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507668
编辑推荐
这本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细木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金荣先生多年从事红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之一。红木文化是我国传统木作技艺发展到*的结晶,它是国人的创造,其选材、开料、造型、结构、雕刻等手工艺程序严谨繁复,体现着因材施艺、顺应造物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与西方对抗、征服的造物理念迥然不同。红木绝不纯粹是一种木材概念,如果把红木比作一张桌子的话,它有四条腿,一条是木材,一条是制品,一条是文化,还有一条是艺术。本书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和理论思考,以对谈和演讲的文字记录为蓝本,集中讨论了红木材料与文化,艺术与经营,雕刻与器物,出口贸易,以及大师作品等等,形散神聚,图文并茂。在这里,红木以承艺载道的形态,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大自然赋予资源的态度,这种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方式,不仅使木材创造了更高的价值,而且体现了红木领域,艺近于道的哲思和化境。
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有向青年人和普通听众讲解的红木材料、红木技艺、品类特色等一些常识类话题,也有通过红木收藏和销售所领悟到的时代话题,更有匠人之德、器具之美等形而上的体悟和思考。整本书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是一本不错的红木文化漫谈类专书。
目 录
序言:徐艺乙
红木论(代前言)
关于红木概念——与赵广杰副会长的对话
关于红木文化与材料——与苏金玲秘书长的对话 附录一:国标红木树种中文和拉丁名对照
红木文化与艺术略谈
附录二:悼念吴学忠先生
吴学忠作品与红木文化——与苏金玲秘书长的对话
哲学问题与工艺有关
红木文化与青年的关系——与王坤、锦锋的对话
传统与现代 关于红木文化——与王明哲、李佳伟等的对话
关于红木艺术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
关于红木艺术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演讲答问
红木的材料与器物——与王明哲、赵芳的对话
红木的材料与经营及其他——与王明哲、赵芳的对话
红木的艺术与分享及其他——与王明哲、李佳伟、赵芳的对话
关于红木艺术品出口贸易的记忆
与红木椅子相关的问题
关于明式四出头官帽椅复原及其研究——与徐艺乙、董静的对话
附录三:明式四出头官帽椅复原研究报告(董静执笔)
红木文化漫谈
艺人之德及其手艺
红木艺术与因材施艺
红木与雕刻及其他
关于竹雕——与王新明等的对话
关于红木艺术的展示——与黄海涛等讨论《茅山红木艺术馆展陈大纲》时的对话
后记
红木论(代前言)
关于红木概念——与赵广杰副会长的对话
关于红木文化与材料——与苏金玲秘书长的对话 附录一:国标红木树种中文和拉丁名对照
红木文化与艺术略谈
附录二:悼念吴学忠先生
吴学忠作品与红木文化——与苏金玲秘书长的对话
哲学问题与工艺有关
红木文化与青年的关系——与王坤、锦锋的对话
传统与现代 关于红木文化——与王明哲、李佳伟等的对话
关于红木艺术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
关于红木艺术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演讲答问
红木的材料与器物——与王明哲、赵芳的对话
红木的材料与经营及其他——与王明哲、赵芳的对话
红木的艺术与分享及其他——与王明哲、李佳伟、赵芳的对话
关于红木艺术品出口贸易的记忆
与红木椅子相关的问题
关于明式四出头官帽椅复原及其研究——与徐艺乙、董静的对话
附录三:明式四出头官帽椅复原研究报告(董静执笔)
红木文化漫谈
艺人之德及其手艺
红木艺术与因材施艺
红木与雕刻及其他
关于竹雕——与王新明等的对话
关于红木艺术的展示——与黄海涛等讨论《茅山红木艺术馆展陈大纲》时的对话
后记
前 言
序言
什么是红木?什么是红木艺术?什么是红木文化?如何品鉴红木制品?对这些问题,在许多专业人士的感觉中是知道的,但要真正说清楚,恐怕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由江苏省红木文化艺术研究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精细木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际木文化协会特聘专家杨金荣大师所著《红木文化谈薮》,是目前不多见的涉及红木的历史、文化、艺术、技艺、民俗等多个方面的著作,视角独到,观点鲜明,论述精辟。读了这本书,前面的那些问题就有了答案。即就是谈天说地时,也可从这本书中引述谈资,使聊天成为有品位的谈话。
杨金荣先生曾经长期从事红木的设计、制作、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在早期工作中曾得到高人的秘传和指点,用在工作实践中颇有成效。长期以来,能够将红木与中国文化传统予以联系,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思考,举一反三,颇有心得。30多年来,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在相关院校和行业培训班授课时,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并为基层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所接受。一些重要观点和经典论述,已经在行业内广为传播,并被研究者多有引用。
杨金荣大师在其漫长的专业生涯中,通过实践来验证、研习传统,并认真总结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同时又在实践中校正理论,从而在红木文化的理论创新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在专业论坛上,杨金荣先生基于自己的实践进行总结思考、发表意见,其清晰的思路、独特的想法、深邃的思想,总能引人入胜;与朋友以及红木艺术的爱好者们在一起喝茶时,往往话语幽默、谈古论今、针砭时弊、语惊四座。他的主要观点融入《红木论》《红木文化载体论》《红木学研究及其学科分类》《红木艺术价值论》《三大属性论》《红木艺术审美原则论》等系列文章中,在专业杂志上公开发表后,受到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在国际交流时,杨金荣先生多不用译员,直接用专精的英语进行表述,将中国传统的红木文化及其相关的文化知识予以深入浅出地讲解,并能够回答不同层次的外国友人涉及中国文化多方面问题的提问。其潇洒的风度、渊博的知识,展示了中国新型学者的风采。
