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17308
《新世纪文学的变局和审美幻象》试图对正在变化和进行中的中国文学进行宏观把握和整体判断,以期勾勒今日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势。特别是率先在文坛对创作的类型化、微信文学及传播、80后一代青春写作等开展研究,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章新世纪小说的变局与问题
节小说的类型化趋势
一、小说类型化:新世纪文学重要变局
二、批评家态度:成也市场,败也市场
三、亟待类型理论为小说导航
第二节文学的产业化趋势
一、文学产业形态异彩纷呈
二、推动文学产业化的几个待解问题
第三节文学传播的网微化趋势与状态
一、创作从类型化进一步发展到“私人定制”
二、传统文学刊物刮起“微风”
三、写作的泛文学化趋势明显
第四节校园写作的兴起与新走向
一、校园小说与现代文学同诞生
二、校园小说场域新格局
三、校园小说崛起的原因
四、校园小说的艺术新质和问题
第五节新世纪长篇小说结构艺术趋势
第六节新世纪小说的想象方式与问题
一、新世纪文学想象力的景观及局限
二、动力系统的置换与时代欲望化屏障
三、重启乌托邦,拯救文学想象力
第七节新世纪成长叙事的三种模态
一、新人成长小说:与共和国一同成长
二、新生代个体生成小说:“寻找那个个人”
三、独一代成长小说:“半成人”的焦虑
第八节新世纪小说类型的演进
一、小说类型演替描述
二、小说类型演替机制审查
三、类型演替与小说活力
第九节新世纪文艺批评重返公共话语空间
一、文艺批评引领社会思潮的优越性
二、参与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解放
三、新人文学科崛起催生新的文艺批评
第二章新世纪的俗态书写与悲剧观照
节都市市民的情感结构
一、乡村:都市情感结构的他者
二、情感结构:迷恋体面闲适的世俗生活
三、情感结构背后的悲剧意味
第二节市场对人性之恶的捕获如何可能
一、不容忽视的心理落差和评价反差
二、不该被冷落的日常悲剧新经验
三、变形:悲剧经验的审美表述
第三节个体成长何以可能
一、母爱的天空:“蚕茧”抑或“隧道”
二、精神父亲:“我一定把你造就成我”
三、现实的蛊惑:财富、流行乐和性
第四节含混的人性与诗学
一、现代江湖义气表现形态及其局限
二、男女之间:欲望、真爱抑或家庭伦理的纠缠
三、日常生活秩序:“道者,反之动也”
第五节探求一代人的艺术密码
第三章新世纪底层写作的维度与世象
节向往富裕是底层崇高的人性
一、孝抑或不孝:穷人自我选择的可能空间
二、“求人不如求己”:弱者自立的箴言?
第二节“小姐”返乡的可能、形式及意义
第三节盲人:拥抱生命的圆全
第四节底层艺人的文化救赎
一、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拓展底层文化书写
三、“含泪微笑”的风格
第五节都市贱民的乌托邦实验
一、新《婚姻法》:对家庭妇女的新压抑?
二、职业女性的时代困窘
三、西门坡:都市女性的希望所在?
四、乌托邦抑或废墟
第六节农民的信仰与未来想象
一、善良与本分:麻庄世界的情感结构
二、土地爷:麻庄人的信仰
三、扎根乡土:希望与新人一起飞
四、余韵:一种优美化崇高
第四章新世纪青春写作的姿态和面相
节叛逆:叛逆是叛逆者的通行证
第二节颓废:“中国的垮掉的一代”
第三节孤独:“我是历孤独的王”
第四节自恋:前所未有的唯我主义
第五节实用:金钱是我的情人
第六节坏孩子的颓废及其诸种形式
第七节好孩子的怕和爱
一、“我成了历寂寞的一个王”
二、“梦里花落知多少”
三、后新言情时代降临
四、其实,他可以做到更好
第八节“小小资”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图绘“小小资”日常生活
二、“让我们开始一场没有结局的爱情吧”
三、忧伤是一种什么病?
四、当张爱玲遇上张悦然
第九节青春之孽
第十节感性的形而上探索
一、“80后”也有山药蛋派
二、冷眼看世界:现实一种
三、发现内部的风景
后记
大学者,大学问也。唯有博大学问之追求,才不负大学之谓;唯有学问之厚实精深,方不负大师之名。学术研究作为大学与生俱来的功能,也是衡量大学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上海政法学院自建校以来,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己任,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专业与学科并举,不断推进学术创新和学科发展,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学科为学术之基。我校学科门类经历了一个从单一性向多科性发展的过程。法学作为我校优势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高原学科,积数十年之功,枝繁叶茂,先后建立了法学理论、行政法学、刑法学、监狱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金融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诉讼法学等一批二级学科。2016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为法学学科建设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法学学科群日渐完备,学科特色日益彰显。以法学学科发端,历经数轮布局调整,又生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再生教育学、艺术学等诸学科,目前已形成以法学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科布局日臻完善,学科交叉日趋活跃。正是学科的不断拓展与提升,为学术科研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兴旺与繁荣。
学术为学科之核。学校支持和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钻研学术,从事研究。如建立科研激励机制、资助学术著作出版、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创建创新性学科团队等。再者,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建设,先后建立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人民法院”一带一路”司法研究基地、上海市高校”一带一路”安全研究院和上合组织研究院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智库、上海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平台。以这些平台为依托,以问题为导向,以学术资源优化整合为举措,涌现了一批学术骨干,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亦促进了学科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在巩固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在国际政治、国际司法、国际贸易、国家安全、海洋法、教育法、体育法等领域开疆辟土,崭露头角,获得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学校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追求卓越之上政精神,形成了百舸争流、百花齐放之学术氛围,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科研成果和学术精品,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上者,高也。学术之高,在于挺立学术前沿,引领学术方向。”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潜心学术,孜孜以求,探索不止,才能产出精品力作,流传于世,惠及于民。政者,正也。学术之正,在于有正气、守正道。从事学术研究,须坚守大学使命,锤炼学术品格,胸怀天下,崇真向美,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久久为功,方能有所成就。
好花还需绿叶扶。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术创新和学术繁荣,展示上政学者的学术风采,促进上政学者的学术成长,我们特设立”上海政法学院学术文库”,旨在资助有学术价值、学术创新和学术积淀的学术著作公开出版,以褒作者,以飨读者。我们期望借助”上海政法学院学术文库”这一学术平台,引领上政学者在人类灿烂的知识宝库里探索奥秘、追求真理和实现梦想。
3000年前有哲人说:”头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那么,就让”上海政法学院学术文库”成为点燃上政人学术智慧的火种,让上政学术传统薪火相传,让上政精神通过一代一代学人从佘山脚下启程,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愿”上海政法学院学术文库”的光辉照亮上政人的学术之路!
刘晓红上海政法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