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14936
内容简介
作者结合史实,通过赏析英国各时期富有魅力的文学作品、介绍具有代表性作家的生平事迹,叙述了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到伊丽莎白时期的辉煌的英国文学史。原著出版后一直被用作美国高中学生的教科书,也曾被我国一些大学的英语系采用。
目 录
章 序言——文学的意义/001
节 贝壳与书本/001
第二节 文学的艺术特征/002
第三节 文学的标准/006
第四节 学习文学的目的/007
第五节 文学的重要性/008
小 结/009
阅读书目/010
第二章 盎格鲁-撒克逊或古英语时期(450~1050)/012
节 我们早的诗/012
第二节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生活/030
第三节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基督教作家/038
小 结/055
思考题/056
大事年表/058
阅读书目/059
第三章 盎格鲁-诺曼时期(1066~1350)/061
节 历史背景/061
第二节 诺曼时期的文学/066
小 结/081
思考题/083
大事年表/084
阅读书目/085
第四章 乔叟时期(1350~1400)/088
节 新的民族生活与文学/088
第二节 乔叟/090
第三节 乔叟时期的其他作家/104
小 结/111
思考题/112
大事年表/113
阅读书目/113
第五章 文艺复兴(1400~1550)/116
节 历史概况/116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119
小 结/124
思考题/125
大事年表/126
阅读书目/127
第六章 伊丽莎白时期(1550~1620)/129
节 历史背景/129
第二节 伊丽莎白时期的非戏剧诗人/132
第三节 初的英国戏剧家/148
第四节 莎士比亚/173
第五节 与莎士比亚同时期的戏剧家和后继者/195
第六节 散文作家/207
小 结/221
思考题/223
大事年表/225
阅读书目/226
附录 英汉译名对照表/232
节 贝壳与书本/001
第二节 文学的艺术特征/002
第三节 文学的标准/006
第四节 学习文学的目的/007
第五节 文学的重要性/008
小 结/009
阅读书目/010
第二章 盎格鲁-撒克逊或古英语时期(450~1050)/012
节 我们早的诗/012
第二节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生活/030
第三节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基督教作家/038
小 结/055
思考题/056
大事年表/058
阅读书目/059
第三章 盎格鲁-诺曼时期(1066~1350)/061
节 历史背景/061
第二节 诺曼时期的文学/066
小 结/081
思考题/083
大事年表/084
阅读书目/085
第四章 乔叟时期(1350~1400)/088
节 新的民族生活与文学/088
第二节 乔叟/090
第三节 乔叟时期的其他作家/104
小 结/111
思考题/112
大事年表/113
阅读书目/113
第五章 文艺复兴(1400~1550)/116
节 历史概况/116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119
小 结/124
思考题/125
大事年表/126
阅读书目/127
第六章 伊丽莎白时期(1550~1620)/129
节 历史背景/129
第二节 伊丽莎白时期的非戏剧诗人/132
第三节 初的英国戏剧家/148
第四节 莎士比亚/173
第五节 与莎士比亚同时期的戏剧家和后继者/195
第六节 散文作家/207
小 结/221
思考题/223
大事年表/225
阅读书目/226
附录 英汉译名对照表/232
前 言
译 序
