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内容简介
荸荠属莎草科荸荠属宿根性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古称芍,别名马蹄、地栗、乌芋、凫茈等,以其地下球茎作为食用器官,至今已有3000年左右栽培历史。荸荠肉质洁白,味清甜多汁,松脆爽口消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荸荠既可作为水果,又可作为蔬菜,是果蔬兼用型的经济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还有清热、化痰消积、利尿、降压、防癌抗癌等功效,其提取物对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是较好的保健食品。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荸荠的栽培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但是单位面积产量则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荸荠生产之所以会出现“两高(栽培面积增加、总产量增加)一低(单位面积产量下降)”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一是地方品种种性退化,农民自行引进的品种多、杂、乱,年份之间产量不稳定,品质得不到保证;二是栽培技术原始落后且不配套;三是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等;造成荸荠病虫害严重、抗性差、产量低、品质差、商品率低下,‘店头荸荠’原有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影响荸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进行种质创新及其配套技术应用,建立荸荠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显得尤为迫切、重要。2008年2017年,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荸荠项目组潜心研究荸荠种质提纯和新品种选育,荸荠组培脱毒苗应用于生产获得了广泛的示范推广效果,采用荸荠组培无性系变异与组培增殖苗辐射诱变等技术,育成荸荠新品种(系)3个;同时以新品种等作为参试品种,进行多项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分蘖苗芽插、科学施用有机肥、割除母株防病增效、生石灰防治秆枯病等多项新技术,在栽培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并编制荸荠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荸荠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这些新品种、新技术、新规程正在我省及全国荸荠生产上推广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了让这些科研成果能更加系统全面地为荸荠研究与推广工作服务,编者将项目实施过程中发表的有关专业论文和实用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并付印出版。同时也将浙江省内近年相关研究论文收录到本书中,以便更加全面地展示荸荠研究的*成果。
目 录
荠的提纯复壮技术 1荸荠生物学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品种.. 杨梦飞,郑寨生,张尚法,袁名安,王凌云,李怡鹏,赖小芳 3荸荠“店头三王”高效组培快繁及驯化、移栽技术………. 赖小芳,陈银龙,王伯诚,刘守坎,林海忠 8荸荠不同种苗栽植对比试验……….赖小芳,王伯诚,陈银龙,林海忠,刘守坎 17密度与氮钾肥用量对荸荠组培苗种植产量的影响…………..赖小芳,林海忠,俞永达,王伯诚 22荸荠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29荸荠种质创新与新品种系统选育总结……….王伯诚,贝道正,杨梦飞,赖小芳,陶永刚 31荸荠新品种区域试验效应分析……….王伯诚,贝道正,沈掌雷,陶永刚,唐兴国 48台荠 1 号等荸荠品种比较试验初报…………..陈伟强 赖小芳 王伯诚 林海忠 55荸荠新品种大田生产性试验分析…………..王健康,王伯诚,沈掌雷,康 鑫 63黄岩地区几个常栽荸荠品种的比较试验………………….陈可可,杨新琴 70荸荠生产关键技术 75黄岩店头荸荠优质高产“三改”技术………………….陈可可,郑灵卫 77荸荠芽插栽培技术特点及效益分析……….赖小芳,王伯诚,陈银龙,林海忠,刘守坎 82品种、密度、钾肥对荸荠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王伯诚,赖小芳,陈伟强,潘晓飚,黄善军,王健康,康 鑫 88不同有机肥对荸荠产量、品质、口感的影响……….赖小芳,王伯诚,陈伟强,陈银龙,周建华 99饼肥不同施用量及施用方法对荸荠的增产效应……… 赖小芳,王伯诚,陈伟强,王健康,周建华 109荸荠大田分蘖期割除母株技术及效应分析….. 王伯诚,赖小芳,陈伟强,贝道正,王健康,康 鑫 123店头荸荠防病减灾关键技术……… 赖小芳,王伯诚,郝西平,王健康,陈伟强 133店头荸荠的采收与贮藏技术……… 赖小芳,陈银龙,黄善军,潘晓飚,王伯诚 139久抗霉素对荸荠秆枯病和球茎肉质的影响…………….. 王伯诚,杨昌亮,林海忠 143
前 言
荸荠属莎草科荸荠属宿根性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古称芍,别名马蹄、地栗、乌芋、凫茈等,以其地下球茎作为食用器官,至今已有 3 000 年左右的栽培历史。荸荠肉质洁白,味清甜多汁,松脆爽口消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荸荠既可作为水果,又可作为蔬菜,是果蔬兼用型的经济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还有清热、化痰消积、利尿、降压、防癌抗癌等功效,其提取物对细菌、酵母菌和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较好的保健食品。我国荸荠栽培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荸荠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部分用于加工,制成罐头、淀粉、荸荠冻、荸荠露、蜜饯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清水荸荠罐头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销往欧美地区各国及中国港澳、东南亚市场,我国是世界的荸荠罐头出口国家。