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997220丛书名: 中医堂
编辑推荐
中国首套会说话的二维码健康书
难得一见的全方位演示,服务到家!
跟着视频学艾灸,129种艾灸方法步步详解!
“中医堂-会说话的健康书”丛书是目前市场上,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中医保健指导书。
书中每一个方法都附赠了一个二维码,读者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专家的按摩演示,在当今数码时代,迎合了人们的掌上阅读习惯。
除了二维码,本丛书还附赠了内含4~7小时视频的DVD光盘,全程演示书里内容,更加照顾中老年人的视力和习惯。
强烈推荐有学习家庭保健方法需求的广大读者。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家庭艾灸养生祛病指导手册,全书分别介绍了22种保健艾灸法,107种疾病对症艾灸法。一书在手,全家人艾灸养生祛病知识全知道。
本书图文并茂,对艾灸取穴、方法选择分步图解,并配备二维码视频演示和DVD光盘视频演示,手把手全程指导,教会读者*实用的艾灸常识。
本书图文并茂,对艾灸取穴、方法选择分步图解,并配备二维码视频演示和DVD光盘视频演示,手把手全程指导,教会读者*实用的艾灸常识。
目 录
?章 经络艾灸基础课,做自己的艾灸师
01经络系统—生命之河
02艾灸的功效和作用原理
03艾灸材料的选择
04艾灸取穴要领
05艾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06禁灸穴位要切记
07艾灸也有补泻手法
08艾灸时的注意事项
09艾灸后疾病好转的征象
10常见的3种艾灸疗法
第二章 家庭实用保健灸法,养好身体不生病
健脾养胃
疏肝解郁
养心安神
宣肺理气
丰胸通乳
美容养颜
瘦身降脂
调经止带
排毒通便
益气养血
清热泻火
降压降糖
消除疲劳
补肾强腰
强身健体
湿热体质
阳虚体质
阴虚体质
气虚体质
痰湿体质
血瘀体质
气郁体质
第三章 107种常见病灸法,对症治疗百病消
节 帮您改善9种呼吸科疾病
支气管炎
感冒
发热
咳嗽
肺炎
肺结核
哮喘
胸闷
胸膜炎
第二节 帮您远离9种心脑血管疾病
心律失常
偏头痛
高血压
低血压
冠心病
头痛
风湿性心脏病
中风后遗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第三节 帮您摆脱9种精神和神经科疾病
面肌痉挛
神经衰弱
眩晕
失眠
三叉神经痛
面神经麻痹
疲劳综合征
肋间神经痛
癫痫
第四节 帮您缓解21种消化科疾病
胃痉挛
胃痛
阑尾炎
呕吐
反流性食管炎
消化性溃疡
打嗝
消化不良
腹胀
腹泻
急性肠炎
肠易激综合征
便秘
痢疾
痔疮
胃下垂
脂肪肝
肝硬化
肝炎
胆结石
慢性胃炎
第五节 帮您改善11种泌尿和男科疾病
尿道炎
慢性肾炎
前列腺炎
膀胱炎
早泄
阳痿
遗精
阴囊潮湿
性冷淡
不育症
尿潴留
第六节 帮您调理10种内分泌及循环系统疾病109
高血脂
贫血
糖尿病
痛风
甲亢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醉酒
中暑
肥胖症
疝气
第七节 帮您解脱16种乳腺和妇产科疾病
月经不调
痛经
崩漏
带下病
子宫脱垂
慢性盆腔炎
乳腺增生
乳腺炎
不孕症
产后腹痛
产后缺乳
产后尿潴留
更年期综合征
宫颈炎
阴道炎
习惯性流产
第八节 帮您调养9种骨关节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
落枕
肩周炎
膝关节炎
颈椎病
小腿抽筋
腰酸背痛
坐骨神经痛
风湿性关节炎
第九节 帮您改善6种五官科疾病
麦粒肿
中耳炎
鼻炎
鼻出血
口腔溃疡
急性扁桃体炎
第十节 帮您消除7种皮肤科疾病
黄褐斑
痤疮
荨麻疹
脚气
白癜风
牛皮癣
褥疮
01经络系统—生命之河
02艾灸的功效和作用原理
03艾灸材料的选择
04艾灸取穴要领
05艾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06禁灸穴位要切记
07艾灸也有补泻手法
08艾灸时的注意事项
09艾灸后疾病好转的征象
10常见的3种艾灸疗法
第二章 家庭实用保健灸法,养好身体不生病
健脾养胃
疏肝解郁
养心安神
宣肺理气
丰胸通乳
美容养颜
瘦身降脂
调经止带
排毒通便
益气养血
清热泻火
降压降糖
消除疲劳
补肾强腰
强身健体
湿热体质
阳虚体质
阴虚体质
气虚体质
痰湿体质
血瘀体质
气郁体质
第三章 107种常见病灸法,对症治疗百病消
节 帮您改善9种呼吸科疾病
支气管炎
感冒
发热
咳嗽
肺炎
肺结核
哮喘
胸闷
胸膜炎
第二节 帮您远离9种心脑血管疾病
心律失常
偏头痛
高血压
低血压
冠心病
头痛
风湿性心脏病
中风后遗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第三节 帮您摆脱9种精神和神经科疾病
面肌痉挛
神经衰弱
眩晕
失眠
三叉神经痛
面神经麻痹
疲劳综合征
肋间神经痛
癫痫
第四节 帮您缓解21种消化科疾病
胃痉挛
胃痛
阑尾炎
呕吐
反流性食管炎
消化性溃疡
打嗝
消化不良
腹胀
腹泻
急性肠炎
肠易激综合征
便秘
痢疾
痔疮
胃下垂
脂肪肝
肝硬化
肝炎
胆结石
慢性胃炎
第五节 帮您改善11种泌尿和男科疾病
尿道炎
慢性肾炎
前列腺炎
膀胱炎
早泄
阳痿
遗精
阴囊潮湿
性冷淡
不育症
尿潴留
第六节 帮您调理10种内分泌及循环系统疾病109
高血脂
贫血
糖尿病
痛风
甲亢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醉酒
中暑
肥胖症
疝气
第七节 帮您解脱16种乳腺和妇产科疾病
月经不调
痛经
崩漏
带下病
子宫脱垂
慢性盆腔炎
乳腺增生
乳腺炎
不孕症
产后腹痛
产后缺乳
产后尿潴留
更年期综合征
宫颈炎
阴道炎
习惯性流产
第八节 帮您调养9种骨关节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
落枕
肩周炎
膝关节炎
颈椎病
小腿抽筋
腰酸背痛
坐骨神经痛
风湿性关节炎
第九节 帮您改善6种五官科疾病
麦粒肿
中耳炎
鼻炎
鼻出血
口腔溃疡
急性扁桃体炎
