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62798
展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科丰本版修订以看后能够轻松正确地“对证开药、对症买药”为目的。
本书特色如下:
★根据新的法律法规、2015年版药典、原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基本药物和市面上的中成药做出药物的筛选。
★在原有篇章的基础上,加入辨体用药篇,便于百姓根据个人体质进行基础调理。
★第3版删去一些没有必要的重复内容,以使内容精简。
医理药理篇
第一章 医门导论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二、五行学说
第三节 藏象学说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第四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第五节 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三、七情内伤
四、饮食不节
五、劳逸过度
六、外伤
七、痰饮
八、瘀血
第二章 辨治纲要
第一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二、气血津液辨证
三、脏腑辨证
第二节 防治原则
一、预防原则
二、治疗原则
第三章 方药概说
第一节 中药性能
一、性和味
二、升降浮沉
三、归经
第二节 中药配伍
第三节 组方原则和变化
一、组方原则
二、组方变化
第四章 中成药简论
第一节 中成药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三、隋唐时期
四、宋代
五、金元时期
六、明代
七、清代
八、现代
第二节 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
一、中成药的命名
二、中成药的分类
第三节 中成药的剂型
一、丸剂
二、散剂
三、煎膏剂(膏滋)
四、丹剂
五、酒剂
六、酊剂
七、露剂
八、锭剂
九、茶剂
十、片剂
十一、颗粒剂(冲剂)
十二、胶囊
十三、糖浆剂
十四、合剂(包括口服液)
十五、膏药
十六、橡胶膏剂
十七、软膏剂
十八、注射剂
第四节 中成药的用量用法
一、中成药的用量
二、中成药的用法
三、服药时间
四、服药饮食禁忌
辨证论治篇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喘证、哮证
第四节 肺痨
第五节 胸痹
第六节 心悸
第七节 失眠
第八节 胃痛
第九节 腹痛
第十节 呕吐
第十一节 呃逆
第十二节 泄泻
第十三节 痢疾
第十四节 便秘
第十五节 胁痛
第十六节 头痛
第十七节 眩晕
第十八节 健忘
第十九节 中风
第二十节 消渴
第二十一节 水肿
第二十二节 淋证
第二十三节 遗精
第二十四节 阳痿、早泄
第二十五节 腰痛
第二十六节 痹证
第二十七节 痿证
第二十八节 郁证
第二十九节 内伤发热
第三十节 汗证
第二章 妇产科病证
第一节 月经先期
第二节 月经后期
第三节 月经先后不定期
第四节 月经过少
第五节 闭经
第六节 月经过多
第七节 崩漏
第八节 痛经
第九节 带证
第十节 恶阻
第十一节 胎漏、胎动不安
第十二节 产后恶露不尽
第十三节 产后腹痛
第十四节 产后关节痛
第十五节 缺乳
第十六节 乳汁自出
第十七节 产后大便难
第十八节 阴挺
第十九节 阴痒
第二十节 绝经前后诸症
第二十一节 癥瘕
第二十二节 不孕症
第三章 儿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附:顿咳)
第三节 水痘
第四节 痄腮
第五节 惊风
第六节 厌食
第七节 食积
第八节 泄泻
第九节 疳证
第十节 五迟、五软
第十一节 口疮
第十二节 鹅口疮
第十三节 遗尿
第十四节 夜啼
第四章 皮外科病证
第一节 疖(附:痈)
第二节 疔疮
第三节 蛇串疮
第四节 湿疮
第五节 臁疮
第六节 冻疮
第七节 瘾疹
第八节 风癣(玫瑰糠疹)
第九节 鹅掌风
第十节 脚湿气
第十一节 丹毒
第十二节 脱疽
第十三节 白庀
第十四节 粉刺
第十五节 油风
第十六节 瘰疬
第十七节 乳癖
第十八节 乳痈
第十九节 黧黑斑
第二十节 胆石症
第二十一节 肠痈
