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袋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26120丛书名: 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教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教材:真题模拟全预测申论》本书精选3套真题,精编5套模拟试卷。真题是熟悉和准备一门考试的好材料,它可以告诉您这门考试考什么,也可以使您从中检测出自身的薄弱之处。模拟试卷以考点为纲,以历年真题为基准,精心编写,广泛覆盖高频考点,切实提升您的作答能力。
购书享有移动自习室:
核心考点轻松学 在线题库任意练 考友圈答疑解惑 视频直播免费看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教材:真题模拟全预测申论》 本书4套真题为2017—2018年真题,不仅提供详细的解题思路,手把手教考生读材料、选要点,更配有二维码视频同步讲解,帮助考生全方位了解作答的每一步。4套模拟·全预测试卷均严格依据安徽省公务员考试大纲编写而成,难度科学合理,契合考试特点,材料主题新颖,紧随公考趋势,每套试卷均配有评分说明,提示要点之间的分值构成,全面满足考生复习备战。
目 录
【真题】
2018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A类)
2018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B类)
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A类)
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B类)
【模拟·全预测】
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模拟·全预测试卷(一)
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模拟·全预测试卷(二)
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模拟·全预测试卷(三)
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模拟·全预测试卷(四)
2018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A类)
2018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B类)
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A类)
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B类)
【模拟·全预测】
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模拟·全预测试卷(一)
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模拟·全预测试卷(二)
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模拟·全预测试卷(三)
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模拟·全预测试卷(四)
免费在线读
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模拟·全预测试卷(一)
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
请用黑色钢笔(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否则无效。
注意事项
1.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2.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3.必须使用现代汉语作答,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给定资料
【给定资料一】
“某地医院出现人感染‘SK5’病毒死亡案例”“疫苗有害,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疫苗”“生长期1个月,街头‘速成鸭’大都含激素”……2017年4月19日,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和腾讯较真平台携手发布了《谣言易感人群分析报告》和网络辟谣TOP10榜单,不少此前一度在网络流传的经典谣言“榜上有名”。
2017年4月初,微博、微信等平台相继流传一段“保德同舟煤矿在露天釆矿区挖出大量黄金遭当地民众哄抢”的视频,画面中人群一哄而上,场面混乱。看似视频为证煞有介事,然而经核实,网传视频发生地并不在我国境内,且当地近期也并未发生所谓“哄抢”事件。
2017年5月4日,某直播平台主播在直播中自称:“躲过故宫看守人员清场,夜晚在故宫内直播慈禧的床榻。”尽管该主播事后承认直播活动是在北京某古代皇城景区进行的,但相关谣言已被大肆传播,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以往,不少网友认为“有图有真相”就是事实,而如今一些造谣者开始借助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传播形态来编造、歪曲事实。通过剪辑拼接,一些视频谣言制造者将真实视频内容移花接木,并杜撰文字加以传播,加大了辨别谣言的难度。
2016年9月,一则声称“有女子狂犬病发作,在街上咬人”的视频被不少网友转载,一度引起公众恐慌。但事后证明,视频画面出自一则介绍电影拍摄过程的短视频。真真假假之间,网友们难免“中招”。
除了利用新技术的伪装,一些谣言还虚构权威为自己“撑腰”。这些谣言披上“研究机构”“知名专家”的外衣,摇身一变成为“权威报告”,甚至被命名为“国际新品”。2016年年底,网上开始流传一篇描述蒲公英根“神奇疗效”的文章,称其不仅能高效杀死癌细胞,还能治愈白血病,并搬出“加拿大某研究机构”背书。事实上,这片面夸大了相关研究机构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的结论。