第十节 帮您消除7种皮肤科疾病
黄褐斑
痤疮
荨麻疹
脚气
白癜风
牛皮癣
褥疮
在线试读
常见的3种艾灸疗法
保健、养生、防病这是目前现代人越来越注重的了,不像以前是有病才去医治,这是治未病之法。在我们保健养生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部位是药物达不到,针也不能触及的地方,那么人们就要寻求另种方法。我们伟大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另一笔财宝,那就是艾灸,艾灸疗效可以穿透机体任何部位,与目前现代的养生理念是非常契合的。
(1)艾炷灸——艾叶苦辛,能回垂绝之阳
艾炷灸就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艾炷就是把艾绒做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团。其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先将艾绒置于手心,用拇指搓紧,再放到平面桌上,以拇、食、中指捻转成上尖下圆底平的圆锥状。麦粒大者为小炷,黄豆大者为中炷,蚕豆大者为大炷。
在施灸时,每燃完1个艾炷,我们叫做一壮。施灸时的壮数多少、艾炷大小,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而定。根据不同的操作方式,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着肤灸)和间接灸(隔物灸)两大类。一般而言,用于直接灸时,艾炷要小些;用于间接灸时,艾炷可大些。下面,我们为大家分别详细介绍:
1)直接灸
即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是灸法中基本、主要且常用的一种灸法。古代医家均以此法为主,现代临床上也常用。施灸时多用中、小艾炷。可在施灸穴位的皮肤上涂少许石蜡油或其他油剂,使艾炷易于固定,然后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用火点燃尖端。当患者有灼热感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再更换新艾炷施灸。灸治完毕后,可用油剂涂抹,以保护皮肤。此法适用于一般虚寒证及眩晕、皮肤病等。
2)间接灸
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药物而施灸,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加之本法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故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间接灸根据其衬隔物品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灸法。
①隔姜灸:用厚约0.3厘米的生姜1片,用针穿刺数孔,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时,可用镊子将姜片提举稍离皮肤,灼热感缓解后重新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此法简便,易于掌握,一般不会引起烫伤,可以根据病情反复施灸,对虚寒病症,如腹痛、泄泻、痛经、关节疼痛等均有疗效。
②隔蒜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3厘米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灸4~5壮更换蒜片,每穴1次灸足7壮。也可取适量大蒜,捣成泥状,敷于穴上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本法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蛇咬、蝎蜇等外伤疾患。
③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若患者脐部凸起,可用水调面粉,搓成条状围在脐周,再将食盐放入面圈内隔姜施灸。本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显著疗效。
(2)艾条灸——调整人体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艾条灸是目前人们为常用的灸法,因其方便、安全、操作简单,适于进行家庭自我保健和治疗。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灸的方法,又称艾卷灸法。根据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分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下面我们为大家分别介绍。
1)温和灸
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在距皮肤3厘米左右的高度进行固定熏灸,使施灸部位温热而不灼痛,一般每处需灸5分钟左右。温和灸时,在距离上要由远渐近,以患者自觉能够承受为度,而当对小儿施行温和灸时,则应以小儿不会因疼痛而哭叫为度。也有用灸架将艾条固定于施灸处上方进行熏灸,可同时在多处进行灸治。本法有温经散寒、活血散结等作用,对于神志不清、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施灸时,术者可将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分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术者的手指感觉局部皮肤的受热程度,以便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进行温和灸时应注意周围环境的温凉度,以免因袒露身体而致伤风感冒。
