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236392
全书通俗易懂,通过对汉字字形的追根溯源,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亲近传统文化,感受国学的魅力。
生动解说汉字的形与意,让你真正读懂汉字,了解汉字漫长而不平凡的历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第一篇 字形结构学
第一章 字形笔画
第一节 笔画
第二节 画的变化
第三节 画形变化数量公式
第二章 字形结构
第一节 画画联合
第二节 字形部件
第三节 字形结构
第三章 字形表意单位
第一节 整字
第二节 词汇
第三节 句子
第二篇 字形学
第四章 普通字形学
第一节 字形的性质
第二节 字形的特点
第三节 字形的种类
第五章 比较字形学
第一节 平面布形构意文字
第二节 线性排音文字
第三节 其他构形表意文字
第六章 历史字形学
第一节 文字的起源
第二节 文字的演化
第三节 文字的发展
第三篇 字形现代化
第七章 文字使用规范化
第一节 为什么要对文字进行规范?
第二节 汉字规范的内容
第三节 对汉字规范的几项要点
第八章 文字处理现代化
第一节 文字信息化
第二节 信息数字化
第三节 数字网络化
第九章 文字发展通用化
第一节 所谓的文字发展规律是一个大忽悠
第二节 拼音文字成不了世界字
第三节 汉字早已是准世界字了
后记
参考资料
自跋
写一部著作,在理论上的价值、学术上的地位以及对现实有什么指导意义?如果需要由读者从书中去挖掘和进一步阐明,那将是糊涂的,或说是不明智的。本书内容共九章,分为三篇,谈了三个问题:字形结构学、字形学、字形现代化。
前三章为第一篇,着重阐述了字形笔画、字形结构和字形表意单位。众所周知,汉字的最小结构单位是笔画,然而并不适用于所有文字。实际上笔画是分为“笔”和“画”的,有的“笔”是一“画”,有的“笔”是由两“画”或多“画”顺序相连所组成的,从而建立了“画”这一新概念。从十多年前提出的画形变化数量公式:= ,推演出两个变形公式,这对文字字形的改进和新设计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由于“画”概念的提出,从而解决了:单笔与连笔不分、顺序相连与无序相连不分、连接与交接不分、相交与相穿不分等重要界限问题;提出了画与画组合的相连、相交、相穿、相离四大关系,进而引出了画群的相排、相列、包围以及它们的联合四大框架结构问题;当前,对汉字结构的看法是混乱的,把一些不好归类的丢在一边不管,或者统归为“特殊结构”,我们对包围结构的进一步分析解决了这一复杂问题。
人们的思想概念是有单位的,可由语言亦可由文字分别表示它,不能由语言所独揽;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词,用语言表示它叫语词,而用文字来表现它叫文词或字词,因语言转瞬即逝,它是分不清句段、文篇的,只能用文字才好表示以及分析的,语言冒犯了文字的地位去指手划脚是不合适的。
第二篇讲了三个分科学,第四章讲了普通字形学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三个问题。因前面单独讲了字形结构,另一方面若字形不与字义相结合,将无所附丽,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讲了字形的作用即文字的本质问题,以及文字的特点、字形的种类有哪些?因文字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讲文字的性质时,必然要讲明与语言的关系问题。鉴于当前唯语言论风行,不坚决彻底地站在文字学的立场上直面这对关系,就不能求得文字科学的彻底解放。
讲清文字的性质与特点,以认清与其他科学特别是与语言学的本质区别之后,才能阐明文字学内部的分类学问题。当前,因受西方拼音文字所左右,受文化“语言中心论” 的影响,所谓“形音义”三要素论,在文字学中裹乱没完没了,都因看不清“音”的本质,始终消除不掉语言学对文字学的僭越和专横,对文字的分类总是抓不住要害和实质。书中对所谓“形音义”三要素论,进行了精辟的剖析,应把“音”放到恰当的位置上,不能由它把文字学搅乱,最后成为语言学的附庸。言与文的矛盾甚至斗争,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东方人、西方人对这一矛盾的看法是不相同的,不能一时解决就可高枕无忧了。由于语言的任意性,使它成为一个死记硬背的冗长的表意系统;由于语言的善变性,使它成为一个没祖忘宗的“变色龙”和“白眼狼”。若文字紧跟着语言走,弄不好有分化人民、分裂国家的危险,拉丁文分裂为法、意、西班牙等国语文就是佐证,阿拉伯语文也正在分化。若由汉字限制和规范语言的言行,可使汉语走上正确的光明之路。因此,建立在“形音义”三要素论之上的,所谓“从表形到表意最后到表音”文字发展规律,是自相矛盾的伪命题,是古今中外文字史上根本就不曾发生也不存在的无稽之谈。
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研究字形字义,应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来研究。单独研究字形那是几何形线学的问题,单独研究字义那是概念问题,不能两张皮式地去研究它们,那样就抓不住文字的本质,很容易偏离文字分类学的基本轨道。当前对文字,国内外学者大多数是用非本质性方法进行分类的。正因为我们坚持了“形义关系”论,才深感传统文化的可贵。根据“六书”理论,文字大致分为:象义字、示义字、代义字三大类。汉字是创字方法最全的理据性文字系统,拼音文字是利用“假借”方法又非常单一的非理据性的文字系统,其他很多文字是介于中间状态的,或说基本上仍属于非理据性的文字系统。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看清楚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文字世界,才会有今天的真正的文字分类学。
