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89443
宏图伟略,扶世安邦立天下。
运筹帷幄,经天纬地定乾坤。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很多为民请命的人。他们为了保卫国家,安定百姓,竭忠尽智,鞠躬尽瘁。在这些人中,既有武将,也有文臣,而在后世敬仰的众多文臣当中,包拯可谓是一颗耀眼的明星。经过岁月的洗礼,他清风高节的形象绽放出了更加夺目的光采。本书以时间的顺序,以包拯的成长历程和宋朝的形势变化以及包拯仕途变化的过程为基础,结合了很多包拯在生活或者在为官任上的典型事迹,客观生动地讲述了大宋名臣包拯光辉传奇的一生。
第 一 章
名门之后 学有所成重忠孝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二月二十五日,卒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是申包胥的第三十五世孙。包拯在年少时就胸怀大志,立志效法古人,决心入仕。后来经过自己艰苦勤奋的学习,终有所成,并取得功名。然而,他不慕名利,极尽孝道,为了照顾双亲,他辞官返乡,十年不仕。
出身官家,早年多舛 ·002
多遇贵人,学有所成 ·011
效法古人,决心入仕 ·016
初得功名,十年不仕 ·024
第 二 章
重返仕途 牛刀小试露锋芒
包拯在家侍奉双亲,双亲去世之后,包拯又守孝数年不肯离去。后来,在乡邻的再三劝说下,才决定重返仕途。在天长县任上,巧破“牛舌案”,一时声名远播。任期满后,包拯又服从朝廷调配,千里远赴端州。在端州,包拯真正开始了他造福于民的丰功伟绩,他一心为民,全面发展端州的农业、教育、文化、经济等等,3年内,让端州展现新气象,包拯也因此赢得了极高的声名。
再登仕途,断案有方 ·028
一心为公,远赴端州 ·038
发展生产,造福于民 ·042
治瘴凿井,政绩卓著 ·050
题诗明志,创办书院 ·058
振兴经济,兴建驿馆 ·066
包公掷砚,青天留名 ·070
第 三 章
为官清正 忧国忧民无所惧
包拯在端州的政绩突出,仁宗及朝中大臣对他也是赞誉有加。后来,就将他调到京城任职,从这时候起,包拯也正式进入国家的中央机构。在这期间,包拯仍然不忘百姓的疾苦,并向仁宗上疏,采取措施,安定百姓。不仅如此,包拯在执法的过程中,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而且在断案的过程中也充分展示了他的才能,而这些,都是包拯忧国忧民的体现。
奉调回京,不忘民苦 ·082
胸怀天下,安定百姓 ·085
陈州查案,秉公执法 ·090
不畏权贵,刚正无私 ·099
明察秋毫,巧破迷案 ·109
第 四 章
直言敢谏 堪比魏徵昭日月
包拯一生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并且敢于直言时弊。在刚进入中央机构的时候,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后升任谏官。包拯非常敬佩唐朝的谏官魏徵,并且以他为师,在谏官任上,他更是秉承了魏徵的作风,敢于犯颜直谏,并且因“七弹王逵”而震动朝野,随后,又弹劾了很多违法乱纪的朝中大臣。同时,他也时时向仁宗建言献策,心系天下,为国为民。
直言敢谏,疾恶如仇 ·116
“七弹王逵”,朝野震动 ·118
心系百姓,巧妙进言 ·124
上疏《七事》,进言君上 ·130
反贪苦战,弹劾宠臣 ·136
匡扶社稷,弹劾宋庠 ·146
忠心为国,反遭弹劾 ·153
第 五 章
宦海多变 君臣失信危机伏
官场上自古以来就是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包拯虽然一心为国为民,独善其身,但在政治斗争中,他也摆脱不了这个漩涡。宋仁宗后期,由于朝政日益混乱,朝臣之间更是互相倾轧,在这样的复杂局势下,包拯也未能幸免。更为严重的是,仁宗对他的猜忌,使得包拯非常痛苦,并且逐渐对仁宗失去信心。这对整个朝廷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独善其身,远离党争 ·164
朝臣倾轧,人人自危 ·172
君臣失信,包拯意退 ·178
第 六 章
鞠躬尽瘁 断案之外有奇功
包拯为官二十余载,功绩卓著。或许流传最突出的是他在断案方面的才能,事实上,除了这点,包拯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事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心革新政治,重振法度,增加财政,整饬军备,出使他国,为宋朝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他的很多建议到最后并没有得到大力实施,但是,他为国为民的精神境界永远闪耀着光芒!
