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120034
《好性格·好习惯·好心态》:
心态主宰人生成败,性格决定人生命运,习惯影响人生高度
一个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立足、求得发展,与自身的心态、性格和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好心态铸成好性格,好性格源自好习惯,好习惯带来好命运。在成功的道路上,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
行走社会***的技能,受益一生的生存智慧
会说话是会办事的前提,会办事是会做人的条件。会说话的人受欢迎,会办事的人更出众,会做人的人成就高。这三项是一个人在生存竞争中获胜的***本领。当你真正掌握了说话分寸、办事尺度、做人准则的时候,你就拥有了成功人生的资本。
《不生气·不抱怨·不失控》:
不生气才有好福气,不抱怨带来好运气,不失控营造好人气
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左右人生。一个人只有解开思想上的桎梏和精神上的枷锁,使心灵彻底回归,达到真正不生气、不抱怨、不失控,做到“对过去不悔,对现在不烦,对未来不忧”,才能*限度地激发生命的潜能,创造幸福美好的人生。
《好性格·好习惯·好心态》:
好性格影响一生,好习惯受用一生,好心态成就一生,三者合起来便是一生成功。《好性格·好习惯·好心态》一书从人成功***的三大法宝——性格•习惯•心态入手,将丰富动人的小故事与发人深省的哲理相结合,用睿智、生动的语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向读者诠释了性格、习惯、心态在我们人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告诉大家如何改变消极的心态,拥有阳光般的心境;如何认识自己的性格,用性格来改变人生;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成就自己的一生,传授给读者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不生气·不抱怨·不失控》:
《不生气·不抱怨·不失控》一书既是一部心理健康的养生手册,也是一部人生励志的修炼宝典。全书分别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抱怨”“生气”“失控”对人生各个方面的危害,诸如影响人际关系、阻碍事业发展、影响婚姻生活、使不良情绪无止境地蔓延、丧失积极进取的勇气,等等,同时帮助人们远离不良情绪的困扰,讲授了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和技巧。
《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
说话,办事,做人,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立身处世的生存方式,我们每天都要说话,时常都需要办事,一直都在学着如何做人。拥有受欢迎的优秀口才,既能够有效地表现自我,也能够得到交流对象的喜欢;拥有高效的办事风格,既能够突出能力和手腕,也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拥有做人的高情商,既能够展示自己格局和,也能形成独特的气场,用强大的能量去吸引他人。本书即通过生动形象、接地气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为人处世的说话技巧,办事艺术,做人法则,也希望读者能够通过书中所写,修炼自己,做一个说话有底气,做事有效率,为人有能量的人。
《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
目录
上篇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章 你有多会说话,就有多讨人喜欢
“句话”的原则/??002
设计一个有亮点的自我介绍/?004
亲者,近也;故者,旧也/?008
恰当的称呼是一门艺术/?010
用合意的话题,调动对方的谈兴/?013
让对方了解对话目的/?017
根据不同的人来调整自己的词汇/?019
花不可开盛,话不可说满/?023
第二章 从NO到YES
声情并茂,说出的话是有感情的/?026
用数字说话/?027
激将法:让对方出手相助/?031
站在对方立场上说话/?033
人心都有一个弱点,找到它/?036
“软话”的威力/?038
主动权就是会带动谈话节奏/?040
第三章 会说话,不好听的也变好听
承认错误有诀窍,让人不原谅你都难/?044
绕个圈子来拒绝,更聪明/?047
只是建议,不是命令/?051
批人先批己/?054
“良药”包糖衣,不苦口/?057
话题尖锐,磨个皮/?059
给人留面子,看破不说破/?061
耳光甩来,你可以不骂街/?063
第四章 嘘……有些话不能说
调侃有分寸,说话有轻重/?067
“话痨”的Game Over/?070
何必非要以隐私当谈资/?074
在恰当的时机,说恰当的话/?077
人人都有自己的痛处/?079
