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54281
本书以“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对药经验为纲,蒐集上迄华佗、张仲景,下至近现代诸名医大家对药运用经验,集选古今医家临床应用对药达553对之多,按功效分为17类,每对药分列功用、解析、剂量介绍,组方简便、疗效确切,为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药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本书以中医临证对药为题,是一部集古今数十位名医大家临证制方遣药之经验著作。书中以“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对药经验为纲,蒐集上迄华佗、张仲景,下至近现代诸名医大家对药运用经验,集选古今医家临床应用对药达553对之多,类分十七,每对药分列功用、解析、剂量介绍之,“功用”言药物配伍之作用及临床主治应用,“解析”言各药之性味、归经、功效及应用并就配伍之源流、作用特点予以说明,“剂量”则以常规量为准。本书为中医临床工作者不可多得之参考书。
一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清热利咽透疹解表类
1 麻黄 桂枝
2 荆芥 防风
3 羌活 独活.
4 荆芥 羌活 独活
5 防风 白芷
6 麻黄 甘草
7 麻黄 杏仁 甘草
8 羌活 独活 桑叶
9 葱白 淡豆豉
10 麻黄 生石膏
11 荆芥 生石膏
12 桂枝 生牡蛎
13 羌活 菊花
14 白芷 黄芩
15 荆芥穗 白僵蚕
16 白芷 白僵蚕
17 蔓荆子 连翘
18 蝉衣 薄荷
19 桑叶 桑枝
20 桑叶 菊花
……………
二 止咳化痰下气平喘类
1 半夏 枇杷叶
2 炙白前 炙前胡
3 炙白前 炙百部
4 射干 麻黄
5 桑叶 桑白皮
6 桑白皮 橘皮
7 桑白皮 地骨皮
8 海浮石 旋覆花
9 半夏曲 旋覆花
10 陈胆星 旋覆花
11 天竺黄 半夏曲
12 橘红 橘络
13 炙紫菀 橘红
14 半夏 橘皮 .
15 杏仁 川贝母 …
16 肥知母 川贝母
17 瓜蒌子 瓜蒌皮
18 瓜蒌子 半夏
19 川贝母 瓜蒌
20 川贝母 厚朴
……………
三 芳香化浊醒脾开胃类
1 藿香 佩兰
2 藿香 滑石
3 藿香 白豆蔻
4 藿香 陈皮
5鲜佩兰 鲜菖蒲
6苏梗 藿梗
7炒苍术 炒白术
8砂仁 白蔻仁
9厚朴花 代代花
10玫瑰花 代代花
11乌梅 木瓜
12生内金 生麦芽(或生谷芽)
13生内金 紫丹参
14 苍术 黄柏
15 苍术 玄参
……………
四 益气健脾和胃止呕泻类
1 黄芪 党参
2 黄芪 怀山药
3 怀山药 白扁豆
4 茯苓 白术
5 白术 鸡内金
6 白术 枳实
7 白术 半夏
8 白术 桂枝 生姜
9 白术 莲子肉
10 白术 车前子
11 白术 陈皮
12 白术 黄芩
13 白术 黄连
14 黄芪 白术
15 黄芪 甘草
……………
五 清热解毒滋阴泻火类
1 黄芩 黄连
2 黄连 杏仁
3 黄连 细辛
4 黄连 肉桂
5 黄连 乌梅肉
6 黄连 秦皮
7 栀子 豆豉
8 银花 连翘
9 连翘 牛蒡子
10 板蓝根 玄参
11 甘草 蒲公英
12 紫花地丁 蒲公英
13 牡丹皮 紫草
14 连翘 菊花
15 连翘 薄荷
……………
六 利水除湿消肿类
1 滑石 甘草
2 滑石 海浮石
3 杏仁 薏苡仁
4 海浮石 海金沙
5 金钱草 海金沙
6 萆薢 益智仁
7 萆薢 杜仲
8 萆薢 石韦
9 滑石 车前子
10 车前子 车前草
11 车前草 旱莲草
12 赤茯苓 赤芍药
13 赤小豆 当归
14 泽泻 白术
15 黄芪(皮) 防己
……………
七 泻下润肠通便类
1 大黄 芒硝
2 大黄 荆芥穗
3 玄明粉 瓜蒌
4 大黄 肉桂
5 蚕砂 皂荚子
6 当归 肉苁蓉
7 火麻仁 郁李仁
8 火麻仁 苏子
9 肉苁蓉 沉香 火麻仁
10 皂角子 枳壳