比较字形学与历史字形学是从时空两个角度进一步来阐释字形学的。很多人把拼音文字当成了最好学的文字,并称为是文字发展的最高峰。若站在文化科学的广阔视野中来看,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这种假象竟迷惑了那么多人,由此可见人们的单纯和一些人的浮躁,以及个别人的良苦用心。在书中首先提出了文字语言的平面立体表意性和线性表意性,那种认为语言是线性表意的“原则和真理”,实际上是片面的。根据面线表意的比值大小,可以大致地把汉字称为平面布形构意文字,而拼音文字则是线性排音表意文字,在保持文字本质前提下,把两大类文字的特点突出地显露出来了。
字形现代化是为适应文字现代化处理等方面的需要而提出来的。第三篇从文字使用规范化、文字处理现代化、文字发展通用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文字使用规范化是文字处理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首先要重视文字规范化,不能把汉字的规范化当成“为实现拼音化做准备”,那样就偏离了规范化的正确道路,使我们的规范化工作“变味儿”了。在现代化处理方面也要考虑灵活地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办法。信息的信号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当前信息处理的发展方向,文字信号的数字化是文字使用中最便利最通用也是最大的公约数,所以书中提出了多个数字化方案,因本书是讲字形学的,所以使数字也做到了笔画化。特别指出的是,过去做到了三四画表示一个音节,两三画表示一个音节。在较易分辨的前提下,现在做到了一个汉字读音音节,只用两画就可表示出来(可分出四声)。从字形学角度看当前的各种文字系统,都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也有很多缺点和不足。因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很重要的文化载体,有的与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紧密相连,文字的改变一定要取谨慎的态度。如果掌握的人比例小,拼音字母间更换,文字传统缺乏等,文字变化阻力就小,反之阻力就大,汉字的法定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当今世界语种众多,很难能够看到或想到哪一天能做到普遍使用某一种语言,进而更难看到会有一种紧跟着这种语言、纯拼读式的世界字出现。由于语言的善变性,弄不好不但不能“统一”,反而分歧还会越来越大。实践证明:通用文字走语言之路是行不通的,走拼音文字也是一条死路。
实际上汉字早已突破语言界限,打破了方言隔阂,走向了国外,这还不算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所通用的文字吗?虽然使用程度等情况与完全的世界字还有差距,但我们还是可以称汉字为“准世界字”,并且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拉丁字母虽通行世界,但是读音各异,意义更是不同,何谈文字表意?更与通用世界字无涉。说全世界各国人民都使用拉丁拼音字母文字,世界文字就大同了,这是在做表面文章,是在编织假大空话,英、德、法等国都使用拉丁字母文字,他们相互间能用文字交流吗?
大家都谈文字的发展方向,然而多数只是表面轻率地看问题,不是说“众人不明我独醒”,而是文字问题太重要了,也是太深邃了,不经过认真学习,甚至不经过深刻的反思,是体味不到的。文盲不通过文字也能获得知识和技能,可是今天文盲毕竟是少数,文化工作者何时何地都离不开文字,有的人80%以上的知识是靠文字而获得的,不能贬低视觉信息和文字的重要性。
汉字是文字的正宗,是华夏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自源文字,它是面线比值很高的理据性表意文字系统,是中国的名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脊梁,是我们立人、立族、立国之根本,是民族联系团结的纽带,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信物慰藉和精神家园,它超方言越语系,它超民族跨国家,早已是准世界字了,只是人们谦逊不说,另一些不愿看到,今天特地点明而已。
第四章 普通字形学
第一节 字形的性质
一、文字是用眼睛看的符号系统
当前许多著作,在写到文字的性质时或避而不谈,或轻描浅写匆匆而过,或是张冠李戴,没写几段文字就将文字的分类当成文字的本质了。文章的大标题虽然是汉字的性质和特点,但题中的论述根本是文不对题。什么文字分为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啦,什么国际性的拼音文字,什么中国古典的表意汉字啦,大谈阔论一番。殊不知,古今中外哪种文字没有形?哪种文字没有意?又有哪种文字不可言读传授的呢?那你所说的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又有何专指呢?
