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625486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一】 绪言 酿一湖书香
【二】 月湖学脉
一 王安石与“庆历五先生”
二 杨简与月湖心学
三 袁燮与絮斋心学
四 四明心学与竹洲三先生
五 王应麟与深宁学派
六 尸湖与浙东电学派
【三】 书香门第
一 两宋楼氏风华
二 一川烟湖尽归电
三 群星闪耀的两宋月湖
四 从丰稷到丰坊
五 范氏:千秋功业一楼书
六 十洲迤逦治经家
七 徐时栋与“烟屿楼”
八 月湖旧宅与童氏、林氏、陈氏
【四】 西学东渐
一 从旧式书院到新式学堂
二 中西储才学堂开新风
三 书院巷翁氏:一门三院士
四 卢宅与蒋宅
五 马衙街“五马”
六 紫薇街戴家与戴传曾
【五】 风雅诗画
一 月湖初成与诗韵流播
二 明请的月湖诗社
三 书、画、篆刻与艺术化人生
四 酒、茶及士大夫生活
五 牡丹化灯笼、月湖旧俗与江南诗性文化
六 灵应庙、镇明岭庙、清真寺及其他
附录
参考文献
一、王安石与“庆历五先生”
北宋初年的几次疏浚与整治后,月湖成为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士人、商人、普通民众汇聚湖畔各洲,周遭有众多的茶馆酒楼,以及寺庙、祠堂等,文化月湖的魂魄逐渐勾勒出来。而文化自觉却应始于北宋名相王安石为鄞县知县的创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19岁父亲去世,三年居丧期满,正逢科举考试,于是赴京城开封应试,名列进士第四,他被派往扬州担任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庆历七年(1047)任职期满,按照规定,王安石可以申请考试馆阁职务,但他却立志从一个基层县令做起,于是来到了鄞县,而他也成为宁波历有作为的行政官员之一。
北宋庆历年间是气象万千的变革年代。当时的革新运动可以分为三路,一路是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革新团队,以与天下人同忧乐的儒家精神,寻求富国强民之路;一路以欧阳修和梅尧臣为核心,组织发起了大规模的诗文革新运动,否定浮靡的西昆时风,重追韩愈柳宗元之道;一路以胡瑗、孙复、石介“宋初三先生”为关键人物,力辟佛老,坚持儒学正统,重新确立自魏晋以降迄隋唐数百年内业已衰弱的儒家师道,重建道统。风华正茂的王安石把这一欣欣向荣的时代春风,带到了宁波。
王安石对于宁波的治理,可以说集中在两个“湖”上:一个是东钱湖,王安石浚修湖泊,建造系列的碶闸,基奠了鄞县东乡的繁荣;另一个就是月湖,他在月湖畔县学街的孔庙设立鄞县县学,动员民间力量,延请楼郁掌教“县庠”,杜醇为学师,宁波官方教育从此开始。这两大治理,是庆历新政在宁波的具体展现,也可以说是王安石为相后实施大规模变法的先声。楼郁、杜醇在历史上与杨适、王致、王说并称为“庆历五先生”,五先生都曾应邀到县学教学。现在,鄞县县学还有“棂星门”存世,即为医院南门。
杨适,字安道,慈溪人。隐居大隐山,乡人尊称大隐先生。王应麟在《四明文献集》中为两宋十位人物作传,篇就是《大隐杨先生传》。杜醇,原为越之隐君子,居大隐,学者称石台先生。以孝悌闻名于乡,躬耕养亲。王致,鄞县人,居桃源乡,因他的讲堂名鄞江书院,世称鄞江先生。明州知府曾巩、县令王安石曾造访过他。王说,王致从子,杨适门人;教授乡里三十余年,“间从问道者,望慕景附,人因号为‘小邹鲁”’,其桃源书院的影响还一时超过县学。熙宁九年(1076),王致以特恩补将仕郎,为明州长史,敕赐“桃源书院”一匾。王致著有《五经发源》50卷,集奏议、书疏、诗文为10卷。五人之中成就的是楼郁,登皇{右五年(1053)进士,调任庐江主簿,坐事而归,先执教南门柳亭,后迁入月湖竹洲。楼郁后又主郡庠十余年,为州县士子师,前后凡三十余年,号“楼先生”,“成就一时人物甚众”。楼郁一生勤于著述,有遗集30卷。
这五位先生,除杜醇外,其余四人的先祖都是唐末五代从外地迁居到宁波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宁波风雅一脉的引发,是移民文化的结果。唐末五代对宁波的发展来说,重要的意义在于因为地域相对于北方战乱是一片安定的桃花源,从而吸引了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移民。移民本身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力求立土生根,而文化常常成为他们的立根之本,故而这些移民的后裔很快显示出文化引领的作用。五先生教学值得称颂的是与中原学风变迁的对接,他们一反从汉唐一路秉持而来的章句之学,以儒典精义的时代精神,来指导人生,指导国家治理,培养学者的气魄。如杨适“治经不守章句”,杜醇“笃志穷经”“理学造韩王之奥”,楼郁“学以穷理为先”“病汉儒专门之见”,这种带有“明体达用”实学倾向的教学,全新的“由我注经,阐释义理”的研读经典之风,开启了宁波新儒学的建设。一批富有真才实学的儒学人才由此出现,其优秀的学子便是众多科举家族的始祖式人物,而四明地域的价值向度、文化环境也随之大大改善。宁波之地频出心怀经世济民之志的白衣卿相,他们的视野与事业,已经触及整个中国,这使地域与国家的关系,与唐代完全不同了。
如果用画笔来摹画这些学者的形象,一定都是神采俊雅又相当严肃认真的。他们不仅传授儒学真谛,而且身体力行,为一方表率。他们是以自己的教育,实践儒家“以礼化俗”的社会理想,他们的内心一定明白他们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这是基奠宁波的新质文明,他们为能担负使命欣喜不已。因此,物质生活的艰苦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情,相反颜渊式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让他们感受到文化的尊严。明代学者李堂赞扬五先生:“宋至庆历文治日兴,岩穴山林修德践行之士彬彬辈出,吾四明五先生当其时,行必践言,身必为教,信所谓道义重则轻王公者。呜呼!濂洛未开,天启真儒之脉,诸先生莹然完璧,名实相符,不特师表一方而已。……昔文公以石守道、孙明复、胡安定开濂洛理学之先,堂于五先生其不当以一乡论者矣。”全祖望则以“数十年后,吾乡遂称邹鲁。邱樊縕褐,化为绅缨”,评价五先生的文教陶润之功。他们的大众化教育,改变了宁波六朝以来的家族式贵族化教育,学校教育从来没有与地方百姓这么广泛地产生过互动。
当然,我们应该归之于历史背景的影响。从中唐以来,随着中国文化中心向东南迁移,江南各个区域开始涌动起一股股民间的文化力量。而宋代“崇文教,抑武事”的国策,为这些民间力量走向前台提供了历史机遇。王安石的到来,将庆历兴学的导引,体现在与五先生的互动之上。王安石在任鄞县知县时说:“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教化可以美风俗”,“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鄞县县学,及其后明州府学的设立,标志着地域教育中心开始形成。这个教育中心就是月湖,月湖汇集了区域的文化力量。在这之前,月湖为三江口服务,体现为提供水源,汇集四明山涧的清湍丽水,这是城市生命的源泉;而这之后,体现为文化与精神的供给,文化给商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巨大活力,而这种滋养的关系随着历史的推移愈加显现。学者称赞王安石“在鄞仅千日,影响一千年”,确乎如是。
P50-5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