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32541
. 本书解决了红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论证严谨,令人信服。
2. 作者通过解读符码(即“奇文”),破解了《红楼梦》思想的核心。
3. 作者以“史笔”评《红楼梦》,给它以全新的定位。
4. 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读者可以从其发微联类中感觉到迂回婉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趣。
本书从“奇文”、“史笔”两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当中隐藏的深层次含义。作者认为“奇文”是把“真事”“真味”巧妙地“隐”在文字里面,诸如:补天弃石的幻化历世,“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虎兔相逢大梦归”,凤意象,暖香坞春灯谜……都是具有深刻内涵的意象,而作者所做的是挖掘出其中令人惊异的奥义,从其绝妙的艺术编码中破译出意想不到的隐赜,将书中重大的思想意义和独特艺术价值展示出来。“史笔”是指《红楼梦》绝不是历史,不是“自叙传”,但也不排除有自传成分。不管是写实还是虚构,因它与史“参行”而来,势必多少传承写史的史笔性质。作者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本着贬恶褒善的基本精神,从真假、善恶、美丑等方面进行评判,展现他独特的褒贬、爱憎、美刺和劝惩。
目 录
章 书名《石头记》《红楼梦》 / 1
节 《石头记》:全息集合 / 1
第二节 石头的奇缘 / 7
第三节 弃石未补天 / 13
第四节 书名《红楼梦》 / 27
第二章 谶语朕兆,隐喻身世 / 31
节 谶语:隐喻结局的艺术符号 / 31
第二节 多种形式的谶语 / 49
第三节 预兆 :“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 / 72
第四节 谐音寓意的人名符号 / 75
第三章 假象见义,取譬托讽 / 79
节 取譬动物 / 79
第二节 取譬植物矿物意象 / 95
第三节 取譬鬼判,雨村断案 / 102
第四章 假象代言,微词讥砭 / 105
节 鹡鸰香念珠—刺雍正 / 107
第二节 零棱香—蕙香—蕙草 / 110
第三节 省亲眷无言相对泣 / 114
第四节 刘姥姥泻肚—亵渎皇恩 / 115
第五节 牵三挂四鸳鸯骂嫂 / 115
第六节 芳官薙发—寄托甲申之痛 / 116
第七节 绛石戒指—刺王夫人、宝钗 / 122
第八节 贾雨村趋热 / 125
第九节 娈童趋热 / 127
第五章 / 以史证谜,严于斧钺——暖香坞春灯谜 / 130
节 观音未有世家传—虽善无征 / 131
第二节 一池青草草何名—蒲芦也 / 146
第三节 水向石边流出冷—山涛 / 150
第四节 萤—草 / 151
第六章 破解“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158
节 “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多家解说 / 158
第二节 整体考察王熙凤的册子画及判词 / 164
第三节 孔子是“从政”之凤,即“一从” / 166
第四节 曹家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168
第七章 以中国花文化确认“绛洞花主” / 179
节 “花王”与“花主”之争 / 179
第二节 “花王”专属牡丹,牡丹独配宝钗 / 181
第三节 《红楼梦》承袭的中国花文化固有精神 / 182
第四节 宝玉是护花主人 / 188
第五节 鲁迅的强音 / 194
第八章 贾宝玉的“痴”文化人格 / 198
第九章 假语医言,婚事隐去 / 216
节 冷香丸与宝钗性格 / 216
第二节 假语医言,婚事隐去—黛、钗的婚事 / 227
第三节 药方表婚方的前鉴 / 239
第十章 生殖崇拜、血亲文化 / 247
