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89041
高尔基堪称社会主义时代的百科全书,了解他,也就了解了那段历史
本书收录了五十多篇高尔基同时代人回忆他的文章,高尔基刻苦勤奋的治学精神、朴实忠诚的高贵品质,以及精彩纷呈的生平事迹再次鲜活地跃然纸上。本书具有极强的考证性,译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用了整整三年时间才完成译作,极具收藏价值。
目 录
弗·伊·列宁和阿·马·高尔基
列宁和高尔基······················· 娜·康·克鲁普斯卡娅 1
列宁和高尔基························ 玛·伊·乌里杨诺娃 5
列宁和高尔基························ 玛·伊·格里亚塞尔 7
弗·伊·列宁和阿·马·高尔基·················· 鲍·费·马尔金 10
1920年10月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造访高尔基··········· 叶·普·佩什科娃 16
马克西姆·高尔基,罗曼·罗兰的新剧本··········· 安·瓦·卢那察尔斯基 18
高尔基与改善科学家生活中央委员会组织········ 弗·德·勃恩奇-布鲁耶维奇 20
与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几次会晤和谈话·············· 阿·卡·沃龙斯基 27
与高尔基的几次会晤······················· 阿·伊·米高扬 33
马克西姆·髙尔基和科学家们·················· 谢·费·奥尔登堡 41
《演员手记》(片断)····················· 尤·米·尤里耶夫 45
《高尔基在我们中间。文学生涯剪影》(片断)············ 康·亚·费定 52
与高尔基的几次会晤······················· 弗谢·伊万诺夫 71
初的几年。马·高尔基·················· 米·列·斯洛尼姆斯基 85
我所认识的高尔基······················ 瓦·米·霍达谢维奇 101
《人生之旅》片段····················· 奥·弗·格佐夫斯卡娅 123
难忘的会见························· 巴·季·博尔加列夫 131
在索伦托高尔基家里作客··················· 普·米·克尔任采夫 134
在意大利拜访高尔基······················· 尼·亚·伯努瓦 138
与高尔基的一次会晤······················ 尼·尼·阿谢耶夫 144
在索伦托拜访高尔基······················ 西比拉·阿列拉谟 156
在祖国的大地上······················ 弗·马·巴赫梅吉耶夫 161
《阿·马·高尔基回忆录》一书片断·················· 伊凡·日加 167
高尔基的一次谈话························· 亨利·巴比塞 176
在马尔连科儿童教养院的孩子们那儿·············· 鲍·马·叶尔马科夫 181
与阿·马·高尔基的一次会见················· 巴·赫·马克西莫夫 186
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亚美尼亚··················· 瓦·马·阿拉赞 190
在科卓里的一次会见······················ 克·阿·克克利泽 196
下诺夫戈罗德人欢迎伟大的老乡················· 米·奥·波隆斯基 200
人 ···························· 利·尼·谢夫林娜 209
同高尔基的交谈····························· 昇曙梦 218
四个小时·························· 库·雅·戈尔布诺夫 225
一位画家的回忆······················· 费·谢·博戈罗茨基 229
在那不勒斯的时候······················· 谢·萨·凯姆拉德 237
高尔基1928年在意大利··················· 安·谢·库尔斯卡娅 244
························· 费·瓦·革拉特科夫 247
当个作家意味着什么······················ 米·叶·科里佐夫 251
在高尔基家里·························· 列·韦·尼库林 256
摘自《一位导演的回忆录》···················· 鲍·叶·扎哈瓦 265
同高尔基共事七年························ 伊·萨·什卡帕 276
谆谆教诲··························· 娜·瓦·切尔托娃 298
忆高尔基···························· 尤·巴·格尔曼 304
··················· 萨·穆·穆卡诺夫 316
终生难忘·························· 玛·雅·先加列维奇 319
人们应当按照这个榜样来塑造自己················ 阿·尼·托尔斯泰 326
在马克西姆·高尔基家里作客················· 阿·拉·科普捷洛夫 329
怀念 伊·阿·西夫科 336
我们的主编既仁慈又严厉···················· 阿·亚·苏尔科夫 341
