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04160
本书着重阐述了海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经略南海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关系,提出了海南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为了深入、完整地认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意义,本书辟专章研究了历史上海南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理区位、海南古代海上对外交流与经济贸易、海南古代港口与沿海城镇以及《更路簿》与海南地方文化的关系等问题。
本书可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重要理论读物,也可作为学习、研究丝绸之路相关问题的参考资料。
第一章海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研究 / 1
第一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内涵 / 2
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背景 / 2
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基本内涵 / 12
第二节海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 18
一、 南海航运与物流枢纽 / 20
二、 南海资源开发与合作基地 / 24
三、 环南海经贸合作连接点 / 27
四、 环南海公共外交前沿阵地 / 31
五、 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与海上丝路旅游特区 / 35
第三节海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战略作用 / 38
一、 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 / 38
二、 推动南海资源开发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 40
三、 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 43
四、 增强政治互信,推动区域社会文化交流 / 45
海南与海上丝绸之路
目录五、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 48
第二章海南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区位 / 53
第一节南海丝路之航线要冲 / 54
一、 汉代海南岛及其西部海域是南海丝路的重要门户 / 54
二、 唐宋以后海南岛东部及西南沙海域是南海丝路的必经之地与重要组成 / 56
第二节南海丝路之重要中转站 / 61
一、 古代海南岛港口发展概况 / 62
二、 贡船蕃舶寄泊地与海难漂流地 / 69
三、 补给地、避风港与重要地标 / 73
第三节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与平台 / 75
一、 中外贸易的重要通道与平台 / 75
二、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与平台 / 81
第三章海南古代海上对外交流与经济贸易 / 85
第一节祖宗海与海南人 / 88
一、 南海自然环境与条件 / 89
二、 石器时代的海南岛 / 91
三、 海南岛的早期居民 / 97
第二节海南古代海洋经济 / 103
一、 造船与航海技术 / 103
二、 南海航线的开辟 / 106
三、 捕捞和渔业生产 / 109
四、 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 113
第三节海南与古代朝贡贸易 / 117
一、 南海区域的朝贡贸易 / 117
二、 贡舶停靠海南岛 / 123
三、 西人东来对南海区域贸易的冲击 / 127
第四节海南与古代海上民间贸易 / 133
一、 海南的丰富物产 / 133
二、 海南古代对外民间贸易的繁荣 / 140
三、 海南古代对外民间贸易的地位 / 152
四、 明清海禁对海南民间贸易的影响 / 159
第五节古代海南对外人文交流 / 163
一、 海南人下南洋 / 164
二、 宗教文化交流 / 171
三、 异域人在海南 / 178
第四章海南岛古代港口和沿海城镇 / 183
第一节总论 / 186
一、 海南岛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 / 186
二、 海南岛古代港口综述 / 188
三、 海南岛古代沿海城镇综述 / 200
第二节分论 / 218
一、 海口市古代港口和沿海城镇 / 218
二、 文昌市古代港口和沿海城镇 / 225
三、 琼海市古代港口和沿海城镇 / 232
四、 万宁市古代港口和沿海城镇 / 236
五、 陵水黎族自治县古代港口和沿海城镇 / 240
六、 三亚市古代港口和沿海城镇 / 242
七、 东方市古代港口和沿海城镇 / 247
八、 昌江黎族自治县古代港口和沿海城镇 / 250
九、 儋州市古代港口和沿海城镇 / 254
十、 临高县古代港口和沿海城镇 / 259
十一、 澄迈县古代港口和沿海城镇 / 263
第五章《更路簿》与海南地方文化关系 / 269
第一节《更路簿》传递的海南历史文化信息 / 274
一、 《更路簿》的版本 / 274
二、 部分《更路簿》记录的航线 / 276
第二节《更路簿》的作用及部分地名释义 / 343
一、 历史文化意义 / 343
二、 法理意义 / 344
三、 经济意义 / 345
四、 《更路簿》所载部分海南化地名释义 / 345
第三节《更路簿》是海南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抓手 / 359
