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59125丛书名: 狄更斯别集
狄更斯以尖酸刻薄的讽刺、鞭辟入里的观察力而闻名,但他更伟大之处是在于对时代和社会的批判。狄更斯编著的《游美札记》叙述当他去过新大陆之后,对这个正处在上升期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年轻国家的口诛笔伐。美国式的粗糙、庸俗风气,过度浓重的唯利是图氛围以及野蛮的蓄奴制度,现在读来却依然有着强烈的既视感,正如我们时常引用的狄更斯的话:“这是*好的时代,这是*坏的时代”。
一八四二年一月到六月,只有三十岁的狄更斯接受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等朋友的邀请赴美游历,长篇游记兼特写《游美札记》就是狄更斯此次访问美国的主要成果。这次游历,他曾访问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和费城等大城市,向南到过里奇芒德,向西一直到圣路易,向北一直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在历时半载的游历当中,年轻的作家通过参观、访问、公众集会和私人会晤,广泛接触了上至总统下至车夫的美国各阶层人士,逐一记录了作家的经历、见闻和观感。对于这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共和国,狄更斯既有叹赏又有抨击,尤其是对于美国式的粗糙、庸俗风气,过度浓重的唯利是图氛围以及野蛮的蓄奴制度、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征服,狄更斯处处给予了显微镜式观照和批判,这和那位致力于描绘镀金时代、同样尖酸刻薄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如出一辙。北美之行也成为长篇小说《马丁·瞿述伟》的重要灵感来源。《游美札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游记作品,对于直观地感受十九世纪中叶北美大陆的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近距离地了解狄更斯的思想态度和立场观点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译本序
第一章 启程
第二章 途中
第三章 波士顿
第四章 美国的一条铁路洛厄尔和它的
工厂制度
第五章 伍斯特康涅狄格河哈特福德
新港到纽约
第六章 纽约
第七章 费城和它的单人囚室
第八章 华盛顿立法院总统府
第九章 波托马克河上夜间航行的汽船
弗吉尼亚的道路和一个赶车的
黑人里士满巴尔的摩哈
利士堡邮车哈利士堡一瞥
运河上的船
第十章 运河船进一步的描写,船上日
常生活的安排和船上的旅客
经过阿里根尼山往匹兹堡去的
行程匹兹堡
第十一章 坐着往西去的小汽船从匹兹
堡到辛辛那提辛辛那提
第十二章 坐另一条西去的小汽船从辛
辛那提到路易斐尔又坐另一
条从路易斐尔到圣路易斯圣
路易斯
第十三章 镜原远游的往返
第十四章 回到辛辛那提从辛辛那提
坐驿车到哥伦布,再从哥伦
布到散达斯基又过伊利湖,
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
第十五章 在加拿大——多伦多;金兹
顿;蒙特利尔;魁北克;圣
约翰又回到美国——黎巴
嫩;震颤教村;西点
第十六章 归途
第十七章 奴隶制度
第十八章 结束语
狄更斯执笔写作《游美札记》的时候,只有三十岁,正当他雄姿英发的盛年。
这位来自中下层社会的英国伟大小说家,一八一二年出生,早岁在生活和创作道路上艰苦跋涉,到一八四二年发表《游美札记》以前,已先后发表了《博兹特写集》、《匹克威克外传》、《奥列佛·退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巴纳比·鲁吉》等许多优秀作品。此时,年轻的狄更斯不仅在英国本土,而且在欧美各国,已经建立起声誉。特别是在美国这个历史、文化以至语言方面都与英国具有不可分割联系的国家,狄更斯赢得的读者更为广泛。
