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141339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同类好书推荐:
内容出自专业史家: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致信道贺;☆主持《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著作:《史学概论》《史学论集》《中国史学史》《中国交通史》《中国通史纲要》《民族宗教论集》《回族人物志》《中国回族史》等。☆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并与侯外庐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
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白寿彝教授秉承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家,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重视,此点高度吻合党政机关学习历史的需要。
内容全面细致:本系列图书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内容丰赡、资料翔实;体裁新颖而具有民族风格;代表当代中国史学研究*水平。
普及历史学读本:该系列图书很好地将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不仅适合历史专业工作者阅读、研究,而且适合一般读者学习、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彩色插图:本系列图书详细勘校纠正了以往版本中出现的诸多错误,且添加有精美彩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之文明。
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白寿彝教授秉承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家,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重视,此点高度吻合党政机关学习历史的需要。
内容全面细致:本系列图书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内容丰赡、资料翔实;体裁新颖而具有民族风格;代表当代中国史学研究*水平。
普及历史学读本:该系列图书很好地将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不仅适合历史专业工作者阅读、研究,而且适合一般读者学习、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彩色插图:本系列图书详细勘校纠正了以往版本中出现的诸多错误,且添加有精美彩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之文明。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随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并确立了正确的革命指导方针,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目 录
前 言 /壹
近代后编(1919—1949) /001
第一讲 中国的近代史学
1.中国史学的近代化 /003
2.“五四”后的梁启超史学 /006
3.胡适的学术研究方法论和顾颉刚的“古史辨” /014
4.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 /021
5.中国近代考古学对史学的影响 /031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
1.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逐步传播 /036
2.李大钊的贡献 /037
3.郭沫若的贡献 /039
4.通史、社会史、思想史等方面的成就 /041
5.在斗争中建立起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046
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奋进 /048
第三讲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前夜 /058
2.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059
3.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061
4.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063
5.五四运动的大众觉醒 /064
6.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068
7.毛泽东 /070
8.周恩来 /082
第四讲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
1.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089
2.民族工业面临的重重困难 /091
3.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活跃 /092
4.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093
第五讲 北洋军阀混战与国民革命运动
1.直皖系军阀战争的爆发 /096
2.冯玉祥组成民国国民军 /097
3.军阀混战 /099
4.孙中山为民主共和奋斗 /100
5.中共三大决议:国共合作 /101
6.中共四大以及五卅运动 /103
7.省港罢工及三一八惨案 /105
8.两广统一及国民党二大 /106
9.“中山舰事件”与蒋介石 /108
第六讲 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1.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的主力 /117
2.北伐将革命推进到长江流域 /119
3.北伐期间的工农运动高潮迭起 /120
4.蒋介石集团与帝国主义大资产阶级结合起来 /121
5.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22
6.第一次大革命失败 /123
第七讲 国民党的统治与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1.国民党的统治扩展到了全国 /127
2.国民党的《训政纲领》 /128
3.国民党的“改订新约”运动 /129
4.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 /130
5.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六代会 /133
第八讲 国民党与共产党等之各派势力
1.中原大战的前前后后 /135
2.国民党专政与蒋介石独裁 /137
3.苏维埃区域扩建和发展 /138
4.中央指示信和古田会议决议 /140
5.领导农民解决土地问题 /141
6.李立三路线的严重危害 /142
7.王明“左”倾教条主义 /143
8.国共之外的第三种势力 /144
第九讲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潮
1.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 /147
2.全国掀起空前反日浪潮 /148
3.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响 /149