第二十二节 痔疮
第二十三节 烧伤
第二十四节 毒蛇虫咬伤及蜂蛰伤
第五章 五官科病证
第一节 目赤肿痛
第二节 目涩
第三节 目痒
第四节 青盲
第五节 旋耳疮
第六节 耳鸣、耳聋
第七节 鼻渊
第八节 鼻衄
第九节 鼻疔
第十节 喉痹、喉蛾
第十一节 喉喑
第十二节 牙痛
第十三节 口疮
第六章 骨伤科病证
第一节 颈项痛
第二节 落枕
第三节 五十肩
第四节 骨折
第五节 骨痈疽
第六节 腰痹
第七节 骨瘤
第八节 跌打伤
鉴方别药篇
第一章 系列中成药
第一节 人参系列中成药
一、人参归脾丸
二、人参健脾丸
三、人参保肺丸
四、人参养荣丸
五、人参固本丸
六、人参再造丸
七、人参鹿茸丸
八、人参蛤蚧散
第二节 地黄系列中成药
一、六味地黄丸
二、都气丸
三、知柏地黄丸
四、麦味地黄丸
五、杞菊地黄丸
六、归芍地黄丸
七、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
八、明目地黄丸
第三节 牛黄系列中成药
一、安宫牛黄丸
二、牛黄清心丸
三、牛黄清胃丸
四、牛黄降压丸
五、牛黄清火丸
六、牛黄清宫丸
七、牛黄至宝丸
八、牛黄醒脑丸
九、牛黄镇惊丸
十、牛黄抱龙丸
十一、牛黄千金散
十二、牛黄清热散
十三、牛黄解毒丸
十四、牛黄上清丸
第四节 参茸系列中成药
一、参茸卫生丸
二、人参鹿茸丸
三、参茸丸
四、参桂鹿茸丸
五、参茸三肾散
六、参茸三鞭丸
七、三鞭参茸固本丸
第五节 香砂系列中成药
一、香砂枳术丸
二、香砂养胃丸
三、香砂平胃丸
四、香砂六君子丸
第六节 化痰系列中成药
一、清气化痰丸
二、千金化痰丸
三、清肺化痰丸
四、橘红化痰丸
五、止嗽化痰丸
六、保童化痰丸
第七节 清肺系列中成药
一、羚羊清肺丸
二、养阴清肺丸
三、解肌清肺丸
四、儿童清肺丸
五、清肺抑火丸
六、清肺化痰丸
第八节 上清系列中成药
一、牛黄上清丸
二、黄连上清丸
三、芎菊上清丸
四、明目上清丸
第九节 解毒系列中成药
一、银翘解毒丸
二、羚翘解毒片
三、清瘟解毒丸
四、牛黄解毒丸
第十节 舒肝系列中成药
一、舒肝丸
二、舒肝止痛丸
三、舒肝和胃丸
四、调胃舒肝丸
五、快胃舒肝丸
六、舒肝健胃丸
七、舒肝平胃丸
八、舒肝保坤丸
第十一节 降压系列中成药
一、降压丸
二、安宫降压丸
三、牛黄降压丸
四、高血压速降丸
五、醒脑降压丸
六、清脑降压丸
七、菊明降压丸
八、复方羚角降压片
九、山绿茶降压片
第十二节 降脂系列中成药
一、降脂宁颗粒
二、降脂灵片
三、通脉降脂片
四、山楂精降脂片
五、血脂康胶囊
第十三节 降糖系列中成药
一、养阴降糖片
二、参芪降糖片
三、金芪降糖片
四、益津降糖口服药
五、消糖灵胶囊
第二章 中成药药对的鉴别
第一节 名称相近的中成药药对
一、感冒清热颗粒与感冒退热颗粒
二、通宣理肺丸与参苏理肺丸
三、止嗽定喘丸与止嗽化痰丸
四、藿香正气丸与藿香正气水
五、人参归脾丸与人参健脾丸
六、保和丸与越鞠保和丸
七、开胸顺气丸与搜风顺气丸
八、木香槟榔丸与木香顺气丸
九、舒肝丸与舒肝止痛丸
十、左归丸与右归丸
十一、金锁固精丸与锁阳固精丸
十二、通窍耳聋丸与耳聋左慈丸
十三、天王补心丸与柏子养心丸
十四、牛黄清心丸与万氏牛黄清心丸
十五、黄连上清丸与黄连羊肝丸
十六、人参养荣丸与内补养荣丸
十七、润肠丸、五仁润肠丸与麻仁润肠丸
十八、再造丸、消栓再造丸与华佗再造丸
十九、大活络丸与小活络丸
二十、大败毒膏与小败毒膏
二十一、益母丸与八珍益母丸
二十二、白带丸、除湿白带丸与立止白带丸
二十三、至宝丸与至宝锭
二十四、肥儿丸与肥儿散
二十五、一捻金与一厘金
二十六、牛黄抱龙丸、琥珀抱龙丸与金黄抱龙丸
第二节 加味中成药药对
一、左金丸与加味左金丸
二、保和丸与加味保和丸
三、香连丸与加味香连丸
四、逍遥丸与加味逍遥丸
五、理中丸与附子理中丸
六、枳术丸与香砂枳术丸
七、八珍丸与十全大补丸
八、良附丸与十香胃痛丸
九、槐角丸与地榆槐角丸
十、益母草膏与加味益母草膏
附篇 辨体用药
第一章 体质的概念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第二章 不同体质的辨识与中成药调理
第一节 平和质
第二节 气虚质
第三节 阳虚质
第四节 阴虚质
第五节 痰湿质
第六节 湿热质
第七节 血瘀质
第八节 气郁质
第九节 特禀质
附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中成药汉语拼音索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