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89469丛书名: 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编辑推荐
《婺源史话》主要以讲述历史故事的手法,将上溯10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及至中华文明开始,下至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上半叶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婺源的发展历程。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婺源的历史沿革、历代涌现的人物英杰、较大轰动效应的历史事件、保存完好的古代村落、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走南闯北的商帮传奇,以及值得探寻的名胜古迹和日新月异的现代风貌,从而在现实的今天彰显出中国*美的乡村婺源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内容简介
婺源被誉为“中国美的乡村”。婺源不仅自然环境优美怡人,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本书以简洁、优美的语言,将一颗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珠宝串联起来,系统地介绍了婺源历代涌现的杰出人物、保存完好的古代村落、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走南闯北的商帮传奇,以及值得探寻的氏族播迁、名胜古迹和耐人寻味的“非遗”珍藏,彰显了婺源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目 录
序/1
前 言/1
一 历史述要/1
1.吴、楚划疆之地/1
2.山越先民的变迁/3
3.洪真起事与婺源立县/6
4.宋诏赐“文公阙里”/10
5.由县升格婺源州/14
6
.“南畿名邑数婺源”/16
7.“回皖”之后仍归赣/21
二 史海钩沉/26
1.唐末皇子流亡考川/26
2.朱熹两次回婺源/29
3.从三先生祠到紫阳书院/32
4.杭州沙地案与婺源木商/35
5.明清时期的“乡约”制度/38
6.历经300年的生态保护禁令/41
7.蚺城历代建城墙/45
8.左宗棠与太平军激战婺源/47
9.方志敏转战婺源/50
10.丛林中的三年游击战/52
11.胡适与回皖运动/56
12.皖浙赣工委在婺源/59
三 乡贤风采/64
1.血性持节的朱弁/64
2.理学宗师朱文公/66
3.明经传人胡炳文/69
4.汪师夷制夷/71
5.“皖派”创始人何震/73
6.“皖派经学”奠基人江永/75
7.“齐青天”精于发明/77
8.詹天佑扬眉京张/78
9.新剧健将汪优游/80
10.现代医家程门雪/83
四 地方文化/85
1.卜居的村庄/85
2.盛大的典仪/89
3.真味的饮食/92
4.无粽的端午/95
5.礼从茶中来/96
6.非物质文化遗产/99
五 风景名胜/111
1.文公遗迹/111
2.典雅古建/116
3.山水情韵/119
4.人文胜地/124
六 现代风貌/127
1.茶业的发展与振兴/127
2.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33
3.旅游的兴起与转型/136
4.城乡面貌日新月异/138
后 记/142
前 言/1
一 历史述要/1
1.吴、楚划疆之地/1
2.山越先民的变迁/3
3.洪真起事与婺源立县/6
4.宋诏赐“文公阙里”/10
5.由县升格婺源州/14
6
.“南畿名邑数婺源”/16
7.“回皖”之后仍归赣/21
二 史海钩沉/26
1.唐末皇子流亡考川/26
2.朱熹两次回婺源/29
3.从三先生祠到紫阳书院/32
4.杭州沙地案与婺源木商/35
5.明清时期的“乡约”制度/38
6.历经300年的生态保护禁令/41
7.蚺城历代建城墙/45
8.左宗棠与太平军激战婺源/47
9.方志敏转战婺源/50
10.丛林中的三年游击战/52
11.胡适与回皖运动/56
12.皖浙赣工委在婺源/59
三 乡贤风采/64
1.血性持节的朱弁/64
2.理学宗师朱文公/66
3.明经传人胡炳文/69
4.汪师夷制夷/71
5.“皖派”创始人何震/73
6.“皖派经学”奠基人江永/75
7.“齐青天”精于发明/77
8.詹天佑扬眉京张/78
9.新剧健将汪优游/80
10.现代医家程门雪/83
四 地方文化/85
1.卜居的村庄/85
2.盛大的典仪/89
3.真味的饮食/92
4.无粽的端午/95
5.礼从茶中来/96
6.非物质文化遗产/99
五 风景名胜/111
1.文公遗迹/111
2.典雅古建/116
3.山水情韵/119
4.人文胜地/124
六 现代风貌/127
1.茶业的发展与振兴/127
2.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33
3.旅游的兴起与转型/136
4.城乡面貌日新月异/138
后 记/142
前 言
序
盛世修史,自古皆然。
婺源古为“吴楚分源”之地,今是赣、皖、浙三省交界之处。婺源千崖献奇,万谷汇碧,田园如画;唐载《茶经》,宋称绝品,茗茶永芳;朱子故里,天佑桑梓,久负盛名;美丽乡村,梦里老家,誉满中华。
婺源之所以被外界美誉为“中国美的乡村”,不仅仅在于它有着星罗棋布的徽派风格的古村落,不仅仅在于它有着四季鲜明的田园风光,更在于它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婺源历史,穿越千年,灿烂、博大、精深;婺源文化,徽风赣韵,古朴、淳厚、迷人。整理并传承它,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为此,我们组织本土文化人士编写了《婺源史话》。《婺源史话》将一颗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珠宝串联起来,系统地介绍了婺源的历史沿革、历代涌现的人物英杰、重大历史事件、保存完好的古代村落、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走南闯北的商帮传奇,以及值得探寻的名胜古迹和日新月异的现代风貌,从而彰显出婺源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婺源史话》力求做到知识性和可读性的统一,力求内容丰富、资料准确、文风朴实、雅俗共赏。《婺源史话》的出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婺源的过去,把握婺源的今天,展望婺源美好的未来。我们希冀,通过《婺源史话》,引领你走进婺源的历史,触摸婺源的灵魂;跟随婺源的山水,感受婺源的多姿;跟随婺源的步伐,解读今日婺源所怀揣的梦想和迈向未来的激情。