本书作者是美国牧师、作家和自然主义者威廉·约瑟夫·朗恩 (1867~1952), 原书出版于1909年,书名为《英国文学:历史及其对英语世界人民的重要性》(English Literature:Its Hist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Life of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这本译著是原书的节译。
本书作者富于诗意地阐释了英国文学史上的几乎每一个重要作家,所用语言清楚,而且是地道的谈论文学的语言(比较一下近年来国内出版的一些英文版的英国文学史即可见分晓)。做到这一点,朗恩应当算是有优势的,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作家,于语言的运用自有过人处。在讲述英国人民的史诗《贝奥武甫》的时候,作者使用了诗一般的语言,引用的部分选择得也很精妙,让读者一下子就回到了那怪物肆虐于冰冷的海水之中,英雄既勇猛无比又带一丝残忍的人类远古时代;论述诺森布里亚文学的意义、诺曼征服的意义,都有发人之所未发,对中国学生不无启迪,国内的英国文学史教材对这些问题的叙述多不能令人满意,语言和理念都有不合格之处;书中列出的学习莎士比亚的剧目单也显得实际可行,莎士比亚是英语语言文学学习者的梦,少有文学史教材考虑指引读者如何接近莎士比亚。尤其是在论述伊丽莎白时期的诗歌发展的时候,语言与论述都是把握得很好的。自然,缺陷也在所难免,书的后半部分,论述小说的部分对情节叙述过多,略有逊色。不过,这部分并不包括在本译本内。
“一个文学史家没有先在的对人、对存在的理解与信念而可以从事文学历史研究是不可想象的”。作为牧师、作家和自然主义者的作者是一个很独特的人,他企图与罗斯福总统就自然问题辩论时的出发点是他对于大自然有十分独特的理解,他认为动物也有智慧,也可以学习,是人格化动物行为的宣扬者。对于这样一个科学问题,我们不好置评,但就他的主张看,他对人、对存在有超过常人的信念与深刻理解,或许是受他的体验自然的行为、担任牧师的职业生涯的影响吧。他的著作体现出他对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他在前言中说:(本书目标之一)是个人化和历史性地诠释文学,也就是说,揭示一本伟大的著作不仅如何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和民族历史理念。他抛弃了过去的那种“历史真实、历史决定论”的信念,认为文学史是个人化的诠释。这种进步的历史观是本部书作为文学史超过同类著作的基础。文学史是历史,也是文学。光有好的历史观是不够的,在作者对英国文学的诠释中,我们特别能体会到作为文学史家的作者“既是学者,也是诗人”(对英国文学史上的早期诗歌的诠释尤其出色),既有对以往历史进行梳理的“彼岸关怀”,也有面对现实的“现世热情”。
利维斯说真正的文学批评肯定不能只局限于文学之中,它必然关注社会公正、秩序和文化健康。这部文学史虽然只是一部教材,可以称为文学批评的文字也只是一部分,但是,在仅有的评论中,作者朗恩也不局限于谈文论诗,而是“笔涉文学,意寄兴亡”。在叙述英国文学历史的同时,不忘关心英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在谈到阿尔弗雷德大帝时的笔调凝重就体现出作者对英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的关切,表现出一种博大的文化关怀。
在译者看来,中国人理解英国文学,既缺乏英国文学的基础知识,更缺乏英国文学的背景知识,而这本文学史叙述英国的社会历史发展,有一个很宏阔的视角,论述也很客观。对要理解英国文学的中国学生来说,甚至对一般的英语学习爱好者来说,这样的一本文学史书是比较好的选择。因此,尽管译者有很多自身方面的欠缺,还是努力翻译出了原书的一部分,或许对大家了解英国文学有所帮助。至于书中翻译方面的讹误,责任全在译者,还望读者诸君指正!
本书承学友王文渊副教授推荐给我, 2007年我曾以研究此书申报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科研项目并获准立项。本次出版又得到另外的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蒋翃遐教授不仅给予资金资助,而且对译者修改译本、推动出版多所鼓励。对这些帮助过我的师长的感激之情非言语可表达!
