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97674
《战典9:第二野战军征战纪实》:第二野战军由中原野战军改编而成。解放战争时期,转战于华北、中原、华东和西南地区,先后发起和参加了上党、邯郸、定陶、巨野、吕梁、巨金鱼、鲁西南、高山铺、宛西、宛东、襄樊、淮海、渡江、成都、滇南、西昌等战役,胜利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大西南、进军西藏等任务,共歼灭国民党军221万余人,其中接受起义、投诚40万人,涌现出“钢铁营”等先进集体和王克勤、卫小堂等英雄模范人物,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战典9:第二野战军征战纪实》:
上党战役——*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中原突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鲁西南战役——晋冀鲁豫野战军突破黄河天险,刘伯承欣然赋诗: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
进军大别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襄樊战役——中原野战军取得了开辟桐柏解放区以来*胜利,被朱德总司令称赞为“小型模范战役”。
进军大西南——第二野战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西南。
《战典9:第二野战军征战纪实》记述了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中原突围、定陶战役、临浮战役、巨野战役、吕梁战役、巨金鱼战役、豫北战役、鲁西南战役、进军大别山、高山铺战役、宛西战役、宛东战役、襄樊战役、郑州战役、双堆集战役、进军大西南等十八场战斗。
1.上党战役 / 001
2.邯郸战役 / 022
3.中原突围 / 041
4.定陶战役 / 068
5.临浮战役 / 084
6.巨野战役 / 099
7.吕梁战役 / 115
8.巨金鱼战役 / 127
9.豫北攻势 / 139
10.鲁西南战役 / 151
11.进军大别山 / 167
12.高山铺战役 / 182
13.宛西战役 / 195
14.宛东战役 / 206
15.襄樊战役 / 216
16.郑州战役 / 229
17.双堆集战役 / 242
18.进军大西南 / 276
参考书目 / 310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在武装斗争中,成长于浴血奋战里,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十八年的辉煌历程。
这支历经磨难、英勇善战、百炼成钢的军队自诞生起便展现出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军队从未有过的风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冲破艰难险阻,纵横山河疆塞,战胜了一个个强悍凶恶的敌人,创造了无数个军事史上的奇迹,上演了一场场气势恢宏的英雄活剧。众所周知,我军所走过的并非一条平坦大道,是极其曲折和无比艰辛的。其间经历过苦难,遭受过挫折,甚至陷入过绝境,充满着鲜血与泪水。八十八年来,我军历经大大小小成千上万次战役战斗,既有陆战、海战、空战,也有山地战、平原战、丛林战;既有敌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也有大兵团围歼战、追击战、攻坚战;既有进攻战、伏击战、奇袭战,也有防御战、遭遇战、突围战;既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经典传奇,也有英勇果敢、以柔克刚的战争奇观;既有酣畅淋漓的大胜,也有刻骨铭心的失利……这一次次战役战斗汇成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发展壮大史,令世人叹为观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熟悉历史、读懂历史、借鉴历史,才会认清昨天、珍惜今天、放眼明天,不会为浮云遮望眼;才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不会迷失政治方向;才会以史鉴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会在前进的行途中走弯路。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运筹,强调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领、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军队因战争而存在,军人以打赢而荣耀。当前,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迈进任重道远,必须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认真学习和研究人民军队的战争史,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用辩证的眼光加以剖析,更好地把握治军规律、带兵要则、指挥方略,不断提高驾驭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勠力同心追寻强军兴军的光荣梦想。这也正是编写《战典》丛书的初衷。
本丛书按照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四个历史时期,分别撷取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和华北野战部队,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属各支部队具有鲜明代表性的近300个战例,力求在浩瀚的史料中寻找那幅血与火、生与死的历史画卷和不朽传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林林总总的战役战斗,根本无法穷尽人民军队所走过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所书写的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所孕育的凝心聚魂的革命精神,只是力图运用权威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纪实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崭新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还原历史真相,讲述传奇故事,展现英雄本色,揭示我军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的根本所在。
由于作者水平及查阅资料等因素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批历史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得到了军事图书资料馆等单位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并由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进行审读把关,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宣传部包国俊副部长为丛书的最终付梓付出了艰辛劳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1.上党战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胜利的喜讯通过无线电波迅速传遍了全中国,传遍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
“日本投降了,我们胜利了!”
