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946022
内容简介
《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章是绪论,主要对被字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厘清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如被动句和被字句。第二章是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我们对被字句的五类下位句式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其句法语义特点,并利用语料库,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三章是被字句的成分隐现及其制约因素,通过对被字句成分隐现状况的分析,说明被字句成分的隐现不仅是组形的问题,还受到深层的语义表达和信息传递规律的制约。第四章是被字句与话题句的转换,讨论“被”能否去除而成功地变为话题句,本章同样利用语料库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五章是被字的新用法,讨论了“被××”(“被就业”“被增长”等)这类流行语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目 录
章
绪论
节
被字句研究综述
第二节
被动、被动句与被字句
第三节
被动意义与被动域
第四节
结构框架及语料介绍
第二章
被字句的基本格式
节 A与B的句法语义特点
第二节
“A被BV”句式
第三节
“A被BV了/着/过”式
第四节
“A被BVR”式
第五节
“A被BVO”句式
第六节
“A被BVP1VP2”式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被字句的成分隐现及其制约因素
节
省略与隐含
第二节 A的隐现
第三节 B的隐现
第四节 VP的消隐
第五节
“被”的消隐
第四章
被字句与话题句的转换
节
概述
第二节
Ⅰ类完全式与Ⅱ式的变换
第三节
Ⅰ类简化式与Ⅲ式的变换
第四节
被字句与话题句的差异
第五章
被字的新用法
节
缘起
第二节
“被××”结构新旧用法的差异
第三节
意动类“被××”和使动类“被××”
第四节
“被××”系列词语的类别
参考文献
前 言
现代汉语被字句,这并非一个新题目,相反是已有成果比较多的。不过,其研究仍有清晰化和深入化的必要,如王振来在《现代汉语被动表述立体化研究·后记》中所说,“深入进去之后,才知道这里还有许多未开采的矿藏,虽然有的已经开采了,但还有继续挖掘的必要。”
本书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章是绪论,主要对被字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厘清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如被动句和被字句。第二章是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我们对被字句的五类下位句式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其句法语义特点,并利用语料库,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三章是被字句的成分隐现及其制约因素,通过对被字句成分隐现状况的分析,说明被字句成分的隐现不仅是组形的问题,还受到深层的语义表达和信息传递规律的制约。第四章是被字句与话题句的转换,讨论“被”能否去除而成功地变为话题句,本章同样利用语料库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五章是被字的新用法,讨论了“被××”(“被就业”“被增长”等)这类流行语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一些定量分析的数据跟我们的预想不太一样,我们本以为“A被BVR”式应该是被字句的基本句型,比例应该是的,而实际上该句式只占五分之一。而“A被BVO”式却占39%,其中使成类的宾语(“被评为”类)多,这可能跟评价性的社会体系有关。另外,众所周知,被字句的动词一般不以光杆形式出现,可在实际语料中,“A被BV”式排第三,占21%,可见这一句式出现的频率并不低,该句式的使用条件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高。
本书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章是绪论,主要对被字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厘清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如被动句和被字句。第二章是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我们对被字句的五类下位句式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其句法语义特点,并利用语料库,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三章是被字句的成分隐现及其制约因素,通过对被字句成分隐现状况的分析,说明被字句成分的隐现不仅是组形的问题,还受到深层的语义表达和信息传递规律的制约。第四章是被字句与话题句的转换,讨论“被”能否去除而成功地变为话题句,本章同样利用语料库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五章是被字的新用法,讨论了“被××”(“被就业”“被增长”等)这类流行语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一些定量分析的数据跟我们的预想不太一样,我们本以为“A被BVR”式应该是被字句的基本句型,比例应该是的,而实际上该句式只占五分之一。而“A被BVO”式却占39%,其中使成类的宾语(“被评为”类)多,这可能跟评价性的社会体系有关。另外,众所周知,被字句的动词一般不以光杆形式出现,可在实际语料中,“A被BV”式排第三,占21%,可见这一句式出现的频率并不低,该句式的使用条件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高。
