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865216
“全档案”系列全新改版。双色印刷,图文典藏!文明溯源、神秘陵寝、玄奥天书、故都废墟,元谋人的发现,揭秘了中国*古老的祖先;甲骨文的出土,见证了中国*早的成熟文字;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惊现了女尸千年不朽的传奇;贺兰山的岩画,搭起了游牧文化的艺术长廊;银雀山的竹简,拂去了人们有关两大孙家兵法的的疑云……众多考古发现,一切尽在“全档案系列”!
红山文化:红山女神竟是女娲!?
红罗布泊小河墓地:封存不止三千年的墓葬
马王堆汉墓:千年女尸不腐之谜
贺兰山岩画群:贺兰山的神秘“涂鸦”
走马楼简牍:三国孙吴的官方档案
银雀山汉墓竹简:杂乱的枯草,还是宝贵的竹简
莫高窟藏经洞:惨遭多国洗劫的佛经洞
南越国宫署遗址:才露一角的南越王宫殿
山顶洞人:初具社会形态的后期智人
名扬天下的周口店龙骨山,在诞生了“北京人”遗址后,紧接着又带给世人一个更大的惊喜——山顶洞人。同在龙骨山的山顶洞人是否为“北京人”的后裔?山顶洞人是否真的已经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呢?……时至今日,考古学界依然无法对其盖棺定论。
曾侯乙墓:举世闻名的编钟诞生地
随着一次施工的意外,一座被封存了两千多年的墓室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墓主人的尸体已经破碎,但是墓葬中的陪葬品却诉说着他生前的辉煌:21具女性尸体,10吨青铜器,125件乐器……墓主人究竟是谁?他会是周天子吗?请回到1977年,跟随考古学家的脚步,答案将慢慢浮现……
侯马盟书:晋国政治斗争的记录者
在1965年看似寻常的一天,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史称“侯马盟书”。不久以后,“侯马盟书”将被列为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那么,“侯马盟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出现在什么年代,又意味着什么?要开这些问题,还需要从春秋时期的那场战争说起……
章 文明溯源……………………………………… 6
“元谋人”——极具争议的人类始祖……………………………………… 6
两颗牙齿改写了历史………………………………………………. 7
“元谋人”所处年代之争…………………………………………… 8
当之无愧的中国“早人类”……………………………………….. 9
“蓝田人”——开始制作工具的智能人……………………………………. 9
波折的发掘之旅…………………………………………………. 10
公王岭化石惊现“蓝田女人”………………………………………. 11
陈家窝与公王岭的定代争议………………………………………… 11
开启人类制作工具的先河………………………………………….. 12
“北京人”——现代中国人的直系祖先…………………………………… 13
不分国界的考古发掘……………………………………………… 13
揭开人类进化的神秘面纱………………………………………….. 14
头盖骨失踪谜团…………………………………………………. 15
古人类生活的“百科书”………………………………………….. 15
山顶洞人——初具社会形态的后期智人…………………………………… 16
“北京人”后人的疑团……………………………………………. 16
人工取火的智慧人种……………………………………………… 17
不可思议的装饰品……………………………………………….. 18
人类社会的雏形——母系氏族公社…………………………………… 18
河姆渡文化——神秘消失的古文明………………………………………. 19
纯系偶然发现的文明源头………………………………………….. 19
人工栽培“水稻”的发达农业………………………………………. 20
先进的木构建筑…………………………………………………. 21
“河姆渡”消失之迷……………………………………………… 21
仰韶文化——繁荣的中原古文明………………………………………… 22
七千年仰韶文化“复活”………………………………………….. 22
蔚为壮观的仰韶文化遗址………………………………………….. 23
定居生活原来是被逼的……………………………………………. 24
令人叫绝的仰韶彩陶……………………………………………… 25
红山文化——女神崇拜与璀璨玉文化的合体……………………………….. 25
女神塑像震惊世界……………………………………………….. 26
匪夷所思的玉器加工……………………………………………… 27
分歧巨大的源流研究……………………………………………… 27
红山女神竟是女娲!?……………………………………………. 28
西安半坡文化——北方农耕文化的起源…………………………………… 29
农业与渔猎并重的定居生活………………………………………… 30
半坡文化的代言者——半坡彩陶…………………………………….. 30
集体墓地与瓮棺葬……………………………………………….. 31
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 32
大汶口文化——原始状态下的“阶级社会”……………………………….. 33
一个偶然引出一支文化……………………………………………. 33
大汶口人的独特审美……………………………………………… 34
私有制造成贫富分化……………………………………………… 34
父系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35
良渚文化——占据半个中国的“古国”…………………………………… 36
有望成为中国朝代之首的“良渚”…………………………………… 36
神秘的玉石来源…………………………………………………. 37
良渚文明的消失疑案……………………………………………… 38
龙山文化——“青铜文明”的开启者…………………………………….. 39
意义非凡的“中国考古案”…………………………………….. 39