4.宁粤“和解”丢弃抗日 /150
5.一·二八事变 /151
6.《塘沽协定》 /152
7.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 /153
8.宋庆龄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54
第十讲 苏维埃革命的深入和扩大
1.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全面统治 /159
2.共产党及革命力量经历着变化 /161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的成立 /162
4.蒋介石国民党第四次“围剿” /163
5.“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164
6.伟大的长征与遵义会议的光辉 /166
第十一讲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国民党统治区经济的变化
1.新民主主义经济在革命根据地产生 /169
2.根据地的经济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171
3.国统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并没有变 /173
4.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丧失 /175
第十二讲 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1.《何梅协定》与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78
2.一二·九运动 /180
3.中共中央召开陕北瓦窑堡政治局会议 /180
4.蒋介石对日继续妥协退让并坚持“剿共” /181
5.“两广事变”是向蒋介石挑战的行动 /182
6.“逼蒋抗日”及全国抗日救亡之高涨 /183
7.刘少奇实现党在白区工作的彻底转变 /184
8.沈钧儒、邹韬奋等全国各界救国会领袖 /186
9.张学良、杨虎城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87
10.全国团结抗日的总形势正在形成之中 /190
第十三讲 全国抗战的开始与三种不同性质的政权
1.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全面开始 /192
2.在中共力争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
3.洛川会议指明了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道路 /194
4.国民党的片面抗战与中国军队的浴血抗日 /196
5.在华北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为抗战主位 /200
6.项英领导建立敌后新四军抗日民主根据地 /202
7.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 /204
8.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不同性质政权的并存 /206
第十四讲 抗战相持阶段及其形势的演变
1.日本对华策略的重大变化 /208
2.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日 /209
3.国民党抗日减弱反共增长 /210
4.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 /211
5.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12
6.日军施压与人民宪政运动 /213
7.国民党反共摩擦愈演愈烈 /214
8.关于三民主义问题的争论 /215
9.国民党反共新高潮——皖南事变 /217
10.民盟成立 /218
11.汪伪政府的成立及日本的经济掠夺 /219
第十五讲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国统区、解放区的状况
1.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日军在初期的巨大胜利 /221
2.世界反法西斯战线成立 /222
3.日作战重心的转移及中国军队顽强抗战 /223
4.国统区的统治更加黑暗和经济全面走向衰落 /224
5.反“扫荡”、反“清乡”及解放区的建设发展 /227
第十六讲 抗日战争的反攻及最终的胜利
1.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后期阶段 /231
2.东条内阁“对华新政策”的失利 /232
3.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之亡命 /233
4.中国的民主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235
5.抗战胜利的前夜 /236
6.国民党六大路线违反人民的公意 /238
7.中共七大是取得抗日胜利的保证 /239
8.八年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了 /240
第十七讲 各党派的建国主张以及政治协商会议
1.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242
2.民盟的《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 /243
3.民建宣言:建立一个和平奋斗的典型 /243
4.国民党不容改变买办封建法西斯专政 /244
5.美国支持蒋介石反人民打内战的道路 /245
6.苏联与美国一致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246
7.国共重庆谈判 /246
8.国民党破坏政协会议及和平民主气氛 /247
9.国民党推翻政协会议的民主宪政原则 /249
第十八讲 全面内战与军事政治形势的转折
1.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全国性内战开始 /250
2.共产党对全面内战的爆发是早有准备的 /251
3.蒋介石军队与我人民解放军的全面较量 /252
4.国民党亲美卖国破坏协议,国共关系破裂 /258
5.第三大党运动的失败和中间路线的破产 /262
6.人民解放战争彻底胜利不可缺少的条件 /263
7.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颓败形势已无可挽回 /266
8.筹建全国性的民主政权的条件已经具备 /269
第十九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1.蒋介石举棋不定但辽沈战役已经打响 /270
2.淮海战役 /271
3.天津被攻克后的北平文化古城和平解放 /272
4.蒋家南京政府的彻底失败已无可挽救 /272
5.胜利前夕的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74
6.内蒙古和新疆人民的革命斗争崭新发展 /275
7.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并向全国进军 /276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 /281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82
第二十讲 世界历史进程向中国提出问题
1.把握近代中国历史揭示出来的主要规律 /284
2.悠久文明的中国远远落在了时代的后面 /285
3.为建立一个新国家、形成一个新社会而奋斗 /286
4.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287
