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47471
内容简介
“战斗的海狸”:1939年西蒙娜。德.波伏瓦在一张小照片背面的写下的这几个字就像一个许诺,描绘了她在私人和公共生活领域同样一丝不苟的人生规划。
战后、冷战时期、反殖民时期的政治冲突把她推向激进,思想中几乎没有怀疑、宽容和妥协的余地。她作品的大获成功,《第二性》在并非全是女性的读者那里引起的全球性反响,勾勒出了她的形象,之后《回忆录》让这一形象更加鲜明。一个被她塑造、由她掌控、清晰明确的形象。有时候缺少一个狂热的、被生活的热忱和虚无的恐惧所困扰的女人内心的种种矛盾。
描绘西蒙娜·德·波伏瓦作为“战斗的海狸”的形象,同时也意味着在讲述20世纪,这个“*的世纪”。一个彻底对抗的世界,法国知识分子在其中还有一个角色可以扮演,那就是“伟大的良知”,慷慨激昂、不屈不挠,有时到了盲目的境地。种种伟大意识形态的破灭、欧洲霸权的终结、全球化都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重读西蒙娜.德.波伏瓦火热的作品,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把对*的热衷让位于一种对她曾经直面的大问题没有给出答案的相对主义,我们是否该因此而沾沾自喜?
战后、冷战时期、反殖民时期的政治冲突把她推向激进,思想中几乎没有怀疑、宽容和妥协的余地。她作品的大获成功,《第二性》在并非全是女性的读者那里引起的全球性反响,勾勒出了她的形象,之后《回忆录》让这一形象更加鲜明。一个被她塑造、由她掌控、清晰明确的形象。有时候缺少一个狂热的、被生活的热忱和虚无的恐惧所困扰的女人内心的种种矛盾。
描绘西蒙娜·德·波伏瓦作为“战斗的海狸”的形象,同时也意味着在讲述20世纪,这个“*的世纪”。一个彻底对抗的世界,法国知识分子在其中还有一个角色可以扮演,那就是“伟大的良知”,慷慨激昂、不屈不挠,有时到了盲目的境地。种种伟大意识形态的破灭、欧洲霸权的终结、全球化都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重读西蒙娜.德.波伏瓦火热的作品,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把对*的热衷让位于一种对她曾经直面的大问题没有给出答案的相对主义,我们是否该因此而沾沾自喜?
目 录
中文版序
引言 波伏瓦的肖像:“战斗的海狸”
章 我背负着上帝行走
第二章 我们的额头上写着孪生子的标记
第三章 秋波互送的魔力
第四章 时光破碎,大地进裂,我变了
第五章 恐惧、愤怒、无能为力
第六章 我真正的位置、温暖的位置,就在您爱意融融的胸口
第七章 后世,我不在乎,几乎不在乎
第八章 我年近半百:很快一切都将消失
第九章 去亲眼看一看行进中的革命
第十章 我的内心有另一个我在哭泣
第十一章 他的死让我们分离,我的死却无法让我们再相聚
结语 若用一句话来概括
译后记 三重奏、四重奏、蓝调芝加哥
附录一 西蒙娜.德。波伏瓦作品列表
附录二 让-保尔·萨特作品列表
引言 波伏瓦的肖像:“战斗的海狸”
章 我背负着上帝行走
第二章 我们的额头上写着孪生子的标记
第三章 秋波互送的魔力
第四章 时光破碎,大地进裂,我变了
第五章 恐惧、愤怒、无能为力
第六章 我真正的位置、温暖的位置,就在您爱意融融的胸口
第七章 后世,我不在乎,几乎不在乎
第八章 我年近半百:很快一切都将消失
第九章 去亲眼看一看行进中的革命
第十章 我的内心有另一个我在哭泣
第十一章 他的死让我们分离,我的死却无法让我们再相聚
结语 若用一句话来概括
译后记 三重奏、四重奏、蓝调芝加哥
附录一 西蒙娜.德。波伏瓦作品列表
附录二 让-保尔·萨特作品列表
在线试读
引言 波伏瓦的肖像:“战斗的海狸”
1939年。“奇怪战争”初期。西蒙娜.德。波伏瓦给当时应征人伍的雅克一洛朗。博斯特寄了一张小照,在照片的背后她写道:“战斗的海狸”。这和她在照片上凶巴巴的样子非常契合:没有一丝笑容,下巴紧收,一条紧绷的发带下露出高高的额头。尤其是它已经预告了日后“海狸”的显现,虽然当时她才三十出头。我们在这张照片上看到了她日后所有的斗争,在作品中就像在生活中一样,《第二性》和女性的反抗,对各种激进的女权运动的支持,从中国到古巴,旗帜鲜明地反对阿尔及利亚战争,伟大的随笔《老年》,恢宏的《回忆录》、……但我们也知道这其中还有更多蕴涵:它是生命、爱情、幸福、作品,它是西蒙娜.德.波伏瓦作为“战斗的海狸”的介入姿态,直面挑战。
