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793061
《茶经》版本那么多,应该看哪个?
全是文言文,看不下去?
不同人有不同译文,听谁的?
……
陆羽,二十一岁便踏上了访茶之路,一走就是十余年。一路风尘,他踏遍三十多个州,实地考察。而千年后,也有位少年二十岁左右踏上了学茶路,一学便是三十余载。他曾亲手栽过茶树,也曾与300名采茶工同吃同住学采茶,还曾炒茶炒得满手是泡。他也走遍了典籍中的茶乡:西湖、南京、福鼎、广西、安吉、长兴……只为懂茶。他就是本书作者王建荣。
陆羽,历经五年研究著述,又经五年增补修订,终成世界上*部茶学专著——《茶经》。而那个少年,为茶这一件事,坚守多年,总算有所得,有了这本《陆羽茶经:经典本》——以宋代百川学海版本为底本,综合多个版本精华和个人心得经验的经典本。
爱茶、学茶的人都想学《茶经》,但常因它的古涩而却步。王建荣老师把整本《茶经》细化,半页纸就能写下的《一之源》,也分成了15段、6页去解读,更配有古代茶画、茶具,在美的欣赏中,不知不觉《茶经》读完了。他的解读也不是简单带过,比如“南方之嘉木也”中的“南方”,这样貌似简单的地理位置都写得很详细。甚至有的地方,比如“凌露采焉”,他也对比多家译文,说出自己的看法。
中国茶叶博物馆前馆长王建荣老师,专为爱茶人打造,那些想要读《茶经》却又读不懂的茶人,从此不知不觉走近茶艺世界,重新诠释心中的茶。
经典的版本。本书以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咸淳百川学海本为底本,参校包括文渊阁《四库全书》版《茶经》等多个版本,展示宋刻本原汁原味的形貌,让你看到《茶经》本真。
逐字逐句的解读。你看到的不再是成篇的文言文、一堆不认识的字,而是一句一句的解读,每个生僻字的注音,让你不知不觉读完一本《茶经》。
充满茶香的书。历代茶画如《品茶图》《斗茶图》《陆羽烹茶图》……传世茶具如春秋原始瓷弦纹碗、汉代青铜兽耳釜、南朝点彩青瓷碗……透过这些经典,慢慢品,细细感受,你能隐隐闻到有茶香溢出。
便携式书籍。小小一本,一手掌握,让你随时随地都能翻阅。虽唐距今远矣,唐茶与今之茶,无论品相、喝法,也大不一样,但穿越千年,以古观今,你依然可以从陆羽的《茶经》中感受到隽永的茶味。
茶经卷上
一之源/11
二之具/19
三之造/35
茶经卷中
四之器/47
茶经卷下
五之煮/91
六之饮/109
七之事/117
八之出/175
九之略/183
十之图/189
跟着智者的脚步走近千年盛世,感受茶的凝重与欢歌。茶与经,都演化为一种莫名的愉悦……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原院长 张士康
茶是中国人的生命之水!而《茶经》则是这生命之水的文化基因。
——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央视前主持人 赵普
校友建荣,茶学科班,茶博廿年,深耕文化,潜心修研,知行合一,神交陆羽,成就卓著。今成大作,史料珍贵,图文并茂,见解独到,以古通今,穿越千年,解读茶经,终成经典。
——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 王岳飞
推荐序一
茶既包含着严谨的自然科学,又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而《茶经》是当之无愧的茶之初考究著作,自它起才有了真正的“茶的律则”。从生食羹饮,到唐煮宋点明泡,再到“技进乎艺,艺进乎道”的哲学境界,茶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本书编译者王建荣,大学专业习茶,躬身实践,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三十载初心不改,其问茶、研茶的科学态度令人钦佩。编译者选择南宋咸淳百川学海本《茶经》作为底本,同时参校其他版本进行解读。原文点校后,进行了句读,便于诵读。书中做了古文复原呈现,并配有历代茶画和茶具还原图,简明易懂。建荣的某些解读拔新领异,在诸多研究《茶经》的著作中独树一帜。比如茶树生产环境“阳崖阴林”包含四层含义:阳,向阳;崖,意指坡的同时点出了土壤为烂石;阴林,有大树遮阴。又比如“凌露采焉”,并非指趁着露水采茶,而是指凌晨有露水的日子必然晴好,此大晴天采茶。
《茶经》的长盛不衰,从另一方面显示出人们对于茶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歇。从种茶、制茶到饮茶,《茶经》中的方式历经千年,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循着茶学经典的传承与创新,从中寻找自己喜欢的茶生活状态,就是《茶经》的现代意义所在。
王建荣先生对于《茶经》的解读,会帮助更多爱茶人士推开《茶经》背后的传统文化之门。希望广大读者阅读本书后爱上茶,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享受。是为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业学会名誉理事长
——陈宗懋
推荐序二
将茶叶栽种、制作、品饮技艺,与“经”相提而论,自陆羽始。一千多年来,陆羽《茶经》一直为事茶人品读的经典。因此,点校、注译和解读《茶经》的读物层出不穷,有侧重在文史的,有侧重在技艺的,适应不同读者群的需求。
建荣编译的《陆羽茶经:经典本》,充分发挥他茶学科班出身和长期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的优势,有着技艺和文史双重特色。
《茶经》记述的团饼茶制作和碾末烹煮,建荣是亲手复原过的,他把实际操作化成手绘插图,不仅使文字鲜活生动起来,还为欲尝试复原制作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门径,享受动手之乐。
《茶经》所记茶鍑、茶碾、茶馆等,器具,建荣是上手过许多唐物的。他精选图录插入文中,让读者有形象感受,并可从古器中获得审美愉悦。
本书特将所选宋刻百川学海本《茶经》,以彩色高仿影印呈现,读者抚摩朗读,虽不及线装古本,却也可体验一把古人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雅趣。还有在文本上,如对“凌露采焉”等关键词,建荣有他独特的解读,期待同好者深入研讨。
总之,这是本值得一读并可收藏的好书。
茶文化专家、《茶博览》前主编
阮浩耕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1〕、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2〕。
译文:茶,是生长在南方地区的一种优良树木。树高一尺、两尺甚至数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今
四川东部、重庆和湖北西部),有树干粗到两个人才能合抱的大茶树,将树枝砍下来才能摘取茶叶。
〔1〕尺:唐尺有大尺和小尺之分,唐代小尺约为30厘米,大尺约为36厘米。此外,唐代的一丈等于十尺,一尺等于十寸,一寸等于十分。
〔2〕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掇,采、摘。
〔3〕瓜芦:植物名。历来有多种说法,应为皋芦的别称。皋芦,常绿灌木,山茶科与茶相似,味道苦涩,惟枝干较粗大;花白色,比茶花略大,分布云南、四川、广东等地。
〔4〕栀子:植物名。茜草科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花白色。
〔5〕白蔷薇:植物名。蔷薇科落叶灌木,这里指开白花的蔷薇,其形态与茶花相像。
〔6〕栟榈:植物名。即棕榈,属棕榈科,核果近球形,淡蓝黑色,有白粉。
〔7〕茎如丁香:丁香,植物名,桃金娘科常绿乔木。《百川学海》本此句为“叶如丁香”,误,据
他本改。
〔8〕胡桃:植物名。核桃科植物,根系可深达3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