“西瓜打针”“鱼腥草致癌”“笔直黄瓜不正常”“棉花肉松”……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2017年5月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连续发布4批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汇总,涉及谣言内容、传播轨迹、辟谣情况以及谣言危害等。
及时辟谣能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而放大真相的声音才能令谣言真正“失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Z认为:“信息透明程度和公众批评能力,是影响谣言产生和传播的重要指标。就管理部门而言,前者需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后者则要保障公众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C建议,遏制谣言产生和扩散,一方面,要依托与专业科普信息网站或机构的合作,及时剖析揭露各类流行谣言;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完善新闻发布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让流言蜚语止于透明公开。
当下,网络谣言利用新技术应用加以伪装,而新技术也能成为整治谣言的重要工具。“惊人内幕”“看过的都转疯了”“为了你的家人,请一定要看”……这些网友口中的“谣言体”,已成为“顺藤摸瓜”整治谣言的重要线索。目前,一些平台借助机器算法加人工审查的方式已能实现对诱导性、煽动性文章和视频的甄别筛查。未来,通过优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更精准高效地监测和识别网络谣言。
【给定资料二】
2017年5月24日,文化部通报,在针对网络表演市场的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中,执法人员关停10家网络表演平台,行政处罚48家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关闭直播间30235间,整改直播间3382间,处理表演者31371人次,解约表演者547人。这次集中执法检查,以淫秽色情低俗、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赌博暴力、封建迷信等禁止内容为重点,针对网络表演市场内容违规行为多发的问题,严管严查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开展专项清理整治,给违法违规的直播行为一次大快人心的迎头痛击。
近年来,我国网络直播业高速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网民总量的47.1%,全国100万网红中超过35%集中在直播平台。然而行业的火热背后,色情、低俗、暴力、谣言等违法违规行为始终如影相随,这不得不令人忧心。
24岁的小杨是天津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做主播两年多,目前拥有近10万粉丝。这位主播“老司机”讲述了一些行业规则。“赠跑车、刷游艇,我们主要靠客户送虚拟礼物赚钱,粉丝们主要分两类,其中绝大部分是低收入群体,一小部分是中高收入者,如煤老板、包工头之类。”小杨说,这些人与主播的关系也很微妙。很多平台开通“附近的人”功能后,有的粉丝会到主播居住地附近来找她们。“当然,也有的主播从全国各地搬家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为那里有钱粉丝比较多。”
除了类似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多种违规、低俗现象也在虚拟空间滋长。在多个直播平台上搜索“占卜”的关键词,网页中就会出现大量占卦、算命等涉及封建迷信的直播间,不少主播甚至打出“算命”“渡劫”等服务,并且明码标价。曾经网络上还爆出过直播火化、飙车、群殴等三俗行为,四川凉山的一起慈善直播也被证实造假,这些无不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
让人欣慰的是,“直播+教育”的模式同样在崛起,各种在线教育直播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位老教授每晚在直播间准时“开课”,内容涉及大学高数、考研数学等。在他的直播房间中有8段回放视频,最高的播放数为1.9万次。
不靠三俗内容博“出位”,不靠粉丝打赏挣“快钱”,在国内,不少主播也在“阳光”之下挖掘“网红经济”的富矿。在国内兴起的一些专业化网络直播平台,大量主播找到了不一样的生存空间,比如在“智合法律新媒体”平台,不少谙习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等小众法律科目的律师不定期开办直播讲座,聚集了不少听众,也由此收获了大量案源。在专业的企业营销直播网站“盟主”平台上,3000多家各类企业不间断直播产品,向顾客演示功能,回答提问,为公司开辟了一条新的市场通道。
事实上,近年来在垂直细分领域传递知识、分享经验的网络主播正逐渐增多,国内直播业正走在转型升级的“门口”,呼唤阳光、健康的主播将成行业趋势。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摆脱靠颜值吃饭、靠‘博眼球’出彩的惯性?”不少网络主播透露,行业的种种“擦边球”乱象也困扰着他们。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网络直播远离“灰色地带”,构建阳光形象,首要举措莫过于依法严控。2016年12月,网信办出台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其中对禁止传播色情、暴力等违法违规信息、规范新闻信息直播、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要求。
“此次文化部在通报中重申,国家将建立主播‘黑名单’制度及行业通报机制,对违规主播实行全行业禁入,这将有效防止不良行为出现。”朱巍说,原先许多平台对知名主播之所以不敢管、不愿管,是因为害怕管得严让这些主播跳槽到别的平台。有了信用体系和“黑名单”制度,违规主播在任何平台都不得从业,这管住了行业的“痛点”。不过,网络直播从“灰色”走向“阳光”,严管只是“第一步”。
沈阳城市学院互联网应用学院2017年开办“网红训练营”,对学生讲授直播技巧。学院教师W认为,“事实上,网络直播有多种收入渠道,包括电商变现、广告变现、流量变现、做活动变现等。”她说,打破主播单一靠刷礼物、打赏变现的模式,拉长产业链条,有利于倒逼主播注重内容制作,培养忠实粉丝,而不是靠“新奇特”行为刺激粉丝的短期消费。“对此,相关部门可出台针对性政策,鼓励设立专业型直播平台,并引导直播业完善商业模式!”