近代后编(1919—1949) /001
第一讲 中国的近代史学
1.中国史学的近代化 /003
2.“五四”后的梁启超史学 /006
3.胡适的学术研究方法论和顾颉刚的“古史辨” /014
4.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 /021
5.中国近代考古学对史学的影响 /031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
1.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逐步传播 /036
2.李大钊的贡献 /037
3.郭沫若的贡献 /039
4.通史、社会史、思想史等方面的成就 /041
5.在斗争中建立起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046
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奋进 /048
第三讲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前夜 /058
2.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059
3.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061
4.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063
5.五四运动的大众觉醒 /064
6.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068
7.毛泽东 /070
8.周恩来 /082
第四讲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
1.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089
2.民族工业面临的重重困难 /091
3.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活跃 /092
4.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093
第五讲 北洋军阀混战与国民革命运动
1.直皖系军阀战争的爆发 /096
2.冯玉祥组成民国国民军 /097
3.军阀混战 /099
4.孙中山为民主共和奋斗 /100
5.中共三大决议:国共合作 /101
6.中共四大以及五卅运动 /103
7.省港罢工及三一八惨案 /105
8.两广统一及国民党二大 /106
9.“中山舰事件”与蒋介石 /108
第六讲 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1.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的主力 /117
2.北伐将革命推进到长江流域 /119
3.北伐期间的工农运动高潮迭起 /120
4.蒋介石集团与帝国主义大资产阶级结合起来 /121
5.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22
6.第一次大革命失败 /123
第七讲 国民党的统治与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1.国民党的统治扩展到了全国 /127
2.国民党的《训政纲领》 /128
3.国民党的“改订新约”运动 /129
4.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 /130
5.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六代会 /133
第八讲 国民党与共产党等之各派势力
1.中原大战的前前后后 /135
2.国民党专政与蒋介石独裁 /137
3.苏维埃区域扩建和发展 /138
4.中央指示信和古田会议决议 /140
5.领导农民解决土地问题 /141
6.李立三路线的严重危害 /142
7.王明“左”倾教条主义 /143
8.国共之外的第三种势力 /144
第九讲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潮
1.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 /147
2.全国掀起空前反日浪潮 /148
3.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响 /149
4.宁粤“和解”丢弃抗日 /150
5.一·二八事变 /151
6.《塘沽协定》 /152
7.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 /153
8.宋庆龄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54
第十讲 苏维埃革命的深入和扩大
1.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全面统治 /159
2.共产党及革命力量经历着变化 /161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的成立 /162
4.蒋介石国民党第四次“围剿” /163
5.“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164
6.伟大的长征与遵义会议的光辉 /166
第十一讲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国民党统治区经济的变化
1.新民主主义经济在革命根据地产生 /169
2.根据地的经济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171
3.国统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并没有变 /173
4.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丧失 /175
第十二讲 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1.《何梅协定》与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78
2.一二·九运动 /180
3.中共中央召开陕北瓦窑堡政治局会议 /180
4.蒋介石对日继续妥协退让并坚持“剿共” /181
5.“两广事变”是向蒋介石挑战的行动 /182
6.“逼蒋抗日”及全国抗日救亡之高涨 /183
7.刘少奇实现党在白区工作的彻底转变 /184
8.沈钧儒、邹韬奋等全国各界救国会领袖 /186
9.张学良、杨虎城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87
10.全国团结抗日的总形势正在形成之中 /190
第十三讲 全国抗战的开始与三种不同性质的政权
1.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全面开始 /192
2.在中共力争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
3.洛川会议指明了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道路 /194
4.国民党的片面抗战与中国军队的浴血抗日 /196
5.在华北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为抗战主位 /200
6.项英领导建立敌后新四军抗日民主根据地 /202
7.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 /204
8.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不同性质政权的并存 /206
第十四讲 抗战相持阶段及其形势的演变
1.日本对华策略的重大变化 /208
2.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日 /209