她所做的一切、她所经历的一切,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对抗时代、对抗偶然、对抗自我。为了让她那独一无二的一生完全呈现,我必须把它从觊觎它、要对它盖棺论定的虚无中抢夺出来,应该热情洋溢地去生活,带着渴望、带着贪婪。活得有滋有味的女人,品味多样,充满责任感的女人,这就是西蒙娜·德·波伏瓦给我们的印象;但她的渴求同时也是一项使命。幸福本身,就像其他一切东西,没有斗争就不可能得到也不可能持续;它既是一个恩赐、一份惊喜,也是一种责任:而不幸就是存心让自己不幸福,或者说至少同意让自己不幸福。如果说有人“擅长”让自己幸福,就像她那样,但不去抗争,幸福便不可得——幸福需要构建。她很早就对此确信无疑,以至于1929年当她重读自己写于1927年的手记时。她严格地做了自我修正。她曾经写道:(5月9日)“人不得不崇尚幸福,因为幸福可以阻止他想到死亡;但幸福永远都不会是一种消遣。”在这句话的对面,我们可以读到:“1929年5月——不,用我所有的力量,不。只有生命是真实的,因为死亡不会思考。”的任务,我们无法逃避的,就是活着,成为我们自己。活着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激情,而是一种责任,一份工作,一场考验,一部作品。或者说,就是强有力地命中要害,从团块中脱离出来,去塑造。在岁月的岩石上“雕刻”人生,还有爱情,书籍,生命——词语。用一种不松软、不轻柔的材料。
西蒙娜·德·波伏瓦全部的作品,包括小说,都带着斗士的印记,直到她的风格、句子的剪裁、节奏,直到那无刻不在、不让读者懈怠的声音。她的全部作品都回响着警醒和热切、不安和战斗的信息。或许是时代使然,那是个强权对垒、被称为“奇怪战争”的时代。在那个时期,萨特和她,团结一致又充满批判精神,充满批判精神又团结一致(即使,后幻灭湮没了一切),一直都站在共产主义和革命的阵营里,他们义无反顾地摈弃“资产阶级”、殖民主义、现有秩序、美式“帝国主义”和一个存在着任何形式的不公和压迫的世界界……正因为这样,在阅读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作品、不仅是她的回忆录的时候,我们所产生的印象是她的作品触及了所有领域(知识分子、政治、文学、友谊、爱情),置身在一个多极世界面前,仿佛在儒勒·凡尔纳小说中的伏打电池前,只要人们把电池的两极相碰就会进溅出耀眼的电光,可以照亮幽深的海洋,也可以让人受伤甚至丧命。我们处在战争年代。显然,在战争年代,我们没有时间去细致人微,流连于细节或许会让我们付出惨重代价。对手很快就成了敌人,敌人很快就被化为乌有;至于朋友,即使他们是“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也从来不能闲着。“必须和您一样思考,”博斯特说,“而且尤其是得和您同时思考。”
战争是否是以和平为其隐秘目的?我们可以就此展开辩论:总之,不到苦难尽头不会有和平。但苦难永远没有尽头;死亡为一切努力画上句号,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终结。我们从来都不能真正结束任何东西:既不能结束历史的斗争,也不能结束(妇女、民族)解放的战斗,也不能结束自我的挣扎;做你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任务,而且显然是无休无止的。如果危急的形势迫使她不让任何人安宁,她本人也一样从未得到过安宁,有的只是暂时的平静;在战后巴黎的几次饮酒“狂欢”或是被萨特称为“querencias”的小憩:要注意querencia意味着一切但绝非一处休闲度假地,在斗牛的术语中,它是指公牛感到自在放松的所在。在重新投入战斗之前一一或是在受死之前……的休憩就是那些时间停滞不动的片刻一一感性世界突然显现,在一个平静的海湾之上,一座高山之巅,在身体劳累之后体会那一刻纯粹的快乐——或者是在一场重病痊愈之后。而和平从来都不是一次休憩——在两场战斗间隙,我们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来养精蓄锐,为下一次战斗作好准备,为自己投入下一次战斗作好准备。