整个重庆沸腾了。山城的男女老少涌上街头,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腾之中。广播里,一遍遍播放着蒋介石的胜利演说,人们一次次互相祝贺,端起酒杯,干了一杯又一杯……
延安同样也沸腾了。锣鼓、唢呐、鞭炮、欢声、笑语,在宝塔山下、延河水畔汇成了欢乐的海洋,堆堆篝火引来了窑洞中的人们。欢快的舞姿,雄壮的旋律,在延河两岸通宵达旦。毛泽东、朱德来到了狂欢的人群中,他们的谈笑风生和延安军民的大秧歌融为一体……
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但亿万中国人民的苦难日子是否将一去不复返?今后的中国又将走向何方?国共两党的领袖不约而同地陷入了沉思。
重庆德安里101号——“尧庐”,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官邸。
此时,蒋介石正站在巨幅军事地图前,眼睛直直地盯着西北那两个小得几乎不能再小的字——延安。蒋介石似乎想在地图上寻找到答案,但他百思也不得其解:在黄土高原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几乎被他追杀到绝境的毛泽东和几万衣衫褴褛、粮弹两缺的红军,却在八年抗战中神奇般地壮大到百万人。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在蒋介石看来,日益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武装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不择一切手段加以消灭。想到此,蒋介石恶狠狠地骂道:“娘希匹!一定要消灭毛泽东,消灭共产党!”
然而摆在蒋委员长面前的困难实在太多了:国内,要求和平、重建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国际上,美、英、苏等国虽各有各的如意算盘,但都不主张此时在中国爆发大规模的内战。更为重要的一条是,国民党军精锐主力还远在西南大后方,调往“剿共”前线最快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回忆录中写道:
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华南和华东仍被日军占领着,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任何在占领华南都有极大的困难。要拿到华北,他就必须同共产党人达成协议。
老谋深算的蒋介石自然不愿现在就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看来只有和谈方能赢得时间,掌握主动权。于是玩弄起反革命伎俩,表面上装出一副“和平建国”的模样,公开宣称要与共产党“和平谈判”;暗地里积极备战,以受降为名,调集大批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企图消灭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
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秉承蒋委员长旨意,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即8月16日,就命令第19军军长史泽波指挥4个步兵师、1个挺进纵队(相当于师)和部分伪军共1.7万人,大举入侵晋东南。
长治地区,古称上党郡,位于晋东南,辖以长治为中心的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等10多个县。这一地区山势高峻,峰峦耸立,东据太行,西临太岳,清漳、浊漳、沁水等河萦流其间,扼据雄关要塞,资源丰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阎锡山部撤离晋东南,上党地区遂相继沦陷。后来,八路军第129师在此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分属太行、太岳两个行政区管辖,统归晋冀鲁豫边区领导。
史泽波将进攻的矛头直指长治,至8月25日先后占领了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襄垣、潞城,以及被人民武装包围的长治、长子等县城。他率第19军军部、3个师及炮兵一部驻守长治,其余部队和地方团队分别守备襄垣、长子、屯留、潞城和壶关等县,企图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打通白(圭)晋(城)铁路,最终占据整个晋东南。
为保卫抗战果实不被掠夺、准备应付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8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军区。
晋冀鲁豫根据地当时控制了80多个县,拥有2400万人口,近30万部队和40万民兵。由于地处与其他根据地四面呼应的中间地带,且是华北的大门,故刘伯承称之为“四战之地”。