一、 战略作用 / 359
二、 路径选择 / 363
第六章海上丝绸之路与经略南海 / 365
第一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海区域建设 / 366
一、 增进政治互信和政策沟通 / 366
二、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 368
三、 重点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 / 371
四、 深化货币合作与资金融通 / 374
五、 积极推进“民心相通”工程 / 376
第二节经略南海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 378
一、 经略南海要着力推进五个统筹 / 379
二、 经略南海要实施五大方略 / 385
三、 南海丝绸之路·经略南海 / 393
第三节充分发挥海南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 396
一、 海南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的现实条件 / 396
二、 海南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面临重要机遇 / 400
三、 海南服务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403
四、 海南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的重点任务 / 409
五、 积极发挥海口、三亚和三沙等地的区域支撑作用 / 414
第四节海南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的政策需求 / 420
一、 产业开放的重点政策需求 / 420
二、 区域开放的重点政策需求 / 425
三、 三沙市建设发展的重点政策需求 / 428
四、 综合政策需求 / 429
参考文献 / 432
后记 / 440
《海南与海上丝绸之路》
编纂委员会
主编
毛志华副主编
陈波学术顾问
邢广程编委
张一平刘锋李润珍孙宏年
侯毅游宪军陈家传张贵松序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14年1月,海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签署了为期4年的合作开展海南考古研究框架协议,其中包括海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海南省史志部门响应省政府的号召,发挥本部门优势,并借助有关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门成立了课题组,确定从地方志的角度入手,围绕区位优势、海上贸易、海上通道、经略南海等专题进行研究,形成了一批有资政意义的研究成果,也为地方文化事业留下了可靠的史料。
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据《汉书》记载,今广东省的徐闻成为汉代南方重要的贸易始发港之一。海南地处始发港旁,是下南洋和下西洋的必经之域,从汉代起便是我国东南沿海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贸易的兴起也带动了海南的发展,中央政权对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日益加深。公元前110年,西汉在今海南设立珠崖和儋耳两郡,辖16县。唐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对海南的影响更加凸显,随着唐代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海上贸易繁荣,广州和交州成为唐代南方重要的海上贸易始发港。海南正处于我国两条海上贸易通道的交会处,海南的沉香、花梨、益智子等土特产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宋代后,海南因其位于南海的前沿位置,既是中外商船往来东西方必须经停的中继港、避风港,又是大陆、东南亚国家及海南岛特产的重要中转集散地。明清时期,过往的商船不断增加,各国朝贡的船只也在海南停靠和补给。由此可见,海南一直是我国海上下南洋和下西洋贸易通道的必经之地。
海南作为海洋大省和祖国的南大门,历史上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必经通道和中继站,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程中,海南作用突出。海南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大局,也将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新的契机和动力。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海南与海上丝绸之路》一书面世,对深入研究海南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弘扬海南文化,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8年6月
海南与海上丝绸之路
序
海南与海上丝绸之路
第五章《更路簿》与海南地方文化关系中国人民早期对南海诸岛的开发和经营活动是在发现和命名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随着对南海海域范围的发现日益扩大,对南海的认识日益加深,这种开发和经营也日渐活跃。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当时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等所有与生产活动有关的辅助手段均十分落后,所以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苛求我们的先人取得多么巨大的成就。然而,即便如此,海南人民在当时就已经创造出无数个奇迹,因为他们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无论在南海的开发上,还是在南海航线的开辟上,海南人民都是重要的先行者之一。