节 卍儿与茗烟体现的生殖崇拜 / 247
第二节 烘托巧姐儿与板儿的生殖意象群 / 261
第三节 血亲文化 / 264
第十一章 人物互补与作者分身 / 270
节 自然科学的互补原理 / 270
第二节 文学人物互补 / 271
第三节 分 身 / 278
第四节 《红楼梦》创立的人物互补与作者分身的典则 / 284
第十二章 全形人物与补形人物 / 294
节 林黛玉的补形人物 / 294
第二节 宝玉的补形人物 / 304
第三节 宝钗的补形人物 / 315
第四节 史湘云的补形人物 / 316
第五节 王熙凤的补形人物 / 318
第六节 贾珍的补形人物 / 318
第七节 王夫人的补形人物 / 319
第十三章 原型意象、意象化人物 / 320
节 原型与意象 / 320
第二节 三生石意象—宝玉、黛玉木石之恋 / 322
第三节 灯意象—灯姑娘儿 / 323
第四节 蕉鹿意象—蕉下客—探春 / 329
第五节 宝钗意象—薛宝钗 / 343
第六节 芙蓉花神意象、海棠之兆意象—晴雯 / 350
第七节 桂花意象—花袭人 / 351
第八节 别鹤意象—史湘云、卫若兰 / 354
第十四章 借象、映象 / 358
节 金钏儿以及秦氏的映象群 / 359
第二节 黛玉的映象群 / 360
第三节 贾宝玉的映象群 / 365
第四节 史湘云与卫若兰的映象群 / 370
第五节 薛宝钗的映象群 / 377
第十五章 实境与借境 / 380
节 叙事文学的艺术境界 / 380
第二节 心摹前构为借境 / 384
第三节 暗借前构造新境 / 387
第四节 借境叠加 / 392
第五节 《祝福》以《红楼梦》为借境 / 398
第十六章 《红楼梦》与苏东坡的文化因缘 / 405
节 曹雪芹的苏东坡情结—东坡、雪芹的深意 / 405
第二节 东坡与雪芹的石头情结—补天弃石传奇 / 409
第三节 从东坡的意象到雪芹的人物形象 / 412
第四节 宁死于酒肉,不死于谏战 / 417
第五节 宝玉高议晴雯撕扇 / 422
第十七章 时空结构—兴衰历程 / 425
节 月亮:圆缺、盈亏—盛衰 / 425
第二节 凸碧堂—凹晶馆 / 435
第三节 铁槛寺—馒头庵 / 439
第四节 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稻香村 / 443
第五节 戏目系统 / 447
第十八章 《周易》变迁观与贾府盛衰史 / 456
节 阴阳对立观 / 458
第二节 变动转化观 / 460
第三节 天人揆一观 / 463
第十九章 曹雪芹的反理学思想 / 466
节 “秉气”说与“理气”说的对立 / 467
第二节 道器变化论与神学目的论的对立 / 468
第三节 “人欲”与“天理”的对立 / 470
第四节 “情”和“性”的对立 / 472
第五节 “利”和“义”的对立 / 474
附录一 师友红缘 / 476
附录二 纪念吴恩裕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 511
后 记 / 517
序
吴相洲
林先生大著《奇文史笔红楼梦》完稿,嘱我联系出版社并作序,我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林先生四十多年红学研究总结性成果即将问世,商务印书馆慧眼识珠决定出版,我有幸作为出版见证人,从心眼里为林先生高兴。惧的是我虽然读过两遍《红楼梦》,但没有写过红学论文,外行人作序,誉之不能添彩,贬之不能减色,更何况是学生给老师作序,难免附赘之讥、续貂之嫌。林先生说:“你虽然不研究《红楼梦》,但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广角’谈谈也很好。”林先生意思是:该书是把《红楼梦》放在中国文学言说传统中进行解读的,作为古代文学研究中人,可以从古代文学言说角度谈谈看法。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中当之无愧的经典,研究成果汗牛充栋。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近百年来,学人们虽然做了各种解读,但仍有不够到位之处。索隐派考索清朝政治史本事与人物影射,考证派着眼于曹家本事与曹雪芹自叙传,小说批评派则研究小说文本之文学性。有谓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之说。林先生研究属文本文学研究,但与他人又很不一样。以往研究《红楼梦》文本,多从人物、主题、主线、爱情、思想、艺术、语言、继承等方面着眼进行分析,林先生则从奇文、史笔、文化、意象、映象、小说新理论、批评方法角度入手对小说进行总体把握,目标不在于揭示《红楼梦》一些特点,而在于揭示《红楼梦》总体内容和言说方式。