业内人士表示,网络直播业的健康发展还离不开受众的转变。“什么时候网络上的‘偷窥’‘猎奇’等心理少了,而注重知识学习、个人修养的需求多了,网络直播‘脱俗向雅’才有了最大的源动力!”一位直播平台CEO说。
【给定资料三】
2018年以来,相关部门加大对视频类、资讯类等应用的监管力度,今日头条和快手等互联网信息平台频遭“点名”。2018年4月,今日头条旗下的“内涵段子”客户端软件和相关公众号因导向不正、格调低俗等突出问题被永久关停,监管部门还要求该公司举一反三,全面清理类似视听节目产品。相关举措折射出的管理导向,值得深思。
受惠于庞大的用户数量、科技进步以及网络基础设施升级等红利,我国互联网经济创新活跃、网络信息平台成长迅速,体现了中国市场令人赞叹的科技与商业模式创新,这也是无数技术和商业人才的奋斗成果。人口和市场的丰富养分,催生网络信息平台爆炸式增长,聚集起大量用户。整改前,今日头条和快手已经达到约7亿激活用户,1.4亿和1.2亿日活跃量的惊人规模。
影响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巨大的用户群体绝不仅意味着金山银山,还意味着责任如山。今日头条宣称要做“全球创作与交流平台”,快手称能“帮助大家被喜欢自己的人看到、认识、互动,消解孤独感”,这原本都是相当美好的愿景,也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巨大可能。然而,以何种形式实现这一愿景、维护这一平台,则构成了不小的考验。是因为所谓“技术中立”而放任不管,让有违公序良俗的内容大行其道,还是肩负起对用户、市场、社会和国家应有的责任,积极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和主流价值观,不仅决定着平台自身的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平台自身的未来。
应该说,网络信息平台的兴起,改变了内容生产与分发方式,极大丰富了公众的“信息生活”。一方面,这为普通网民提供了表达自己、展现自我的空间,促进了互联网信息发展繁荣;另一方面,平台管理跟不上内容生产,也导致不少低俗甚至违法内容的产生。通过人工智能,依靠个性化算法
申论模拟·全预测试卷(一)
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
请用黑色钢笔(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否则无效。
注意事项
1.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2.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3.必须使用现代汉语作答,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给定资料
【给定资料一】
“某地医院出现人感染‘SK5’病毒死亡案例”“疫苗有害,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疫苗”“生长期1个月,街头‘速成鸭’大都含激素”……2017年4月19日,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和腾讯较真平台携手发布了《谣言易感人群分析报告》和网络辟谣TOP10榜单,不少此前一度在网络流传的经典谣言“榜上有名”。
2017年4月初,微博、微信等平台相继流传一段“保德同舟煤矿在露天釆矿区挖出大量黄金遭当地民众哄抢”的视频,画面中人群一哄而上,场面混乱。看似视频为证煞有介事,然而经核实,网传视频发生地并不在我国境内,且当地近期也并未发生所谓“哄抢”事件。
2017年5月4日,某直播平台主播在直播中自称:“躲过故宫看守人员清场,夜晚在故宫内直播慈禧的床榻。”尽管该主播事后承认直播活动是在北京某古代皇城景区进行的,但相关谣言已被大肆传播,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以往,不少网友认为“有图有真相”就是事实,而如今一些造谣者开始借助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传播形态来编造、歪曲事实。通过剪辑拼接,一些视频谣言制造者将真实视频内容移花接木,并杜撰文字加以传播,加大了辨别谣言的难度。
2016年9月,一则声称“有女子狂犬病发作,在街上咬人”的视频被不少网友转载,一度引起公众恐慌。但事后证明,视频画面出自一则介绍电影拍摄过程的短视频。真真假假之间,网友们难免“中招”。
除了利用新技术的伪装,一些谣言还虚构权威为自己“撑腰”。这些谣言披上“研究机构”“知名专家”的外衣,摇身一变成为“权威报告”,甚至被命名为“国际新品”。2016年年底,网上开始流传一篇描述蒲公英根“神奇疗效”的文章,称其不仅能高效杀死癌细胞,还能治愈白血病,并搬出“加拿大某研究机构”背书。事实上,这片面夸大了相关研究机构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的结论。
