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77368
现在的你,是10年前你想要的模样吗?
活出闪耀、优雅、内心安宁的自己,
才是真正的本事。
台湾心灵励志作家魏棻卿多年的感悟心得,在35岁这个很微妙的年纪,不妨停下来脚步来自我检视一番:“我对自己现在的人生满意吗”以及“如果可以,希望未来通往哪里?”*重要的是,“什么才是我真心认为,值得用一生去追求跟体现的价值呢?”
35岁,愿我们在闪耀的季节成为五种自己:
好奇的自己:专业是一部外挂的聚光灯
勇敢的自己:放大心中的小太阳
真实的自己:站上专属舞台自信发光
谦卑的自己:放下对“应该”的执着
怜悯的自己:相信命运永远有他的美意
01专业是一部外挂的聚光灯
帮助你热衷学习,打造无敌竞争力生命的战友,是自己//
专业是一部外挂的聚光灯//
人格特质擦亮你的个人品牌//
格局是成就的器皿,越大装越多//
铭印效应,激发惊人潜力//
02别害怕失败,更别畏惧成功
帮助你面对挫折,在逆境中变得更强大让抱怨带你看见问题的症结点//
放大心中的小太阳//
将“任性”升级为“韧性”//
建立多元的自我评价系统//
别害怕失败,更别畏惧成功//
03生活很难,但也可以很简单
帮助你活出天赋,站上专属舞台自信发光丑小鸭真正的身分,其实是天鹅//
生活很难,但也可以很简单//
透过管控焦虑来重拾内在自由//
有能耐自然能吸引好人脉//
重返20岁//
04放下对“应该”的执着
帮助你真心宽恕,别再用他人的错来惩罚自己觉察那些让你陷入困境的模式//
值得感恩的小确幸//
放下对“应该”的执着//
提早认清生命的重点//
安顿过去,尽情活在当下//
05相信命运永远有他的美意
帮助你看懂上天美意,一步步完成此生使命你想留下什么精神遗产给世界?//
预设停损点,真心享受付出的喜悦//
允许他人保有自己的防空洞//
用心发现生命中的天使//
相信命运永远有他的美意//
致,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自己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刻吗?现在的你跟多年前的自己,在内心进行了一场跨时空对话。
我有过。那是一个参加完心理治疗与心理卫生联合会会议的午后,当我开车顺道行经大学时期的租屋处一带,望着熟悉的街景本该心生怀旧,情绪却忍不住一阵翻腾。
我落下了眼泪。泪眼婆娑间,仿佛看见了十多年前的自己——她,一个来自台南的女孩,为了求学,栖身在台北这个繁华大都市,毕业后开始求职,也总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傻劲,奋力地在异乡谋生存。
落泪,是因为心疼。我心疼她曾经因为租房纠纷,被傲慢女房东大声羞辱:“谁叫你们家在台北没房子?”当时纵使满腹委屈也只能默默往肚里吞,因为对方说的话的确是事实,她在台北本来就没有家,处境犹如失根的浮萍。
落泪,也是因为佩服。我佩服她初入社会那几年,三天两头就被公司主管飙骂,却依旧咬着牙关撑下来,还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写作功底,让现在从事文字创作跟出版工作的我,如虎添翼。
怀抱着这样的激动心情,返家后,我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十年前的自己,谢谢她当年的努力以及选择不放弃,方才一步步成就现在的我;接着又写了一封信给十年后的自己,承诺她,为了收获更具丰盛意义的人生,此刻的我一样会秉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新的专业领域开疆辟土。
写完信以后,一股更深的触动涌上心头,那个当下我才觉察到,原来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我从来都不孤单,因为一直有“她们(指过去和未来的自己)”的鼓励和陪伴。而想一想也是,在人生的接力赛中,我们是一个team(团队),队友们理应互相加油打气,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撰写《的能力,就是做自己》(台版书名《做自己的勇气: 35岁以前一定要成为的5种自己》)这本书,正是出于这样的心情。我总认为,35岁是一个很微妙的年纪,感觉像是处在第二个起跑点,左右着人生下半场的命运,值得每个人停下脚步来自我检视一番,问问自己:“截至目前,我对自己的人生满意吗?”以及“如果可以,希望未来通往哪里?”更重要的是,“什么才是我真心认为,值得用一生去追求跟体现的价值呢?”