书以《奇文史笔红楼梦》命名。所谓“史笔”,是指作者的爱憎褒贬笔法;所谓“奇文”,是指小说的特殊艺术。国人看重历史经验,历史书写传统悠久。传统之一就是善善恶恶、是是非非,书写中寓有微言大义。“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历史对坏人有震慑作用。古代文史之间没有严格界限,文学创作也追求扬善抑恶,有所谓“发挥兴寄”“文以明道”“穷愁著书”等主张。杜诗有“诗史”之誉,因为杜诗不仅记录历史,而且评价历史。“诗史”是唐后诗评家评价诗人成就的用语。林先生以“史笔”评《红楼梦》,给了《红楼梦》以新的定位。曹雪芹是小说家,但他和杜甫一样,是个文士,所不同者,杜甫以诗存史,他以小说存史。他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写出一个时代的社会史。因文字狱盛行,“将真事隐去”,以“荒唐言”寄托“微言大义”。《红楼梦》既是小说,也是历史。这较之前人把《红楼梦》当作小说解读,要准确得多,深刻得多。
以往也有学人看到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但多表述为小说反映了历史,很少从中国历史和文学书写传统出发,揭示曹雪芹如何自觉地以小说书写历史。如刘梦溪说:“生活遽变”“成为他创作《红楼梦》的真正动因”。“如果没有康熙和雍正政权交替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由此引起的曹雪芹家族的巨大变化,《红楼梦》这部作品是不可能产生的。” a 说得极恰,那么,作者在《红楼梦》里有没有反映呢?林先生给出明确答案:那就是“暖香坞春灯谜”和“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寓意。如将“暖香坞春灯谜”条谜语“观音未有世家传—虽善无征”释为善心、善行、善政并未在贾府流传,也未在当朝中实现。贾府之王夫人、当朝之雍正帝,都有行善之名,无行善之实。“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说曹家几代“从龙”“从政”,先遇康熙政令宽仁而荣华,后逢雍正政令严苛而倾覆,冤屈只能恸哭祖庙。这样一来,曹雪芹创作动机就十分清楚了。
书中“微言”虽然隐晦,但褒贬之义十分鲜明。俞平伯说《红楼梦》“怨而不怒”,胡适说《红楼梦》“平淡无奇”,都未看到作者真意。李希凡、蓝翎、周扬等人肯定了曹雪芹的批判精神,虽是在套用批判现实主义理论,却更接近曹雪芹真意。近些年来,俞平伯“怨而不怒”、无所褒贬之说又被拾起。有人指出,“虽善无征”不应指王夫人,因为曹家人都是善的,所以贾家人也是善的。林先生上述揭示,大可终结这种论争。林先生指出,曹雪芹对笔下人物皆明辨其善恶、是非、美丑,并不因微词曲笔而影响褒贬程度,贬之严于斧钺,褒之荣于华衮。尤其是对王夫人与袭人罪恶的鞭挞,对雍正及皇朝的怨刺,对宝玉、晴雯等人的赞美,态度非常鲜明。
因刻意隐去“真事”,作者在“微言”上做足了文章,设置了一系列符码。这种言说方式构成了小说的根本特色,即所谓“奇文”。林先生破解了这些符码,使人们可以透过“满纸荒唐言”,清楚地看到作者真意。黑格尔说:“熟知不是真知。”林先生于他人熟视无睹处求深意,在平淡无奇处看峥嵘。“假语村言”,如何去“假”?“满纸荒唐言”,到底说了什么?林先生通过破译符码,找到了《红楼梦》言说结构。诸如:“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凤意象、“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卍儿与茗烟、暖香坞春灯谜、“鹡鸰香念珠”、贾宝玉陈述的药方、冷香丸、铁槛寺与馒头庵、蕉鹿意象、“绛洞花主”等等,“探赜索隐,致远钩深”,找到了藏在书中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奥义隐赜。