浙江全省 11 个市(区)均有荸荠栽培,主产区包括杭州市余杭区,品种为大红袍;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玉环清港,品种为店头荸荠,近年已引进了安徽种和广西种;温州市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市郊;丽水市莲都区老竹、丽新等乡镇;金华市永康西田畈、宁波市余姚、奉化江口等也有较大的种植面积。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荸荠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相对增加,但是单位面积产量则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荸荠生产之所以会出现“两高(栽培面积增加、总产量增加)一低(单位面积产量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长期采用传统的无性繁殖方法,造成地方品种种性严重退化,品种机械混杂严重,农民自行引进的品种多、杂、乱,年份之间产量不稳定,品质 得不到保证。品种种性退化的具体表现为:球茎小而不圆整,大果率低,食味变差,常见底部花心变黑带菌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田间经常出现雄株,矮化丛生而不结球。二是栽培技术落后,与现有品种、耕作制度不配套,荸荠秆枯病严重为害。因荸荠种植效益高,土地流转困难而连作栽培,因而病菌长期积累,而荸荠专用农药种类极少,错用药、多用药、乱用药时有发生。三是缺乏科学施肥的理念,长年不使用有机肥,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贫瘠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结果导致因缺素引起的红尾现象逐年加重。四是农药安全使用意识淡薄,抗药性增强,导致荸荠秆枯病隔三岔五地流行与暴发,造成荸荠产量低、品质差、商品率低、农药残留重。五是没有采取相应的轮作、灭茬、割母株防病增效等农业技术措施,导致植株过早倒伏、病虫害偏重发生等。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荸荠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影响荸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进行荸荠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摸索防病增效等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编制荸荠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显得尤为迫切、重要。2008 年以来,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荸荠项目组潜心研究荸荠种质提纯和新品种选育,培育的荸荠组培脱毒苗应用于生产获得了广泛的示范推广效果,并采用荸荠组培无性系变异与组培增殖苗辐射诱变等技术进行种质创新, 育成荸荠新品种(系)3 个;同时以新品种等作为参试品种,进行多项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分蘖苗芽插、科学施用有机肥、割除母株防病增效等多项新技术,在栽培技术上作出了重大革新;结合多年荸荠研究实践编制了荸荠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这些新品种、新技术、新规程正在浙江省及全国荸荠生产上推广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了让这些科研成果能更加系统全面地为荸荠研究与推广工作服务,编者将项目实施过程中发表的有关研究论文和实用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并编辑成书正式出版。同时也将浙江省近年相关研究论文收录到本书中,以期更加全面地展示荸荠研究的成果。荸荠可以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脱毒除菌进行种质提纯复壮,也可以通过组培苗变异株选出优良单株进行选育,还可以采取 60Cor 射线辐照组培增殖苗进行人工诱变育种。本书重点介绍了利用荸荠茎尖脱毒苗变异株来选育新品种的技术方法,以及大田生产的各项关键技术。为了方便读者查阅,编者根据各篇论文和文章的研究侧重点,将全书归纳整理为三个部分:荸荠的提纯复壮技 术;荸荠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荸荠生产关键技术。荸荠的提纯复壮技术部分介绍的是主要针对荸荠产区多年连作或种植同一品种出现的产量和品质下降问题而进行的荸荠茎尖脱毒技术以及种苗生产与移栽大田的关键技术,为荸荠的持续高产优质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荸荠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部分介绍的是利用荸荠选育新品种的几个途径,荸荠茎尖组培苗产生的变异株来选育新品种的实例,以及品种比较试验、示范。荸荠生产关键技术部分介绍了分蘖苗芽插、品种与移栽密度及氮钾肥关系、科学施用有机肥、割除母株防病增效、防病减灾、收获与贮藏等多项新技术,以及栽培注意事项等。本书出版得到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荸荠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14NY03)和浙江省农业(蔬菜)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16C02051) 资助。编者特别感谢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领导和有关专家,他们在百忙中对本书的结集编写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多方关怀。编者还要感谢被收录到本书的所有论文作者的辛勤付出。除此以外,编者还要对本书编写和出版过程中给予过关心和帮助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本书可以作为从事荸荠科研、推广和培训人员的参考用书,希望本书可以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帮助。由于编者及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 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8 年 2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