不少美国读者,包括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曾经写信给狄更斯,要求和他见面。狄更斯在此之前一段时期,由于长年不知疲倦地从事写作而积劳成疾,虽已治愈,仍需暂时辍笔,改变一下生活方式,以便养精蓄锐,迎接将来更艰巨的创作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欣然接受了美国朋友的邀请,于一八四二年赴美游历。这部作品,就是狄更斯此次访问美国的主要成果。
狄更斯作为英国十九世纪一位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作家,毕生为谋求社会底层人民的福利而积极行动。从他开始创作活动之初,就热情关怀和参与社会改革。他不仅通过自己的作品,而且通过各种集会、演说、交游和亲自创办报刊,为改革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种种弊端而思考,而奔走,而疾呼。狄更斯在出访美国之前,就时常在国内各地深入下层,搜集创作素材,同时进行考察。《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和《老古玩店》等优秀长篇小说中的一些素材,就直接取自他的社会调查所得。当时美国这个国家,经过一七七五年至一七八三年的民族解放战争,宣布了独立,到十九世纪前半叶,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共和国。在欧洲一般人心目中,这是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封建制度、也没有国教的自由平等的新型国家,这是一切民主主义、改良主义仁人志士心向往之的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国。狄更斯曾经研读过《美国人家居情况》①和《美国社会》
②等介绍美国社会生活的著述,他早已怀有到美国去的设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是为了要去了解:在那里“纠正旧世界的欺诈和罪恶
”的政治家们, “是不是把从政之路由尘土飞扬变而为一尘不起”,
“把势位之途的污浊清理扫除”,“是不是只为公众的福利而辩论、而制订法律,除了为国为民,没有党派之争”。由此可见,狄更斯这一次访美,并不仅仅是与美国朋友进行一般的友好往来,更不是单纯娱乐性的游山玩水。这是一次目的明确的政治考察。狄更斯早有计划,要在访问归来后根据所见所闻写一部作品。《游美札记》就是这样的一本长篇特写。
这是狄更斯首次访美⑧,也是他首次出国。他于一八四二年一月三日从利物浦乘船出发,在大西洋上经过十七个昼夜的颠簸,才到达波士顿,登上美洲大陆,先后经过哈得富尔、新港、纽约、费城、华盛顿、里齐芒德、巴尔的摩,穿过阿里根尼山到匹兹堡、辛辛那提、圣路易斯、哥伦布,渡过伊利湖,至尼亚加拉大瀑布,然后到加拿大,最后回到纽约,于六月七日在纽约登舟归国。八、九两个月就写成了这部札记。在历时半载的旅游生活中,年轻的作家通过参观、访问、公众集会和私人会见,广泛接触了美国各阶层人民,上至国家总统,下至身穿号衣、排列齐整、专程赶来欢迎的车夫。这部札记,按照实际旅行路线和日程,逐一记录了作家的经历、见闻和观感。狄更斯在这部书的结束语中说道:“我一开始的时候,就把后面这一句话当作我惟一的目标:那就是,我到什么地方,也把读者老老实实地带到什么地方;这个目标可以说达到了。”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这一估计,看来是符合实际的。在这部二十余万言的长篇报道中,天才的小说家又一次发挥了他早年当新闻记者的才能,以准确、明快、流畅的笔触,驾轻就熟地描绘了沿途所见的处于开发殖民之际的美国风光景物、城镇乡村、民情风俗,特别是美国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活。
人们开卷读来,会很自然地随着它的篇章逐页“旅游