在高尔基那儿作客····················· 亚·安·普罗科菲耶夫 346
忆高尔基···························· 尤·亚·沙波林 349
在阿·马·高尔基那儿作客··················· 伊·彼·亚温泽姆 354
《“以后再说,以后再说”……》··············· 米·费·奥舒尔科夫 361
回忆阿·马·高尔基的几个片段················· 彼·安·巴甫连柯 366
我与高尔基的几次会晤···················· 康·安·特列尼奥夫 377
在高尔基身边··························· 库克雷尼克塞 383
我与阿·马·高尔基的几次会晤··················· 巴·德·科林 394
舐犊情深 同高尔基在一起··················· 娜·阿·彼什科娃 405
社会主义时期的有百科知识者·················· 尼·尼·布尔坚科 420
译后记···································· 424
译者子女纪念文章······························· 426
补遗 429
高尔基是社会主义时代的百科全书。
——尼古拉·尼洛维奇·布尔坚科
他的一生,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同。
——鲁迅
在高尔基身上体现着俄罗斯,如同没有伏尔加河我不能想象俄罗斯一样,我也不能想象没有高尔基。
——帕乌斯托夫四季
译 后 记
1983年8月,译者有幸在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资料室看到刚从苏联订购来的莫斯科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同时代人回忆马·高尔基(文学回忆录两卷集)》,真是喜出望外,爱不释手,匆匆浏览后,这套红色封面、装帧精致的收集一百十篇高尔基同时代人的回忆录汇编巨著所记述的伟大苏联俄罗斯作家、无产阶级和苏联文学奠基人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的生平事迹与丰功伟绩,立即使我心驰神往,跃跃欲试,渴望不揣冒昧,向有关出版社领导“毛遂自荐”,把它翻译出来,以飨读者。
由于译者在解放初由中国共产党辛勤培育逐步成长为初谙俄语和翻译技巧的俄语教学工作者和业余翻译工作者,早在1950年就读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上海俄文学校期初级班时,就和几位老同学合译过苏联电影马克西姆·高尔基三部曲(《马克西姆的少年时代》、《马克西姆的归来》和《革命摇篮维堡区》),尔后又与老同学合译过“苏联文艺理论小译丛”
的《论高尔基早期作品中正面人物的现实主义形象》等文学作品,因而对苏联大文豪高尔基伟大一生的极不平凡的生平事迹和丰功伟绩有所了解,对高尔基无私地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的忘我劳动、朴实忠诚的高贵品质非常敬佩,对高尔基在青少年时代通过自己的刻苦勤奋自学成才的好学精神和治学、为人、写作态度极为景仰,对高尔基慈父般的爱护、培育和奖掖后进,关怀人民疾苦,热爱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的高尚品德视为楷模,于是就迫不及待地向上海译文出版社领导要求试译此书,不久就得到他们俯允,同意我翻译此书的下卷。近几年来,译者在业余时间内以垂暮之年、病残之身,起早落夜地每天腾出几小时伏案笔耕,实际上是通过这卷书的译述,在向我毕生敬爱的世界闻名的大文豪高尔基学习,接受他的再教育,体力虽感不支,但心情却很舒畅,对缓解耳聋身残所引起的悲痛情绪也大有裨益,真可说是受益匪浅!但近一二年来因老伴不幸身患重病,以及又碰上其他不愉快的事,受到耽误,致使自己深感力不从心的译事几度停笔。
由于此书考证性很强,涉及资料很多,加以高尔基本人就是“社会主义时代的百科全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碰到各种困难,亟需请教翻译界前辈和友好同学帮助解决许多疑难问题;为了对出版社和广大读者负责,尽可能保证译文的质量,故在85年初稿完成时请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顾柏林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苏联东欧问题译丛》主编张达楠同志分别为我校订1—30篇和31—58篇译稿;此外,在自己通读、再校过程中发现新的疑难问题时还请教过不少校内外的前辈和好友,诸如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苏联专家柳德米拉·弗拉基米罗夫娜拉夫罗娃、上外俄语系顾霞君、周日荣、冯玉律、上外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廖鸿钧等同志,在此敬向他(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译者年迈力衰,才疏学浅,业务水平有限,知识面不广,虽然尽了自己的努力,但挂一漏万之处仍在所难免,敬请译者前辈、师长和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译者谨表于1987年8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