她的所有作品都带着这一伟大的战斗印记:征服偶然去赢得必然;把全部生命投入到写作中去实现它的存在。但回忆录在其中势必占据了一个既中心又错落的位置:错落是因为回忆录是作者居高临下对其整个人生和作品的俯视;中心是因为西蒙娜·德·波伏瓦继《青春手记》,之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活动中:把经历过的生活变成沉思过的生活。她在不到五十岁的时候开始“攻克”(这是她本人用的词)回忆录,但这却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写作计划,动机很多、很复杂。“更新快感”,就如卢梭所说,在回忆快乐往昔中度日,在遗忘中挽救曾经的幸福时光,开始总结人生,检验它是否很好地恪守了年轻时代许下的对盛年的承诺。在回忆录中,就和在年轻时代的手记中一样,海狸已经像水手一样,每天早上都要去确认自己没有偏离航向。她写自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剖析自己,两者相辅相成:了解自己才能剖析自己,同样,剖析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而这是一份漫长的工作——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场战争。抗拒逝去的时代、背信弃义、烦恼琐碎、情感生活所经历的“挫折”、爱情错综复杂的境域的战争,在爱情中如果不能自持,就有可能陷于情欲而不能自拔,有时还会跌得鼻青脸肿。这就是回忆录所要讲述的,因为只有回忆录可以不仅充分展现我们本来的样子,而且还可以是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在描绘
她的自画像和这场漫长的成为自己的斗争历程中,她清晰地展示了她是如何把自己被“扔”到世上的偶然存在转变为一份事业、一种必然。
不止这些。从人之初开始回顾她整个的一生,当她在一间“刷着白色油漆的房间”朝世界睁开眼睛,仔细回顾她的青少年时代和让她得以摆脱威胁她的“沉沦的命运”的战斗,随后是那些她得以实现自我岁月的种种故事,西蒙娜·德·波伏瓦摆脱了那个隐匿在她心头久久不能摆脱的困扰:看到陌生的手伸过来在她的生活和作品中乱翻乱搜。因为所有的传记作家都是敌人,一个偷窥者,一个叛徒;所有的传记都是一个被篡改、被编造的谎言。传记作家对传主到底了解多少?对她“独一无二”的人生又有多少认识?如何才能让人们去了解、去洞悉、去分享她的人生?“我宁可亲自在自己的过去中挖掘也不想让别人去做这件事。”她这样写道。正是为了完成这个夙愿她于1956年开始投身到这个谈论自己的“不谨慎的工作”中。在她身后已经发表了一堆重要的作品,其中有几部论著,如《第二性》(1949);多部小说,如《名士风流》(1954)……她的名声不容置疑,萨特和她已经成了某种里程碑式的人物,“激进,’的大知识分子。回忆录在一段相对短促的时间里写就,于1972年全部完成。《告别礼》(1981)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原本不应该问世的;“多余”的书,因为它讲述的是海狸原本不想经历的事——萨特之死。在这里,回忆录给了我们非常集中、整体的印象,一个没有丝毫犹豫、丝毫修改的宏大叙事。
在她的小说和哲学作品中,在一些短篇小说或论著中,尽管她有意全身心地投入,非常活跃,她所给出的她自己的形象一直都掌握在读者手中,取决于读者,取决于他的分析。是读者通过他的个人阅读,以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诠释构建了她的形象:没有任何一个作者可以主宰其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尽管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多么严谨,方向是多么明确。海狸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这一点。重新修正对她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在她的作品中,她展露自我;在回忆录中,她修正自我。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方式有些相仿,他在自己去世前指挥演奏了自己的全部作品,为了避免所有音乐诠释上的