”下去,了解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大陆多方面的情况。
美国人民是一个热情的民族。在狄更斯访问期间,他们对他的欢迎真可谓盛况空前。狄更斯虽然在出国之前对这个所谓民主自由的新型国家怀有美好的向往之情,到达后又受到礼遇,但他在归国不久发表的这部作品中,却并未因此而言过其实地一味称颂美国;但是他也没有像一些怀有某种政治目的或以个人好恶论事的旅游者那样,对他所访问的国家吹毛求疵地一概贬抑。
这位正直的新闻记者和小说家是从具体事实出发,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发表个人观感,作出自己的评论的。他每到一个城市,几乎都要参观那里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以及其他各种公共机关、慈善事业,并抽样了解普通人民的生活。按照各地区、各城市具体情况的不同,他在札记中分别情况加以描述,分别做出不同评论。有时还在这些情况和现象彼此之间进行对比,或将这些情况和现象与英国相类似的情况和现象进行对比,借此乘机呼吁改革英国某些不合理的制度。就用这样的方式,他所介绍的诸如波士顿盲人院等慈善机关、费城等地监狱的管理制度等等,才分别在读者头脑中留下优劣不一的深刻印象。
从总的方面看,狄更斯在这部作品中对美国一般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报道是瑕瑜皆录、褒贬并存,做到了真实、客观。狄更斯访问之时的美国,尚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它与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过去二百年而且革命又极不彻底的英国相比,自然表现得朝气蓬勃;它与自己本身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相比,也还显得蒸蒸日上,狄更斯笔下对美国当时社会某些进步方面所做的肯定,应该说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从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来看,札记中提供的大量资料,对我们今天研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美国毕竟是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它那些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不足以掩盖这一制度与生俱来、无法避免的矛盾和弊端。狄更斯以他那天才作家和真诚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这些弊端,并在札记中不留情面地予以揭露、批判以至鞭挞。
关于美国奴役黑人的现象及奴役黑人的制度,札记中提到的次数最多,占用的篇幅最大。狄更斯在旅途中随时注意和关心这方面的问题。他第一次坐上美国的火车,从波士顿到洛厄尔参观,就发现了黑人坐车必须和白人隔开。在纽约监狱,他特别注意到监狱底层专门关黑人的那些最不卫生的地方。在费城监狱,了解到黑人儿童和白人儿童待遇不同。后来乘车到里齐芒德,进入蓄奴区,看到
“到处是萧条的景象、残破的面目”,并指出这些都是奴隶制度的必然恶果。他以无限痛惜的笔调描述黑人孩子们在门前的地上和猪狗一块儿打滚,被卖掉的黑人妇女带着孩子悲惨地和丈夫生离。在札记将近结尾的时候,狄更斯特辟篇章(第十七章),专论美国的奴隶制度。他引用了大量报载的事实和数据,转述黑人所受到的割鼻、伤目、截肢、烙印等等非人的虐待,并进行分析评论。在这一章里,狄更斯慷慨陈词、大声疾呼,对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做出了强有力的鞭挞。这一章的意义,还不仅仅限于批判奴隶制度本身。它那字里行间饱含着强烈的人道主义,蕴蓄着对被压迫、被奴役、被凌辱的弱小者深切的同情,正是全部作品中贯彻始终的思想,也是狄更斯一生的生活和创作中贯彻始终的思想。