……………
八 祛风除湿通络疗痹类
1 桑枝 桑寄生
2 海桐皮 秦艽
3 海桐皮 豨莶草
4 桑寄生 鸡血藤
5 海风藤 络石藤
6 木瓜 青黛
7 木瓜 乳香 没药
8 豨莶草 地龙
九 理气解郁除胀散满类
1 青皮 陈皮
2 枳壳 郁金
3 青橘叶 郁金
4 炒枳实 炒枳壳
5 枳实 川芎 甘草
6 桔梗 枳壳
7 香附子 苏梗
8 香附子 台乌药
9 香附子 栀子
10 香附子 川芎
……………
十 养血活血化瘀止痛止血消癥类
1 丹皮 丹参
2 丹参 葛根
3 丹参 茜草
4 丹参 生山楂
5 丹参 当归 川芎
6 丹皮 桂枝
7 丹皮 黄柏
8 三棱 莪术
9 乳香 没药
10 三七 白及
……………
十一 养心与重镇安神类
1 茯苓 茯神
2 茯神 麦冬
3 生枣仁 熟枣仁
4 酸枣仁 柏子仁
5 酸枣仁 栀子
6 酸枣仁 五味子
7 远志 石菖蒲
8 远志 麦冬
9 远志 川贝母 茯神
10 何首乌 刺蒺藜
……………
十二 平肝潜阳熄风定惊止痉类
1 刺蒺藜 白僵蚕
2 僵蚕 地龙
3 全蝎 钩藤
4 全蝎 蜈蚣
5 茺蔚子 天麻
6 茺蔚子 夏枯草
7 茺蔚子 石菖蒲
8 天麻 川芎
9 天麻 白术
10 天麻 钩藤
……………
十三 益气温阳强心通脉类 .
1 人参 附子
2 附子 干姜
3 沉香 附子
4 丹参 檀香
5 五灵脂 降香
6 石菖蒲 郁金
7 阿胶 仙鹤草
8 地锦草 仙鹤草
9 桂枝 甘草
10 桂枝 附子
……………
十四 补肝肾强筋骨填精明目类
1 杜仲 续断
2 续断 黄精
3 续断 桑寄生 菟丝子
4 续断 枸杞子
5 杜仲 橘核
6 杜仲 补骨脂 胡桃
7 补骨脂 茴香 肉桂
8 枸杞子 菊花
9 女贞子 旱莲草
10 女贞子 续断
……………
十五 和解表里平调寒热类
1 桂枝 白芍
2 柴胡 白芍
3 柴胡 黄芩
4 半夏 黄芩
5 知母 草果
6 桂枝 黄连
7 桂枝 黄芩
十六 软坚散结治肿瘤类
1 海藻 昆布
2 玄参 牡蛎
3 橘核 荔枝核
4 浙贝母 夏枯草
5 鸡内金 芒硝
6 瓦楞子 鱼脑石
7 海浮石 瓦楞子
8 生薏苡 乌梅
十七 收敛固脱止汗止泻涩精类
1 黄芪 防风
2 黄芪 白术 防风
3 黄芪 牡蛎
4 黄芪 浮小麦
5 黄芪 附子
6 麻黄根 浮小麦
7 白术 浮小麦
8 防风 浮小麦
9 防风 生黄芪 白芍
10 五味子 五倍子
……………
1. 麻黄 桂枝
〔功用〕二药配伍,善于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或伴有咳喘之表实证,以及风寒湿邪所致之痹痛证。
〔解析〕麻黄辛微苦温,辛开玄府,发汗力强,入肺经而兼平喘利水;桂枝辛甘温通,入心、脾、肾经,而善于解肌,助阳和营。二者合用,开腠理散寒邪其力,属相须为用。仲景《伤寒论》麻黄汤中麻、桂相伍,属君臣为用,加杏仁、甘草成方,后世医家从中悟得,但其麻黄用量慎之。
〔用量〕麻黄1~6g,桂枝3~10g。
2. 荆芥 防风
〔功用〕二药相伍,专于发散风寒,并可祛风胜湿。主治四时风寒湿邪感冒,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以及风疹、皮肤瘙痒、疮疡初期肿痛等。
〔解析〕荆、防二药皆辛甘温者,辛散风寒透邪外出。防风并能胜湿、疗痹痛、止泄泻,荆芥入肝经血分,并能止血,疗肠风下血、崩漏、衄血等。二者相配,属相须为用,《普济方》称荆芥汤,《沈氏尊生书》又称荆芥散,《摄生众妙方》则有荆防败毒散等。名医施今墨先生认为,若属外感表证,用麻桂(辛温发表重剂)嫌热、嫌猛,用银翘(散)嫌寒时,荆防(辛温发表轻剂)用之宜。
〔用量〕二者各6~10g。
3. 羌活 独活
〔功用〕二药相配,疏风散寒,除湿疗痹,通达上下。善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身、关节疼痛,以及风寒湿痹症,历节风痛等。