文学是美的言说。言说需要借助语言,语言使用既久,便会形成话语。使用话语进行言说,会把人带入特定语境。林先生称这些话语为“意象”。而发现这些意象所含之“意”,需要熟悉意象形成过程,需要熟悉中国文化,熟悉中国文学言说传统。周汝昌说《红楼梦》是文化小说,强调从中国文化中去解读。林先生说《红楼梦》是意象小说,从中国文学言说传统中去解读,将《红楼梦》是文化小说的说法落到了实处。
《红楼梦》一个重大艺术特色是使用了遍布全书(前八十回)的意象和意象化人物。意象是文化实体因子,是有生命的话语。所举鹡鸰、饮冰、宝钗、水荇、别鹤等都是意象。凤凰是意象,治世则现,末世则去。周文王出世,凤鸣岐山;孔子是末世之凤;曹寅是康熙的凤,故曰“王熙凤”;凤姐是末世之凤。灯是意象,具照察纤微功能,将灯附体于多姑娘,遂成意象化人物灯姑娘,对宝玉、晴雯起到辩诬昭雪作用。类似意象化人物有许多,如紫鹃、雪雁、卍儿、茗烟、哈巴儿、“谍子”、黄莺儿、葫芦僧、冷子兴等等。以文化史上人物映照附丽人物形象,则成为映象,如“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比干、西子便是黛玉映象。多于一个,即成映象群。薛宝钗映象群有乐羊子妻、孟光、杨妃、沈诸梁、侯蒙等。
考察这些意象必须回到中国文学言说传统当中。譬如“鹡鸰香念珠”,查《诗经·常棣》篇,朱熹说“此诗盖周公既诛管、蔡而作”,就知道是在讥刺雍正诛(变方)禩禟事。譬如“水向石边流出冷”,查《晋书•山涛传》,便知将发生高平陵之变,继之以马代曹、以晋易魏,以此暗示康雍易代、雍正“马蹄”踏垮曹家。如宝钗生来有热毒,服食“冷香丸”,典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说沈诸梁接受国君任命,出使办外事,他诚惶诚恐,朝乾夕惕,内心焦灼,就想饮冰来解内热。“宝钗”古来有特定含义:夫妻分离、泥古守旧、衰败见证。宝玉指出杜甫“‘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属于“蘅芜之体”,以象征薛宝钗。“水荇牵风翠带长”,王嗣奭说:“小人附会而夤缘也。”那长长翠带似的水荇叶子,令人联想裙带互相牵引关系。薛家与贾、王二家都有裙带关系,宝钗之母颇善于利用这层关系以成就金玉姻缘。可见不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言说传统,难以真正读懂《红楼梦》。
新方法是林先生发掘书中奥义的利器。书中在使用传统方法基础上,适当吸收了符号学、原型批评、结构主义、表现主义、循环阐释、系统论、互补原理、模型方法等。对这些方法,他既有借鉴,也有融通,更有创造。就拿“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来说,上句隐“曹”字,下句隐“霑”字,合起来是曹雪芹姓名“曹霑”。林黛玉占了作者的姓,薛宝钗占了作者的名,由此引出作者分身与钗黛互补的文艺理论。他以拜伦、歌德为例,以中外表现主义作家作品为例,魏子安《花月痕》效法了《红楼梦》为例,对这一理论做了阐述。指出,林是穷者,薛是达者。“曹”字是有玉带(日)之“林”;“林”字是失玉带(日)之“曹”;林—曹—林,是曹姓兴盛衰败的轨迹。“霑”字乃“霑被恩仁”颂圣之义,不合己意,故弃之,另取“东坡雪芹”之“雪芹”,寓浴火重生之义。“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又恰可证明曹霑为《红楼梦》作者。当年林先生这篇文章发表后,曾引起学界高度关注,有多篇文章讨论这一问题。
该著是林先生四十年潜心研究写成,不是匆忙立项、匆忙结项的课题成果,是仔细阅读、沉静思考、小心论证的成果。语言表达经过反复推敲,准确而省净。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成果,在当今学术界已不多见。大书虽为学术著作,但有很强的可读性,读者可以从其发微联类中感觉到迂回婉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趣。