失真和误,或者像皮埃尔-让·茹弗一样,为了消除可能的修正和改动,他在垂暮之年重新撰写了自己的所有手稿,同样,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回忆录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一个义无反顾的结果。在这个顺序井然、结构合理、布局精巧的整体中,她可以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清晰、明确、收放自如地呈现自己的一生,她的作品、遇见的人和事、友谊、爱情、她的介入、她和萨特的死生契阔。回忆录是一个经过酝酿、思考、引导的建构,海狸讲述她对“原计划”的执行情况:“要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种典范性的经验,可以反映外在的全部世界。”回忆录是一场战争,因此,海狸在其中倾注了充沛的精力。
一个无所不在的“我”讲述了几乎贯穿整个世纪的人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种种事件,从二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里面有激进的知识分子曾经经历过的激动和失落,一段他们曾经积极参与过的历史,有时候他们既是见证人又是演员本身。还有她在各个时期的阅读、旅行、友谊、爱情,两位伟大的知识分子、两位那个时代伟大的作家:她和让-保尔·萨特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性质、质量、意义和持续时间。
……
1939年。“奇怪战争”初期。西蒙娜.德。波伏瓦给当时应征人伍的雅克一洛朗。博斯特寄了一张小照,在照片的背后她写道:“战斗的海狸”。这和她在照片上凶巴巴的样子非常契合:没有一丝笑容,下巴紧收,一条紧绷的发带下露出高高的额头。尤其是它已经预告了日后“海狸”的显现,虽然当时她才三十出头。我们在这张照片上看到了她日后所有的斗争,在作品中就像在生活中一样,《第二性》和女性的反抗,对各种激进的女权运动的支持,从中国到古巴,旗帜鲜明地反对阿尔及利亚战争,伟大的随笔《老年》,恢宏的《回忆录》、……但我们也知道这其中还有更多蕴涵:它是生命、爱情、幸福、作品,它是西蒙娜.德.波伏瓦作为“战斗的海狸”的介入姿态,直面挑战。
她所做的一切、她所经历的一切,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对抗时代、对抗偶然、对抗自我。为了让她那独一无二的一生完全呈现,我必须把它从觊觎它、要对它盖棺论定的虚无中抢夺出来,应该热情洋溢地去生活,带着渴望、带着贪婪。活得有滋有味的女人,品味多样,充满责任感的女人,这就是西蒙娜·德·波伏瓦给我们的印象;但她的渴求同时也是一项使命。幸福本身,就像其他一切东西,没有斗争就不可能得到也不可能持续;它既是一个恩赐、一份惊喜,也是一种责任:而不幸就是存心让自己不幸福,或者说至少同意让自己不幸福。如果说有人“擅长”让自己幸福,就像她那样,但不去抗争,幸福便不可得——幸福需要构建。她很早就对此确信无疑,以至于1929年当她重读自己写于1927年的手记时。她严格地做了自我修正。她曾经写道:(5月9日)“人不得不崇尚幸福,因为幸福可以阻止他想到死亡;但幸福永远都不会是一种消遣。”在这句话的对面,我们可以读到:“1929年5月——不,用我所有的力量,不。只有生命是真实的,因为死亡不会思考。”的任务,我们无法逃避的,就是活着,成为我们自己。活着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激情,而是一种责任,一份工作,一场考验,一部作品。或者说,就是强有力地命中要害,从团块中脱离出来,去塑造。在岁月的岩石上“雕刻”人生,还有爱情,书籍,生命——词语。用一种不松软、不轻柔的材料。