〔解析〕羌活辛苦温,入膀胱、肾经,能发汗解表,逐风寒,胜湿邪,尤善疗上半身疼痛者;独活辛苦温,亦入膀胱、肾经,功同羌活,但以疗下半身疼痛者为长,故清·黄宫琇《本草求真》言:“羌之气清,行气而发散营卫之邪;独之气浊,行血而温养营卫之气……羌行上焦而上理,则游风头痛风湿骨节疼痛可治;独行下焦而下理,则伏风头痛两足湿痹可治。”二者配用,属相须为用,首见唐·王焘《外台秘要》治历节风痛(二者与松节各等份,酒煮服),后元·李杲称之“羌独活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乃制羌活胜湿汤,以二药为君臣相伍,加川芎、蔓荆子、防风、藁本、甘草而成,治湿邪在表,头身疼痛不可转侧者。
〔用量〕羌活3~6g,独活6~10g。
4. 荆芥 羌活 独活
〔功用〕三药相配,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湿邪外感,头痛、身痛、关节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
〔解析〕三药相用,属相须为用,功在祛风散寒除湿,疗人体肌表之风寒、风湿之邪为病。明·张时彻《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即有此三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疾病,以及时疫疟疾、痢疾、疮疡而具风寒湿表证者。清·汪昂《医方集解》银翘败毒散,亦用此三药,而专主痈疮初起红肿疼痛者,正所谓“火郁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也。
〔用量〕三者各6~10g。
5. 防风 白芷
〔功用〕二药相伍,祛风散寒,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邪侵袭而致头痛、身痛、眉棱骨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妇人寒湿带下清稀,阴痒等症。
〔解析〕防风辛甘温,善散风寒,并胜湿疗痹止痛,且治湿重泄泻。《得配本草》谓之:“太阳经本药,又入手足太阴、阳明经,又随诸经之药所引而入。治风去湿之要药。”白芷辛温,入肺、胃经,其气芳香,有通窍发汗,散风除湿,止痛排脓之功,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鼻渊头痛,妇人寒湿带下以及疮疡肿痛、排脓不畅等症。二药相用,属相须为用。《普济方》以二药等份为末,蜜丸,清茶送下,治偏正头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中的川芎茶调散治外感风寒头痛,方中即含二药与羌活、独活、荆芥、薄荷、细辛等为伍也。
〔用量〕二者各6~9g。
6. 麻黄 甘草
〔功用〕二药相用,宣肺解表,平喘利水,祛痰止咳。用于治疗风水(肾炎初期)肿胀,小便不利,咳嗽气喘等症。
〔解析〕麻黄为辛温解表药,入肺、膀胱经,以发汗、平喘、利水为其主要功用。正若《得配本草》所云:“善通腠理,宣达皮毛,大能发汗,去营中寒邪,泄卫中风热,治伤寒头项痛,腰背强,发热恶寒,体痛无汗,及咳逆斑毒,风水肿胀,是其所宜。”甘草甘平,入十二经;炙用则益气补脾,用于脾虚气弱证;生用则解毒清热,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等症;二者均能祛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者;且善与多种药物配伍成方,起降低、缓和药物之偏性及毒性的作用,故素有“国老”之誉。与麻黄相用,属相使之用。早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名甘草麻黄汤,治里水。后世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名麻黄甘草汤,谓宣肺利水,治寒客皮肤,令人肤胀。正是《内经》治水肿之法,所谓“开鬼门”也。肺主肃降,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能。