3.国民党抗日减弱反共增长 /210
4.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 /211
5.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12
6.日军施压与人民宪政运动 /213
7.国民党反共摩擦愈演愈烈 /214
8.关于三民主义问题的争论 /215
9.国民党反共新高潮——皖南事变 /217
10.民盟成立 /218
11.汪伪政府的成立及日本的经济掠夺 /219
第十五讲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国统区、解放区的状况
1.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日军在初期的巨大胜利 /221
2.世界反法西斯战线成立 /222
3.日作战重心的转移及中国军队顽强抗战 /223
4.国统区的统治更加黑暗和经济全面走向衰落 /224
5.反“扫荡”、反“清乡”及解放区的建设发展 /227
第十六讲 抗日战争的反攻及最终的胜利
1.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后期阶段 /231
2.东条内阁“对华新政策”的失利 /232
3.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之亡命 /233
4.中国的民主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235
5.抗战胜利的前夜 /236
6.国民党六大路线违反人民的公意 /238
7.中共七大是取得抗日胜利的保证 /239
8.八年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了 /240
第十七讲 各党派的建国主张以及政治协商会议
1.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242
2.民盟的《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 /243
3.民建宣言:建立一个和平奋斗的典型 /243
4.国民党不容改变买办封建法西斯专政 /244
5.美国支持蒋介石反人民打内战的道路 /245
6.苏联与美国一致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246
7.国共重庆谈判 /246
8.国民党破坏政协会议及和平民主气氛 /247
9.国民党推翻政协会议的民主宪政原则 /249
第十八讲 全面内战与军事政治形势的转折
1.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全国性内战开始 /250
2.共产党对全面内战的爆发是早有准备的 /251
3.蒋介石军队与我人民解放军的全面较量 /252
4.国民党亲美卖国破坏协议,国共关系破裂 /258
5.第三大党运动的失败和中间路线的破产 /262
6.人民解放战争彻底胜利不可缺少的条件 /263
7.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颓败形势已无可挽回 /266
8.筹建全国性的民主政权的条件已经具备 /269
第十九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1.蒋介石举棋不定但辽沈战役已经打响 /270
2.淮海战役 /271
3.天津被攻克后的北平文化古城和平解放 /272
4.蒋家南京政府的彻底失败已无可挽救 /272
5.胜利前夕的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74
6.内蒙古和新疆人民的革命斗争崭新发展 /275
7.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并向全国进军 /276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 /281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82
第二十讲 世界历史进程向中国提出问题
1.把握近代中国历史揭示出来的主要规律 /284
2.悠久文明的中国远远落在了时代的后面 /285
3.为建立一个新国家、形成一个新社会而奋斗 /286
4.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287
前 言
前 言
2011 年是辛亥革命的100 周年纪念。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称:
100 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是一套科学普及中国史学知识的丛书,共11 册。本书为丛书的第11 册,即“近代后编(1919—1949)”,是本套丛书的最后一册了。我们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呢?因为白先生在1986 年3 月18日曾经讲过,“1977 年,我在草拟《中国通史纲要》编写计划的时候,曾考虑把1919年至1949 年的历史时期写进书里。后来,因为事实上的困难,没有这样办。八个多年头过去了,这个想法到现在才得以实现。有的同志还建议把1949 年以后以至近几年历史也写进书里。我想,这倒不必,我们的通史写到1949 年就算告为结束。1949 年以后的历史,究竟怎样写,这要另作打算了。”如此看来,在1977 年,就连“1919 年至1949 年的历史”也难编写出版,到了1986 年,这段历史才写进书里,白先生的“这个想法到现在才得以实现”。
在“近代后编(1919—1949)”册中,最为突出的是让我们打开了1919 年至1949 年的中国历史,并也同时打开了几十年来习惯上称为“中国现代史”的学术新视野。为什么这样讲呢?白先生也曾讲过,“按照多年来的习惯,1919 年至1949 年的历史应称作‘中国现代史’,在写法上,是写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认为,这个时期历史也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围。因为这个时期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的革命性质,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个时期的革命因有了共产党领导,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与前一时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区别。”
由于受现实政治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现代史被囿于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的框架内。20 世纪80 年代初,学术界鉴于中国现代史有被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所取代的情况,提出了要建立科学的中国现代史体系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场热烈的学术争论。在争论中,大多数人达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即中国现代史“是中国通史的1919 年至1949年部分”,它叙述的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只是中国现代史极为重要的内容,而不是中国现代史的全部。这种认识,扩大了学人们研究中国现代史的视野,促进了中国现代史的整体研究。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版了数十种具有通史意义的现代史著作,正是上述认识的产物。