“西瓜打针”“鱼腥草致癌”“笔直黄瓜不正常”“棉花肉松”……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2017年5月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连续发布4批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汇总,涉及谣言内容、传播轨迹、辟谣情况以及谣言危害等。
及时辟谣能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而放大真相的声音才能令谣言真正“失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Z认为:“信息透明程度和公众批评能力,是影响谣言产生和传播的重要指标。就管理部门而言,前者需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后者则要保障公众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C建议,遏制谣言产生和扩散,一方面,要依托与专业科普信息网站或机构的合作,及时剖析揭露各类流行谣言;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完善新闻发布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让流言蜚语止于透明公开。
当下,网络谣言利用新技术应用加以伪装,而新技术也能成为整治谣言的重要工具。“惊人内幕”“看过的都转疯了”“为了你的家人,请一定要看”……这些网友口中的“谣言体”,已成为“顺藤摸瓜”整治谣言的重要线索。目前,一些平台借助机器算法加人工审查的方式已能实现对诱导性、煽动性文章和视频的甄别筛查。未来,通过优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更精准高效地监测和识别网络谣言。
【给定资料二】
2017年5月24日,文化部通报,在针对网络表演市场的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中,执法人员关停10家网络表演平台,行政处罚48家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关闭直播间30235间,整改直播间3382间,处理表演者31371人次,解约表演者547人。这次集中执法检查,以淫秽色情低俗、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赌博暴力、封建迷信等禁止内容为重点,针对网络表演市场内容违规行为多发的问题,严管严查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开展专项清理整治,给违法违规的直播行为一次大快人心的迎头痛击。
近年来,我国网络直播业高速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网民总量的47.1%,全国100万网红中超过35%集中在直播平台。然而行业的火热背后,色情、低俗、暴力、谣言等违法违规行为始终如影相随,这不得不令人忧心。
24岁的小杨是天津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做主播两年多,目前拥有近10万粉丝。这位主播“老司机”讲述了一些行业规则。“赠跑车、刷游艇,我们主要靠客户送虚拟礼物赚钱,粉丝们主要分两类,其中绝大部分是低收入群体,一小部分是中高收入者,如煤老板、包工头之类。”小杨说,这些人与主播的关系也很微妙。很多平台开通“附近的人”功能后,有的粉丝会到主播居住地附近来找她们。“当然,也有的主播从全国各地搬家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为那里有钱粉丝比较多。”
除了类似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多种违规、低俗现象也在虚拟空间滋长。在多个直播平台上搜索“占卜”的关键词,网页中就会出现大量占卦、算命等涉及封建迷信的直播间,不少主播甚至打出“算命”“渡劫”等服务,并且明码标价。曾经网络上还爆出过直播火化、飙车、群殴等三俗行为,四川凉山的一起慈善直播也被证实造假,这些无不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