王小平
2017年7月 兰州
前 言
本书叙述了辉煌的英国文学的历史,起自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迄于维多利亚时期本书目标有三:首先是鼓励每个学生读好的书,让他们理解文学本身,而不是人们写的关于文学的书。其次是个人化和历史性地诠释文学,也就是说,揭示一本伟大的著作不仅如何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时代精神,还反映了作者的民族观念和历史理念。后是通过研究每个前后相继的时期揭示我们的文学是如何稳步发展的,是如何从初的简单歌谣和故事发展到现在的丰富的散文和诗歌的。
为达到这些目标,我们的这本书有以下特点。
(1)每一部分有一个简短准确的概述,总结每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况;同时考虑那些虽然还没有在文学中表现出来,但是已经激励了整个民族的理想的因素,如伊丽莎白时期的社会情形。
(2)依次研究各个文学时期,揭示每个时期对前一个时期的继承,揭示每个时期如何有助于培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文学。
(3)对每个重要作家都有一个认真撰写的传记,叙述作家如何生活工作、如何成功失败、如何影响时代而时代又如何影响他。
(4)研究和分析每个作家好的作品,也分析和研究大学入学考试所要求的作品。
(5)用大量的选文——尤其是早期作家,选择了家里或学校图书馆里不可能找到的作家的作品——来阐明每个作家作品的精神;指导阅读书目所要求的是好的作品,并指出可能在哪里会发现价廉物美的版本。
(6)对每一个伟大作家整体上做直接但非专业性的探讨,并公允地评价该作家在我们的文学中的相对地位及影响。
(7)每章结尾设计了一系列有助于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材料,包括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和每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学的大事年表。
(8)写作本书,我始终牢记三百多年前的学者罗杰·阿斯克姆的中肯建议:“要让孩子热爱学习,却从他天性不喜欢的事物开始,这万万不可。”我们强调文学的乐趣;我们并不把书籍仅仅作为研究的工具——这是我们大多数的研究所面临的危险——而是当作快乐和灵感的载体;为了使我们的学习更有吸引力,我们一心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自己选择好的书籍,自己做出判断,来判定我们的批盎格鲁-撒克逊作家称为“值得记住的事物”。
本书的作者就有教授青年人的经验,因此,还要给可能在家里或者在教室里使用本书的人提几个善意的建议。,书中分配给各个时期和作者的篇幅长短不同,这些不同并不表明读者也该花同样多的时间。显然,讲述斯宾塞的创作和理想的部分与讲述丁尼生的部分几乎一样多,可是,大多数学生都会觉得阅读后者要比阅读前者愉快且有意义。第二,有些作家虽然也在书中出现,可是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学习。教科书不是教义问答书,而应该是个宝库,首先可以让读者在书中找到自己想找的话题,还要有一些读者感到意外的好东西。恐怕大多数课堂都没有时间仔细讨论布莱克和纽曼,可是几乎在每个班上,都会有一两个学生要么被布莱克的神秘所吸引,要么被纽曼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他们应该在自己的教科书里找到他们自己想阅读和研究的材料。我们应当鼓励这样的学生自己去探索,鼓励他们与自己的同学分享他们的发现。
第三个建议是关于文学的教学方法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好引用一位伟大诗人的话——“要想知道哪里有熟透的车厘子,就去问孩子和黑鸫吧”。我们如果不凭着注释和批评材料对一个青年人应该寻找什么和发现什么指指点点,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他读《威尼斯商人》的心得会如此之丰富,有时候不知怎么的,他对夏洛克和鲍西亚的看法竟和莎士比亚几乎一样。让一个孩子和一头驴自由地在一块田地上活动,孩子会自动地奔向景色美丽的地方,去看小溪流淌,去听小鸟歌唱。而驴子自然会朝青草走去。我们研究文学的时候,或许关注解读和批评太多,我们甚至坚持要孩子放弃追求他自己的理想,而加入我们的行列里,一心要批判什么似的与我们同行。笔者阅读了近期的许多教科书,也参与过许多课堂教学,印象是我们太看重二手批评,这种批评从一本书贩卖到另一本书,似乎世界上的伟大著作可以像化学物质那样被分析,因此我们让学生去探索各种修辞格和构成风格的要素。这似乎是错误的,原因有二:,一般的年轻人对这样的事情不会自然而然地感兴趣;第二,他无法自然地欣赏这样做。他自然地觉得乔叟会:
