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9098839丛书名: 预防医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教材
《预防医学*教学团队教材: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分为四部分,第一章、第二章为基本概念单元,包括绪论和基本策略;第三章至第六章为基本方法单元,包括定性和定量调查方法、健康教育的阅读和撰写及健康促进工作;第七章至第十章为应用理论单元,包括行为模型及研究和实践中的理论运用;第十一章至第十七章为实践应用单元,包括健康行为和经历、场所健康促进、疾病健康促进、健康传播、健康素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促进、健康城市等。《预防医学*教学团队教材: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引入了国内外知名高校在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领域的有关教学内容,参考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专著的新思想。在编写内容和结构上,考虑到教师授课的实际需要,引入大量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的案例。教师使用《预防医学*教学团队教材: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进行教学时,既可按传统模式讲授,以案例作为补充,也可以案例为先导进行教学,使课堂讲解内容更加形象、生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健康的概念
第二节 影响健康的因素和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
第三节 健康测量
第四节 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的定义
第五节 健康促进的发展和展望
第二章 策略
第一节 健康伙伴关系——合作
第二节 公共卫生工作
第三节 与社区和社区发展合作
第三章 定性和定量调查结构
第一节 研究设计
第二节 测量
第三节 指数和量表
第四节 抽样方法
第四章 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
第一节 定性数据分析
第二节 定量数据分析
第三节 精化模型
第四节 统计分析
第五章 健康教育的阅读和撰写
第六章 健康促进工作
第一节 健康需求评估
第二节 计划健康促进的干预
第三节 评价健康促进
第七章 个体健康行为模型
第一节 知信行理论
第二节 健康信念模型
第三节 理性行动理论及计划行为理论
第四节 阶段变化理论
第五节 预防行动采用过程模型
第八章 人际间健康行为模型
第一节 社会认知理论
第二节 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
第三节 压力、应对和健康
第九章 健康行为改变的社区和群体模型
第一节 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改善健康
第二节 创新扩散理论
第三节 组织改变理论
第十章 研究和实践中的理论运用
第一节 PRECEDE—PROCEED模式
第二节 健康行为的生态学模型
第十一章 健康行为和经历
第一节 食物与进食
第二节 烟草与吸烟
第三节 酒精与饮酒
第四节 运动与活动
第五节 性行为与经历
第十二章 场所健康促进
第一节 家庭健康促进
第二节 学校健康促进
第三节 工作场所健康促进
第四节 社区健康促进
第五节 健康促进医院
第十三章 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
第一节 高血压病健康促进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促进
第十四章 健康传播
第一节 健康传播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
第二节 健康传播研究和实践中的常用理论
第三节 健康传播实践中的营销策略
第十五章 健康素养
第一节 健康素养的定义与内涵
第二节 健康素养与健康
第三节 健康素养的测量
第四节 提高健康素养的策略
第十六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特征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健康教育
第十七章 健康城市
第一节 建设健康城市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建设健康城市的要素与基本步骤
第三节 健康城市的指标及项目发展
参考文献
健康是最基本的人权,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为达到这一全球目标,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卫生部门己普遍认识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是当今社会防制因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所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最有力手段,是一项投入最少、效益最高的活动,是降低国家巨额医疗费用的最有效措施。
健康教育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我国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对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教材的建设要反映学科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旨在培养读者能够运用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策略和方法,促进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保持健康状态并提升生活质量。
《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分为四部分:第一章、第二章为基本概念单元;第三章至第六章为基本方法单元;第七章至第十章为应用理论单元;第十一章至第十七章为实践应用单元。本书引入了国内外知名高校在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领域的有关教学内容,参考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专著的新思想。在编写内容和结构上,考虑到教师授课的实际需要,引入大量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的案例。教师使用本书进行教学时,既可按传统模式讲授,以案例作为补充,也可以案例为先导进行教学,使课堂讲解内容更加形象、生动。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主审李枫教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各位作者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参与本书的编写,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教研室的研究生们也参与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及编写时间仓促,本书可能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余金明