杨金荣先生在其研习红木文化的实践中,在选材、开料、造型与鉴赏等方面均有所建树,通过实践来验证、研习传统,并认真总结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同时又在实践中校正理论,从而吃透传统,进行新的创造。其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竹节椅”,看上去是明式家具,然而在传世与出土的实物中,却无相类似的物品,是在消化传统的基础上的创造。虽然受到业内专业人士的好评与关注,但杨金荣先生却不满足,目前仍在琢磨其第七稿的修改,旨在使其能够完美。在其主理江苏工美红木文化艺术研究所期间,培训高级人才,举办大师技艺研修班;制订行业标准;接受委托进行司法鉴定;修复、复制传统产品,设计、研制新产品。由其独创的“面边压条一体化制作工艺”和“对料乱冰格上挠度踏足制作工艺”,丰富了中国精细木作技艺的传统,所总结的科学规范使红木艺术的表现有了更多的技术保障。
如今,杨金荣先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经验的总结和红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面,经常参加国内国际各种与木文化相关的赛事,发表学说,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中国传统的精细木作技艺,传承中国人的木文化。建设中的红木艺术馆,应该是杨金荣先生专业生涯中的为重要的作品。这座建于道教圣地茅山上的专业陈列馆,旨在通过近代以来不同时段的红木实物资料,让观众了解正宗的红木艺术,进而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
本书的内容多为作者在国内外讲学时的文字记录,所配图片多为作者与合作者的作品及其相关历史的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相信读者能够开卷有益。
什么是红木?什么是红木艺术?什么是红木文化?如何品鉴红木制品?对这些问题,在许多专业人士的感觉中是知道的,但要真正说清楚,恐怕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由江苏省红木文化艺术研究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精细木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际木文化协会特聘专家杨金荣大师所著《红木文化谈薮》,是目前不多见的涉及红木的历史、文化、艺术、技艺、民俗等多个方面的著作,视角独到,观点鲜明,论述精辟。读了这本书,前面的那些问题就有了答案。即就是谈天说地时,也可从这本书中引述谈资,使聊天成为有品位的谈话。
杨金荣先生曾经长期从事红木的设计、制作、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在早期工作中曾得到高人的秘传和指点,用在工作实践中颇有成效。长期以来,能够将红木与中国文化传统予以联系,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思考,举一反三,颇有心得。30多年来,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在相关院校和行业培训班授课时,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并为基层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所接受。一些重要观点和经典论述,已经在行业内广为传播,并被研究者多有引用。
杨金荣大师在其漫长的专业生涯中,通过实践来验证、研习传统,并认真总结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同时又在实践中校正理论,从而在红木文化的理论创新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在专业论坛上,杨金荣先生基于自己的实践进行总结思考、发表意见,其清晰的思路、独特的想法、深邃的思想,总能引人入胜;与朋友以及红木艺术的爱好者们在一起喝茶时,往往话语幽默、谈古论今、针砭时弊、语惊四座。他的主要观点融入《红木论》《红木文化载体论》《红木学研究及其学科分类》《红木艺术价值论》《三大属性论》《红木艺术审美原则论》等系列文章中,在专业杂志上公开发表后,受到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在国际交流时,杨金荣先生多不用译员,直接用专精的英语进行表述,将中国传统的红木文化及其相关的文化知识予以深入浅出地讲解,并能够回答不同层次的外国友人涉及中国文化多方面问题的提问。其潇洒的风度、渊博的知识,展示了中国新型学者的风采。
杨金荣先生在其研习红木文化的实践中,在选材、开料、造型与鉴赏等方面均有所建树,通过实践来验证、研习传统,并认真总结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同时又在实践中校正理论,从而吃透传统,进行新的创造。其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竹节椅”,看上去是明式家具,然而在传世与出土的实物中,却无相类似的物品,是在消化传统的基础上的创造。虽然受到业内专业人士的好评与关注,但杨金荣先生却不满足,目前仍在琢磨其第七稿的修改,旨在使其能够完美。在其主理江苏工美红木文化艺术研究所期间,培训高级人才,举办大师技艺研修班;制订行业标准;接受委托进行司法鉴定;修复、复制传统产品,设计、研制新产品。由其独创的“面边压条一体化制作工艺”和“对料乱冰格上挠度踏足制作工艺”,丰富了中国精细木作技艺的传统,所总结的科学规范使红木艺术的表现有了更多的技术保障。
如今,杨金荣先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经验的总结和红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面,经常参加国内国际各种与木文化相关的赛事,发表学说,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中国传统的精细木作技艺,传承中国人的木文化。建设中的红木艺术馆,应该是杨金荣先生专业生涯中的为重要的作品。这座建于道教圣地茅山上的专业陈列馆,旨在通过近代以来不同时段的红木实物资料,让观众了解正宗的红木艺术,进而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
本书的内容多为作者在国内外讲学时的文字记录,所配图片多为作者与合作者的作品及其相关历史的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相信读者能够开卷有益。
南京大学教授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徐艺乙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