帝的外婆是谁./ 32
《三国演义》的幕后功劳./ 34
多才多艺的子贡./ 37
为政第二
诗的人生./ 40
大政治家的风范./ 44
星辰知多少./ 45
万众一心 / 46
从台风了解人生 / 47
圣人也势利吗? / 49
悠美的情歌 / 50
诗的伟大 / 51
穷哉法治 / 54
孔子的自剖 / 56
车上的一课 / 58
以孝治天下 / 61
晚娘面孔难为人 / 64
孔子也会看相 / 67
是什么东西 / 72
异端与偏激 / 77
由养士到考试 / 79
天下英雄入彀中 / 80
千里求官只为财 / 83
治国难!齐家更难! / 88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 92
八佾第三
礼乐衣冠 / 94
泰山之旅 / 101
志在春秋 / 102
秉笔直书罪罪恶恶 / 104
承让领教 /106
澹泊以明志 / 108
穷源溯本 / 110
心香一瓣诚则灵 / 112
拍灶君的马屁 / 117
量力而为谦虚好学 / 120
儒冠错换八卦袍的诸葛亮 / 124
孔子的换心术 / 127
追的哲学 / 129
传统历史上的精神堡垒 / 132
责备贤者 / 135
敲响了活礼乐 / 137
衰世的通病 / 140
里仁第四
那“仁”却在灯火阑珊处 / 143
月是故乡明 / 147
照临万类的仁道 / 148
兼收并蓄见仁心 / 152
了知生死不相关 / 154
富贵不淫贫贱乐 / 155
敝屣功名遵道义 / 159
孔子四字禅 / 162
仁义值千金 / 166
孝子仁人不二门 / 168
仁者之言 / 171
公冶长第五
孔子选女婿 / 176
高高山顶立 / 181
深深海底行 / 183
立己易立人难 / 184
孔子要出国 / 185
孔门弟子画像 / 187
吾爱吾师 / 189
手倦抛书午梦长 / 191
人到无求品自高 / 194
推己及人难又难 / 195
孔门文武事功的二子 / 197
盖棺成定论 / 199
名臣的典范 / 202
玩物丧志 / 205
进退揖让之间 / 208
濯足沧浪哪得清 / 210
想得太过了 / 212
难得糊涂 / 214
不如归去 / 216
一乐也的对话 / 222
雍也第六
闲置帝王才 / 226
当皇帝的能受气 / 230
周富济贫 / 233
天生我才必有用 / 236
各有千秋 / 238
爵禄不能移——闵子骞 / 247
学问的鸿沟 / 245
知人之明 / 247
功成身退 / 249
圣人也有牢骚吗? / 251
百无一用是书生 / 254
人性的基本问题 / 261
还是老虎可爱 / 256
楼下黄金楼上人 / 259
我误聪明 / 261
政治与宗教 / 262
不在山水之间 / 265
变了形的文化样品 / 267
君子可欺以其方 / 269
冲冠一“路”为红颜 / 271
此事古难全 / 275
述而第七
一肩挑尽古今愁 / 278
梦中的忧乐 / 282
道德仁艺 / 285
孔子的学费问题 / 288
刺激和诱导的教育法 / 290
千古艰难死 / 292
男儿到此是英雄 / 296
南面王不易也 / 299
进步与退步 / 304
聪明人的玩具 / 307
谦虚和自信 / 309
时衰鬼弄人 / 315
虚字文章实事知 / 318
孔子的行谊 / 322
同姓不婚的优生学 / 325
生活的艺术 / 327
凡圣之分 / 330
祈祷是求救的信号 / 331
要愁哪得工夫 / 335
光风霁月 / 336
泰伯第八
薄帝王而不为 / 338
贵为天子而友布衣 / 342
无愧平生事大难 / 345
学问深时意气平 / 350
临大节而不可夺 / 352
怎样才算知识分子 / 354
“愚”民政策 / 357
社会动乱之源 / 359
知人于微 / 360
求学的目的为什么 / 362
入山唯恐不深的隐士 / 364
秀才未必知天下事 / 367
文化复兴运动 / 370
三代之治 / 373
民主乎?专制乎? / 376
大禹和墨子 / 381
子罕第九
利害交关的生命意义 / 385
历史文化先驱 / 388
礼的变态 / 389
良冶之门多钝铁 / 395
古之学者为己 / 396
行为心理学 / 401
不见顶相 / 404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 405
大丈夫当如是乎? / 408
解脱生死 / 409
卖不出去的无价宝 / 411
不落醉梦中 / 414
水流花谢两无情 / 416
女人未必皆祸水 / 418
学而有成之难 / 422
勿轻后学 / 424
高帽压人低 / 427
意气凌云 / 429
三达德的重心 / 433
圣人之道与才 / 435
赞元禅师与王安石 / 436
乡党第十
吉光片羽稍纵即逝 / 458
《乡党》的歇后语 / 460
学而
【本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相当于“先生”。《论语》
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时:时时,随时,适时,时常。习:古书中“习”有演习、实习、体验、实践的意思。也有人把“习”解
为“温习”。
说:通“悦”,喜悦,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发自内心的喜悦。
朋:志同道合者,知己者。
乐:心里高兴,并且形之于色。心神契合者相遇的快乐。
愠:怨恨,不满。
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译文】
孔子说:“做学问,要随时随地实践、体验和反省,有了心得体会,不是很快乐的吗?无论何时何地,如能遇到志同道合的知己,不是很令人欣慰的吗?做学问的人,即使没有人了解,也不怨天尤人,这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吗?”
【别裁大义】
学而有何乐
《学而》这篇是讲个人做学问的内在修养,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
这三句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孔子说:“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快乐的嘛!有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这是字面的直译,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讲的真正意义。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的好,的对,这就是学问。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讲究如何做一个人。
真人和假人
讲到做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字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做人道德的标准。发挥了“人”的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自认为这就是科学,就是学而知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包含在内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学,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后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这就是学问。开始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由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说”,通“悦”,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乃会心的微笑,谓有得于心也。
上面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说读四书五经就叫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
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任何一个人做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哪怕轰轰烈烈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地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多么寂寞,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谁来了解你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了。“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会不怨天、不尤人,就会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反省到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做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