知史明志。我们应当多一点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求无愧于灿烂的历史,无愧于美丽的时代。
谨献片言,聊书数语,权以为序。
张必坚
前 言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一首诗,道出婺源的缤纷姿彩和诗情画意。
中国美的乡村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镇,北枕旅游胜地黄山,南接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县域面积2967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368万亩,耕地32万亩,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誉。全县辖16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管委会、197个村(居)委会,人口36万。
婺源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神奇土地,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建县,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享有“书乡”美誉。自唐至清,全县共有进士552人,留下历代文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朱熹、詹天佑等人名扬中外;历史遗迹、明清古建遍布乡野;徽剧、傩舞、婺源“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歙砚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坑、汪口、延村、虹关、思溪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婺源全县境内现存古建筑4000余栋,其中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古建筑(1949年以前建),占村内建筑总量的80%以上。婺源博物馆馆藏文物1万余件,被誉为“中国县级馆”。近年来,婺源先后获得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婺源古村落保护工程荣膺全国城市建设与管理奖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婺源是一方生态优美、物产丰饶的人间沃土。婺源地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历年平均气温为16.8℃左右,平均年降水量为1962.3毫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6%。婺源属丘陵地貌,易涵养水源。境内河流众多,雨量丰富,多年平均径流在1000~1200毫米之间,含一级水功能区24个,二级水功能区4个,其中段莘水、清华水、小港水等均为源头水。婺源北靠黄山,东接三清山,南临武夷山,地形较为封闭,自成一个生态小循环,受外界影响较小。经检测,婺源境内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为100%,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负氧离子浓度为6.63万个/cm3,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空气、地表水达国家一级标准,是个天然的大氧吧。婺源有草、木本物种5000余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植物80余种。境内有世界濒临绝迹的珍稀鸟类蓝冠噪鹛,有世界的鸳鸯越冬栖息地鸳鸯湖。良好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众多地方特产,其中红、绿、黑、白“四色”特产(荷包红鱼、婺源绿茶、龙尾歙砚、江湾雪梨)享誉古今。婺源拥有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30多项国字号名片。
婺源是一块美景如画、交通便捷的和谐胜地。婺源有国家AAAAA级景区江湾及“美中国符号”篁岭等30多个景区、景点,其中仅国家AAAA级景区就有12个,是中国AAAA级景区多的县份。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388公里,全县186个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和通畅率均达100%。杭瑞高速、德婺高速贯通全境:1小时车程内,婺源能抵达景德镇、黄山和衢州三大机场;两小时车程内,婺源能抵达江西省会——南昌;3小时车程内,婺源能抵达浙江省会——杭州;4小时车程内,婺源能抵达上海、南京、合肥、武汉等周边城市。京福高速铁路与九景衢铁路在婺源交会设站。婺源正成为江西对接长三角的前沿。沿袭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良好风气的婺源,邻里和睦相处,百姓安居乐业,是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和全国首届平安建设先进县。
婺源之美,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美在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美在发展与保护的齐头并进。目前,婺源人民正同心协力朝着“建设中国美乡村,打造中国旅游县和中国有机茶县”的目标而努力。
盛世修史,自古皆然。
婺源古为“吴楚分源”之地,今是赣、皖、浙三省交界之处。婺源千崖献奇,万谷汇碧,田园如画;唐载《茶经》,宋称绝品,茗茶永芳;朱子故里,天佑桑梓,久负盛名;美丽乡村,梦里老家,誉满中华。