记得三十二年前,也是在四月下旬,我到内蒙古大学参加研究生复试,有幸认识林先生。林先生是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四十八岁,四年前就当上了副教授。在当时这样的年龄能当上副教授并不多见。林先生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在红学研究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听说此前中国社科院曾调他到京工作,内蒙古大学未予放行。我跟林先生上过古代文论课。林先生对我很关心,要求也很严格。记得刚入学时填写《研究生培养计划表》,找林先生签字,我上大学时为了记笔记曾照黄若舟《怎样快写钢笔字》写连笔字,填表时也用了该体。林先生一看,厉声说:“字是写给别人看的,你这样哪行?”我从此留心练字,写字大有改观。毕业时林先生说:“即使你这三年没做出什么成绩,能把字写成今天这样,也是一大成绩了。”他见我性情急躁,就给我讲“金刚努目,菩萨低眉”的道理;见我不知变通,就给我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他还曾对我说:“做学问要占领制高点,占领制高点,就会一览众山小,《红楼梦》是个制高点,鲁迅是个制高点。”毕业五年后,我报考北大陈贻焮先生博士研究生,林先生还鼎力推荐。毕业后我常回内蒙古大学,每次都看他,都有说不完的话。他对我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由衷感到高兴。他退休多年,对学问却一直孜孜以求。如今这部经过四十年打磨出来的红学专著即将出版,我当然为林先生感到高兴。衷心祝贺林先生大著出版!衷心祝贺林先生笔锋长健!
弟子:吴相洲
二○一六年四月三十日
第八章 贾宝玉的“痴”文化人格
周策纵先生1980年为周汝昌《曹雪芹小传》所作序已注意到“痴”的范畴,周汝昌先生1998年的《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中专设一章讲“痴”。这是个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痴本为生理概念,如《论衡》所言“痴狂之疾”“痴愚之人”,痴又是文化心理概念,在智力、气质、性格、心理、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显现。它的中华人文精神蕴含,有着经久传承下来的丰厚积淀,形成一种“痴”文化人格。“痴”不孤单,还有呆、傻、疯、颠、狂、癖、迂、愚等为其族群,常有各式组合。佛家持“三戒”,“戒贪,戒嗔,戒痴”;为何要戒痴?因为“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谁迷惑、颠倒、邪行于佛家事理之法,谁就中了痴毒。谁迷恋、沉溺、执着于“事理之法”以外的领域,就是痴人。凡是多少离经叛道、抗世违俗者,乖僻邪谬、迂阔怪诡、偏僻乖张,类宝玉者,皆为痴人。魏晋名士往往以痴、黠手段做掩护以求在魏晋易代夹缝中生存。许褚是单纯的“虎痴”,阮籍尤好庄老,“当其得意,时人多谓之痴”,于庄老是真痴,于世道则是装痴;痴而装,即痴黠。“号曰蛮夷,外痴内黠。”桓温说顾虎头“痴黠各半”,他的痴中有智黠。嵇康也有痴黠。山涛举以自代,他回以《与山巨源绝交书》,实为绝交司马氏。他料定司马氏要害他,为不连累山涛,故意来个切割,划清界限,保住山涛以便托孤,“临诛,谓子(嵇)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山涛果然不负所托。
古代品评诠选人才的标准有“九品论人,七略裁士”,孝廉、明经、贤良方正等,体现了官方和儒家的价值观、审美观;痴文化人格体现的是非官方的一种价值观、审美观。魏晋名士以降,唐代韩孟诗派的孟郊、刘叉、卢仝、姚合等,多以狂、颠、痴、戆、憨、癖等词语自画其狂放怪异、与时不合的精神状态。如孟郊《乱离》诗:“积怨成疾疹,积恨成狂痴。”《寒溪》:“痴坐直视听,戆行失踪蹊。”卢仝《月蚀诗》:“痴牛与女,不肯勤农桑。”《示添丁》:“父怜母惜掴不得,却生痴笑令人嗟。”《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客答石》:“遍索天地间,彼此痴癖。”