革除弊政,清明政治 ·184
开源节流,增加财政 ·188
整饬军备,保国安民 ·193
远赴契丹,有胆有略 ·197
第 七 章
精忠报国 一生传奇千古流
包拯生前以忠孝廉作为为官做人的准则,在晚年的时候,订立家训,仍然是以忠孝廉作为传家遗训。包拯去世后,谥号“孝肃”,仁宗下诏停止朝奏一天,百官吊唁。端州百姓闻知包拯去世,悲痛万分,纷纷建祠纪念,随后,在包拯任职过的地方也陆续建起了一些包公祠。不仅如此,后世还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诗歌颂其功绩,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包拯的传奇故事。我们相信,这些传奇故事将会千古流传。
忠孝清廉,订立家训 ·210
清风亮节,诗文传颂 ·216
传奇故事,永存人心 ·228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很多为民请命的人。他们为了保卫国家,安定百姓,竭忠尽智,鞠躬尽瘁。在这些人中,既有武将,也有文臣,而在后世敬仰的众多文臣当中,包拯可谓一颗耀眼的明星。经过岁月的洗礼,他那清风高节的形象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俗话说,文死谏,武死战。在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位文臣就要向君王进言献策,而且要使君王广开言路,采纳忠言,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闭目塞听,忠奸不分,误国误民。早在唐太宗年间,谏议大夫魏徵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谏官的职责,并且不畏权贵,敢于犯颜直谏,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威望和声名。经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之后,在宋太祖赵匡胤的领导下,天下归于一统。宋朝在经历了几代君王之后,国势开始强盛,到了宋仁宗年间,改革进取之风盛行,而包拯就生活在这个时期。
包拯幼年生活比较坎坷,但是他胸怀大志,并且立志效法古人,入仕为官,造福天下。经过自己的勤奋苦读,包拯终于在29岁的时候学有所成,并且取得功名。然而,包拯又是极重孝道之人,由于当时父母年事已高,所以,他又放弃功名,回家侍奉双亲,10年不仕。10年之后,包拯才重返仕途,决心以身许国。在为官任上,包拯始终坚守清廉公正执法,不管身处何处,都竭尽所能,造福百姓。包拯的政绩最突出的时期,就是在端州知州任上。当时的端州非常落后,百姓无以为生。包拯到任后,认真务实地解决问题,全面发展生产,并且注重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经过3年的努力,端州气象更新,百姓安居乐业,而包拯也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极大拥护和爱戴。
随后,包拯因为政绩突出,连连擢升,可以说是仕途顺利。在任谏官期间,包拯以魏徵为师,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并且在执法的过程中,铁面无私,为清明朝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包拯为官二十余载,在他的一生中,有着非常多的功绩,像七弹王逵,弹劾张尧佐、宋庠等人,这些事迹在当时曾几度震动朝野,而包拯也因此声名远播。不仅如此,包拯还在政治、法制、军事、外事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很多有远见的建议,尽管这些建议很多没有被采纳,但是包拯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依然值得后世敬仰。公元1062年包拯去世,谥号“孝肃”,百姓闻之,悲痛万分。此后,全国各地百姓建立包公祠以纪念包拯,后世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以诗词歌颂其功德。包拯不愧是宋朝的一位名臣,他的不朽功绩以及崇高的精神必将流芳百世。
本书以时间的顺序,以包拯的成长历程和宋朝的形势变化以及他仕途变化的过程为基础,结合了很多包拯在生活或者在为官任上的典型事迹,客观生动地讲述了大宋名臣包拯光辉传奇的一生。不仅如此,本书还借助了民间的传说故事,更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会给喜爱历史和文臣谏官等英雄人物的读者以知识盛宴,并且能够让你在品读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怀,而这也正是我们借《包拯》一书以飨读者的初衷,同时也衷心希望本书能够成为陪伴你的朋友!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这个评价是准确的。
——人民网
包拯这股子牛劲让权幸大臣,甚至仁宗本人都有点畏惧三分,当时在官场流行一句时髦语“包弹”,为官清廉正派, 就叫“没包弹”;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
——新浪网
包公很好地把“清心”和“直道”有机地统一了起来,这是他为官的起点,也是他为官的根基。
——新华网
宋宣和二年(1120)秋天,驻泰安的军队到南方镇压方腊起义时,抢掠了一名妇女。这位妇人颇有姿色,当地妓院看中了她,就想用高价买下。但是她死也不答应,结果被打得遍体鳞伤,卧床不起。人们同情她,可怜她,却没有办法解救她。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一个女巫暗地里对人说:“我有办法解救这个妇人,使她嫁给一户好人家。”这个女巫到了主人家里,装作包公附在她身上的样子,叱骂说:“我是速报司,你为什么逼我的孙女去当娼妇?我给你十天期限,你把她嫁给好人家,否则,我要灭你满门!”吓得那人叩头如捣蒜,连称“死罪”。没过几天,果然给这名妇女找了一户人家嫁过去了。这件事距包拯逝世已经58年,可见,世传包拯死后转化为神的故事,至少此时已经广泛流传了。
而后来的《三侠五义》,初名《侠义忠烈传》,更是为百姓们所喜闻乐道的。这里面写了包拯断案和一些侠客义士协助他除暴安良,以及帮助朝廷剪除襄阳王及其党羽的过程。小说叙述了许多离奇的案件,经过包公的审理,结果都水落石出,坏人受到了惩罚,好人得到了昭雪。书中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残暴,有一定的反映,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贪官酷吏、权奸恶霸的强烈仇恨。不仅如此,在塑造包拯的形象时,还注入了浓厚的忠君思想,在包拯的周围,出现了一批侠客,“清官”统领“侠客”,“侠客”扶助“清官”,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效劳。这些小说传奇对包公故事的广泛流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