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7545093
丝绸细腻华美,是中华文明的一张名片;印刷术意义非凡,是开启文明之旅的钥匙;昆曲音声婉转,绕梁不绝,将中国故事远播四方……这些都是中国印记,同时它们也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历时五年,走遍全国百余县市,采访近300余人,拍摄近5000张照片,查找整理近800万文字资料,呕心沥血,历尽千辛万苦,终成此书。
一套书,为孩子呈现多彩的非遗文化
一套书,为孩子展示蓬勃的现代气韵
一套书,为孩子陈说丰厚的民族精神
一套书,为孩子讲述灿烂的中国文明
让传统智慧化为孩子的内涵 成就孩子的格局
少年中国,大国锦绣
一套书让孩子了解历史、美学、科学、哲学、书法、民俗,领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这套书为什么不一样?
孩子当家,自己讲述文化遗产故事
中国有13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39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世界上入选*多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公正记录,本套书通过孩子自己的亲闻亲历,讲述了鲜为人知、令人震撼的故事,掀开了宝贵的历史档案。
专家撰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内容为专家审定,有据可信。非物资遗产知识均来自于实际考古发现、博物馆研究资料、权威历史文献,真实可靠。
作者站在小读者的立场,让文化遗产也能“开口讲话”,用笔活泼好玩、幽默搞笑,符合小读者的认知和阅读心理,使孩子能够自己轻松读懂历史。
专业插画师,奉献大量插画
插画师考察了大量考古发现、史料、专著和影像资料,精心绘制了千百年前的现场图和部分非物资文化遗产图,进一步彰显了内容的儿童性、趣味性。
精装设计,*佳品
本套书全四册,精装设计、印刷精美,大豆油墨印刷,绿色无味,既适合孩子自己看,又是*佳品。
历史从哪里走来?
我们从哪里走来?
未来从哪里铸建?
未来需要何种眼界与胸怀?
请和我们一起进入
《了不起的中国文化——
孩子应该知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了不起的中国文化
孩子应该知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日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破译千年历史的密码
解密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
成就孩子的大气与大器
《孩子应该知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讲中国历史文化的绘本,此前,除了国外的科普绘本,这种题材的图画书非常少见,可以说,这套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弥补空白的意义。
——中国中央电视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斑斓,但很多孩子都不了解它们,很少接触它们,并不知道它们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十分宝贵,希望孩子们能够认真阅读这套书,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了解自己的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国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濒危状态,面临消失,急需抢救,这套书的出现,恰逢其时,难得一见,值得庆贺。
——昆曲传承人 蒋桂芳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有两位创世者,一位是伏羲,一位是女娲。
有一天,伏羲在林间走动,突然听到一种奇妙的声音,那是风吹落叶的声音、溪水轻流的声音,无比动听。伏羲心中一动,决定制一具琴,再现这种声音。很快,伏羲把琴制了出来,不过,还没有琴弦。这时,女娲走来,青丝缭绕,飘落到琴上,在微风轻拂中,发出了一种好听的声音。伏羲受到启发,用发丝为琴弦,制出了一具五弦琴,不久,又改制出七弦琴。
几千年过去了,琴声叮叮淙淙(cóng),回荡在世间,形成了独特的古琴艺术。
甲骨文里的琴
有史可考的古琴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甲骨文中有一个“乐”字,是“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由此可以证明,在遥远的商代,古人就发明了琴。
古琴的“长相”
世界上第一把古琴是什么模样呢?
史书记载,是凤鸟的模样。这是因为商代人崇拜鸟,所以,制出来的琴也是鸟的“克隆”,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古代“物理学”
古人不懂物理学,但发现了很多物理学原理,于是,他们利用共鸣共振原理,利用气流、风速、空气的干湿度等干扰,把琴“削头去足”,确定了琴的大体形制,使声音更加美妙。
神奇的古琴艺术
古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头宽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四寸,象征四时。
果果说:“啊,古人懂这么多……我感觉古人好像偷偷穿越到我们的时代,偷学了我们的知识,然后又穿越回去,弄他们的东西。”
爸爸说:“不,很多东西都是我们向古人学习的。”
音的象征
就连古琴的定音和音色,也印刻着古人的精神痕迹。比如,古琴的最初定音——宫、商、角(jué)、徵(zhǐ)、羽,是象征金、木、水、火、土;古琴的3种音色——泛音、散音、按音,是象征天、地、人。
古代琴师认为,弹奏泛音可以感受“天音”,弹奏散音可以感受大地的声音,弹奏按音可以感受到人的情感。
1000多种指法
古代琴师的指法很多,超过1000 种,现在很多都失传了。幸运的是,有3000多首古琴曲保存了下来,如《广陵散》《幽兰》《胡笳十八拍》等,但能够弹奏它们的人却非常少。如果能把它们重新弹奏出来,就等于打开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巨大宝藏。
高山流水
展厅中有一幅画,一人抚琴,一人聆听。
爸爸说:“这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果果说:“我知道我知道,这是高山流水的故事。”
俞伯牙是战国时一位琴师,有一次在山中弹琴,恰好打柴的钟子期在一旁静听。俞伯牙刚在琴音中表现高山的志向,钟子期就说:“像泰山一样巍峨。”俞伯牙又在琴音中表现流水的志向,钟子期又说:“像江河一样浩大”。高山流水,心心相印,二人就此结为知己。
爸爸问:“除了高山流水,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古琴的成语?”
果果气壮山河地说:“对牛弹琴!”
爸爸:“……”
人琴合一
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无论哪个朝代,古琴艺术都是高雅的代名词。
果果很疑惑:“为什么不是古筝,不是笛子,不是鼓呢?”
爸爸说:“这和古代文人追求的理想有关。”
在古代,很多文人的理想并不是上班赚很多钱,下班吃很多好东西,他们更注重精神追求,“君子之道”是他们的终极理想,而古琴的宽广音域、深沉音色、悠远余音,恰好契合这种内在情怀,也适合知己之间进行倾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