由于这部作品集中反映了这种思想,因此比起一般游记来,它的内容和主题更为深刻和突出,更富于政论性和战斗性。我们今天从研究狄更斯的思想着眼,这部作品可能比他的小说作品具有更为明显、更加重要的参考价值。诚然,狄更斯批判美国政治结构和奴隶制度的立场,还仅仅达到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高度;不过,我们也不能对一百多年前的一位资产阶级作家过分苛求,让他必须对当时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做出全面、彻底的分析、批判。
《游美札记》毕竟仅仅是一部旅游随笔,是报告文学作品,它与狄更斯那些光芒四射的长篇小说巨著相比,自然有星月之别,研究者历来对它所倾注的精力,远逊于那些长篇小说,而且在有关《游美札记》的论述中,不论中外,还有一些似乎并未对这部作品的内容作出正确的理解。有的研究者只是根据自己本人研究这部作品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需要,对书中所反映狄更斯对美国的看法加以不确切的诠释。诸如把狄更斯对美国某些监狱管理制度的批评夸大为反映了“监狱制度的惨无人道”,把狄更斯对于当时美国民性和社会风尚以及日常生活的一般性介绍或略试品评解释为强烈的贬斥和指责;还有的评论者,由于狄更斯肯定和赞扬了当时美国现实社会的某些优点和长处,就一反当时历史的真实,不分青红皂白地强称这是狄更斯思想局限性的表现。这样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似乎不宜为我们提倡和取法。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从来都难得完全一致的评价。《游美札记》也不例外。这部作品发表之初,由于它那犀利的笔锋触及了美国社会的时弊,在美国立即激起一些人的反对,而狄更斯则泰然处之,不为所动。正如他写给波士顿市长的信中所说,作为一个坚持真理的人,他一定要说真话,如果因为他说了真话,一些喜怒无常、不辨是非的人就喝倒彩,那他只能嗤之以鼻。狄更斯不仅在当时采取了这种态度,而且在游美的次年,又开始陆续发表他的另一部小说巨著《马丁·瞿述伟》,在这部作品中,通过主角小马丁旅美冒险生涯的描述,对美国社会的黑暗面作了进一步的暴露和批判。
《游美札记》从发表至今已将近一个半世纪,它始终受到研究者、批评家和一般读者的注目;同时也受到一切正直的美国人的喜爱。这部作品成书之初,也就是一八四二年秋天,恰逢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去英国访问,狄更斯与这位诗人朋友一见面,就把一部《游美札记》送到他的手中。诗人一口气读了下去,大为赞赏。其中《奴隶制度》一章,使他尤为感动。朗费罗回国不久发表的一首长诗《奴隶之梦》,就是受到这段文字的启发写成的。
在英美文学批评界,对这部札记的艺术价值和内容也有过不甚公平的评价。有的批评家说它是一部乏味的作品,是失败之作。这种批评似乎忽略了这部作品体裁上的特点:它只是一部游记,它属于报告文学,并不适于与狄更斯那些富有生动形象和诱人情节的长篇小说相类比。如果我们从狄更斯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单独抽出这一部,与古今中外同一类型的文学形式——游记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战斗性见长,而且也以其叙述之流畅、描写之多采、议论之富有说服力和哲理性而同样不愧列为报告文学的佳作。其中关于美洲大陆自然风光的描写,特别是对尼亚加拉大瀑布声貌并重的勾画,对奴隶制度雄辩的论析和有力的鞭挞,都极为脍炙人口。有关这方面的一些篇章,至今仍被选人英美和其他国家(包括我国)的教科书中。即使是狄更斯沿途所见、寥寥数笔略加描述的一景一情一人一物,也都绘声绘色,妙趣横生。