中篇 办事艺术:做事做到位
章 先入眼,才入心
这是一个两分钟的世界/?084
人在衣裳马在鞍/?086
品牌形象:不做“老鼠”做“米老鼠”/?087
微微一笑很倾城/?090
第二章 引爆朋友圈
记名字,记名字,记名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093
草根乘风变凤凰/?095
人缘是一种回应/?097
10年长跑难道等于1年短跑/?099
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102
事没办成也要表示感谢/?103
第三章 做事靠手腕不靠手段
武戏不行,就改文戏吧/?105
摸清你,吃定你/?107
“第三方”来相助/?109
四两拨千斤/?111
谈判僵局如何破/?115
依靠形势环境/?117
下篇 会做人就是一种资本
章 格局逆袭
“我绝不与任何人交换这个时代!”/?122
愚者赚今朝,智者赚明天/?125
掌握大格局,就掌控了大局势/?127
比吸引力更为强大的力量——气场/?13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32
一块大西瓜PK两块小西瓜/?134
“领头羊”和“出桶的螃蟹”/?136
低姿态不等于低人格/?139
君子和而不同/?142
第二章 道路无限宽广
香奈尔思维/?144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149
穷人缺的是什么/?151
观念创造财富/?154
眼力好,才有“幸运”这事儿/?155
金牌简历/?160
先做适者,再做强者/?163
第三章 现在,发现你的个性优势
做一个拥有正能量的人/?165
个性被认可才有价值/?167
人品永远要在才华之上/?169
诚信是一种“长期投资”/?172
兔子学跑步,鸭子练游泳/?175
你是自己的主心骨/?177
老实人:未必是砧板上的肉/?179
把幽默用得炉火纯青/?182
《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
上篇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章 你有多会说话,就有多讨人喜欢
“句话”的原则
懂得积极寻找与对方的共同点,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会“套近乎”。套近乎是与人交往的基本功,如果能先与人建立一种比较亲近的关系,接下来的交流就会顺利很多。
人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对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割舍不断的情愫。用家乡话做见面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甜言蜜语”,迅速拉近双方的距离。
初次见面的句话,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很多人过于腼腆,不知道从何开始说起,于是谈话总是遭遇冷场。那么,在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应该如何带动对方的谈话欲望,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使谈话自然而然地顺利进行下去呢?
与陌生人打交道,谁都会存有一定的戒心,这是初次交往的一种障碍。而初次交往的成败,关键要看如何冲破这道障碍。如果你用句话吸引住对方,或是讲对方比较了解的事,那么,次谈话就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客套了。如果运用得巧妙,双方会因此打成一片,变得更容易相处。
比如,在一个严冬的夜晚,你与人见面,“今晚好冷”这句话自然会成为你们之间所使用的开场白。这种开场白虽然也能引出一些话来,但都无关紧要,这样,再深一步地交谈就困难了。但是,如果你这样说:“哦,今晚好冷!像我这种在南方长大的人,尽管在这里住了几年,但对这种天气还是难以适应。”如果对方也是在南方长大的,就会引起共鸣,接着你的话头说出一些相关的事。如果对方是在北方长大的,他也会因为你在谈话中提到了自己的故乡在南方,而对你的一些情况产生兴趣,有了想进一步了解你的欲望,这样就可以把交谈引向深入。而且把自我介绍与谈话有机地结合,也不致令人觉得牵强、不自在。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放弃了戒备心理,从而产生了“亲切感”。有的人采用一种很自然的、叙述性的谈话开头,不仅能给人一种亲切感,同时还能让人想继续向他询问一些细节。
所以,说句话的原则是:亲热、贴心、消除陌生感。总结起来常见的有这么三种方式:
1.攀认式
赤壁之战中,鲁肃见诸葛亮的句话是:“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他是鲁肃的挚友。短短的一句话就定下了鲁肃跟诸葛亮之间的交情。其实,任何两个人,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亲”“友”关系。
例如,“你是××大学毕业生,我曾在××进修过两年。说起来,我们还是校友呢!”