说到我,尽管我天资不高,
我却爱读书籍,
的确,许多成年人(包括这本历史书的作者)通常不能解释让他们一见倾心的作家到底开头的魅力何在或风格如何;一本书给人的印象越深刻,我们表述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困难就越大。无论是乔叟还是我们,主要的事当然是喜欢并阅读好书;分析作者的风格或者解释我们的喜好似乎是次要的,无足轻重的。
然而,我们要坦陈我们的信念,仔细研读和分析为数不多的规定的标准作品是学校教育所能给予年轻人的的文学养分。其关系就像神学之于宗教,或心理学之于友情。一个是多少有点儿讨人嫌的智力训练,另一个则是生活本身的愉悦。
因此,作者大胆建议,既然文学是我们要学习的科目,我们就要以好书籍为始终;而当伟大的作家给我们的学生讲话的时候,我们还是姑且站在一边的好。要让学生开始就阅读每一时期生产的好作品,一个时期接一个时期地研读下去;让学生自己感觉《贝奥武甫》的力量和神秘、莎士比亚伟大的宽容、弥尔顿的崇高庄严以及司各特的浪漫热情;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被满足,一种新兴趣就会出现,那就是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还要了解相关的批评。说到底,就是发现其他时代的男男女女,他们像我们一样地爱,像我们一样地承担相同的责任,追求同样的理想:
瞧,于远古中
有人类天性之根
纠结永恒
激情的歌。
激发永久的爱;
养育永久的生活;
时间不让它苍老;
死亡不使它毁灭。
阅读书籍的学生和老师自然会有一些问题,而本书的一个目标就是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指导,而且鼓励学生探索英语文学的发展历史,同时吸引读者阅读好的书籍和好的作家的作品。本书的写作从始到终都基于如下的标准:要准确,第二要有趣。
本书使用了威廉·里昂·菲尔普斯教授的英格兰文学地图,作者真诚地欣赏并感谢菲尔普斯教授,感谢敏锐的批评家们、校对本书的文学学科和历史学科的教师们。因为他们的中肯建议,本书才得以提高。
威廉·约瑟夫·朗恩,康涅狄格州,斯坦福
本书作者是美国牧师、作家和自然主义者威廉·约瑟夫·朗恩 (1867~1952), 原书出版于1909年,书名为《英国文学:历史及其对英语世界人民的重要性》(English Literature:Its Hist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Life of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这本译著是原书的节译。
本书作者富于诗意地阐释了英国文学史上的几乎每一个重要作家,所用语言清楚,而且是地道的谈论文学的语言(比较一下近年来国内出版的一些英文版的英国文学史即可见分晓)。做到这一点,朗恩应当算是有优势的,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作家,于语言的运用自有过人处。在讲述英国人民的史诗《贝奥武甫》的时候,作者使用了诗一般的语言,引用的部分选择得也很精妙,让读者一下子就回到了那怪物肆虐于冰冷的海水之中,英雄既勇猛无比又带一丝残忍的人类远古时代;论述诺森布里亚文学的意义、诺曼征服的意义,都有发人之所未发,对中国学生不无启迪,国内的英国文学史教材对这些问题的叙述多不能令人满意,语言和理念都有不合格之处;书中列出的学习莎士比亚的剧目单也显得实际可行,莎士比亚是英语语言文学学习者的梦,少有文学史教材考虑指引读者如何接近莎士比亚。尤其是在论述伊丽莎白时期的诗歌发展的时候,语言与论述都是把握得很好的。自然,缺陷也在所难免,书的后半部分,论述小说的部分对情节叙述过多,略有逊色。不过,这部分并不包括在本译本内。
“一个文学史家没有先在的对人、对存在的理解与信念而可以从事文学历史研究是不可想象的”。作为牧师、作家和自然主义者的作者是一个很独特的人,他企图与罗斯福总统就自然问题辩论时的出发点是他对于大自然有十分独特的理解,他认为动物也有智慧,也可以学习,是人格化动物行为的宣扬者。对于这样一个科学问题,我们不好置评,但就他的主张看,他对人、对存在有超过常人的信念与深刻理解,或许是受他的体验自然的行为、担任牧师的职业生涯的影响吧。他的著作体现出他对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他在前言中说:(本书目标之一)是个人化和历史性地诠释文学,也就是说,揭示一本伟大的著作不仅如何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和民族历史理念。他抛弃了过去的那种“历史真实、历史决定论”的信念,认为文学史是个人化的诠释。这种进步的历史观是本部书作为文学史超过同类著作的基础。文学史是历史,也是文学。光有好的历史观是不够的,在作者对英国文学的诠释中,我们特别能体会到作为文学史家的作者“既是学者,也是诗人”(对英国文学史上的早期诗歌的诠释尤其出色),既有对以往历史进行梳理的“彼岸关怀”,也有面对现实的“现世热情”。