制陶史上的——黑陶………………………………………….. 40
“尧、舜、禹”是否代表着龙山文明…………………………………. 40
第二章 神秘陵寝…………………………………….. 41
罗布泊小河墓地——“西域文明”肇始者的亡灵城………………………….. 42
异常艰难的发掘之旅……………………………………………… 42
奇异的生殖崇拜…………………………………………………. 43
出土干尸世界之……………………………………………….. 44
封存不止三千年的墓葬……………………………………………. 44
西域文明的萌生地……………………………………………….. 45
晋侯墓地——难以摆脱的被盗噩运………………………………………. 45
盗墓分子频频光顾……………………………………………….. 46
商周时期的车马坑……………………………………………. 46
惊现于世的羊舌晋侯墓……………………………………………. 47
历史文献中的晋候……………………………………………….. 48
三门峡虢国墓地——名列于中国三大遗址博物馆……………………………. 49
险没于水下的战国古墓……………………………………………. 49
因灭亡而名垂千古的“虢国”………………………………………. 50
尘封两千多年终见天日……………………………………………. 51
罕见的稀世国宝出土量……………………………………………. 52
中山国王陵——被历史遗忘的鲜虞王陵…………………………………… 53
“天书”解读出的神秘王国………………………………………… 53
一波三折的古墓发掘……………………………………………… 54
铭文刻录下的中山国……………………………………………… 55
曾侯乙墓——举世闻名的编钟诞生地…………………………………….. 56
6倍于“马王堆”的“超级古墓”……………………………………. 56
深没水下的奢华陵寝……………………………………………… 57
战国遗响惊现于世……………………………………………….. 57
叹为观止的制造工艺……………………………………………… 58
江陵楚墓——楚国故都光环下的古墓…………………………………….. 59
干旱下的考古机遇……………………………………………….. 60
越王勾践剑的身世之谜……………………………………………. 61
陵墓宝藏的主人究竟是谁………………………………………….. 61
马王堆汉墓——停留在两千多年前的地下世界……………………………… 63
“鬼火”背后的旷世宝藏………………………………………….. 63
辛追为何许人…………………………………………………… 64
千年女尸不腐之谜……………………………………………….. 65
汉代考古的里程碑……………………………………………….. 65
满城汉墓——堪比帝陵的奢华寝宫………………………………………. 66
“守陵”村的秘密……………………………………………….. 66
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 68
惊世之作:长信宫灯……………………………………………… 68
传说中的金缕玉衣……………………………………………….. 69
雷台汉墓——天马文化的缔造者………………………………………… 70
雷神庇护下的宝藏……………………………………………….. 70
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 71
马踏飞燕的主人…………………………………………………. 72
阿斯塔纳墓地——世界民族演变的历史画卷……………………………….. 73
丝绸之路下的瑰宝……………………………………………….. 73
数以百计的千年干尸……………………………………………… 74
中国的斯芬克司之谜:伏羲女娲图…………………………………… 75
西夏王陵——深藏着西夏王国的兴衰史…………………………………… 76
神秘王国现身贺兰山下……………………………………………. 76
几近毁灭的九座帝陵……………………………………………… 77
真实存在的“鸟人”……………………………………………… 78
明定陵——十三陵惟一被发掘的地宫…………………………………….. 79
建国后首次有计划的帝陵发掘………………………………………. 79
难书功德的无字碑……………………………………………….. 80
劫难不断的万历帝陵……………………………………………… 81
曹操墓——长眠着名震千年的枭雄………………………………………. 82
质疑不断的墓主身份……………………………………………… 82
扑朔迷离的曹操墓……………………………………………….. 83
东方首现“羽人”……………………………………………….. 84
高句丽壁画墓——东北亚艺术宝库………………………………………. 85
鲜见史书的高句丽……………………………………………….. 85
高句丽为炎黄后代的铁证………………………………………….. 86
高句丽民族的生活画卷……………………………………………. 86
第三章 玄奥天书…………………………………….. 87
殷墟甲骨文——商代不再是传说………………………………………… 87
慧眼识宝的甲骨文之父……………………………………………. 88
部甲骨文著录书——《铁云藏龟》……………………………….. 88
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89
令人扼腕的“人吞商史”………………………………………….. 90
大盂鼎铭——西周康王的忌酒劝诫………………………………………. 91
命运多舛的宝鼎…………………………………………………. 91
少有的西周青铜器……………………………………………….. 92
因被劝忌酒而闻名的“盂”………………………………………… 93
毛公鼎铭——现存长的青铜器铭文…………………………………….. 93
毛公鼎为何物?…………………………………………………. 94
四处流浪的宝鼎…………………………………………………. 94
文学与书法的典范之作……………………………………………. 95
侯马盟书——晋国政治斗争的记录者…………………………………….. 96
三家分晋的前奏曲……………………………………………….. 96