婺源之所以被外界美誉为“中国美的乡村”,不仅仅在于它有着星罗棋布的徽派风格的古村落,不仅仅在于它有着四季鲜明的田园风光,更在于它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婺源历史,穿越千年,灿烂、博大、精深;婺源文化,徽风赣韵,古朴、淳厚、迷人。整理并传承它,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为此,我们组织本土文化人士编写了《婺源史话》。《婺源史话》将一颗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珠宝串联起来,系统地介绍了婺源的历史沿革、历代涌现的人物英杰、重大历史事件、保存完好的古代村落、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走南闯北的商帮传奇,以及值得探寻的名胜古迹和日新月异的现代风貌,从而彰显出婺源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婺源史话》力求做到知识性和可读性的统一,力求内容丰富、资料准确、文风朴实、雅俗共赏。《婺源史话》的出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婺源的过去,把握婺源的今天,展望婺源美好的未来。我们希冀,通过《婺源史话》,引领你走进婺源的历史,触摸婺源的灵魂;跟随婺源的山水,感受婺源的多姿;跟随婺源的步伐,解读今日婺源所怀揣的梦想和迈向未来的激情。
知史明志。我们应当多一点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求无愧于灿烂的历史,无愧于美丽的时代。
谨献片言,聊书数语,权以为序。
张必坚
前 言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一首诗,道出婺源的缤纷姿彩和诗情画意。
中国美的乡村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镇,北枕旅游胜地黄山,南接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县域面积2967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368万亩,耕地32万亩,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誉。全县辖16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管委会、197个村(居)委会,人口36万。
婺源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神奇土地,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建县,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享有“书乡”美誉。自唐至清,全县共有进士552人,留下历代文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朱熹、詹天佑等人名扬中外;历史遗迹、明清古建遍布乡野;徽剧、傩舞、婺源“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歙砚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坑、汪口、延村、虹关、思溪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婺源全县境内现存古建筑4000余栋,其中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古建筑(1949年以前建),占村内建筑总量的80%以上。婺源博物馆馆藏文物1万余件,被誉为“中国县级馆”。近年来,婺源先后获得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婺源古村落保护工程荣膺全国城市建设与管理奖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婺源是一方生态优美、物产丰饶的人间沃土。婺源地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历年平均气温为16.8℃左右,平均年降水量为1962.3毫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6%。婺源属丘陵地貌,易涵养水源。境内河流众多,雨量丰富,多年平均径流在1000~1200毫米之间,含一级水功能区24个,二级水功能区4个,其中段莘水、清华水、小港水等均为源头水。婺源北靠黄山,东接三清山,南临武夷山,地形较为封闭,自成一个生态小循环,受外界影响较小。经检测,婺源境内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为100%,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负氧离子浓度为6.63万个/cm3,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空气、地表水达国家一级标准,是个天然的大氧吧。婺源有草、木本物种5000余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植物80余种。境内有世界濒临绝迹的珍稀鸟类蓝冠噪鹛,有世界的鸳鸯越冬栖息地鸳鸯湖。良好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众多地方特产,其中红、绿、黑、白“四色”特产(荷包红鱼、婺源绿茶、龙尾歙砚、江湾雪梨)享誉古今。婺源拥有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30多项国字号名片。
婺源是一块美景如画、交通便捷的和谐胜地。婺源有国家AAAAA级景区江湾及“美中国符号”篁岭等30多个景区、景点,其中仅国家AAAA级景区就有12个,是中国AAAA级景区多的县份。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388公里,全县186个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和通畅率均达100%。杭瑞高速、德婺高速贯通全境:1小时车程内,婺源能抵达景德镇、黄山和衢州三大机场;两小时车程内,婺源能抵达江西省会——南昌;3小时车程内,婺源能抵达浙江省会——杭州;4小时车程内,婺源能抵达上海、南京、合肥、武汉等周边城市。京福高速铁路与九景衢铁路在婺源交会设站。婺源正成为江西对接长三角的前沿。沿袭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良好风气的婺源,邻里和睦相处,百姓安居乐业,是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和全国首届平安建设先进县。
婺源之美,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美在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美在发展与保护的齐头并进。目前,婺源人民正同心协力朝着“建设中国美乡村,打造中国旅游县和中国有机茶县”的目标而努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