西蒙娜·德·波伏瓦全部的作品,包括小说,都带着斗士的印记,直到她的风格、句子的剪裁、节奏,直到那无刻不在、不让读者懈怠的声音。她的全部作品都回响着警醒和热切、不安和战斗的信息。或许是时代使然,那是个强权对垒、被称为“奇怪战争”的时代。在那个时期,萨特和她,团结一致又充满批判精神,充满批判精神又团结一致(即使,后幻灭湮没了一切),一直都站在共产主义和革命的阵营里,他们义无反顾地摈弃“资产阶级”、殖民主义、现有秩序、美式“帝国主义”和一个存在着任何形式的不公和压迫的世界界……正因为这样,在阅读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作品、不仅是她的回忆录的时候,我们所产生的印象是她的作品触及了所有领域(知识分子、政治、文学、友谊、爱情),置身在一个多极世界面前,仿佛在儒勒·凡尔纳小说中的伏打电池前,只要人们把电池的两极相碰就会进溅出耀眼的电光,可以照亮幽深的海洋,也可以让人受伤甚至丧命。我们处在战争年代。显然,在战争年代,我们没有时间去细致人微,流连于细节或许会让我们付出惨重代价。对手很快就成了敌人,敌人很快就被化为乌有;至于朋友,即使他们是“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也从来不能闲着。“必须和您一样思考,”博斯特说,“而且尤其是得和您同时思考。”
战争是否是以和平为其隐秘目的?我们可以就此展开辩论:总之,不到苦难尽头不会有和平。但苦难永远没有尽头;死亡为一切努力画上句号,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终结。我们从来都不能真正结束任何东西:既不能结束历史的斗争,也不能结束(妇女、民族)解放的战斗,也不能结束自我的挣扎;做你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任务,而且显然是无休无止的。如果危急的形势迫使她不让任何人安宁,她本人也一样从未得到过安宁,有的只是暂时的平静;在战后巴黎的几次饮酒“狂欢”或是被萨特称为“querencias”的小憩:要注意querencia意味着一切但绝非一处休闲度假地,在斗牛的术语中,它是指公牛感到自在放松的所在。在重新投入战斗之前一一或是在受死之前……的休憩就是那些时间停滞不动的片刻一一感性世界突然显现,在一个平静的海湾之上,一座高山之巅,在身体劳累之后体会那一刻纯粹的快乐——或者是在一场重病痊愈之后。而和平从来都不是一次休憩——在两场战斗间隙,我们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来养精蓄锐,为下一次战斗作好准备,为自己投入下一次战斗作好准备。
她的所有作品都带着这一伟大的战斗印记:征服偶然去赢得必然;把全部生命投入到写作中去实现它的存在。但回忆录在其中势必占据了一个既中心又错落的位置:错落是因为回忆录是作者居高临下对其整个人生和作品的俯视;中心是因为西蒙娜·德·波伏瓦继《青春手记》,之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活动中:把经历过的生活变成沉思过的生活。她在不到五十岁的时候开始“攻克”(这是她本人用的词)回忆录,但这却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写作计划,动机很多、很复杂。“更新快感”,就如卢梭所说,在回忆快乐往昔中度日,在遗忘中挽救曾经的幸福时光,开始总结人生,检验它是否很好地恪守了年轻时代许下的对盛年的承诺。在回忆录中,就和在年轻时代的手记中一样,海狸已经像水手一样,每天早上都要去确认自己没有偏离航向。她写自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剖析自己,两者相辅相成:了解自己才能剖析自己,同样,剖析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而这是一份漫长的工作——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场战争。抗拒逝去的时代、背信弃义、烦恼琐碎、情感生活所经历的“挫折”、爱情错综复杂的境域的战争,在爱情中如果不能自持,就有可能陷于情欲而不能自拔,有时还会跌得鼻青脸肿。这就是回忆录所要讲述的,因为只有回忆录可以不仅充分展现我们本来的样子,而且还可以是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在描绘
她的自画像和这场漫长的成为自己的斗争历程中,她清晰地展示了她是如何把自己被“扔”到世上的偶然存在转变为一份事业、一种必然。