文字属于视觉信号中的信息,并形成符号系统;语言属于听觉信号中的信息,并形成讯号系统。符号系统与讯号系统是不同种类的信号系统,就像嗅觉信息、味觉信息、触觉信息不属于听觉信息中的语言信号一样,就像同属听觉信息中的鸟啼车响,风雷雨声等信息,也不属于语言讯号一样。语言讯号只是听觉信息中的一个分支,它与听觉信息是不同性质的通道,文字符号只是视觉信息中的一个分支。因此,语言和文字,一个听来一个看,两种系统差之千里,怎么会变成了一种科学了呢?你表达你所能表达的思想,我表达我所能表达的思想,就像绘画、书法、音乐、跳舞都各自表达自己的思想一样,在这里,怎么会有谁归属于谁的事发生呢?共同表达思想,不能成为语言独霸思想的理由。称文字是语言的影子,但是语言说完就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语言倒更像是影子。
最为原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就是文字的形象某某物,这里不管说与不说,还是怎么说,字形与字义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字形代表这物就固定下来了。画一个太阳图形代表“日”,不管叫它“太阳、日头、日”,还是什么外国语读音,意思都是一样的。这里与语言怎么说,或是说与不说没有关系。看字或写字语言就不发生,一些语言学大师们说只有记录了语言之后才可称为文字,请问,语言怎么个“象”法?创造象形文字时,怎么知道是为了记录语言呢?听不到看不见是肯定的了,文字的起源就成了个永不可解之谜。
文字和语言是两门科学,一个是手写眼睛看的,另一个是口说耳朵听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这应该是常识,也是公理,更是事实。怎么能用“记录”两字就把文字学消灭了呢?这样做公平吗?一般人说一说还情有可原,若把它当成了文字的经典定义,问题可就大了,差之毫厘就谬以千里呀。正因为语言成了变色龙(变成言语、口语、话语、书面语言、个体语言、整体语言、群体语言等等),把文学艺术上描写用的艺术文辞变为科学技术名词,缺乏科学性,把文字定为语言符号的符号,是一种误导。由形式表现内容,这是唯物辩证法中重要的范畴,由文字形式表现语言形式是形式化,形式反映形式,最后才反映内容,完全不符合逻辑!就这样一个表面化形式化的错误理论,竟风行全球,至今仍很盛行,真是太可怕也太可笑了。
二、文字不是专为记下语言服务的
文字以形表意,得用语言来述说,语言讲述转瞬即逝,得用文字来记载,文字和语言相互适应、相互服务,发挥各自的特长。所以,文字与语言关系紧密,甚至形成了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以至于造成了一种假象,一些人认为语言是专为文字服务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文字是专为语言而产生的。后者来源于西方的文字符号平方论,这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的文字不过是语言“符号的符号”。这种符号平方论,随着殖民地在全球的扩展,在殖民文化横扫全球的形势下,重新被挖掘出来,当成了文字定义的经典,从而兴盛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以东方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更是发扬光大了,不但有唯语言论之祖,还出现了唯语言论之父,还有唯语言论之弟帮忙。不但出现了“文字记录语言论”“文字影子论”,还出现了“汉字古典落后论”“音素拼音顶峰论”“赤裸裸思想论”等,对东方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有些人认为文字在记录语言之后才存在,并把这称为“常识、公理、事实”。这就把本来的两种科学归为一种科学了,这与西方的极端片面性思维不无关系。这么非常识性的武断,竟成了所谓的“专业理论”,请问:汉字的超方言跨语系,语言行吗?同音字词说不明白,但写出一看就明白了,语言行吗?一种语言的语音也就是400多个,汉语算上声调只有1300多个,可汉字字种数高达八九万个,那么如何解释“文字记录语言”呢?那个“文字定义的经典”,此时怎么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了呢?先天聋哑人不会说话,但可习得文字,用文字可以直接进行思想交流,这时连语言的影子都没有,这个文字定义的经典怎么不灵验了呢?可见,汉字读音可以是南腔北调,亦可国内国外,还能可有可无,文字里有这样的“语音要素”吗?文字是“形入心通”的,怎么能说表语言才是汉字之所以称为文字的标准呢?并且还说是唯一的本质呢?