2)雀啄灸
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在施灸穴位皮肤的上方约3厘米处,如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的活动熏灸,而不固定于一定的高度,一般每处熏灸3~5分钟。本法多用于昏厥急救及小儿疾病,作用上偏于泻法。注意向下活动时,不可使艾条触及皮肤,及时掸除烧完的灰烬,此外还应注意艾条移动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过快则达不到目的,过慢易造成局部灼伤及刺激不均,影响疗效。
3)回旋灸
施灸者手持燃着的艾条,在施灸部位的上方约3厘米高度,根据病变部位的形状做速度适宜的上下、左右往复移动或反复旋转熏灸,使局部3厘米范围内的皮肤温热而不灼痛。适用于呈线状或片状分布的风湿痹痛、神经麻痹等范围稍大的病症。
(3)天灸—灸除“内毒”,一身轻松天灸,近人称之为药物发疱灸,是用一些对皮肤有刺激性、能引起发疱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的一种无热源灸法。敷药后能使局部皮肤潮红、充血,甚至引起疱如火燎,故称灸。天灸所
用药物大多是单味中药,但也有用复方的。常用的有毛茛、大蒜、斑蝥、白芥子、巴豆、细辛、吴萸、甘遂、天南星、蓖麻子等数十种。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天灸方法:
1)白芥子灸
取白芥子末5~10克,用水或醋调为糊状,敷贴穴位上,再以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取白芥子末1克,置于直径3厘米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贴在穴位上。敷灸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疱为度。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肺结核、口眼歪斜等。现在,临床常用复方白芥子敷灸(冬病夏治哮喘膏)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炎。取白芥子、延胡索各21克,甘遂、细辛各12克,共研细末(为1人3次用量)。在夏季伏天施灸时,每次取药末1/3量用生姜汁调如糊膏状,并加麝香少许,分摊于6块直径3厘米的油纸上,分别敷于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处,用胶布固定,每次敷灸4~6小时。从初伏开始,每伏(10日)各敷灸1次,每年敷灸3次,连续治疗3年。
2)蒜泥灸
取紫皮大蒜适量,捣烂敷涌泉穴治疗咳血、吐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一般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潮红或起疱为度。
保健、养生、防病这是目前现代人越来越注重的了,不像以前是有病才去医治,这是治未病之法。在我们保健养生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部位是药物达不到,针也不能触及的地方,那么人们就要寻求另种方法。我们伟大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另一笔财宝,那就是艾灸,艾灸疗效可以穿透机体任何部位,与目前现代的养生理念是非常契合的。
(1)艾炷灸——艾叶苦辛,能回垂绝之阳
艾炷灸就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艾炷就是把艾绒做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团。其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先将艾绒置于手心,用拇指搓紧,再放到平面桌上,以拇、食、中指捻转成上尖下圆底平的圆锥状。麦粒大者为小炷,黄豆大者为中炷,蚕豆大者为大炷。
在施灸时,每燃完1个艾炷,我们叫做一壮。施灸时的壮数多少、艾炷大小,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而定。根据不同的操作方式,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着肤灸)和间接灸(隔物灸)两大类。一般而言,用于直接灸时,艾炷要小些;用于间接灸时,艾炷可大些。下面,我们为大家分别详细介绍:
1)直接灸
即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是灸法中基本、主要且常用的一种灸法。古代医家均以此法为主,现代临床上也常用。施灸时多用中、小艾炷。可在施灸穴位的皮肤上涂少许石蜡油或其他油剂,使艾炷易于固定,然后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用火点燃尖端。当患者有灼热感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再更换新艾炷施灸。灸治完毕后,可用油剂涂抹,以保护皮肤。此法适用于一般虚寒证及眩晕、皮肤病等。
2)间接灸
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药物而施灸,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加之本法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故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间接灸根据其衬隔物品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灸法。