“您来自苏州,我出生在无锡,两地近在咫尺,今天得遇同乡,令人欣慰!”
2.敬慕式
对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这是热情有礼的表现,但是,用这种方式必须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不能胡乱吹捧,不要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之类的过头话。表示敬慕的内容也应该因时因地而异。
例如,“您的大作我读过多遍,受益匪浅。想不到今天竟能在这里一睹作者风采!”“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您这位著名的山水画家!”
3.问候式
“您好”是向对方问候致意的常用语。如能因对象、时间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则更好。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宜说“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对年龄跟自己相仿者,称“老×(姓),您好”,显得亲切;对方是医生、教师,说“李医师,您好”“王老师,您好”,有尊重意味;节日期间,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祝贺之感;早晨说“您早”“早上好”则比“您好”更得体。
总之,与人次见面时,要善于表现自己亲和、温柔、幽默等特点,说好句话,“秒杀”一片,迅速缓解紧张的气氛,拉近彼此的距离。
设计一个有亮点的自我介绍
某公司月底大会上,新人们在做自我介绍。个新员工说道:“大家好!我叫王小林。”第二个说:“我叫张慧,来自河北,毕业于山东大学。”第三个说:“大家好,我是黄菲翔,我不是黄健翔的妹妹,我不爱足球,也不喜欢咆哮,我是很文静很亲切的南方女生,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以后我们能成为好朋友。”三人的自我介绍有着不同的效果。位极其简短的介绍把大家弄懵了,大家都在盼望着听他说下去,可他就这么戛然而止了。第二位的信息量多了一些,但是大家都听得了无兴致,之前不知道听过多少遍类似的自我介绍了。第三位的介绍获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这位小姑娘不仅把自己和名人黄健翔联系在一块,还加上了类似“凡客体”的介绍语,让大家不禁兴趣盎然,想不记住她也难。
精彩地介绍自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让别人记住你、喜欢你的步。
自我介绍不能只是简单地报出自己的姓名:“我姓×,叫××。”这样也许别人根本不会把你的姓名放在心上,又或者只过了三五分钟,别人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为自己设计一个有亮点的自我介绍,可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设计。
一个人的姓名,往往存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或与名人名事有着字面或深层次的关联,或折射凝重的史实,或反映时代的乐章,或寄寓双亲对子女的殷切厚望。因此,自我介绍时在个人名字上做做文章能令人对你印象深刻,有时也会令人动情。
1.利用名人式
在新生见面会上,代玉自我介绍时说:“大家都很熟悉《红楼梦》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吧,那么就请记住我,我叫代玉。”
再如王菲菲:“我叫王菲菲,比天后王菲多了一个‘菲’,也许我爸希望我比她唱歌唱得更好,所以多加一个‘菲’。”
利用和名人名字相近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关键是选的名人是大家都知道的,否则收不到效果。
2.自嘲式
如刘美丽介绍自己时说:“不知道父母为何给我取美丽这个名字。我没有标准的身高,也没有苗条的身材,更没有漂亮的脸蛋,这大概是父母希望我虽然外表不美丽,但不要放弃对一切美丽事物的追求吧。”
自嘲,并不会招来别人的嘲笑,对方只会觉得你很幽默和大方。
3.自夸式
如李小华:“我叫李小华,木子李,大小的小,中华的华,都是几个简单的字,就如我本人,简简单单、快快乐乐。但简单不等于没有追求,相反,我是一个有理想并执着追求的人,在追求的路上我快乐地生活着。”
自夸要有度,表现出你的积极乐观即可,切忌盲目自大,自吹自擂。
4.姓名来源式
如陈子健:“我还未出生,名字就早在我父亲的心目中了。因为他很喜欢这样一句古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于是毫不犹豫地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同时希望我像君子一样自强不息。”
一个来源和故事,会让你的名字有一种形象感。
5.望文生义式
与其他方法相比,望文生义法有更大的自由发挥余地,例如下面的几例:
夏琼——夏天的海南,风光无限。
杨帆——一帆风顺,扬帆远航。
皓波——银色的月光照在水波上。
秀惠——秀外慧中,并非虚有其表。
解释自己的名字时,不妨花点力气为大家构建出一幅有深意的画面吧!