2013年5日
第五节 健康促进的发展和展望
一、国际健康促进大会
近年来,健康促进在全球发展很快,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1986—2005年,先后召开了6届健康促进国际会议。
1986年11月,第一届健康促进国际会议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并发表了《渥太华宪章》,以期到2000年和更长时间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会议主要是对全世界新公共卫生运动的期望日益增长做出反应。讨论的主题是关于发达国家的需求,但也考虑到其他地区的相似问题。会议的基础是通过对wH。提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文件——《阿拉木图初级卫生保健宣言》及最近世界大会在卫生领域中多部门合作行动的讨论所取得的进展。
1988年,第二届健康促进国际会议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并发表了《阿德莱德宣言》。以健康的公共政策为主要议题的阿德莱德会议继承了阿拉木图和渥太华会议的精神并以其为契机。来自42个国家的220名代表互相交流了有关制订和实施健康公共政策的经验体会。通过会议,大家达成共识,对健康的公共政策行动提出了建议。
工991年6月,第三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在瑞典松兹瓦尔召开并发表了《松兹瓦尔宣言》.会议主题是创造健康的支持环境。此次大会是为实现1977年WH。提出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目标的系列事件之一。这些系列会议包括197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在阿拉木图召开的初级卫生保健会议;1986年在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1988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1989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发展中国家健康促进“行动纲领”会议等。这些会议进一步阐明了健康促进的含义。与健康领域发展相应的是,公众对于全球环境恶化的关注与日俱增。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清楚地表达了这种忧虑,它对于迫在眉睫的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视野。
1997年,第四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召开并发表了《雅加达宣言》。会议主题是“新世纪中的新角色一一健康促进迈向21世纪”。这次会议是在WH。成员国做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策略的庄严承诺,在《阿拉木图宣言》提出初级卫生保健原则之后近2。年,又是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10年之后召开的。在渥太华会议上发表了健康促进的《渥太华宪章》,该宪章成为健康促进的指导依据和精神力量。此后各种大大小小的国际会议都进一步明确地阐述了健康促进中主要策略的意义,其中包括健康的公共政策(阿德莱德,1988)和健康的支持环境(松兹瓦尔,工991)。第四届健康促进大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召开的,也是第一次有私人部门参与支持健康促进。它也提供机会以阐明什么是有效的健康促进,再次检验了健康的决定因素,并确定了面向2l世纪健康促进挑战所需的方向和策略。
2000年6月,第五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在墨西哥城召开。会议主题是“健康促进一一建立公平的桥梁”,目的是展示健康促进如何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尤其是那些生存环境恶劣的脆弱人群。在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议程中,把健康置于优先地位,促进社会不同部门及各个阶层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2005年8月,第六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在泰国曼谷召开并发表了《曼谷宪章》。《曼谷宪章》确定通过健康促进处理全球化世界中健康决定因素所必需的行动、承诺和保证,确认授权于社区并改善健康和卫生保健平等性的政策与伙伴关系应当是全球和国家发展工作的核心。《曼谷宪章》补充并基于渥太华健康促进宪章确立的健康促进观念、原则和行动战略以及会员国通过世界卫生大会确认的随后各次全球健康促进会议的建议。〈〈曼谷宪章》涉及对实现健康至关重要的人群、团体和组织,其中包括各级政府和从政人员、民间社会、私立部门、国际组织以及公共卫生界。
自通过么渥太华宪章》以来,在国家和全球签署了数量众多的决议以支持健康促进,但并非随后都有行动。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健康促进都是初级卫生保健策略的组成部分。当今之际,应呼吁所有国家立即和持久地开展活动,把健康促进的概念变为现实。
二、WHO在国际健康促进中的角色
为实现健康为人人的宏伟目标,根据初级卫生保健的《阿拉木图宣言》和《渥太华宪章》的精神,以及WHO第九个工作总规划(1996—200l
9GPw)的行动计划。1996年,WHO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科(HEP)在与WHO总部、WHO地区办事处、WHO驻各国办事处、WHO合作中心、联合国系统的其他组织、其他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合作中,通过了5年行动计划(1996—2001年),并建立了相关目标:①制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政策;②通过信息技术拓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新的方法学;③通过学校促进健康;④增强所选定场所、组织和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网络的能力;⑤促进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监测及相关评价研究。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