让人欣慰的是,“直播+教育”的模式同样在崛起,各种在线教育直播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位老教授每晚在直播间准时“开课”,内容涉及大学高数、考研数学等。在他的直播房间中有8段回放视频,最高的播放数为1.9万次。
不靠三俗内容博“出位”,不靠粉丝打赏挣“快钱”,在国内,不少主播也在“阳光”之下挖掘“网红经济”的富矿。在国内兴起的一些专业化网络直播平台,大量主播找到了不一样的生存空间,比如在“智合法律新媒体”平台,不少谙习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等小众法律科目的律师不定期开办直播讲座,聚集了不少听众,也由此收获了大量案源。在专业的企业营销直播网站“盟主”平台上,3000多家各类企业不间断直播产品,向顾客演示功能,回答提问,为公司开辟了一条新的市场通道。
事实上,近年来在垂直细分领域传递知识、分享经验的网络主播正逐渐增多,国内直播业正走在转型升级的“门口”,呼唤阳光、健康的主播将成行业趋势。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摆脱靠颜值吃饭、靠‘博眼球’出彩的惯性?”不少网络主播透露,行业的种种“擦边球”乱象也困扰着他们。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网络直播远离“灰色地带”,构建阳光形象,首要举措莫过于依法严控。2016年12月,网信办出台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其中对禁止传播色情、暴力等违法违规信息、规范新闻信息直播、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要求。
“此次文化部在通报中重申,国家将建立主播‘黑名单’制度及行业通报机制,对违规主播实行全行业禁入,这将有效防止不良行为出现。”朱巍说,原先许多平台对知名主播之所以不敢管、不愿管,是因为害怕管得严让这些主播跳槽到别的平台。有了信用体系和“黑名单”制度,违规主播在任何平台都不得从业,这管住了行业的“痛点”。不过,网络直播从“灰色”走向“阳光”,严管只是“第一步”。
沈阳城市学院互联网应用学院2017年开办“网红训练营”,对学生讲授直播技巧。学院教师W认为,“事实上,网络直播有多种收入渠道,包括电商变现、广告变现、流量变现、做活动变现等。”她说,打破主播单一靠刷礼物、打赏变现的模式,拉长产业链条,有利于倒逼主播注重内容制作,培养忠实粉丝,而不是靠“新奇特”行为刺激粉丝的短期消费。“对此,相关部门可出台针对性政策,鼓励设立专业型直播平台,并引导直播业完善商业模式!”
业内人士表示,网络直播业的健康发展还离不开受众的转变。“什么时候网络上的‘偷窥’‘猎奇’等心理少了,而注重知识学习、个人修养的需求多了,网络直播‘脱俗向雅’才有了最大的源动力!”一位直播平台CEO说。
【给定资料三】
2018年以来,相关部门加大对视频类、资讯类等应用的监管力度,今日头条和快手等互联网信息平台频遭“点名”。2018年4月,今日头条旗下的“内涵段子”客户端软件和相关公众号因导向不正、格调低俗等突出问题被永久关停,监管部门还要求该公司举一反三,全面清理类似视听节目产品。相关举措折射出的管理导向,值得深思。
受惠于庞大的用户数量、科技进步以及网络基础设施升级等红利,我国互联网经济创新活跃、网络信息平台成长迅速,体现了中国市场令人赞叹的科技与商业模式创新,这也是无数技术和商业人才的奋斗成果。人口和市场的丰富养分,催生网络信息平台爆炸式增长,聚集起大量用户。整改前,今日头条和快手已经达到约7亿激活用户,1.4亿和1.2亿日活跃量的惊人规模。
影响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巨大的用户群体绝不仅意味着金山银山,还意味着责任如山。今日头条宣称要做“全球创作与交流平台”,快手称能“帮助大家被喜欢自己的人看到、认识、互动,消解孤独感”,这原本都是相当美好的愿景,也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巨大可能。然而,以何种形式实现这一愿景、维护这一平台,则构成了不小的考验。是因为所谓“技术中立”而放任不管,让有违公序良俗的内容大行其道,还是肩负起对用户、市场、社会和国家应有的责任,积极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和主流价值观,不仅决定着平台自身的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平台自身的未来。
应该说,网络信息平台的兴起,改变了内容生产与分发方式,极大丰富了公众的“信息生活”。一方面,这为普通网民提供了表达自己、展现自我的空间,促进了互联网信息发展繁荣;另一方面,平台管理跟不上内容生产,也导致不少低俗甚至违法内容的产生。通过人工智能,依靠个性化算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