按理说,词、句、章、法等都应属于人们思想范畴的,是意义单位、构义之法。在文字中可称为字词、字句、文章、文法等。在语言中可称为语词、语句、语法等。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意义单位怎么会堂而皇之地独属语言了呢?语言流具有线性、任意性,并且转瞬即逝,这么多缺点和不足,为何还处处占头功?请问,语言怎么去分析联词造句之法,说了即时就消失了,怎么分析?如果不是把文字据为己有,还讲什么“组合”又“聚合”,“历时”又“共时”的?那全是借助于文字之手,要讲独占意义单位,文字要比语言更有资格和条件。一些人讲文字附属于语言时,喜欢拿语言产生先于文字来讲道理。若按先后出现顺序,原子弹比化学炸药晚,可原子弹威力要大得多;电视机的产生后于收音机,能说电视机就是收音机的辅助工具吗?这根本就不是一种东西,各有所用,没有可比性。大家知道,对每个人来讲,婴儿时期是先认识妈妈后才会叫妈妈,不能向谁都叫妈妈吧?可见思想认识在先,语言在后。那种认为只有在语言基础上才可产生思想的说法,在婴儿身上就被否定了。人们的思维活动是非常快的,并且是多线性、立体性的,这可由脑结构证明。语言是单线性的自然音节音流动,反映和组织人们的思想局限性很大。如拳击、打乒乓球,把语言组织好再去支配行动,早就败下阵来了。那种想把语言神秘化、神圣化的想法和做法是没有现实基础的,也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
三、文字以形表意是坚定的
文字都是用眼睛看的,不管什么文字都是视觉符号,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字由形线所组成,具有平面性;字形与字义是对应的,文字表意具有确定性;众多文字表意的完备性,构成了文字的系统性;这些就是文字的狭义普遍性。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与使用人群的社会政治经济紧密相连,与人们的思维方式相一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这些是文字的广义普遍性。
有人说,人们在文字的初创期,是想用字形表示字义的,但后来就不是了。这说法是一种错觉,文字以形表意是一贯的,始终未变,“六书”造字都是为了表示意义。现在使用的汉字形声字约占85%,形旁表示意义类别,声旁表示读声,“义类”就是直接表示意义,虽然不能肯定是哪个,但归入那一类了,这也是意义。像:小土为尘、丰色为艳、盖火为灭、人工石为砼等等都是基于意义组字。
“文字本质改变论”是幼稚的,苏联著名的语言学家 B·A·伊斯特林在《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中说:“在阅读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文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形成书写符号和概念之间的直接联系。”“文字和思维之间的直接联系是在接近现时代的晚期形成的,……”文字的本质特性从它产生的那天起,一直到今天没有变化,文字以形表意是顽强的,始终坚持着的。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说:“我们不该忘记,书写的词语经由习惯最终会变成一种表意符号。……对不熟悉的词语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读,对熟悉的词语瞥一眼就看懂。……声音上相混同的词语,可以在文字上得到区分:譬如tant和temps。”(索绪尔著,屠友祥译,《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73页)文字性质随着是否“习惯”“熟悉”而变,这又是一个错误的判断,文字一直都是以形表意的,与是否“习惯”“熟悉”毫无关系。
还有一种质变论:说文字在历史发展中,开始是以形表意,后来就不表示了。特别是说,在现代,文字只有形和音,没有意义了。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凤阳在《汉字学》中说:“附庸论者站在文字发展末端,站在文字发展的高级阶段去给文字下定义,这和站在文字的起点上去看文字和独立论者一样是错误的。”(王凤阳著,《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他好像是既反对了文字附庸论,又反对了文字独立论,那他又是什么论者呢?他在说明文字和语言关系时,认为从发展上看,是文字“和语言日益适应”(王凤阳著,《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的过程。这还是从文字的发展是“从表形到表意最后到表音”这样一个假说出发的。他还认为,附庸论是“站在文字发展的高级阶段给文字下定义”,最后难免落入:文字先表意而后不表义,专表语言的质变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