《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客谢井》:“井公莫怪惊,说我成憨痴。”《自咏三首》:“物外无知己,人间一癖王。”刘叉《答孟东野》:“万事付杯酒,从人笑狂痴。”《自问》:“自问彭城子,何人授汝颠?”姚合的诗也多以“恣狂疏”“狂僻性”“疏狂”“颠狂”描画自己。宋黄庭坚评价晏几道:“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爱(晏)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评价)。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赀千百万,家人饥寒,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之而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乃共以为然。”黄庭坚对晏几道的“四痴”予以赞美,晏周围的人初不理解,经黄庭坚解释,都明白了。明袁中道“平生有山水癖,梦魂常在吴越间”,道出“三袁”共性。袁宏道赞癖云:“嵇康之锻也,武子之马也,陆羽之茶也,米颠之石也,倪云林之洁也,皆以癖而寄其磊傀俊逸之气者也。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若真有所癖,将沉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钱奴宦贾之事?”痴文化人格就这样自占地步,赢得了历史地位。自许“永托旷怀,痴且不讳”的蒲松龄塑造孙痴(子楚),是对痴文化人格的有意识建树。到曹雪芹及其贾宝玉,则陡然来个历史的跃进,非常深广地开拓和丰富了痴文化人格,达到新的。
一、曹雪芹的痴—痴出《红楼梦》
曹雪芹把魏晋名士的痴黠发挥到极致,他的书是“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叹惜“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以愚见,中华文化史上庞大的痴族群中,夺冠者当属雪芹。这要以痴出的成果来衡量。许褚痴出个虎将,嵇康痴出个锻铁,顾恺之痴丢了画作,杜预癖出了《左传集解》,米芾癫出个拜石,郑板桥画字痴至妻腹;牛顿痴得把手表当鸡蛋煮了,爱因斯坦痴得掉下梯子,爱迪生痴得趴在鸡窝里孵蛋,巴尔扎克痴出了《人间喜剧》。曹雪芹痴出了什么?《红楼梦》!作者若不痴,何由产生《红楼梦》?雪芹之有《红楼》,盖自痴生也。宝玉的“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他“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实为作者随人物的情感流动而流动;“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再大的天才,也须付出难以想象的苦功。雪芹创世般伟大成果,由三大元素运化而成:天地氤氲,阴阳交感。地者,时代社会现实;天者,中华文化母体。两大元素均须雪芹运化,此之谓人。“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也枯”,“辛苦才人用意搜,都来眼底复心头。新愁旧恨知多少,争不教人赋穷愁!”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仿佛都被雪芹的魔法吸进他的“红楼魔瓶”!这样体大、思精、用闳而虑周的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如太公曰:“知与众同者,非人师也。大知似狂,不痴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痴,不能成事。”蒲松龄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设计创造这样的工程,不入疯魔,不奋激情(司马迁语:“不困厄,恶能激乎?”),不沸热血,不沉湎酣溺,不豁出性命,“不能成事”;顶不住利诱,忍不住饥寒,受不了讥嘲,绝不会修成正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那种艰苦卓绝的精神毅力,不是几句轻巧的废寝忘食、冥思苦想、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所能了得的。
