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909737
1.本书收录的内容,以权威版本为核校底本,保证了所选内容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同时选取脍炙人口的诗词,满足读者的需求。
2.本书赏析部分并非逐字逐词的解读,而是深入人物情感和经历的核心,以《红楼梦》作者的诗词来注解他的人生,以他的人生来解读他的诗词。
3.本书作者文笔清丽真挚,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营造出一幅幅绝美忧伤的诗情画卷,让人永远也走不出。
古典诗词难读、读懂,一则文字冷僻,二来典故生涩,三是意蕴艰深,而《红楼梦》诗词除此三者,因其涉及作者家事,更需品读再三,方有体悟。
解读《红楼梦》中诗词,需要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就是一个“情”字。由情而入,我们便会对作者的辛酸泪感同身受,便与作者的荒唐处有了心灵的契合。
一座红楼,不仅仅是风流儿女几多愁,更是荒冢一堆尽归去。这里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红尘轮回,皆为宿命。花谢花飞花满天,只留下青灯古佛的凄凉。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一朝入梦,终生不醒。
卷一◎枉凝眉
世外仙姝,目下无尘/002
才高自许,素怨秋心/008
似傻如狂,惜玉怜香/015
木石前盟,镜花水月/021
卷–◎终身误
艳冠群芳,不语婷婷/030
玉带挂林,金钗埋雪/037
曾经沧海,劳燕分飞/042
金玉良缘,意终难平/048
卷三◎乐中悲
欲洁何洁,云空未空/056
乞梅评诗,相知相惜/061
富贵何为,水逝云飞/068
两小无猜,霁月光风/074
卷四◎恨无常
无情宫闱,繁华一梦/082
金闺花柳,玉殒香消/088
勘破三春,枉入红尘/094
卷五◎叹尘缘
才精志高,末世运消/102
远嫁异乡,东风难寄/108
机关算尽,’聪明自误/114
卷六
为谁妍
卷七
女儿悲
卷八
好事终
卷九
辛酸泪
卷十
空遣恨
……
才高自许,素怨秋心
这是个诗的国度。凡读书人,皆无不浸润于那或短或长、或古或律的诗性传统之中。除却自己偶然赋得,一帮风流雅士聚在一起,少不得便要起诗社、和酬唱。“一曲新词酒一杯”,这原是文人素爱之事,曲水流觞,杯停诗出,何其浪漫雅致情调盎然,直让人叹息今日生活的无趣和粗糙。
但这毕竟都是些男人的游戏。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
正经人家的女儿,是不许认真习诗的。至多知晓个一星半点,不至未来夫君提起,答不上话,多数时候,还只翻来覆去地吟被奉作经典的《女诫》《内训》。纵是好书,曰日翻阅,也觉面目可憎了,何况又很是空洞乏味,无非充斥些三从四德,真真又臭又冷。
于是,古代才女的分布,便如同个沙漏形状了。要么出身书香名门,为将来相夫教子计,势必要求多读些书,卓文君、李清照便是代表;要么,沉沦在社会底层,因为已是堕落青楼,自然也就不再勉强什么德行。为取悦客人,填词作曲,倒成了她们训练的项目,才貌双全的秦淮八艳,算是这棵苦树生出的奇葩。
如是观之,公府千金居住的大观园,不在才女频出的土壤之列。第三回里,林黛玉初到贾府,贾母便令: “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黛玉问四春姐妹们都读什么书,贾母道: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虽说大有谦逊调侃意味,然而大家族中的长者,对金闺女儿们读书的不以为意,可见一斑。
彼时,读经涉史、吟诗作赋,对闺中女儿言,只能当作边角娱乐,为生活点缀增色,学得多、学得好了,不仅不会赢得才名,反而会招致责难。正如薛宝钗对黛玉的劝解: “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但偏生这林黛玉,处处不与人同的林黛玉,在这“非女儿本分”的才学上,颇有造诣。虽然口中谨慎地答着只刚读了《四书》,事实却远不止此。
黛玉何以不同于其他女儿得习诗书,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中可知一二; “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若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黛玉原有个弟弟,可惜只活到三岁就夭折了。父母上了年纪,独她一个女儿,自然便将所有的爱意和希望全都倾注在黛玉身上,为她聘请先生,当作女公子教养,难怪黛玉能够接触到《四书》这样男学生的教材。后来行酒令时,她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天高猿啸哀”等千古名句,更是自然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