这些都与他小说创作中的文笔一脉相承,体现了这位天才作家不同凡响的才华。因此,这部作品对于我们今天深入研究狄更斯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狄更斯后来还写作发表过他记录旅居意大利见闻的游记《意大利风光》,同为旅游札记,这后一部则显得芜杂散漫,相形见绌。不过,由于《游美札记》毕竟只是两个月之内迅速完成的旅游随笔,在剪裁和叙述上也有粗疏和冗杂之处,有些地方文字也嫌拖沓,因此有的批评家所谓的“乏味”,也并非全然无稽之谈。但是,这些星星点点的瑕疵,终不足以降低整个作品的价值。应该说,这是一部经受住了时代考验的长篇报告文学,不愧为一部游记名作。
一千八百四十二年一月三号早晨,我上了“布列坦尼亚号”汽机邮船①(该船注册载重量为一千二百吨,由利物浦开往②哈利伐克斯③及波士顿,船上载有女王陛下的邮件④):我把船上一个“官舱”房间的门开开,把头探进房间里去,那时候,我那种三分“亦庄”、七分“亦谐”的惊愕心情,是我永远忘不了的。
这个官舱房间,是给“查理·狄更斯先生和他的夫人”特别订下来的,即便在我当时惊愕的心情中,我也分明看了出来;因为在这个房间里钉着一块极难够到的搁板,搁板上像一块橡皮膏似的放着一床极薄的褥子,褥子上搭着一床极平贴的被,被上别着一个小小的字条,字条上清清楚楚地说明,这个房间,是给“
查理·狄更斯先生和他的夫人”特别订下来的。不过事实虽然分明,而要使我相信这个事实,却不容易。因为,查理·狄更斯先生和他的夫人,曾对于房间,白天黑夜,商量、琢磨了至少有四个月之久,而落到的结果,却是这样;所以,如果说,这个房间,就是他们商量、琢磨的那一个,那是我当时万难接受,万难领会的。本来查理·狄更斯先生,受了未卜先知的精神强烈的支配,曾一贯地说过,他们那个想象中舒服的小房间,里面至少会有一个小小的沙发;他的夫人,却态度谦虚而又最落落大方,知道房间一定地方有限,所以一开始就认为,只要房间里有个看不见的角落,最多能放下两个特大的旅行皮箱就可以了。
他们本来想的是那样,而现在这个房间,却不要说没有放旅行皮箱的地方,就连把旅行皮箱从房间的门那儿弄到房间里去,都像哄一只长颈鹿,或者强迫一只长颈鹿,叫它钻到花盆里一样;所以,如果说,这个房间,有丝毫可能就是他们想象的那个,那是我当时万难接受,万难领会的。本来在伦敦城圈⑤那家轮船代理店的柜房里,挂着有亮釉子的石印轮船图样,那个图样里的洞房密室,是一位高手画的,不但雅致、优美,更是豪华、富丽;而现在这个房间,却只是一个小阁子,完全不合实际用途,绝对令人无可奈何,极端违情背理,不伦不类;所以,如果说,这个房间和图样里的房间有丝毫的关系,有点滴的联系,那是我当时万难接受,万难领会的。
简截言之,在现在的情况下,如果说,图样上“官”气十足的房间,不是船长当作好玩儿的虚构、一时高兴的戏谑,得之于心而绘之于图,为的是好叫旅客对于那个马上就要真相大白的“官”舱房间,能够感到别有一番滋味,另有一种意趣;如果说不是那样,那是我当时万难接受,万难领会的。我当时在钉在墙上、蒙着马鬃布的一种窄板或者说鸟儿架子⑥上(房间里有两件这样东西)坐下,脸上丝毫没有表情,看着那几位和我们一块儿来到船上的朋友;只见他们硬要从门那儿挤进来,把脸都挤得显出各式各样的奇形异状。
我们还没来到甲板下层的房间里以前,就已经吃了不小的一惊了,如果我们不是世界上最乐观的人,那一惊本来可以使我们料到最坏的情形的。原来我刚才提过的那位富于想象力的画家,在他那幅伟大的轮船图样里,还画了一个一眼几乎看不到头的屋子,屋子里的陈设那样富丽豪华,正像洛宾斯①先生所要说的那样,比起东方来,都远远超过;同时屋里满是一簇一簇的女士和男士(不过并没满到令人感觉不便的程度)正在那儿尽情极致地享乐、欢笑。但是,我们下到船舱以前,曾从甲板上走过一个狭而长的房间,那个房间却很像一个硕大无朋的棺罩,只是两边有窗户,稍为不同。房间往里去的那一头,安着一个使人见了觉得凄惨的火炉子,炉子旁边有三四个怕冷的茶房,站在那儿烤手;房间的两边都是阴惨惨的,每一边安着一张条桌,都和房间一样地长;每一张条桌上面低矮的天花板上,都钉着一个架子,里面塞着酒瓶和酱、醋瓶子;这种情形,使人不觉想到恶劣的天气和摇晃的船身。那时候,我还没看到这个房间的想象图样,我十分欣赏它是后来的事;但是我虽然还没看到那幅图样,我却看到,帮着我们准备这次旅行的一个朋友
②,一进这个房间,脸上就一下发起白来,往他后面另一个朋友的身上倒退了去,不由自主地用手往额上打了一下,同时放低了声音,说
“不可能!不会有这样事!”一类的话。P1-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