就中国早期历史来看,对南海诸岛的开发和经营,在方式上主要是航路的开辟和有关生产活动的实践。从具体的运作上来看,海南人民在南海诸岛的开发和经营经历了从个体行为到政府有组织行为的过程。在清代之前,基本上属于个体行为,这种个体行为包括单个人、单个家庭、单个家族;在清代之后,政府有组织的开发和经营逐步展开,有地方政府组织的,有中央政府组织的。这一行为在海南渔民航海针经书《更路簿》中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体现,这一情形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相吻合,与世界各国对海洋、对陆地的开发和经营规律也是一致的。
我国人民首先发现南海海域后,这里即成为我国渔民从事渔业生产的基地,对南海诸岛持续不断的开发经营也逐步展开。由于古人对海洋资源的认识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和全面,渔民对海洋资源的了解几乎就是从海洋生物资源开始的,在那时,捕捞水产资源实际上是海洋渔业或海上生产活动的全部内容。
从中国史籍中我们不难寻找到先人们在南海诸岛进行生产活动的记载。东汉杨孚在《异物志》中记载: “玳瑁如龟,产南海……背上有鳞。鳞大如扇,有文章,将作器,则煮其鳞,如柔皮。”杨孚. 异物志. 新一版. 北京: 中华书局,1985: 13.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曾记载了玳瑁的形态和用途。到了清代,有关海龟的记载更是屡屡见诸史籍,如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在《巡海记》中对海南渔民捕捞玳瑁、海龟、海带等海产品的生产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由于古人对鱼类种属的分类非常简单,在我国史籍中对南海的鱼类一般记载为飞鱼和巴浪鱼等。此外,在《顺风相送》《东西洋考》《广东新语》《指南正法》等史籍中对南海的鱼类均有记载。
砗磲是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一种贝类,在我国只有南海出产。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明黄衷的《海语》等大量文献中不仅记载了砗磲的形态,而且皆指出其产自于南海。
此外,晋郭璞的《尔雅注》、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记载了西沙、南沙盛产的马蹄螺和产于南海的贝类。在清人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和1876年奉命出使英国的郭嵩焘所著的《使西纪程》中对南海出产的海参均有记载。
上述史籍对南海物产的记载,其实也是我国人民开发南海的真实记录。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人民从汉代开始便在南海诸岛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生产和开发经营。
到了明清时期,我国沿海渔民前往南海诸岛从事捕捞和其他渔业生产的人数日渐增多,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甚至较长时间居留在南海岛礁之上。渔民在从事捕捞生产的同时,还在许多岛上开垦荒地,种植树木,这些南海岛礁上的庙宇、房屋、水井、椰子树就是他们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
清道光年间,渔商梁应元曾进行了调查,他在有关报告中指出,我国渔民在东沙群岛“捕鱼为业,安常习故,数百余年”。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72. 宣统二年十一月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东沙岛《招募渔人试办渔业章程》,对我国渔民前往东沙岛从事渔业生产的相关事项,如人员组成、所需办理的手续、资金费用和税收、所获海产的验收统计、渔民在岛上的生活管理等均作了明确规定。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186190.随着这一章程的颁布,我国人民对南海诸岛的开发和经营已经纳入政府的有组织管理之下。1911年国民政府实业部就“招商接办东沙岛渔业”发布了通告。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212.1911年广东香山县人叶养珍呈书实业部,请求赴东沙岛进行磷矿和渔业生产。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212.因考虑到东沙岛磷矿资源较少,实业部只核准叶养珍开展渔业。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216.此后1911年、1918年、1926年、1927年、1936年先后有南洋侨商陈武烈、广东商人刘兆铭、福建商人周骏烈、广东商人陈荷朝和冯德安等,分别向实业部或广东省实业厅要求前往东沙岛开采磷酸或海草或云母壳等海产,大都获得批准。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219232,245,246.
在我国民间开发东沙岛的热潮中,国民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对东沙岛进行了官方性质的经营活动。例如,1925年中国政府做出决定,在东沙岛建立气象台、无线电和灯塔,并交由海军部筹办。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275279.