〔用量〕麻黄3~9g,甘草(炙)6~9g。
7. 麻黄 杏仁 甘草
〔功用〕三药相配,宣肺解表,止咳平喘。用于风寒外感,鼻塞声重,咳嗽痰多,胸满气喘,恶寒无汗等,如急性支气管炎。
〔解析〕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具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功。临证常用于治疗各种咳嗽气喘症,并能治疗津枯肠燥之大便秘结,可谓“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要药”。其与麻黄、甘草合用,属相使之用。《局方》中名为三拗汤,其君药麻黄,臣药杏仁,甘草为佐使,治风寒犯肺,感冒咳嗽,痰多气喘者。又《局方》华盖散,以之再加苏子、茯苓、桑白皮、陈皮为伍,治风寒犯肺,咳喘痰多,胸腹烦满,项背拘急,发热,声重鼻塞,头目眩晕者(即急性支气管炎以及肺炎初期者)。
〔用量〕麻黄3~6g,杏仁6~9g,甘草(炙)3~6g。
8. 羌活 独活 桑叶
〔功用〕三药相配,疏风散寒,除湿解表。主治风寒、风热所致身痛楚、头昏、头痛等症。
〔解析〕三者相伍,辛凉与辛温并用,属相使之用,受邪为风寒、风热不明显,但身体痛楚沉重、头痛、头昏为著,舌苔白或黄白。以桑叶疏散头面之风热,羌独活辛通肌表寒湿之痹阻,从而共奏解表之效。名医施今墨先生还常以之配蝉衣、僵蚕治疗面神经麻痹症。
〔用量〕桑叶6~10g,羌独、独活各6~10g。
9. 葱白 淡豆豉
〔功用〕二药相配,善于通阳发汗,解表祛邪。主治四时感冒,邪在卫分而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微咳、肢体酸痛等。
〔解析〕葱白辛温,既能疏散风寒、发汗解肌,又可辛温通阳利窍。淡豆豉有两种制法,一为与苏叶、麻黄水浸制者,一为与桑叶、青蒿相制者,故其性有微温、微寒之殊;微温者,发散风寒,用于四时感冒;微寒者,用于清热除烦,治余热未尽之症,但多用其微寒者。二者相伍,发汗、通阳而不伤阴,且无寒凉遏邪之弊,属相使为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为之葱豉汤,清·张璐更赞云:“本方药味虽轻,功效著,凡虚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后感冒,靡不随手获效。”
〔用量〕葱白2~5寸或3~10g,淡豆豉6~10g。
10. 麻黄 生石膏
〔功用〕二药相伍,寒温并用,辛散其外,甘寒内清,表里同治。用于外感风邪,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喘,甚则鼻煽,口渴,苔黄脉数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急性肾炎兼表证者。
〔解析〕麻黄以辛宣肺金、平喘止咳为优,生石膏辛甘寒,入肺胃经,有清热泻火之功,尤能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证。二者合用属相使之用。先见《伤寒论》有麻杏甘石汤之用,即二药与杏仁、甘草相组成方,以麻黄为君,石膏为臣,杏仁为佐,甘草为使;意在以麻之辛温,透邪外出,并宣肺平喘,重用石膏之大寒以清泄肺金实热,使肺热得麻膏之辛以“外发之”,内得大寒之石膏以“清之”;所谓“外透内清”,表里并解矣。仲景制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越婢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皆取此二药为主组方,其意相同,即表里同治;大青龙汤在于治肺金之表寒里热,越婢则治肺失宣降,水气泛溢。诚若柯琴所云:“取麻黄之开……倍石膏之大寒……斯溱溱汗出,而内外之烦热悉除矣。”
〔用量〕麻黄3~9g,生石膏20~60g。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