从生理年龄来说,35岁之后,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但就心理发展而言,却是一个人迈向整合和自我实现的关键起点,知名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个体化历程(individuation process)”,差不多就是落在35岁到40岁。至于我个人,这样的历程启动得更早,32岁那年就正式揭开序幕,等到35岁来临的时候,手中已经握有更多筹码去建构人生下半场。也因此,才会建议大家好在35岁以前,便着手为日后的生命转化做准备,提早展开“做自己”的练习,因为那真的并非一蹴而就。
个体化历程,一言以蔽之,就是个人从“社会化”到“去社会化”的过程。就荣格的论点来说,人的“自我”(ego)为了在社会中生存适应下来,自然而然会发展出人格面具(persona),只不过有得必有失,代价就是得压抑部分的本我(id);当个人在前半生完成自我与人格面具的发展任务,后半生的重点就会转移到内在整合,一片片拾回心灵碎片,活出一个真实且完整的自己。
不少人误以为,做自己就是变得自私、自我、自恋,抑或是罔顾他人的意见,实际上若是能依循荣格的论点来做自己,反而会让你更受欢迎,又不丧失自身的独特性。原因是,那个原先总是带着人格面具的你,在历经个体化蜕变之后,早已显出了真实迷人的样貌,偶尔表现出的自我感觉良好或一意孤行,通常也是为了衷于内在真实,而非由人格面具在主导。
至于如何将抽象理论化为具体行动,付诸实践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本书综合归纳出的如何更好地做自己,便是基本且关键的心理发展指标。做自己,是一辈子的课题,我也正走在这条学习的道路上,与你共勉之!
重返20岁
若将时光快转到四十几年之后,那个年迈但充满智慧的他或她,会由衷感谢你现在所做的努力吗?
若是有一种魔法可以让人重返20岁,你想回头改写哪个生命情节呢?
近年,韩国和中国两地先后上演了一部电影,中国片名叫作《重返二十岁》,剧情主要讲述一个七旬老奶奶,在即将被送往养老院的前夕,走进一家照相馆拍大头照,想不到“啪!”闪光灯一亮之后,她竟然变回20岁时的青春模样。
起初,她当然是吓坏了。但渐渐地也适应起自己的新人生,并且展开了一连串的奇妙冒险,过着跟以往截然不同的人生。
原本的她,20出头便嫁做人妇,却碰上了丈夫在战争中丧生的悲剧,为了将的儿子拉拔长大,她不仅吃尽苦头,也不愿再接受其他人的追求;而今,或许是命运的安排,重返20岁的她竟然当起乐团歌手,大受欢迎之后,还跟帅气的唱片制作人发展出一段暧昧感情。
剧情发展到后来,身为女主角的老奶奶终于还是陷入了两难:
究竟是要继续享受眼前的璀璨新人生,一口气弥补往日的缺憾,还是回归原来的生命轨道,安安分分过完余生?
答案揭晓。终,老奶奶还是选择回到了实际年龄,原因是宝贝孙子在演出前发生车祸,急需她的捐血救命,而随着血液一点一滴地从体内流失,原来的衰老面貌也逐渐浮现,那段重返青春的奇妙旅程,回首宛如一场梦。
从未来看现在,焦点反而更清晰
受到电影片名的引导,我们可能直觉地跟着反思,若是时光倒转,回到自己20岁那年,我们会想改变些什么呢?嗯,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花时间讨论的命题,可以促使现在的你更加把握青春岁月,投入一些真正有热情的事情,或是把握住真正想要珍惜的人……
然而在这里,我们试着逆向思考一下。若将时光快转到四十几年之后,那个年迈但充满智慧的他或她,会如何看待此刻你所做的抉择、过的生活,乃至于交往的感情对象呢?更重要的是,他或她会由衷感谢你现在所做的努力吗?
我永远忘不了祖母离世前,我坐在病榻边静思的片刻。四人床的病房里,祖母睡在靠窗床位,当我握着她的手,看着她奄奄一息的模样时,内心的感触好深、好深。果真是人生一瞬啊!转眼间,一个陪伴我三十多个年头的长者,即将离开人世。而在不舍的同时,我也好奇,祖母此生是否真正感到快乐或满足过?
之后的日子,面对老年求助者,听他们谈到对未来的无望感受时,心里总会多了那么一份理解。偶尔也会在事后默想着,数十年后,当我自己也活到那样的年纪,会如何对人述说走过的大半岁月?我会为了什么感到后悔吗?还有就是,我会为自己的一切追求感到骄傲吗?
那样的内在对话看似寻常,实则意义重大,借由这样的方式,往往能帮助我找到当下的生命重点,进而重拾生存热情。我会告诉自己,既然光阴如此有限,何不好好把握眼前的每时每刻,改变那些有能力改变的事情,改变不了的人和事物就学习真心接纳。
行有余力,还可以时而停下脚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回首命运的安排,然后由衷感谢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因为或快乐或悲伤都是属于我的一部分,也是提升灵性成长的重要养分。
正因为真实人生无法如电影般,上演重返20岁的事情,因此每一个当下才显得弥足珍贵。况且,人的想象力无限,即使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来场时空穿越,还是可以在心里跟过去或未来的自己,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特别是当你面临抉择的困难,或是卡在某一种状态里怎么都绕不出来时,不妨运用想象力召唤一下未来的自己,向他或她请益,帮助你做出更睿智的决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