西沙和南沙群岛是我国人民在南海海域最主要的生产活动的基地。从明清时期起,随着我国人民对于南海认识的不断加深,这里更成为沿海渔民频繁活动的海域。早在明代乃至更早,在西沙和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之上就已有中国人长期居留,并从事生产活动。
1917年,广东海利公司商人何承恩就开采西沙群岛磷质和海产、1919年广东商人邓士瀛就开发西沙群岛多次向广东省省长公署提出呈请,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申请均未获准。陈天锡. 西沙岛成案汇编. 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3: 25,26.然而,这充分表明对西沙群岛的开发和经营已经由个体行为步入了政府管理的轨道。
1921-1932年间,广东商人何瑞年多次向广东省署提出开发西沙群岛鸟粪的请求,并屡屡获准,何瑞年组织了西沙群岛实业无限公司,在西沙群岛的15个岛礁上进行开采。后经调查发现,何与日本人多有勾结,从而引起当地人民的愤慨,广东地方政府立即停止了何瑞年在西沙的开采行为。陈天锡. 西沙岛成案汇编. 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3: 2834,4851,86,87. 另见《琼崖公民力争取消奸商勾结日人所组西沙群岛实业公司及其后驻军续请开垦采矿等情有关文件》1922年12月-1926年7月。
为了进一步规范对西沙群岛资源的开发和经营,1928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招商承采西沙群岛鸟粪简章》。沈鹏飞. 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 广州: 中山大学,1928: 107113.同时,广东省政府批准由中山大学负责管理西沙群岛的矿产。陈天锡. 西沙岛成案汇编. 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3: 附录5,6.中山大学与有关部门联合审议了广东协济公司、益农公司赴西沙群岛开采矿产和鸟粪的申请。1930年行政院就建设西沙群岛气象台等事给广东省政府下达了训令,对此作了周密的安排。1932年广东省制定了建设西沙群岛的计划书,就建设无线电台、灯塔、气象台和驻守人员的生活问题等均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到1934年和1936年,中国政府先后在西沙群岛建起了气象台,设置了电台和灯塔。海军部二十三年三月份重要工作概况. 海军杂志, 1934,6(8): 911.1932年,中华国产公司以21.27万元的投资获准开采西沙群岛鸟粪,期限为20年。见《农业革命》一文中的《琼州西沙鸟粪》,载《广东建设周刊》第1卷第5期。1947年,行政院资源委员会下文委托中元企业公司开采西沙群岛的鸟粪,期限也是20年。
这一时期,我国人民对南沙群岛的经营同样屡见不鲜,“粤闽渔民,每岁轮流前往。”“该岛渔利,琼崖渔民每年春季必有数十只捕鱼帆船,自琼崖出发到岛捕鱼,及至残秋,乃满载而归。”当地政府也派出人员赴各地调查,了解情况,对本国渔船发放本国国旗并公告禁止悬挂外国旗。1946年中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接收南沙群岛后,在当地进行了大量的经营活动,同时政府责令海军总司令部及广东省政府对前往各群岛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予以保护并给予运输通信等便利。之后,我国人民在南沙群岛及其海域的生产活动日益频繁。