26日,中央军委电示晋冀鲁豫军区,要求太行军区应立即集结主力,进行自卫反击,“收复上党全区,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彻底消灭伪顽,逼敌投降”。
就这样,国共双方在晋东南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8月23日,延安杨家岭。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坐在窑洞里,认真读着来自重庆的电报。这已是蒋介石发来的第三封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定大计”的电报了。
此前的14日、20日,蒋介石连发两封电报邀请毛泽东,称:“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
很显然,这是蒋介石的“一箭三雕”之计:其一,如果毛泽东拒绝到重庆,就给共产党安上拒绝谈判、蓄意内战的罪名,借机发动内战,把战争之责推到共产党身上;其二,如果毛泽东到重庆来,就给共产党几个内阁职位,迫使共产党交出解放区、交出军队;其三,蒋介石可以利用谈判来赢得准备全面内战的时间。
两封电报发出后,见毛泽东没有丝毫要到重庆来的迹象,蒋介石更来劲了,一面发动所有的宣传工具大肆鼓吹要与中共和谈,进行“和平建国”;一面又发出了第三封邀请电,并把与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交好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找来,准备派他去延安接毛泽东一行。
蒋介石未免高兴得太早了,中共中央早就识破了这一阴谋诡计。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蒋介石迫于国内国际形势,迫不得已做出的‘假和平、真备战’的缓兵之计”,无非是企图用“和平谈判”麻痹共产党,欺骗人民群众,同时为他调兵遣将、部署内战争取时间。
绝不能让蒋介石的阴谋得逞。23日,也就是蒋介石发出第三封邀请电的当天,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蒋介石想消灭共产党的方针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同时也为在争取和平的过程中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真面目,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面对蒋介石在重庆摆下的“鸿门宴”,毛泽东大手一挥,“可以去,必须去”“这样可以取得全部主动权”。
28日,毛泽东在张治中和美国特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乘坐专机飞赴重庆。
重庆谈判是一场复杂而艰苦的斗争。由周恩来、王若飞等人组成的中共代表团与由张群、王世杰、邵力子和张治中组成的国民党代表团,围绕着和平建国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人民自由、党派合法问题、特务机关、释放政治犯、地方自治、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权、汉奸伪军问题、受降问题等12项问题进行了多次针锋相对的斗争。
谈判在艰苦曲折的道路上缓慢前进,斗争十分激烈。最初由于双方距离很远,很多人认为是根本达不成什么协议的。谈判中也确实多次出现剑拔弩张、唇枪舌剑的场面,几乎陷于破裂。
为打破谈判僵局,促成和平协议的签订,中共代表团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和平安定为重,做出很大的让步。如在军队问题上,同意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缩编为24个师乃至20个师,并表示愿意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实行三民主义等,以实际行动向全国人民表明了共产党在和平谈判上的诚意。
俗话说:文官把笔守天下,武将提刀定太平。
国共两党代表团在重庆的谈判桌前进行唇枪舌剑的斗争时,国共两军则在晋东南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大打出手了。
蒋介石想在战场上占得便宜,借此向中共施以淫威,增加谈判的砝码,迫使中共屈服。于是密令重新印发了他在十年内战时期手订的《剿匪手本》,要各部在“剿灭共匪”的作战中“切实遵行”。
面对蒋介石杀气腾腾的攻势,毛泽东胸有成竹。萧劲光曾回忆道:
毛泽东在离开延安前,“对我们这些即将奔赴前线的同志说,同志们担心我去谈判的安全。蒋介石这个人我们是了解的。你们在前线打得好,我就安全一些,打得不好,我就危险一些。你们打了胜仗,我谈判就容易些,否则就困难一些。”
刘伯承、邓小平自然心领神会,针对史泽波部孤军深入、守备分散的特点,决心以太行、冀南、太岳军区各1个纵队及地方武装共3.1万余人,在5万民兵的配合下,由北向南逐个夺取长治外围各城,吸引史泽波第19军主力从长治出援,力求在运动中予以歼灭,尔后收复长治。
