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182096
沈阳有哪些老字号?哪些老字号至今现存?还有哪些“杂巴八地儿”?
本书既尊重史实,又浅显通俗,文章妙趣横生,可以说是了解沈阳市井文化的*好读物。
本书为“沈阳历史文化丛书”的一本,丛书围绕沈阳地域文化的各个方面,展示沈阳从一个军事哨所发展成现代大都市的过程。
市井本身就是商业的产物,市井文化发生、发展的原始动力即是它的商业利益性与诚信。本书以沈阳老字号开篇,继以招幌市声谈起,重点选取几处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沈阳“杂巴地儿”,声情并茂,充满着形形色色的江湖众生相。
序张毓茂
老字号
003 先从中街老字号唠起
013 丝房首号老天合
016 早药业广生堂
020 金银首饰萃华楼
025 藏珍纳粹崇古斋
029 悬壶济世天益堂
034 龙吐天浆老龙口
039 清泉八王寺
043 久九之争老久华
047 逸闻轶事老精华
052 关东名茶中和福
055 钟表眼镜亨得利
059 享誉“三春”鹿鸣春
064 回食一绝马烧麦
068 宝发园的四绝菜
070 美味糕点稻香村
072 浴池轶闻登瀛泉
076 白肉血肠那家馆
078 庆丰润与内金生
083 李连贵熏肉大饼
086 吉顺盖座缺角楼
090 化工原料同德行
093 笔墨名家胡魁章
097 老边饺子扬中外
101 大东副食换新颜
104 关东外商话秋林
招幌市声
109 民间行业的招幌
113 沈阳的招幌
117 民间行业的市声
杂巴地儿
123 小河沿
123 小聚笙歌水一湾
124 “杂巴地儿”里的“鬼节”
127 杂七杂八热闹场
131 “万人迷”惨死小河沿
132 西门脸儿
132 老沈阳的“天桥”
134 德泰轩和江湖客
136 西门脸儿的“八大生意”
139 白祺三与白茶馆
144 商场、兴游园
144 话说商场
149 杂艺群集兴游园
158 别具风味的吃货
165 南市场
165 南市场的众生相
169 奇特的八卦迷魂阵
171 北市场
171 走进昔日北市场
176 游荡在底层的人群
182 眼花缭乱的杂技表演
192 市井文艺娱悦人生
205 名扬全国之“相声大会”
208 苦乐相间戏曲剧院
220 王恒泰戏衣庄
226 当铺和剃头匠
230 北市场飞出金凤凰
240 主要参考书目
241 后记
243 第二版后记
序
张毓茂
一个城市,同一个民族一样,若忘记自己的历史,忽略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就失去创新的根基,缺乏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也可以说,没有了灵魂。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沈阳市,被史家称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悠悠两千三百年,沈阳从一个军事哨所,到现代大都市,其发展过程,充满了先祖们奋斗的血汗,卓越的智慧,不屈不挠的毅力,豪迈刚烈的精神品格……这一切,凝聚成以沈阳为代表的关东文化的独特风貌。对这种文化风貌的探究、展现和弘扬,是当代沈阳人承担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许多有志于此的有识之士,做了大量工作,撰写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然而,不必讳言,工作还是初步的,还缺乏对沈阳历史的文化深入探讨、全面研究和系统总结,因而也就不能适应和满足沈阳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的需要。
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这部十大卷的《沈阳历史文化丛书》应运而生了!
这部大型丛书,史料丰富翔实,立意新颖精妙,抒写生动流畅。既回顾往昔,更立足当今。从历史纵深的审视中,不仅凸显出沈阳的过去和现在的雄浑博大,也预示着沈阳未来的辉煌。拨开尘封的历史烟雾,丛书为我们展现出金戈铁马的狼烟烽火,筚路蓝缕创业的艰辛,宫闱权谋的变幻莫测,市井民俗的千姿百态,名胜古迹的钟灵毓秀,多种文化的熔铸和传承,文化精英的高风亮节,以及胼手胝足的劳动大众为创造历史的默默奉献。沈阳的先民在同恶劣自然环境的拼搏中,在同各种邪恶势力的抗争中,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乐观开朗、豪爽英武、无所畏惧,既敢于抗争又宽容和睦的宝贵品格。丛书十卷,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把握了沈阳历史文化的血脉和走向。尽管十卷丛书的作者各异,其文风也是姚黄魏紫,各有千秋,但其中的血脉和灵魂却是一以贯之的。正因如此,丛书会给我们当代的沈阳人以启迪,以智慧,以激励,以及坚强的信心和无比的勇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世的沈阳人应会感激我们今天这份劳绩的。