综观现今所见的中国现代史著作,应该说学者们在构建中国现代史自身的体系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下列问题:一是在构筑中国现代史体系上,还摆脱不了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框框;二是在研究内容上,仍把占据中央统治地位的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三是在研究领域上,基本上仍停留在政治的层面。如何做到真正从通史的角度来构筑中国现代史的体系,这至今仍是学者们在不断探讨的问题。《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12 卷在这方面做
了有益的探索。
在《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的系列丛书“近代后编(1919—1949)”册中,同样也与前10 册一样,只能讲20 个专题,所以只能讲述白先生在这个历史时段中所涉及的一些史学研究的部分内容,当然在书中还要兼顾读者感兴趣的一些史学问题,这也就不可能对这个时段的研究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在这册书中,我们力争突出科学性、普及性、趣味性,贴近大众,尽力让读者了解白寿彝的史学观点之精髓,并使广大的读者在学习中国史时有所帮助,也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从中获得更多的史学知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史学,就可以感悟到历史的真谛,努力做到彰往而知来。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因为是普及史学科学的读物,所以我们对于引用材料的来源都没有注明。虽然这些材料的来源没有注明,但是这些材料也都出自白寿彝先生生前审阅过、修改过,并在最后亲自定稿的内容。我们现在如此的做法也是延续了白先生的一贯所为,依旧如同《白寿彝史学二十讲》1—10册一样,全部文字之中都渗透着他老人家的笔墨与汗水。我们还应特别指出的是,书中采用了楷体字的,是白寿彝讲史学的文字部分;编者插入的辅助文字部分为宋体字,这主要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白寿彝所讲的史学内容,并使全书内容体例一致,方便读者的阅读。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的出版,应该感谢我的父亲白寿彝赋予我的力量与勇气,以及他的挚友、同仁、学子和弟子们的热情、广泛而又全面的支持和帮助。当然,还应该特别感激出版公司的领导和编辑们,因为他们为出版这套丛书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热忱,甚至不辞辛苦。我的小孙女白知灵,对于我的写作,亲力所助,在我的全程写作中显得越来越突出了。
如今,我们已经跨入了崭新的21世纪,中华民族奋进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快,这个崭新的21世纪是属于我们的。触摸史学,就可以感悟到历史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历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白至德
2011年10月1日 林萃书屋
2011 年是辛亥革命的100 周年纪念。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称:
100 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是一套科学普及中国史学知识的丛书,共11 册。本书为丛书的第11 册,即“近代后编(1919—1949)”,是本套丛书的最后一册了。我们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呢?因为白先生在1986 年3 月18日曾经讲过,“1977 年,我在草拟《中国通史纲要》编写计划的时候,曾考虑把1919年至1949 年的历史时期写进书里。后来,因为事实上的困难,没有这样办。八个多年头过去了,这个想法到现在才得以实现。有的同志还建议把1949 年以后以至近几年历史也写进书里。我想,这倒不必,我们的通史写到1949 年就算告为结束。1949 年以后的历史,究竟怎样写,这要另作打算了。”如此看来,在1977 年,就连“1919 年至1949 年的历史”也难编写出版,到了1986 年,这段历史才写进书里,白先生的“这个想法到现在才得以实现”。
在“近代后编(1919—1949)”册中,最为突出的是让我们打开了1919 年至1949 年的中国历史,并也同时打开了几十年来习惯上称为“中国现代史”的学术新视野。为什么这样讲呢?白先生也曾讲过,“按照多年来的习惯,1919 年至1949 年的历史应称作‘中国现代史’,在写法上,是写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认为,这个时期历史也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围。因为这个时期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的革命性质,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个时期的革命因有了共产党领导,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与前一时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区别。”
由于受现实政治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现代史被囿于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的框架内。20 世纪80 年代初,学术界鉴于中国现代史有被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所取代的情况,提出了要建立科学的中国现代史体系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场热烈的学术争论。在争论中,大多数人达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即中国现代史“是中国通史的1919 年至1949年部分”,它叙述的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只是中国现代史极为重要的内容,而不是中国现代史的全部。这种认识,扩大了学人们研究中国现代史的视野,促进了中国现代史的整体研究。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版了数十种具有通史意义的现代史著作,正是上述认识的产物。
综观现今所见的中国现代史著作,应该说学者们在构建中国现代史自身的体系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下列问题:一是在构筑中国现代史体系上,还摆脱不了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框框;二是在研究内容上,仍把占据中央统治地位的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三是在研究领域上,基本上仍停留在政治的层面。如何做到真正从通史的角度来构筑中国现代史的体系,这至今仍是学者们在不断探讨的问题。《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12 卷在这方面做
了有益的探索。