利维斯说真正的文学批评肯定不能只局限于文学之中,它必然关注社会公正、秩序和文化健康。这部文学史虽然只是一部教材,可以称为文学批评的文字也只是一部分,但是,在仅有的评论中,作者朗恩也不局限于谈文论诗,而是“笔涉文学,意寄兴亡”。在叙述英国文学历史的同时,不忘关心英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在谈到阿尔弗雷德大帝时的笔调凝重就体现出作者对英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的关切,表现出一种博大的文化关怀。
在译者看来,中国人理解英国文学,既缺乏英国文学的基础知识,更缺乏英国文学的背景知识,而这本文学史叙述英国的社会历史发展,有一个很宏阔的视角,论述也很客观。对要理解英国文学的中国学生来说,甚至对一般的英语学习爱好者来说,这样的一本文学史书是比较好的选择。因此,尽管译者有很多自身方面的欠缺,还是努力翻译出了原书的一部分,或许对大家了解英国文学有所帮助。至于书中翻译方面的讹误,责任全在译者,还望读者诸君指正!
本书承学友王文渊副教授推荐给我, 2007年我曾以研究此书申报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科研项目并获准立项。本次出版又得到另外的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蒋翃遐教授不仅给予资金资助,而且对译者修改译本、推动出版多所鼓励。对这些帮助过我的师长的感激之情非言语可表达!
王小平
2017年7月 兰州
前 言
本书叙述了辉煌的英国文学的历史,起自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迄于维多利亚时期本书目标有三:首先是鼓励每个学生读好的书,让他们理解文学本身,而不是人们写的关于文学的书。其次是个人化和历史性地诠释文学,也就是说,揭示一本伟大的著作不仅如何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时代精神,还反映了作者的民族观念和历史理念。后是通过研究每个前后相继的时期揭示我们的文学是如何稳步发展的,是如何从初的简单歌谣和故事发展到现在的丰富的散文和诗歌的。
为达到这些目标,我们的这本书有以下特点。
(1)每一部分有一个简短准确的概述,总结每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况;同时考虑那些虽然还没有在文学中表现出来,但是已经激励了整个民族的理想的因素,如伊丽莎白时期的社会情形。
(2)依次研究各个文学时期,揭示每个时期对前一个时期的继承,揭示每个时期如何有助于培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文学。
(3)对每个重要作家都有一个认真撰写的传记,叙述作家如何生活工作、如何成功失败、如何影响时代而时代又如何影响他。
(4)研究和分析每个作家好的作品,也分析和研究大学入学考试所要求的作品。
(5)用大量的选文——尤其是早期作家,选择了家里或学校图书馆里不可能找到的作家的作品——来阐明每个作家作品的精神;指导阅读书目所要求的是好的作品,并指出可能在哪里会发现价廉物美的版本。
(6)对每一个伟大作家整体上做直接但非专业性的探讨,并公允地评价该作家在我们的文学中的相对地位及影响。
(7)每章结尾设计了一系列有助于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材料,包括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和每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学的大事年表。
(8)写作本书,我始终牢记三百多年前的学者罗杰·阿斯克姆的中肯建议:“要让孩子热爱学习,却从他天性不喜欢的事物开始,这万万不可。”我们强调文学的乐趣;我们并不把书籍仅仅作为研究的工具——这是我们大多数的研究所面临的危险——而是当作快乐和灵感的载体;为了使我们的学习更有吸引力,我们一心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自己选择好的书籍,自己做出判断,来判定我们的批盎格鲁-撒克逊作家称为“值得记住的事物”。