6.利用谐音式
如朱伟慧:“我的名字读起来像‘居委会’,正因为如此,大家尽可以把我当成居委会,有困难的时候来反映反映,本居委会力争为大家解决问题。”
这样的谐音不仅让大家觉得很有趣,而且觉得你很亲切很随和,记不住你也不会记不住“居委会”。
7.调换词序式
如周非:“把‘非洲’倒过来读就是我的名字——周非。”
如双胞胎姐妹可以这样介绍:“她是妹妹杨倩一,我是姐姐杨一倩。”
通过颠倒顺序来介绍,往往会给对方一种新鲜感和深刻印象。
8.摘引式
如任丽群:“大家都知道‘鹤立(丽)鸡群’这个成语,我是人(任),更希望出类拔萃,所以,我叫任丽群。”
从大家都熟悉的成语典故中解释自己的名字,不仅让人记忆深刻,还让人觉得你很有文化感呢!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你可以学着把自己的名字介绍得很有内涵,让别人更容易记住。但是,自我介绍中光介绍名字显得有些单一,应该再加入更多的信息,这样会使你的自我介绍更加出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你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经历编成一个小小的故事,说给对方听,这样或许他们更有兴趣些。
总之,自我介绍有很大发挥余地,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把它丰富起来,不要放过这样一个吸引人注意的机会。
亲者,近也;故者,旧也
亲者,近也;故者,旧也。亲与故,往往给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情绪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地点很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而环境影响往往是制约情感和情绪的重要因素。攀亲拉故,正是在不同环境里选择了相同的“亲”“故”之景,自然也就缩短了你和别人的心理距离,这也是与别人拉近关系的技巧之一。
有一位采访陈景润的女记者就很善于攀亲拉故。她见到陈景润的夫人由昆,寒暄的句话是:“听说你是我们湖北人,怎么普通话说得这么好啊?”由昆喜悦地回答:“是吗?我跟湖北人还是讲湖北话的!”于是,双方都沉浸在“老乡”相识的愉快之中,话语自然多起来,气氛也轻松得多,这正是采访者所需要做的。倘若语言生硬,由昆女士保持缄默,采访者怎么可能了解科学家的家庭生活呢?
中国人向来有着十分浓厚的乡土情结,对于“同乡”“家乡话”会感到格外亲切,这位记者虽然与陈景润夫妇没有亲缘关系,但是同样凭借老乡关系和家乡话的亲切氛围迅速拉近关系,得以成功访问。
陈慧的丈夫身患重病,急需大量医药费。陈慧四处筹借,还差一半。后,在实在无出路的情况下,她到了城里,希望找几个老乡想想办法。
听说有一个老乡做生意发了财,陈慧满怀希望地前去借钱:“大哥,我丈夫病得很厉害,家里已经花光所有钱给他治病了,现在还需要一笔救命钱,希望您看在我们是老乡的份上,帮助我们一下,等我们医好病就立即赚钱还您。”却不料这位老乡异常吝啬,一个子儿也不给,就把陈慧赶了出来。
陈慧遇到这种屈辱,叫她如何咽得下。不过,冷静之后,她想出了一计去见这位老乡。陈慧找来族谱,经过认真查找,她发现自己比这位老乡高了一辈,严格上来说,这位老乡应叫陈慧“表姑”,尽管陈慧年龄只有31岁,而那位老乡年龄却有58岁了。陈慧这一次这么说道:“原来咱们是同族呢!按辈分来说,我比你高一辈。大家都是一家人,互相帮助一下吧!等我们熬过这个难关,我一定好好把你帮我们的事情告诉族里的人。”
后,陈慧借到了为丈夫治病的钱。