令人欣慰的是,丛书这项大工程,得到了沈阳市党政领导和各界人士的热情关怀和支持。特别是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对丛书编撰出版尤为重视,将此项目列为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凡此种种,都极大鼓舞了参与此项目的同志们的热情和干劲。一年多以来,辽沈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出版工作者,勾沉史料,深入研究,精心撰写。其文稿立足于严肃的辛勤的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上,但又绝非书斋里的高头讲章,而是深入浅出,鲜活生动,引人入胜。当然,丛书也完全摒弃了那种随心所欲的“戏说”历史。如今硕果问世,令人欣喜。十册装帧古朴典雅、文图并茂的图书终于摆在我们面前。我相信,凡是关心沈阳历史文化的人,不论是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市民大众,还是国内外各界人士,都会投入关注的目光,先睹为快。
后,要提到的是这部丛书的策划者和编辑者李树权和信群同志,两位是出版界成就卓著享有盛名的老编辑。他们编辑出版的书籍,很受广大读者欢迎,而且多次荣获各级奖励。他们现在虽已退休,但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借助紫气东来文化集团公司的支持,完成了这项文化工程,令人钦敬。
先从中街老字号唠起
沈阳,自西汉以候城命名正式建置以来,早已成为东北的一座古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 在此建都,作为东北的政治经济中心,至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城街商贾逐年发展,形成商业区和市场多处,而其中繁华、在历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区,当属四平街(今中街)。
沈阳古城历经许多变迁。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地方当局在元朝土城基址上修筑砖城,城内开辟十字大街。清初,对城区进行扩建,城墙增高增宽,四面各设城门楼两座和城门两个。改十字街为井字大街,并设钟鼓二楼。此项工程,在天聪五年(1631年) 基本完成。
清初在城内改建的井字大街,井字的八个尖端,直通砖城四面的八个城门。井字的横画的中心是故宫所在地;第二横画的中心辟为商业区,命名四平街,即今中街。至今,这条东西街道作为沈阳城内的商业中心,也已有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
清初,中街的长度,东起钟楼,西至鼓楼为一百七十三丈八尺,南北宽三丈五尺。在大街南北两面,东西排列着两行商店门市平房,檐牙相接,上有雨搭(即探出街面二三尺的房檐),下有台阶,台阶以下是一尺来宽的流水明沟,没有人行道。中街的道路,先是用三合土轧制而成,并不坚固,每逢隆冬,有的地面冻成裂缝,地下生风,寒气逼人。这样的街道,车马行人皆不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经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奏准修筑中街马路。此项工程(连同井字街路段和小西关路段) 由日商饭冢工程队承包,共花现小洋三十八万元(现小洋一元二角合一元现大洋)。中街的马路筑成后,各家商店陆续进行门市修整。至民国六年(1917 年),先后出现了一些粗具规模的店貌。例如:在路南从西到东的四十二家商店中,西有同聚源帽店,东邻是洪顺盛和洪顺茂两家丝房,再东是两层青砖老式市楼的盛京四平街天益堂药房,再东则有历史悠久的老天合丝房,再东有犹太人开设的仁太洋行。从东面看,东是庆丰润帽店,稍西有官僚资本的东北银行,再西是前期裕源公金店和早的大德生西药房,以及前期的公济平市钱号,再西有京广杂货商四合庆。在路北的四十四家中,西有制毛笔的权威商李湛章,稍东有谦祥恒、裕泰盛和北京瑞蚨祥的分号瑞林祥。再东有内金生、内宾生两家鞋铺和金银业代表商萃华金店西号,以及内联升鞋铺。再东则是都城隍庙。城隍庙东邻是萃华金店总号。从东面看,东是兴顺丝房和兴顺西丝房,西邻是三层楼房的同义和、吉顺昌和吉顺洪丝房。再西隔着小胡同有同益成小洋货点和二层青砖旧楼的吉顺通丝房。这些商铺,各在门前悬挂幌子。帽铺用绳子挂着青缎子帽头和大耳扇皮帽子的样品,鞋铺挂着礼服呢夹鞋和青缎子面大鱼鞋的样子。丝房(即百货店) 在门前挂着“京广杂货”“绸缎布匹”的招牌,金店挂着“金银首饰”的招牌,橱窗陈列着麒麟送子的银锁和银制杯盘。上述商店都是在同行业里有代表性的,各号出卖的货物吸引着人们。因此街中每天车水马龙,很是热闹。尤其是时至年末春节前,城乡有钱人家,来到街里争购“年纸”(包各种迷信品、干菜、蔗糖、布匹和绸缎的纸),更是络绎不绝。
此时中街虽比较繁华,但从整个街容上看,除同义合、洪顺昌等几家是三层市楼,天益堂和吉顺丝房是二层市楼外,其他八十来家商铺(包括东北银行) 仍是平房。有的还保存着两三间前出“雨搭”全部栅板的敞门脸,这些敞门脸,每值冬季白昼营业时间,取下全部栅板,敞着门市和柜台,店员足蹬毡鞋、耳戴耳包接待顾客,有时冻僵了手,就走到栏柜边的炭火盆旁烤烤手。
中街各商铺的古老面貌, 仅就其外表而言,实有不少家由于营业旺盛、获利极丰而保存着深藏若虚的状态。有些资本家目击当时的维新潮流,在改变古老店貌上跃跃欲试。1926年,吉顺丝房通记(今第二百货商店) 首先改建的五层壮观大楼,就出现在西部路北的醒目处。这幢西式建筑门市楼的出现,为中街兴建市楼群起到了带头作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