本书的作者就有教授青年人的经验,因此,还要给可能在家里或者在教室里使用本书的人提几个善意的建议。,书中分配给各个时期和作者的篇幅长短不同,这些不同并不表明读者也该花同样多的时间。显然,讲述斯宾塞的创作和理想的部分与讲述丁尼生的部分几乎一样多,可是,大多数学生都会觉得阅读后者要比阅读前者愉快且有意义。第二,有些作家虽然也在书中出现,可是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学习。教科书不是教义问答书,而应该是个宝库,首先可以让读者在书中找到自己想找的话题,还要有一些读者感到意外的好东西。恐怕大多数课堂都没有时间仔细讨论布莱克和纽曼,可是几乎在每个班上,都会有一两个学生要么被布莱克的神秘所吸引,要么被纽曼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他们应该在自己的教科书里找到他们自己想阅读和研究的材料。我们应当鼓励这样的学生自己去探索,鼓励他们与自己的同学分享他们的发现。
第三个建议是关于文学的教学方法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好引用一位伟大诗人的话——“要想知道哪里有熟透的车厘子,就去问孩子和黑鸫吧”。我们如果不凭着注释和批评材料对一个青年人应该寻找什么和发现什么指指点点,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他读《威尼斯商人》的心得会如此之丰富,有时候不知怎么的,他对夏洛克和鲍西亚的看法竟和莎士比亚几乎一样。让一个孩子和一头驴自由地在一块田地上活动,孩子会自动地奔向景色美丽的地方,去看小溪流淌,去听小鸟歌唱。而驴子自然会朝青草走去。我们研究文学的时候,或许关注解读和批评太多,我们甚至坚持要孩子放弃追求他自己的理想,而加入我们的行列里,一心要批判什么似的与我们同行。笔者阅读了近期的许多教科书,也参与过许多课堂教学,印象是我们太看重二手批评,这种批评从一本书贩卖到另一本书,似乎世界上的伟大著作可以像化学物质那样被分析,因此我们让学生去探索各种修辞格和构成风格的要素。这似乎是错误的,原因有二:,一般的年轻人对这样的事情不会自然而然地感兴趣;第二,他无法自然地欣赏这样做。他自然地觉得乔叟会:
说到我,尽管我天资不高,
我却爱读书籍,
的确,许多成年人(包括这本历史书的作者)通常不能解释让他们一见倾心的作家到底开头的魅力何在或风格如何;一本书给人的印象越深刻,我们表述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困难就越大。无论是乔叟还是我们,主要的事当然是喜欢并阅读好书;分析作者的风格或者解释我们的喜好似乎是次要的,无足轻重的。
然而,我们要坦陈我们的信念,仔细研读和分析为数不多的规定的标准作品是学校教育所能给予年轻人的的文学养分。其关系就像神学之于宗教,或心理学之于友情。一个是多少有点儿讨人嫌的智力训练,另一个则是生活本身的愉悦。
因此,作者大胆建议,既然文学是我们要学习的科目,我们就要以好书籍为始终;而当伟大的作家给我们的学生讲话的时候,我们还是姑且站在一边的好。要让学生开始就阅读每一时期生产的好作品,一个时期接一个时期地研读下去;让学生自己感觉《贝奥武甫》的力量和神秘、莎士比亚伟大的宽容、弥尔顿的崇高庄严以及司各特的浪漫热情;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被满足,一种新兴趣就会出现,那就是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还要了解相关的批评。说到底,就是发现其他时代的男男女女,他们像我们一样地爱,像我们一样地承担相同的责任,追求同样的理想:
瞧,于远古中
有人类天性之根
纠结永恒
激情的歌。
激发永久的爱;
养育永久的生活;
时间不让它苍老;
死亡不使它毁灭。
阅读书籍的学生和老师自然会有一些问题,而本书的一个目标就是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指导,而且鼓励学生探索英语文学的发展历史,同时吸引读者阅读好的书籍和好的作家的作品。本书的写作从始到终都基于如下的标准:要准确,第二要有趣。
本书使用了威廉·里昂·菲尔普斯教授的英格兰文学地图,作者真诚地欣赏并感谢菲尔普斯教授,感谢敏锐的批评家们、校对本书的文学学科和历史学科的教师们。因为他们的中肯建议,本书才得以提高。
威廉·约瑟夫·朗恩,康涅狄格州,斯坦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