陈慧正是利用了血缘关系和长辈地位,让原本吝啬的老乡转变了态度,成功筹到了治病的钱。寻亲找故,可使陌生变得熟悉,疏远变得亲近,冷淡变得亲热,拒绝变成悦纳,阻挠变成支持。这样,就容易与人产生共鸣,找到共同语言,也更容易得到帮助,我们在与人打交道时也要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次和别人打交道时,双方都不免有些拘谨,有层隔膜。如果能找到双方的连接点,就容易打破这层隔膜,对方也能很快融入进来。打破与他们之间的界限,消除无形的隔膜,顺利地把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传达、灌输给他们,使他们欣然接受,并赞成拥护,甚至把他们变成自己的朋友,需要不凡的智慧。而朋友关系、老乡关系、血缘关系、校友关系等,都是你的连接点。
恰当的称呼是一门艺术
与人交流,首先涉及的问题就是如何称呼别人。有礼貌地称呼别人,是交流顺利的步,如果称呼不当,轻则造成尴尬,重则引起别人的反感和愤怒,导致交流不畅甚至中断。懂得恰当称呼别人的人,才会让人喜欢,交流也才会更加顺利。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本领,也千万别胡乱称呼别人,千万别碰到别人的雷区。
王女士平时很注意美容保养,可毕竟岁月不饶人,这两年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还长了不少老年斑,为此,王女士时常对着镜子发愁,哀叹自己青春不再。
一天,王女士去菜市场买菜,一个年轻姑娘迎上来说:“阿姨,我们家的菜可新鲜了,看看您需要点什么?”
没想到王女士的脸色突然就变了,没搭理那个姑娘径直走了。这位姑娘感到很纳闷,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旁边的人悄悄对姑娘说:“她不喜欢别人叫她阿姨,你得叫她大姐,她就对你热情了。”
原来,这位王女士怕的就是别人提到她的年纪,虽然年纪大了,却不喜欢别人叫她“阿姨”。卖菜的姑娘不小心触到了她的痛处,她家的菜自然推销不出去。
可见,恰当的称呼别人也是一门艺术。聪明人在称呼别人时总是谨慎小心,综合考虑对方的年龄、身份等等多种因素,说话办事才不至于吃闭门羹。要做到恰当地称呼别人,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参考对方的年龄
一般场合下,人们都会依据年龄来称呼别人,这是普遍、方便的办法,通常情况下不会出错。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要注意,俗话说:“逢人短命,遇货添钱。”意思是说,人家的年龄,要少说三五岁,人家的东西,要往贵了说。许多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呼他“老×”,尤其是女性,对年龄非常敏感,能叫“大姐”的就别叫“阿姨”,能叫“阿姨”的就别叫“奶奶”。
2.参考彼此的关系远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远有近,在称呼的时候也应有所区别。明明是普通朋友却用非常亲昵的称呼,难免让人误会,认为你故意套近乎,相反如果是比较亲近的关系却用了非常客套的语言来称呼,让人感觉十分见外。朋友之间,恰当地使用一些有趣的昵称有助于增进感情。有的昵称则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的,只有家人或其他关系密切的人才能用,这种特定的昵称也是表达亲密关系的一种方式。
3.参考对方的身份职业
不同身份职业的人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在称呼别人时注意符合对方的习惯,有助于更好地沟通。例如在农村遇到老大爷,如果你称呼对方“老先生”,恐怕没有人会知道你在叫他。而如果对有身份地位的年长男士称呼“大叔”“大爷”,恐怕他也不会愿意跟你说话,应该配合其职业称呼“王老师”等等。
4.参考当地的语言习惯
不同地区对于相同对象的称呼可能不同,如果不加留意,很可能闹出笑话。例如一些地方把儿子的老婆称为“媳妇”,而有的地方则称为“儿媳妇”,“媳妇”则专指自己的老婆,一字之差就意味着不同的家庭关系。再如,中国人经常把配偶称为“爱人”,在外国人的意识里,“爱人(Lover)”也有“第三者”的意思。