王蒙以作家之心度雪芹作家之心;以己之痴悟彼之痴,惺惺惜惺惺,同是一对痴人。唯痴者能解痴者,我很愿听王蒙解雪芹的“痴”:
痴的意思它就是执着,一个是艺术的执着,一个是爱情的执着。……你吭唧吭唧一辈子,就写一部《红楼梦》,你有什么意思?你连科级干部都没当上,是不是,你也没有铁饭碗,也没有退休金。写了《红楼梦》也没有加入作协,也没当理事。你有什么意义?这本身就是一种痴,所以艺术永远是痴人的选择。……所以我们容易责备一个人的痴的,一个是痴心于艺术,痴心于永恒,痴心于一种非功利的这样一种精神的升华。第二是痴心于情,用一种与天地同辉的、与日月同在的、与江河一块奔流的,这种情感来拥抱一个人,来爱一个人,来为这个人付出代价直至生命。你有过这么一次体验,痴过这么一次,我觉得挺棒。所以呢,都云作者痴,这里头既表达了曹雪芹作者对艺术的痴,也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痴。
曹雪芹听到这番话,定会发出“虎溪三笑”!
痴之义,有性格单纯、天然、本真、不择地而出的一面,也有做掩体、自卫的用处,这就近于黠。曹雪芹有深重的“新愁旧恨”,他要寄托于书中。在“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的康、雍、乾大兴文字狱恐怖期间,为躲文祸,不能不启智黠法门。诸如“作者之笔狡猾之甚”,“真真假假,恣意游戏于笔墨之中,可谓狡猾之甚”,“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烟云渺茫之中,无限丘壑在焉”,“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总之是开宗明义所云:真事隐于假语村言的办法。顾虎头是“痴黠各半”,曹雪芹尤甚;痴者会攻,黠者能防;必具两种策略方可成事。许褚是驰名的“虎痴”,他痴到脱下盔甲,赤膊上阵,裸衣战马超;他缺黠的一面,放弃了防,后果是臂上挨了两箭,“惭”败而归。鲁迅先生当时对那些只有激情而鲁莽从事的人,殊少谋略不讲战法的人,不知防护的人,很不赞成。有感而引许褚的教训说:活该,谁让他赤膊上阵呢!
依照“作者分身”理念,曹雪芹把先河远影中假借来的和自身多元富集的“痴”心理质素分赋给笔下人物,形成可观的情痴族群。其中核心的人物自然是贾宝玉,作者成功塑造了“痴”文化人格,并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旨归。他有常见多发的痴处:“发作起痴狂病来”“警其痴顽”“痴儿竟尚未悟”“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千古情人独我痴”“痴了半日”“牛心,呆痴不改”“叫他收了痴心邪话”“痴痴的”“痴倒”“痴病”“痴及局外”“痴看”“看痴了”“揆痴理”“情色若痴”“这篇痴话”“痴公子杜撰芙蓉诔”“痴痴呆呆的”。林黛玉:看了西厢“如醉如痴”“不觉心痛神痴”“痴懒”“侬今葬花人笑痴”“痴病”“痴情女”“痴颦”等。小红:“痴女儿”“妄想痴心”。龄官:“划蔷痴及局外”“痴丫头”“痴了”。尤三姐:“痴情待君”“妾以死报此痴情”。晴雯:“不料痴心傻意”,等等。还有群体的世人:“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正邪两赋人中有一批“情痴情种”;警幻仙子:“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幻境里的“痴男怨女”,“痴情司”,痴梦仙姑,等等。作者已经择个绝世情痴的贾宝玉做了《红楼梦》的主人公。作者给书中一批人物贴上痴的标签,打上痴的烙印,都是能指符号,都具深刻的所指含义,即“其中味”。换言之,痴是切身事物“感荡心灵”的反应,痴出有因,通过痴的窗口可以看到宝玉的文化人格和思想旨归。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