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95240
本书以秦岭南坡的洋县、略阳、留坝等实地考察为基础,并配有大量照片,既介绍了秦岭、紫柏山、褒河等秦岭南坡的秀丽风光,又介绍了因发展旅游、修建道路等对秦岭南坡生态造成的破坏现状;既介绍了栈道、张良庙等有关的人文历史和长青自然保护区等的历史变迁,又介绍了峡谷里村庄的苍凉和大熊猫、朱鹮等生存环境的恶化现状。经过前后对比,作者呼吁加大对秦岭南坡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秦岭是中国一条带有多重特殊意义的分界线,山脉南北两侧的地理、人文景观差异明显。本书作者集中在秦岭南坡陕西段一带走访,对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进行考察,记录了沿途迤逦的自然风光,对某些恶化的生态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也介绍了山村的变迁和山民的民俗活动,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秦岭的热爱与敬畏。
章 秦岭逶迤 1
第二章 南山葱茏 9
第三章 坝子与城镇 23
第四章 峡谷里的村庄 41
第五章 乡村的声音 57
第六章 灵山 79
第七章 用一生来守望 103
第八章 寂静的山野 119
第九章 山林的秘密 129
第十章 聚焦秦岭大熊猫 137
第十一章 传说 153
第十二章 疼痛的山岭 161
第十三章 道路的忧思 169
第十四章 一段美丽的乡村公路 177
第十五章 清澈的河流 189
自序
话说秦岭
在汉水上游,众多的山峦庇护着河流两岸舒缓的原野,使它成为一条绿色鲜朗的河谷走廊,这是汉中盆地。在这个长200多公里、宽不足100公里的河谷盆地的北部边沿,地势缓缓抬升,秦岭高大逶迤,从东到西绵延1000多公里,成为视野中一道优美的弧线。
自古至今,秦岭突兀横亘,是一道难以越过的天堑,成为我国地理上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人们对于翻越秦岭有着追求梦想般的执着,这种执着一点儿也不亚于人类之于飞翔的梦想。中原人要到达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大巴山地区和四川盆地,必须翻越这座巍峨的高山。关于秦岭,喜爱漫游的古代大诗人们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翻越一座秦岭,等于抵达了高不可及的天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座梦幻般的大山,阻隔了人们回故乡的路。
大自然的伟力造就了秦岭,在数亿年的地球地理变迁中,它慢慢隆起,成为横亘在大地上的一道脊梁。从四亿多年前的陆地抬升,三亿多年前的加里东运动,两亿多年前的海西运动,到一亿多年前的印支运动,秦岭逐渐脱离大海,度过漫长的成长期,成就了它雄伟的身姿。在近的一亿年中,这大片的山地处在运动之中,被剥蚀、被拉动。在它的北部,地壳被侵蚀、剥离,下陷后形成了广阔的平原。在它的南部,大地分裂,在秦岭、巴山之间,形成了缓缓跌落的坡度,发源于南坡的众多河流,清澈流淌,汇入汉江,形成了小块儿的河谷盆地。巴山山区成为过渡,巴山以南大地沉陷,形成了肥沃的四川盆地。
秦岭以北沉积了厚厚的黄土,这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渭河两岸,浑厚的黄土地上生长着金黄的麦子,也掩埋了无数的王朝,留下了宫殿、庙宇、陵墓和废墟。
秦岭以南流淌着清澈的汉江,它汇聚了秦巴山间的河流,生长了稻麦,将清澈的水源送入长江,成为长江重要的支流。
横亘在大地中央的这道脊梁,注定成为我们视野中不可忽略的一道风景:它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它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界线,它是我国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主要分水岭……
秦岭不是一座山,它是一组山的群雕。
它西起甘肃、青海两省边境,东到河南省中部,由西到东,山岭逶迤连绵,在一千多公里的中原大地上,隆起成为一道俊朗而优美的弧线。它就像一组巨大的屏风,峡谷和河流构成了它的褶皱,河流像是彩带,舞出一个个袖珍的山间盆地。这片苍莽广袤的山群,仿佛是一首音韵和谐的诗歌,是造化天工描摹大秦岭的清音和绝响。
这是一座梦幻般的山脉。
当你攀上一座高山,它可能是秦岭众多山岭之一,站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岭上,放眼望出去,就像看到一座巨型的沙盘,举目皆是山。在秋日灿烂的阳光下,群山光暗分明,耳边呼啸作响的风声与沉默的群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在倾听中变得沉默而庄严。