想要成为一名受欢迎的人,在说话办事时就一定要注意恰当地称呼别人,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懂礼貌的形象,赢得别人的好感,使得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用合意的话题,调动对方的谈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话题,谈话就没有焦点。光是空说话,没有实际意思,空洞的谈话自然不能维持多久。所以,说话时先找好话题,打开话匣子,才能让交流进行下去,也让对方觉得你不是很无趣、无话可聊的人。
法国总理孟杰斯·法朗士很聪明,他知道怎样让听众的耳朵竖起来。
1954年8月7日,他在一次电台广播讲话时,用了一段简短的楔子:“8月中旬正是你们中间很多人休假的时候,我想如果打断你们片刻的休息时间,跟你们说几个关系重大的问题,你们是不会对我反感的,因为这些问题事实上与大家休戚相关。”听众一听是“与自己休戚相关”,都打起十二分精神,集中全部的注意力把耳朵凑到收音机旁。
能够自然而然提出一个引起别人注意的话题需要技巧。这需要考虑到谈话对象、场合等因素,比如,可以寻找大家可能的共同经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共同的需要等,作为谈话基调。
有人在讲到一位演说家的演说时,曾这样描述:
“我们曾同他围坐在一张午餐桌旁。我们素闻此人大名,听说他是个雷霆万钧的演说家。他起立讲话时,人人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
他安详地开始演说了,他首先感谢我们对他的邀请。他说他想谈一件严肃的事,如果打扰了我们,要请我们原谅。
接着,他倾身向前,双眼将我们牢牢地盯住,他并未提高声音,但我却似乎觉得像一只铜锣轰然爆裂。
他说,往你们四周瞧瞧,彼此互瞧一下。你们可知道,现在坐在这房间里的人,有多少将死于癌症?55岁以上的,4人中就有1人。”
他停了一下又说:‘这是个平常却严酷的事实,但不会长久,我们可以想出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谋求先进的癌症治疗方法。你们愿意协助我们朝这个方向努力吗?’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时除了‘愿意’之外,还会有别的回答吗?
一分钟不到,他就赢得了我们的心。他已经把我们每个人都拉进他的话题里,他已经使我们站在了他的那一边,投入了他为人类福利而进行的行动。”
那怎样巧找话题呢?这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如果彼此完全陌生尚未相识,那就要察言观色,以话试探,寻求共同点,抓住了共同点就抓住了可谈的话题。如果是因为话不投机,出现难题,那就要求同存异,或是检讨自己的不妥之处,表示歉意。如果对方有什么顾虑,说话迟疑或是暂时沉默,那就没话找话说,随便找个话题,引起对方的兴趣,说个笑话,谈点趣闻都可以活跃气氛。
从具体情况出发,可以选择采取下面的方法:
1.投石问路。你想了解什么就问什么、谈什么。
与陌生人交谈,一般都可以先提一些“投石”式问题,在略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较为自如。如在商业宴会上,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先“投石”询问:“您是主人的老同学呢,还是老同事?”无论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老乡”,那也可谈下去。假如是北京老乡,你可和他谈天安门、故宫、长城,谈北京的新变化;如果是福建老乡,你可与他谈荔枝、龙眼、橘子,沿海的水产等,从而开始你与他的交谈,也许他将来就是你事业上的合作伙伴呢!