在《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的系列丛书“近代后编(1919—1949)”册中,同样也与前10 册一样,只能讲20 个专题,所以只能讲述白先生在这个历史时段中所涉及的一些史学研究的部分内容,当然在书中还要兼顾读者感兴趣的一些史学问题,这也就不可能对这个时段的研究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在这册书中,我们力争突出科学性、普及性、趣味性,贴近大众,尽力让读者了解白寿彝的史学观点之精髓,并使广大的读者在学习中国史时有所帮助,也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从中获得更多的史学知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史学,就可以感悟到历史的真谛,努力做到彰往而知来。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因为是普及史学科学的读物,所以我们对于引用材料的来源都没有注明。虽然这些材料的来源没有注明,但是这些材料也都出自白寿彝先生生前审阅过、修改过,并在最后亲自定稿的内容。我们现在如此的做法也是延续了白先生的一贯所为,依旧如同《白寿彝史学二十讲》1—10册一样,全部文字之中都渗透着他老人家的笔墨与汗水。我们还应特别指出的是,书中采用了楷体字的,是白寿彝讲史学的文字部分;编者插入的辅助文字部分为宋体字,这主要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白寿彝所讲的史学内容,并使全书内容体例一致,方便读者的阅读。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的出版,应该感谢我的父亲白寿彝赋予我的力量与勇气,以及他的挚友、同仁、学子和弟子们的热情、广泛而又全面的支持和帮助。当然,还应该特别感激出版公司的领导和编辑们,因为他们为出版这套丛书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热忱,甚至不辞辛苦。我的小孙女白知灵,对于我的写作,亲力所助,在我的全程写作中显得越来越突出了。
如今,我们已经跨入了崭新的21世纪,中华民族奋进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快,这个崭新的21世纪是属于我们的。触摸史学,就可以感悟到历史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历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白至德
2011年10月1日 林萃书屋
媒体评论
寿彝的治史是多方面的, 几乎是无所不涉及的, 而其专业却更多重视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源远流长, 史家前后辈出, 络绎不绝, 是应该有其专史的。历代对此都曾有研究, 有关著作亦殊不少, 可是近数十年来, 却还有待于继续开拓……寿彝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 在这方面用了很大的工夫…… 特别是《史学史研究》已经成了研究历史的学人不可或缺的读物。这就不仅是在开风气, 而且是为天下师了。——史念海 陕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历史文化学院名誉院长
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学人,在治学道路上总是有一种思想上的境界和动力。正是这种境界和动力,使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攀登,直到光辉的顶点和生命的终结。这些学人留给后世的,不只是他们的皇皇巨著,还有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白寿彝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学人,一位享誉中外的史学家。当我们怀着钦敬的心情,去追寻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道路时,就会逐渐感受到他的这种思想动力的巨大和长久。——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我们中国人自己要了解这些都不容易,外国人了解这些就更难。但是白寿彝同志的书,不但使我们逐渐了解了我们的历史,也使一部分外国人逐渐了解了我们的历史,特别是正确地了解了我们的历史。——楚图南 作家、翻译家、书法家
春秋九十载,学术生涯70年,先生学术的追求,是创新的意识,批判继承祖国文学遗产,成自得之学;先生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先生在民族史、民族理论、文学理论,在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中外交通史以及历史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中国史学会
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学人,在治学道路上总是有一种思想上的境界和动力。正是这种境界和动力,使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攀登,直到光辉的顶点和生命的终结。这些学人留给后世的,不只是他们的皇皇巨著,还有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白寿彝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学人,一位享誉中外的史学家。当我们怀着钦敬的心情,去追寻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道路时,就会逐渐感受到他的这种思想动力的巨大和长久。——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我们中国人自己要了解这些都不容易,外国人了解这些就更难。但是白寿彝同志的书,不但使我们逐渐了解了我们的历史,也使一部分外国人逐渐了解了我们的历史,特别是正确地了解了我们的历史。——楚图南 作家、翻译家、书法家
春秋九十载,学术生涯70年,先生学术的追求,是创新的意识,批判继承祖国文学遗产,成自得之学;先生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先生在民族史、民族理论、文学理论,在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中外交通史以及历史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中国史学会
免费在线读
近代后编(1919—1949)
《近代后编》是中国近代史的后编,论述1919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
1919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在经济形态和阶级关系上,同近代前编(1840—1919)的历史是一致的,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仍然是一致的,即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所不同的是,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了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中国的民主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919—1949年的中国历史属于近代后期。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里,中国社会的性质和近代前期相比没有变化,但是由于新的政治力量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前景。