在线试读
《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
1.2关于隐含
关于隐含(implication),吕叔湘(1979)也有一段说明:“‘你一言,我一语’,可以在‘一言’和‘一语’前边添补‘说’或者‘来’,但不能限定是‘说’或者是‘来’,并且实际上都不能这么说,我们就只能说这里隐含着一个‘说’或者‘来’,不能说省略了一个‘说’或‘来’,至多只能说省略了一个动词。同样,在‘他要求参加’和‘他要求放他走’里边,可以说‘参加’前边隐含着‘他’,‘放’前边隐含着‘别人’,但是不能说省略了‘他’和‘别人’,因为实际上这两个词不可能出现。”据此,张国宪(1993)指出,所谓的“隐含”,就是不能添补但在语义上暗含着某个词语,或者可以添补但添补的词语不止一种可能的语言现象。可见,如果说省略主要是语用学的范畴的话,隐含则主要涉及句法和语义层面。
关于省略和隐含的区别,张文进一步指出,省略和隐含都具有省略成分的确定性和省略成分添补后结构的合法性特征,但是,省略要求两个特征共现,而对隐含而言,这两个特征是互补关系,即或具备隐含成分的确定性,或具备隐含成分补回后结构的合法性,二者只居其一。实际上,隐含存在既不具有隐含成分的确定性,又不具有结构合法性的情况。比如吕叔湘先生举的例子“你一言,我一语”,就既不具有添补成分的明确性(说?来?),又不具有添补后结构的合法性。
1.3三个世界的语法观
句法成分的隐现问题有很多人做过专门研究,但专门对被字句的成分隐现进行研究的,还不多见。研究被字句的成分隐现有一定的意义,比如:1)被字句成分的消隐对被字句组形与意义表达有什么影响72)被字句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略成分,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省略成分,这中间的规律,受什么因素的制约?本章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被字句中,包含A、B、被和VP四个可能消隐的成分,对于它们的隐现规律,我们从句子语息表达的角度进行切人。选择这种角度,是出于我们对“三个世界”语法研究,尤其是其中前人工作做得较少的传息语法研究的学术追求(萧国政,2001)。
“三个世界”的语法研究,主张语法研究应从组形、释义、传息三个方面来进行,语法这三个方面的规律就构成了语法的“三个世界”,这三个世界是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
句子的语形、语义、语息都制约着句子的理解与表达,如以句子的成活而言,萧国政(2001)指出,句子的语形结构、语义结构与语息结构三个方面都成活,一个句子才能成活,这是组形、语义、语息相互独立的一个证据;不过,作为语言动态结构的语息结构,又可以跨越语素、词、短语、句子等多个语法平面而重新组构。这种多层面的跨越性,本身就既能说明语息结构的独立性,又能表明语息结构保持着对次低层面的制约性这样一种更高层面的性质。这种制约性,来源于人们使用语言的根本与直接的目的,即传达与理解信息。
……
1.2关于隐含
关于隐含(implication),吕叔湘(1979)也有一段说明:“‘你一言,我一语’,可以在‘一言’和‘一语’前边添补‘说’或者‘来’,但不能限定是‘说’或者是‘来’,并且实际上都不能这么说,我们就只能说这里隐含着一个‘说’或者‘来’,不能说省略了一个‘说’或‘来’,至多只能说省略了一个动词。同样,在‘他要求参加’和‘他要求放他走’里边,可以说‘参加’前边隐含着‘他’,‘放’前边隐含着‘别人’,但是不能说省略了‘他’和‘别人’,因为实际上这两个词不可能出现。”据此,张国宪(1993)指出,所谓的“隐含”,就是不能添补但在语义上暗含着某个词语,或者可以添补但添补的词语不止一种可能的语言现象。可见,如果说省略主要是语用学的范畴的话,隐含则主要涉及句法和语义层面。
关于省略和隐含的区别,张文进一步指出,省略和隐含都具有省略成分的确定性和省略成分添补后结构的合法性特征,但是,省略要求两个特征共现,而对隐含而言,这两个特征是互补关系,即或具备隐含成分的确定性,或具备隐含成分补回后结构的合法性,二者只居其一。实际上,隐含存在既不具有隐含成分的确定性,又不具有结构合法性的情况。比如吕叔湘先生举的例子“你一言,我一语”,就既不具有添补成分的明确性(说?来?),又不具有添补后结构的合法性。
1.3三个世界的语法观
句法成分的隐现问题有很多人做过专门研究,但专门对被字句的成分隐现进行研究的,还不多见。研究被字句的成分隐现有一定的意义,比如:1)被字句成分的消隐对被字句组形与意义表达有什么影响72)被字句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略成分,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省略成分,这中间的规律,受什么因素的制约?本章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被字句中,包含A、B、被和VP四个可能消隐的成分,对于它们的隐现规律,我们从句子语息表达的角度进行切人。选择这种角度,是出于我们对“三个世界”语法研究,尤其是其中前人工作做得较少的传息语法研究的学术追求(萧国政,2001)。
“三个世界”的语法研究,主张语法研究应从组形、释义、传息三个方面来进行,语法这三个方面的规律就构成了语法的“三个世界”,这三个世界是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
句子的语形、语义、语息都制约着句子的理解与表达,如以句子的成活而言,萧国政(2001)指出,句子的语形结构、语义结构与语息结构三个方面都成活,一个句子才能成活,这是组形、语义、语息相互独立的一个证据;不过,作为语言动态结构的语息结构,又可以跨越语素、词、短语、句子等多个语法平面而重新组构。这种多层面的跨越性,本身就既能说明语息结构的独立性,又能表明语息结构保持着对次低层面的制约性这样一种更高层面的性质。这种制约性,来源于人们使用语言的根本与直接的目的,即传达与理解信息。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