在南海进行渔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很大一部分我国海南渔民就在一些岛上居住生活。他们在岛上建庙宇,盖房屋,挖水井,还种植了椰子树、地瓜和蔬菜。有的渔民去世后,就安葬在岛上。据记载,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间,共有132名渔民死后安葬在东沙岛,后来这些坟墓全部被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在侵入东沙岛后毁掉。另外,在南沙群岛的北子岛还竖立着两块墓碑,这里分别安葬着死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渔民翁文芹和死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吴□□(注: 两字模糊不清)。1990年在太平岛上发现了两块清代墓碑,分别为“皇清显考纯直郭公之墓”和黄郁堂之墓。
纵观中国人民的整个南海开发史,我们不难看出其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民间对南海诸岛的开发和经营取得了官方的认可,并且获得了政府的支持、鼓励和保护;同时我国政府也逐渐开始对南海诸岛进行直接开发。
第一节《更路簿》传递的海南历史文化信息
《更路簿》,又称为《水路簿》,是记录我国海南省沿海渔民在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航行的航向和航程(古称海道针经)的书,是我国海南岛渔民在南海诸岛航海实践的经验总结并世代传抄的航行指南类手抄本,是研究我国渔民开发南海诸岛的珍贵资料。
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命名了南海诸岛,而这一发现和命名不仅不断深化,而且贯穿于中国人民在南海活动的整个历史进程当中。《更路簿》中渔民对南海的命名,一方面是中国人民发现和命名南海诸岛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中国人民最早对南海诸岛进行了开发和经营,渔民们基于在南海长期的生产活动,不仅加深了对南海的了解和认识,而且产生了多种形式的记录载体,《更路簿》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它又是我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有关我国人民开发西沙和南沙群岛并在那里生活的历史事实,不仅大量见诸史籍,也在各种版本《更路簿》的抄本中得到体现,此类大量记载了我国海南渔民在西沙、南沙群岛生产和生活的情况,清楚地记录了渔民的作业线路。
一、 《更路簿》的版本
《更路簿》的发现目前主要集中在海南省文昌和琼海两市,之所以在这两市发现,是因为当地渔民从文昌的清澜港或琼海的潭门港出海。迄今共发现不同版本的《更路簿》数十种,有代表性的共12种,计有: 苏德柳本《更路簿》,郁玉清本《定罗经针位》,陈永芹《西南沙更簿》,林鸿锦版《更路簿》,王国昌《顺风得利》本,麦兴铣《东北海更路簿》,李根深《东海北海更流簿》,许洪福《更路簿》,卢洪兰本《更路簿》,李魁茂本《更路簿》,蒙全洲口述、麦穗整理《去西南沙的水路簿》,彭正楷本《更路簿》。
(一) 苏德柳本《更路簿》
该版本是苏德柳于1921年抄自文昌县渔民。该本共记载了22个地名,记录航道29条,其航路大都自北向南行驶。
(二) 郁玉清本《定罗经针位》
该版本中比较细致地区分了北风和南风针路。其中记载的穿越南海各岛礁航道较多。
(三) 陈永芹《西南沙更簿》
该版本成书于民国,但也是经清代《更路簿》修改而成的。
(四) 林鸿锦版《更路簿》
该版本《更路簿》记载较为详细,航道数目较多,各岛礁之间距离也比较具体。
(五) 王国昌《顺风得利》本
该版本记载非常详细。南风、北风、东风针路各不相同。其记录长于航向记载,转航方向也比较明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六) 麦兴铣《东北海更路簿》
麦氏系琼海潭门镇人,其《更路簿》原本藏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七) 李根深《东海北海更流簿》
李氏系琼海潭门镇人,该书原本藏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八) 许洪福《更路簿》