莫衷一是的年代推断……………………………………………… 96
价值巨大的盟辞文献……………………………………………… 97
睡虎地秦简——大秦王朝辉煌的见证者…………………………………… 98
沉睡在睡虎地的绝世秦简………………………………………….. 98
竹简为何千年不腐……………………………………………….. 99
竹简里的乾坤………………………………………………….. 100
走马楼简牍——三国孙吴的官方档案……………………………………. 101
深埋古井的瑰宝………………………………………………… 101
中国古代文献的重大发现…………………………………………. 102
中国一座简牍博物馆…………………………………………. 102
莫高窟藏经洞——惨遭多国洗劫的佛经洞………………………………… 103
丝绸之路现佛光………………………………………………… 103
为避战祸封藏经文………………………………………………. 104
莫高窟的劫难………………………………………………….. 105
奉先寺雕刻——石雕艺术的奇葩……………………………………….. 106
皇家开龛造像的伟大工程…………………………………………. 106
奉先寺的代言人——卢舍那大佛……………………………………. 107
盛唐雕塑的典范之作…………………………………………….. 107
贺兰山岩画群——西域先民的生活画卷………………………………….. 108
贺兰山的神秘“涂鸦”…………………………………………… 109
少数游牧民族的文化长廊…………………………………………. 109
濒于毁灭的黑石峁岩画…………………………………………… 110
居延汉简——扬名于档案界“四大发现”………………………………… 111
四处漂泊的千年木简…………………………………………….. 111
惊现人间的汉代档案室…………………………………………… 112
两汉的“百科全书”…………………………………………….. 113
银雀山汉墓竹简——兵法古籍的小书库………………………………….. 114
污泥中的乱草………………………………………………….. 114
是杂乱的枯草,还是宝贵的竹简……………………………………. 115
横空出世的两大孙家兵法…………………………………………. 115
第四章 故都废墟……………………………………. 117
偃师二里头——初揭面纱的神都……………………………………. 117
夏王朝是否存在………………………………………………… 117
掘不尽的宝藏:二里头遗址……………………………………….. 117
名副其实的华夏都…………………………………………… 118
郑州商城——殷墟文化的源头…………………………………………. 119
“破烂”中的惊世发现…………………………………………… 119
重现人间的商代古都“亳”(*)……………………………………. 120
千年沧桑难掩的繁华…………………………………………….. 120
周原——众多传世名器的诞生地……………………………………….. 121
礼乐文明的发源地………………………………………………. 121
青铜器层出不穷………………………………………………… 122
周公庙遗址的秘密………………………………………………. 122
琉璃河——西周时期的燕国王都……………………………………….. 123
路边不寻常的陶片………………………………………………. 123
墓葬区:燕国都城的指向标……………………………………….. 124
确定北京建城史的大发现…………………………………………. 125
齐国故城遗址——姜太公子孙的栖息地………………………………….. 126
屹立东方600余年诸侯大国……………………………………….. 126
世界罕见的排水系统…………………………………………….. 127
四大手工业作坊遗址…………………………………………….. 127
齐国历史的大图谱………………………………………………. 128
南越国宫署遗址——广州的三宝”之一………………………………….. 129
开发岭南人:赵佗…………………………………………… 129
中国早的御苑遗址…………………………………………….. 130
才露一角的南越王宫殿…………………………………………… 131
隋唐长安城遗址——当时世界上的都市………………………………. 131
隋唐盛世的繁华帝都…………………………………………….. 132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典范…………………………………………. 133
300年帝都沦为废墟……………………………………………… 133
北京元大都遗址——城市文明发展的实物遗存…………………………….. 134
今日京城的奠基者………………………………………………. 134
北京城址变迁的实迹谱…………………………………………… 135
元大都遗址 136
河姆渡文化——神秘消失的古文明
干栏式的房屋、设计复杂的水井、发达的原始水稻种植、精美的兽牙和玉石装饰品等等,这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创造通通都属于一个文明身上的光环,并且这个文明是处于距今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你会相信么?然而,这正是河姆渡文化遗址活生生的标记。
仅仅这些已带给世人足够的震撼,但河姆渡遗址显然并不满足。它在带给世人足够惊叹的同时,还充满着极度的神秘——活跃2000多年、拥有高度文明的河姆渡人竟骤然间消失了……
纯系偶然发现的文明源头
长江,这个贯穿中华大地、绵延六千公里的亚洲长河,尽管总长度超过了黄河,却始终没有像黄河流域那样,诞生一个又一个人类文明。黄河流域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长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俨然已与早期的人类文明绝缘。
然而,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使长江是早期人类文明荒漠的论断很快成为昔日的笑谈。1973年,为相应国家“以粮为纲”的号召,浙江余姚罗江公社开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由于罗江公社地势较低,经常有洪涝灾害的威胁。所以,公社开始对姚江上的排涝系统进行大改造。