①隔姜灸:用厚约0.3厘米的生姜1片,用针穿刺数孔,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时,可用镊子将姜片提举稍离皮肤,灼热感缓解后重新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此法简便,易于掌握,一般不会引起烫伤,可以根据病情反复施灸,对虚寒病症,如腹痛、泄泻、痛经、关节疼痛等均有疗效。
②隔蒜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3厘米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灸4~5壮更换蒜片,每穴1次灸足7壮。也可取适量大蒜,捣成泥状,敷于穴上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本法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蛇咬、蝎蜇等外伤疾患。
③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若患者脐部凸起,可用水调面粉,搓成条状围在脐周,再将食盐放入面圈内隔姜施灸。本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显著疗效。
(2)艾条灸——调整人体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艾条灸是目前人们为常用的灸法,因其方便、安全、操作简单,适于进行家庭自我保健和治疗。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灸的方法,又称艾卷灸法。根据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分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下面我们为大家分别介绍。
1)温和灸
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在距皮肤3厘米左右的高度进行固定熏灸,使施灸部位温热而不灼痛,一般每处需灸5分钟左右。温和灸时,在距离上要由远渐近,以患者自觉能够承受为度,而当对小儿施行温和灸时,则应以小儿不会因疼痛而哭叫为度。也有用灸架将艾条固定于施灸处上方进行熏灸,可同时在多处进行灸治。本法有温经散寒、活血散结等作用,对于神志不清、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施灸时,术者可将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分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术者的手指感觉局部皮肤的受热程度,以便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进行温和灸时应注意周围环境的温凉度,以免因袒露身体而致伤风感冒。
2)雀啄灸
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在施灸穴位皮肤的上方约3厘米处,如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的活动熏灸,而不固定于一定的高度,一般每处熏灸3~5分钟。本法多用于昏厥急救及小儿疾病,作用上偏于泻法。注意向下活动时,不可使艾条触及皮肤,及时掸除烧完的灰烬,此外还应注意艾条移动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过快则达不到目的,过慢易造成局部灼伤及刺激不均,影响疗效。
3)回旋灸
施灸者手持燃着的艾条,在施灸部位的上方约3厘米高度,根据病变部位的形状做速度适宜的上下、左右往复移动或反复旋转熏灸,使局部3厘米范围内的皮肤温热而不灼痛。适用于呈线状或片状分布的风湿痹痛、神经麻痹等范围稍大的病症。
(3)天灸—灸除“内毒”,一身轻松天灸,近人称之为药物发疱灸,是用一些对皮肤有刺激性、能引起发疱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的一种无热源灸法。敷药后能使局部皮肤潮红、充血,甚至引起疱如火燎,故称灸。天灸所
用药物大多是单味中药,但也有用复方的。常用的有毛茛、大蒜、斑蝥、白芥子、巴豆、细辛、吴萸、甘遂、天南星、蓖麻子等数十种。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天灸方法:
1)白芥子灸
取白芥子末5~10克,用水或醋调为糊状,敷贴穴位上,再以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取白芥子末1克,置于直径3厘米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贴在穴位上。敷灸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疱为度。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肺结核、口眼歪斜等。现在,临床常用复方白芥子敷灸(冬病夏治哮喘膏)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炎。取白芥子、延胡索各21克,甘遂、细辛各12克,共研细末(为1人3次用量)。在夏季伏天施灸时,每次取药末1/3量用生姜汁调如糊膏状,并加麝香少许,分摊于6块直径3厘米的油纸上,分别敷于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处,用胶布固定,每次敷灸4~6小时。从初伏开始,每伏(10日)各敷灸1次,每年敷灸3次,连续治疗3年。
2)蒜泥灸
取紫皮大蒜适量,捣烂敷涌泉穴治疗咳血、吐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一般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潮红或起疱为度。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