那些望不到边际的山岭,让人感觉到秦岭的宽阔博大和气势恢宏。头顶纯净的蓝色天空,使人的心境超越了尘俗;山边翱翔的苍鹰,在天空欢乐地长啸,提醒你此刻离洁净的天空更近;还有那苍莽的群山背负的林莽,赋予了空气更多的清新和湿润,也会使你的呼吸变得有如梦幻般的纯净。
这是山的诱惑。仿佛一种神秘的力量,穿越了群山,直接抵达你的心灵。
登高望远,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它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高山的崇敬,对于天空的梦幻,对于攀越和飞翔的诗意想象。
秦岭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兵灾战乱,移民开垦。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秦岭北坡尚有较为丰富的森林。尽管秦岭巴山地区的森林破坏较晚,但由于临近咸阳、长安等古代都城,秦岭成为这些都城的主要建筑用材和薪柴的供给地。在明清两代,大量南方灾民、战乱移民移居秦岭巴山地区,秦岭深山的植被也受到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林区,建立了一批森工企业和采伐基地,森林被大量砍伐利用,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秦岭林区边缘缩小了近50公里。作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庇护所,秦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之一。但是由于森林破坏、林地缩小,秦岭中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面积大量缩减,严重破碎化。
2006年10月,我去秦岭南坡的洋县长青自然保护区采访。
这里曾经是著名的采伐基地,大量的林业工人曾经在这里修筑起林区公路,刀斧声声,带锯刺耳,倒塌声恸,森林震颤……我们走进林区,爬上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岭,看到的是大片低矮的次生林,引进的日本落叶松长势茂盛,覆盖着荒凉的林区,在视野中呈现一片金黄。这种植物的引进,现在来看是一种错误,它的生命力如此旺盛,竞争力如此强大,使得一些弱小的植物没有了立足之地,低矮的高山竹木和生长缓慢的高山植物都被它赶出了领地。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北大教授潘文石曾经在这里观察研究大熊猫10多年。但是由于植被的破坏、竹林的缩小,现在长青林区的大熊猫已经为数不多了。著名的熊猫专家雍严格告诉我,造成大熊猫重要生活来源缩减的罪魁祸首,就是这种引进的物种——日本落叶松。但是满目疮痍的山林需要恢复,人们试图用一种速生的物种来迅速恢复绿色的山岭。渴望大树快长,这种急切的心情,使人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内部机制,日本落叶松是速长的、竞争力极强的物种,它的侵入却欺凌了弱小的植物,比如大熊猫的重要食物——竹子。走在长青林区,沿途都有当年潘文石教授和助手跟踪研究大熊猫的观察点,现在被修建成一个个观察所,但是大家都知道,在这里一睹大熊猫的身影已经很难了。当年,潘文石教授就是在这些地方,与熊猫对视。现在,喜爱生态旅游的游客在这些地方只能望着这些水泥建筑物,用想象来填补视野了。
长达一年多,我在秦岭南坡的山区走访。走在山间,众多的山岭让我目不暇接。那些高大的山岭让人仰视,那些翠绿的植物让人心灵纯净,而山间流淌的清澈河流,仿佛使我的目光更清晰了。在秦岭南坡的众多山间河谷中、缓缓下降的坡地上,村庄显得隐秘而又闲适。人们为了与外面的世界接触,修起来条条公路,飘带似的公路蜿蜒在山间。这些穿越山岭的道路,把观光的人带来,把来自繁华世界的信息传来,也惊扰了宁静的大山,惊动着生活在那些隐秘角落的动物。它们是小心翼翼的,对于它们数万年乃至更长久的遗传记忆来说,尚未积累与人类打交道的经验。所以,躲避成为它们的方式。秦岭地区动物区系中的旗舰物种是大熊猫,秦岭亚种是中国大熊猫重要的分支。这种古老的孑遗动物,天性谨慎,生活孤独而又闲适,它们的生命中除了吃和睡,就是躲避。每当想起这种令人怜惜的动物,我就不由自主地做仰望的姿态,向秦岭致敬!这座高挺的脊梁,庇护着这些存活得异常艰辛的生物,也成为我们视野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是珍稀生物的避难所,也是野性的天堂。这片翠绿的山岭成为一座清洁的家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