从国际地位上看,中华民国的建立没有改变中国的屈辱地位,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干预,使中国更深地卷入了列强们操纵与控制的世界体系,成为它们共有的半殖民地,部分地区还一度沦为日本的占领地。从经济与政治结构看,中国近代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交通、通讯和近代文化教育事业开始兴起,但是军阀割据的封建统治依然存在,国家政权在频繁的更迭中没有得到民主化改造,封建军阀的统治和封建地主的剥削继续阻碍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政治前提,仍然是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引起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和政治力量对比的重要变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化,为近代中国提供了新的可供选择的社会主义前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它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使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出现了更加光明的前景。所要考察的,就是这30年里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每一个小的历史阶段和每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后历史发展的主要方向,以便人们从宏观上把握近代中国历史揭示出来的主要规律。
中国现代史(按习惯称法,下同)是一门新建立的历史学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史学中没有这一门学科,高等学校历史系也没有这一门课程。1949年以后,这门学科才得以建立,因此,在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是不够的,并存在着若干空白,在学科体系上是不完备的,在史料的来源上是有空缺的(许多档案没有公布,公之于世的大量资料还未被利用)。这样,本卷的撰写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局限是很大的。在中国现代史这门学科发展史上,是先有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后有现代史的。因此,不论在研究者的视野上、思路上,还是在科学体系上,后者都受前者的影响。近些年来,中国现代史研究者对此做了很大努力,大大扩展了现代史的内容,建立了中国现代史体系。《近代后编》所写的内容是按着中国现代史的要求确定的。适当地改变某些旧说,对中国近代后期历史作较为准确的论述,这是本卷编写中努力去做的。
《近代后编》的编撰是在几乎全无依傍的情况下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的。我们只有努力,尽先解决比较重要的问题,能解决多少写多少。历史上还有许多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做长期的打算,不能着急,更不能草率从事。我们的任务是还要和同志们一齐继续努力研究下去。
《近代后编》是中国近代史的后编,论述1919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
1919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在经济形态和阶级关系上,同近代前编(1840—1919)的历史是一致的,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仍然是一致的,即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所不同的是,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了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中国的民主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919—1949年的中国历史属于近代后期。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里,中国社会的性质和近代前期相比没有变化,但是由于新的政治力量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前景。
从国际地位上看,中华民国的建立没有改变中国的屈辱地位,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干预,使中国更深地卷入了列强们操纵与控制的世界体系,成为它们共有的半殖民地,部分地区还一度沦为日本的占领地。从经济与政治结构看,中国近代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交通、通讯和近代文化教育事业开始兴起,但是军阀割据的封建统治依然存在,国家政权在频繁的更迭中没有得到民主化改造,封建军阀的统治和封建地主的剥削继续阻碍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政治前提,仍然是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引起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和政治力量对比的重要变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化,为近代中国提供了新的可供选择的社会主义前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它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使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出现了更加光明的前景。所要考察的,就是这30年里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每一个小的历史阶段和每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后历史发展的主要方向,以便人们从宏观上把握近代中国历史揭示出来的主要规律。
中国现代史(按习惯称法,下同)是一门新建立的历史学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史学中没有这一门学科,高等学校历史系也没有这一门课程。1949年以后,这门学科才得以建立,因此,在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是不够的,并存在着若干空白,在学科体系上是不完备的,在史料的来源上是有空缺的(许多档案没有公布,公之于世的大量资料还未被利用)。这样,本卷的撰写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局限是很大的。在中国现代史这门学科发展史上,是先有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后有现代史的。因此,不论在研究者的视野上、思路上,还是在科学体系上,后者都受前者的影响。近些年来,中国现代史研究者对此做了很大努力,大大扩展了现代史的内容,建立了中国现代史体系。《近代后编》所写的内容是按着中国现代史的要求确定的。适当地改变某些旧说,对中国近代后期历史作较为准确的论述,这是本卷编写中努力去做的。
《近代后编》的编撰是在几乎全无依傍的情况下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的。我们只有努力,尽先解决比较重要的问题,能解决多少写多少。历史上还有许多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做长期的打算,不能着急,更不能草率从事。我们的任务是还要和同志们一齐继续努力研究下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