不止这些。从人之初开始回顾她整个的一生,当她在一间“刷着白色油漆的房间”朝世界睁开眼睛,仔细回顾她的青少年时代和让她得以摆脱威胁她的“沉沦的命运”的战斗,随后是那些她得以实现自我岁月的种种故事,西蒙娜·德·波伏瓦摆脱了那个隐匿在她心头久久不能摆脱的困扰:看到陌生的手伸过来在她的生活和作品中乱翻乱搜。因为所有的传记作家都是敌人,一个偷窥者,一个叛徒;所有的传记都是一个被篡改、被编造的谎言。传记作家对传主到底了解多少?对她“独一无二”的人生又有多少认识?如何才能让人们去了解、去洞悉、去分享她的人生?“我宁可亲自在自己的过去中挖掘也不想让别人去做这件事。”她这样写道。正是为了完成这个夙愿她于1956年开始投身到这个谈论自己的“不谨慎的工作”中。在她身后已经发表了一堆重要的作品,其中有几部论著,如《第二性》(1949);多部小说,如《名士风流》(1954)……她的名声不容置疑,萨特和她已经成了某种里程碑式的人物,“激进,’的大知识分子。回忆录在一段相对短促的时间里写就,于1972年全部完成。《告别礼》(1981)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原本不应该问世的;“多余”的书,因为它讲述的是海狸原本不想经历的事——萨特之死。在这里,回忆录给了我们非常集中、整体的印象,一个没有丝毫犹豫、丝毫修改的宏大叙事。
在她的小说和哲学作品中,在一些短篇小说或论著中,尽管她有意全身心地投入,非常活跃,她所给出的她自己的形象一直都掌握在读者手中,取决于读者,取决于他的分析。是读者通过他的个人阅读,以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诠释构建了她的形象:没有任何一个作者可以主宰其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尽管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多么严谨,方向是多么明确。海狸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这一点。重新修正对她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在她的作品中,她展露自我;在回忆录中,她修正自我。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方式有些相仿,他在自己去世前指挥演奏了自己的全部作品,为了避免所有音乐诠释上的
失真和误,或者像皮埃尔-让·茹弗一样,为了消除可能的修正和改动,他在垂暮之年重新撰写了自己的所有手稿,同样,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回忆录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一个义无反顾的结果。在这个顺序井然、结构合理、布局精巧的整体中,她可以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清晰、明确、收放自如地呈现自己的一生,她的作品、遇见的人和事、友谊、爱情、她的介入、她和萨特的死生契阔。回忆录是一个经过酝酿、思考、引导的建构,海狸讲述她对“原计划”的执行情况:“要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种典范性的经验,可以反映外在的全部世界。”回忆录是一场战争,因此,海狸在其中倾注了充沛的精力。
一个无所不在的“我”讲述了几乎贯穿整个世纪的人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种种事件,从二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里面有激进的知识分子曾经经历过的激动和失落,一段他们曾经积极参与过的历史,有时候他们既是见证人又是演员本身。还有她在各个时期的阅读、旅行、友谊、爱情,两位伟大的知识分子、两位那个时代伟大的作家:她和让-保尔·萨特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性质、质量、意义和持续时间。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