2.热点话题。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交谈。
双方刚一接触,纯属个人生活的事情不宜多谈,但可以对时下所共知的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谈谈看法。如果对方对这一问题还不太清楚,你可以稍作介绍。例如,近期影响较大的社会新闻、电影、电视剧和报刊文章等,都可以作为交谈话题。
3.就近原则。从眼前和身边的具体事物上找话题。
(1)从双方的工作内容寻找。相同的职业容易引起共鸣,不同的职业更具有新奇感和吸引力。
(2)从彼此的经历中寻找。经历是学问,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往往会给你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交流易敞开心扉,见到真情。
(3)从双方的发展方向寻找。人都关心自己的未来,前途与命运是长盛不衰的话题。人生若没有前进的方向,生活便失去了动力。这类话题易触动对方敏感的神经,尤其是异性,更热衷于此。
(4)注意家庭状况。谈家庭生活并不一定就是俗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的完美、和谐是每个人的理想。这类话题不必做准备,随时都可以谈论,但有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人生的哲理。
(5)关注子女教育。孩子是父母生活的希望,孩子的教育牵动亿万家长的心。怜子、爱子、望子成龙是家长的共同心理。谈及孩子,即使是性格内向的人,也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6)观察其住所摆设装饰。如果是预约式拜访某人,那你好具备一些洞察力。你首先应当对即将拜访的人做些了解,打听一下对方的情况,比如关于他的职业、兴趣、性格之类。当你走进其住所后,可以凭借你的观察力,看看能否找到一些了解对方性格的线索。如果墙上挂着的是摄影作品,即可揣测对方是否为摄影爱好者。屋内的装饰摆设,可以表现主人的喜好和情调,甚至有些物品会引出某段动人的故事。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个线索,不就可以了解主人心灵的某个方面吗?了解了对方的一些个性,不就有话题了吗?交谈前,使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多了解对方,再把所获得的种种细微信息分析研究,由小见大,由微见著,以此作为交谈的基础。
归纳来说,与人谈话务必看清对象,从他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文化水平、心情处境等入手,找到一个好话题。
让对方了解对话目的
见面时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总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就这样问了出来。殊不知,这样的问话方式会让对方不适,对你本就不熟悉的另一方,戒心会更重。开始问话一方可能觉察不到这种迹象,直到对方表现出明显的回避与提防,问话方才不得不就自己的问话做一番解释。于是对方疑云消散,双方的交谈才逐渐融洽。但是,如果在对话的开始就先讲明自己询问某些事的原因,交流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小超是动漫爱好者,近又迷上飞机模型的制作,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叫赵彦的模型高手,两人一见面就谈了起来。
小超:“听说你是这方面的行家,是吗?”
赵彦:“也不算吧,只是喜欢玩而已。”
小超:“你做这个多少年了?听说这行里有些人很神秘,之前都是专门做飞机的?飞机的原理是不是很复杂?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事透露一下?”
听了小超的这几句话,赵彦的面部表情突然严峻了起来。
“你问这些干什么?我不知道。”
感到对方有明显的抵触心理,小超连忙说道:
“不好意思,我解释一下,我之所以问你飞机原理的事,是因为我近在学着做飞机模型,我朋友没跟你说?”
赵彦摇摇头:“他只说你想认识我一下,没说具体是什么原因。”
“噢,那就是我的不对了,我应该提前告诉你我那么问的原因。除了飞机原理,我还想知道咱们国内制作飞机模型的整个状况,比如经费啊,材料源啊等等,毕竟我刚接触这个,这方面的知识还非常缺乏,可以吗?”
“当然啊。你一解释我就明白了,不然你一见面就问我飞机原理什么的,我还以为你是间谍呢。”
“哈哈,我的错,我的错。”
小超就犯了只顾问而没有解释的错误。他的问题让对方疑虑重重,甚至因为问题的敏感怀疑他是间谍。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对方的心就会关闭得更严,交流自然无法畅通。在这个过程中,对方还是一种戒备的状态,没有把小超当真正的朋友,而小超那样问,也是没读懂对方的表现。
小超从一开始就问,到后来对问话予以解释,就是感觉到了对方内心的变化:由陌生到抵触,不解释可能更加防备,这样发展下去的后果很可能是不欢而散,小超热情四溢,对方却一直是冷状态。
不熟悉的人相见,认知总需要一个过程,切不可因为想急切了解某些问题而忽视了思想“互通有无”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让对方大概了解你们谈话的目的,让他心中有数,他才会对你的问题予以解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