而这个时候,不寻常的事发生了。
6月下旬的一天,公社队员在深掘河道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夹炭黑陶骨,并且还有瓦片、骨头等。公社领导意识到可能挖到“宝贝”了,立即将情况报考给县文物主管部门,并暂停工程,等待文物部门的安排。文化站的同志经初步探察,认为这的确是年代很古老的文物,并且这里的地下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文物。随后,浙江省文管会派出王士纶先生到现场实地勘察,并带回了许多实物标本和动物骨骼。经对采集实物的初步研究后,省博物馆当即组织力量迅速进行试掘,出土了一批乌黑古朴的陶片、斧痕累累的木构件、斑驳破碎的兽骨。种种迹象表明,这是浙江境内已知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后来,在1973年和1977年,考古人员对这个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遗址共计面积2630平方米。遗址由相互叠压、又有内在联系的4个文化层组成。经考古专家鉴定,它们为距今5000年前的文化层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文化层。并且在发掘过程中,遗址出现了一口带有井架的水井,可以据此判断出,这里很可能是古人类居住的村落。通过两次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这无疑是长江流域人类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这个遗址也因位于余姚市的河姆渡镇,便命名为河姆渡遗址,并被迅速传遍了整个世界。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该遗址的发掘也开启了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考古发掘探索。尔后陆陆续续在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也以河姆渡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成为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被确立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这次偶然发现的河姆渡遗址,开启和确立了河姆渡文化群,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填补了长江流域无早期文明史的空白。
人工栽培“水稻”的发达农业
在对河姆渡遗址的不断深入发掘中,考古人员一次次震撼于七千年前生活在此的人类的聪明才智。其中几次较大的震撼便起始于水稻与耒耜的发现。
1973年,河姆渡遗址开始大规模的全面发掘。当挖掘到地下大约3米深的时候,考古队员发现了类似于稻谷的炭化颗粒。但当时没人敢相信,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随后,研究人员把这些炭化颗粒同人工栽培的稻谷、野生稻谷进行了对比,发现它的颗粒外形、大小都接近于现代栽培稻,每粒重量也远远超过了野生稻谷。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稻谷主要是籼型水稻,也有部分粳稻。这个发现让考古学家们激动不已。因为,这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首次发现人工栽培的籼稻。
在先后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发现,大多数探坑都有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厚处达80厘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确凿无疑是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其中籼稻为主,占到了60%以上。
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耜,共发现有170多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还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骨耜的功能类似后世的铲,是翻土农具。这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人不但会种植水稻,而且已经摆脱了原始的农业耕作方法,学会了用耒耜耕作,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农业种植阶段。当时的稻田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面和东面,面积约6公顷,水稻的产量虽然较低,但在当时已经相当可观。稻作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活动,河姆渡文化稻作农业的耕作形态堪称世界上为先进发达的耜耕农业。
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的发现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从印度传入、籼稻从日本传入的传统说法,在学术界树立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本土起源的观点,而且起源地不会只有一个的多元观点,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农业起源的研究领域。并且说明农业不是哪个圣人发明的,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智慧结晶。