该版本记录航线较少,只有三条航线。
(九) 卢洪兰本《更路簿》
该版本记录各个岛礁回航和出航都较其他版本为多。
(十) 李魁茂本《更路簿》
该版本记载海南岛、越南航路较多,包含南海岛礁地名20多个。
(十一) 蒙全洲口述,麦穗整理《去西南沙的水路簿》
该版本所载各主航道的针路都是依据明代以来渔民生产作业经验记录的。
(十二) 彭正楷本《更路簿》
彭氏系琼海潭门人。该版本《更路簿》是其在1924年抄录的,原本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二、 部分《更路簿》记录的航线
《更路簿》对南海西沙和南沙两大群岛的详细记录表现在“东海”针路和“北海”针路两大部分中。
(一) “东海”(西沙群岛)岛礁探测路线
本书对前述12个版本全部进行考察。1. 苏德柳本《更路簿》
(1) 自大潭过东海,用乾巽使到十二时(更);使(驶)半转回乾巽巳亥,约有十五更。
(2) 自三峙下干豆南北风甲庚乙辛,三庚(更)收,对西南。
(3) 自三峙下石塘用银坤寅申,三庚收,对西南。
(4) 自三峙下二圈,用丁癸丑未平,二更半收。
(5) 自三峙上三圈,用壬丙巳亥平,四更半收。
(6) 自猫注去干豆,乙辛兼辰戌,四更半收,对西北、北风。
(7) 自猫注去下峙曲手,用坤申,四更收,对西南。
(8) 自猫注去二圈,用丁未,三更半收,对南。
(9) 自二圈下下峙,用辰戌,一更收,对西北。
(10) 自石塘上二圈,用乙辛辰戌,二更,对东南。
(11) 自石塘进江门出,上猫注,用甲庚,六更收,对东。
(12) 自四江去大国,用乾巽过头,约更半,对东南。
(13) 自银峙去干豆,用壬丙,三更半收,对北。
(14) 自猫兴上三圈,用癸丁丁未平,三更半收,对南。
(15) 自猫注上三圈,用壬丙平,四更,对南。
(16) 自大圈下去半路,用艮坤加二线丑未,三更,对南。
此版本是苏德柳1921年抄自文昌县渔民抄本。本簿内有22个地方记录。珊瑚岛礁区中航道有29条,其中两条是通向大陆的,即向海南岛一条和去越南一条。航路一般自北向南行驶。
2. 郁玉清本《定罗经针位》
(1) 自大潭使过东海用乾巽加乙线辰戌使到一日一夜,转回巳亥有五更取七连峙。
(2) 自三峙过干豆用南北风甲庚乙辛卯酉三更远向西驶。
(3) 自三峙下石塘用艮坤寅申三更远向西南驶。
(4) 自三峙下二圈用癸丁丑未二更半远向西南驶。
(5) 自三峙上三圈用子午壬丙巳亥四更远向南驶。
(6) 自三圈下石塘用乾巽辰戌五更远向西北驶。
(7) 自三圈下白峙仔用南北风甲庚乙辛卯酉三更远向西驶。
(8) 自三圈下二圈用乾巽辰戌二更半远向西北驶。
(9) 自二圈下三圈用辰戌二更半远向南驶。
(10) 自石塘上猫兴用甲庚卯酉四更远向东驶。
(11) 自四江门使去大圈用子午乾巽巳亥使过首一更远向南驶。
(12) 自石塘去干豆用子午壬丙巳亥三更半远向北驶。
(13) 自石塘去猫注用寅申三更远向东北驶。
(14) 自猫注上猫兴用南北风乾巽巳辛辰戌一更远向东南驶。
(15) 自猫兴上三圈用癸丁三更远向西南驶。
(16) 自猫注上三圈用子午壬丙巳亥四更远向南驶。
(17) 自二圈去干豆用乾巽四更远向西北驶。
(18) 自二圈下白峙仔用艮坤丑未一更远向西南驶。
(19) 自大圈下白峙仔首上用子午门上用壬丙一更远向南驶。
(20) 自白峙仔上三圈南风用卯酉加一线乙辛三更远向东驶。
(21) 自二圈上七连峙用丑未加二线艮坤二更半远向东北驶。
(22) 自三脚峙下圈仔用卯酉南北风甲庚乙辛二边相见向西驶。
(23) 自三脚大峙在西四江东甲庚卯酉相对。
(24) 自白峙仔下半路寅申三更远向西南驶。
(25) 自大圈下半路南边门上使用艮坤丑未三更远向西南驶。
(26) 自尾峙下半路用癸丁加一线子午二更远向南驶。
(27) 自三圈下半路用甲庚寅申六更远向西南驶。
(28) 自半路去干豆用癸丁五更半远向东北驶。
(29) 自大圈首上去三圈南风用辰戌三更远向东南驶。
(30) 自老粗大门驶出四江门用乾巽辰戌二边相见二更远向东南驶。
(31) 自三脚门上驶去银峙用丙午平向北驶二边相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