上党战役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对国民党军队作战的第一个大战役,也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由分散的游击战向集中的运动战转变的过程中首次集中3个区主力作战的大战役。面临的困难却相当大。
当时,整个晋冀鲁豫军区只有6门山炮,仅半数的团有2至4门迫击炮,3至4挺重机枪。新参军的战士大多使用刀矛,弹药奇缺,每挺重机枪配有千余发子弹,不少步枪仅有数发子弹。部队编制也不充分,多数团在千人以下。而他们作战的对象是阎锡山部基干部队,装备齐全,长于防御,工事坚固。
为了打好这一仗,8月28日,晋冀鲁豫军区召开直属机关干部大会,刘伯承、邓小平首先讲了全国的局势: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正玩弄反革命的两手,一面邀请毛主席去重庆谈判,一面积极调兵遣将向我解放区进攻,准备挑起全面内战。为了争取和平,挽救内战危机,毛主席已亲赴重庆谈判。但是,无数事实证明,反动派是欺软怕硬的,同他们讲和平,往往不是在谈判桌上。毛主席指示我们,对敌人不能抱幻想,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因为它的主意老早就定了,就是要消灭人民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与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如果国民党反动派向解放区进攻,我们必须站在自卫立场上坚决消灭它。
接着,刘伯承指出:现在阎锡山一刀子已插入上党,企图分割我太行太岳两区;同时敌人又令胡宗南迅速打通同蒲路,与阎锡山南北通气,然后再沿正太路东进,企图控制华北,消灭解放区。因此,我们决定组织上党战役。这是中华民族两条道路、两种命运的又一次生死搏斗的开始,大家要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而战,坚决打好这一战,以实际行动“支援重庆谈判”。
这天恰好是毛泽东飞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日子,大家心里都不免为主席的安全担心。邓小平指出:“上党战役打得越好,歼灭敌人越彻底,毛主席就越安全,在谈判桌上就越有力量。”
29日,刘伯承、邓小平等致电中央军委,报告上党战役的决心与部署:
阎军一万六千人深入上党地区,非集结重兵予以消灭不可。已令太行军区主力、陈赓部及冀南军区的八千人共约二万八千人进行上党战役,坚决消灭入侵上党的国民党军。在上党战役结束后,拟将太行、冀南军区主力转向平汉线,结合冀鲁豫军区主力及太行军区第七、第八军分区部队控制平汉路更长一段,扫清伪军,相机夺取新乡或迎击蒋军北上部队。
31日,中央军委复电指出:阎部一万六千兵占我长治周围六城,乃心腹之患,必须坚决彻底全部消灭之。惟诸城堡坚垒密,须有充分准备,切不可草率。进攻时宜选择一两个城各个击破,不宜六城同时攻击。如攻而不克,可围城打援。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9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共同签发《晋冀鲁豫军区作战字第一号命令》,决定采取“夺城打援”战术,先夺屯留,吸引长治守军来援,争取在长(治)屯(留)路上作运动战而消灭之。为靠前指挥,刘伯承和邓小平把晋冀鲁豫军区前方指挥所移驻屯留与潞城之间的沁县故县镇。
10日凌晨2时,太行纵队在陈锡联的指挥下,向屯留发起攻击,太岳、冀南两纵队隐蔽于长屯公路两侧准备歼击长治援兵。上党战役就此打响了。
驻守屯留的是国民党军暂编第38师第2团和保安第5团一部,由副师长徐其昌指挥。守军人数虽不多,但战斗力较强,火力也很猛,依托坚固工事,负隅顽抗,企图固守待援。
战斗打响后,史泽波组织6000余人于11日、12日两次向屯留增援。但由于害怕被歼,与打援部队刚一接触就退回长治城内,当起了缩头乌龟。
担负攻击任务的太行纵队除装备少量迫击炮外,仅有一门山炮。但战士们发扬英勇奋战的精神,连续攻击,于12日攻克屯留,全歼守敌千余人,徐其昌只身逃脱。上党战役首战告捷。
当天,刘伯承和邓小平发布《晋冀鲁豫军区作战字第二号命令》,决心攻取长子并吸引长治守军出援,争取在长(子)长(治)公路上作运动战而消灭之。
13日夜,太岳纵队在陈赓、谢富治指挥下,向长子县城发起攻击。太行、冀南两纵队隐蔽在长长公路以北,独立第2支队隐蔽在公路以南,准备歼灭由长治出援的敌军。
位于长治西南50里处的长子县城,可谓城高墙固,碉堡林立。沿着高8米的城墙外有一道3米多宽、2米多深的护城壕,壕内积水过腰;城门外有石碉,城角有砖碉,城角外有低碉,每个低碉附近有3个以上的暗碉,能在不同水平线上进行直射与侧射;壕外还有1米多高的铁丝网,主要地段布有雷区,交通要道设有拒马。守军是阎锡山部第二挺进纵队和两个保安大队。
担任主攻的是太岳纵队第386旅。旅长刘忠和政委张祖谅研究决定:以第772团进攻长子北关,而后由北门攻城;以第20、第22团进攻西关,而后由西门攻城;以士敏县独立团佯攻东门,钳制敌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