更为重要的是,人类社会从单一的攫取式经济开始向生产式经济发展,这一转变拓展了食物来源,为人类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所以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先进的木构建筑
除稻谷和耒耜之外,河姆渡遗址发掘带来的较大震撼,便要数七千年前建造的干栏式建筑了。
在大量囤积稻谷的发掘地附近,队员们惊奇地发现了大量的木板、木桩,并且木板、木桩的两端都有榫卯的印记。同时与木板、木桩相伴出土的还有一些用芦苇编成的席子,他们与当地人现在使用的苇编席子极其相似。这种苇席既可以遮风挡雨,也能供人坐卧休息。
考古人员按照榫卯结构重新组装了这些木板、木桩,又层层铺设了苇席。复原的结果令人吃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正是南方地区常见的干栏式建筑。这种既可防潮又能防止野兽侵袭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祖源,至今华南有些地区仍存在。
河姆渡遗址的这种建筑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的。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今天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
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数量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
这种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建筑时需要有人现场指挥,否则七高八低,弯弯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两构件垂直相交的节点采用榫卯技术,把我国应用榫卯技术的历史推前了3000多年。7000年前的河姆渡先民在当时还没有金属工具的生产条件下,仅以粗劣的石器和骨器,创造了多达十余种形式的榫卯,令人惊叹不已。这种木结构建筑设计之科学,规模之宏大,不仅为我国所罕见,也是人类文化早的杰作,被考古学家称之为7000年前的奇迹。
“河姆渡”消失之迷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使长江流域满载着独有的人类早期高度文明的盛誉。河姆渡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高度发达水准,也迅速征服了全世界。然而,在所有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为之兴奋不已的时候,一个无法解释的难题也摆在了世人面前:河姆渡文明为什么骤然消失了?
根据发掘的各种遗迹,包括干栏式的房屋、设计复杂的水井、发达的水稻种植以及崭露头角的家畜饲养,这些都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了原始的定居生活。但遗址中的四个文化层及其他迹象显示,到了大约5000年前,河姆渡文明突然终止了,这些拥有高度智慧的先民们神秘地消失了。
众多的考古学家提出了种种猜测,但都无法给出有力的证据。后来,一些考古学家从1998年的特大洪灾中得到启发,猜测是否是洪水灾害中断了河姆渡文明。于是,考古学家认真考察了河姆渡遗址地层的地理环境。
考古人员发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覆盖良好,而且“工”字形的地质结构,使得这里成为洪水过后先显露出水面的肥沃淤泥地,先民们正是借助这里的有利条件,创造了长江流域璀璨的农业文化。遗址的相关地层中的迹象显示,这里至少出现了两次时间很长的特大洪水。大概5000年前,后一次洪水不仅冲垮了河姆渡人的家园,还在遗址旁边冲出了一条100余米宽的河道。姚江改变了原来的威胁,占领了新出现的河道,海水经常沿河道回溯,河姆渡人时刻遭受洪水的威胁,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寻找新的栖息地,灿烂的文明就这样淹没于滚滚洪流中。
这种论断也得到了各个学科专家的认可。据目前人类掌握的资料,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结束,大沽塘古海岸线形成,并在海潮作用下不断淤高。这样四明山北麓的雨水北排渐渐困难直至堵塞,河姆渡高地的优势逐渐丧失。从河姆渡遗址形成的四个文化层中的主要器物数量的对比上,可以发现环境恶化严重地影响氏族的生存。距今5000年前,全球范围又一次发生严重的水涝灾害,这就是古籍《尚书·尧典》记载的“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当时的河姆渡地区,在连续不断特大洪水的切割下,“工”字形高地终于被冲出一个大缺口,姚江完成了改道东流的剧变。这时,海水沿河道上溯,河姆渡因此常常经受洪水的威胁,而变成一片水乡泽国,先民赖以为生的水稻生产连遭淹没,连年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这块生息了2000年之久的土地。于是,河姆渡文明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他们搬迁到何处,以及河姆渡文明的延续文化等等问题,这就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探索考证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