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26120
本书是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成果文库之一种。本书重在阐述文学理论的实践特质问题,认为文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它所应植根并皈依的文学实践世界,成为孤寂、“自在”的理论王国,导致话语方式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区隔。据此前提,进一步从实践角度探讨文学理论的功能、价值以及理论机制问题,在实践走向、范畴开掘、原理反思、理论演进等方面对文学理论实践视域的展开提出重要设想,并立足学科体系、教学状态、文学现实和地方本土文学文化资源,对文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具体分析,探讨打开封闭的文学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推进文学理论建设的可能性。尤为重要的是,突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学的丰富状及其价值,阐明这是拓展文学理论实践空间的一条重要路径。
自 序/001
章 实践走向
一 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007
远离实践的理论状态/007
理论逻辑与实践特性/009
历史原因与外来影响/014
走向文学实践的方式/017
二 基本思路与现状反思/023
三个认识与理论自觉/023
历史状态与现实处境/026
第二章 范畴开掘
一 “意识形态”与文学本质/039
文学特性与意识形态知识谱系/039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联/043
意识形态是文学的一种价值/048
二 “意识形态”与理论姿态/051
作为问题的文学意识形态性/051
审美与意识形态性/054
文学表现方式与意识形态/056
三 文学理论研究对象思辨/060
文学理论研究对象的确定/060
理论品质对研究对象的限制/066
几种应该关注的观点/070
四 形态认识与理论自觉/071
文学理论形态的构成/073
对文学理论基本形态的认识/076
第三章 原理反思
一 话语方式/081
独特的文学理论话语方式/081
话语方式的历史与现实状态/083
文学理论话语方式的内质/087
二 知识、方法与思维/092
与教学紧密相连的文学理论/092
学科特性与教学实践矛盾/096
知识、方法和思维的关联/099
三 学科定位与特点/104
学科定位/104
学科特点/107
四 理论历程/109
中国文论发展脉络/109
西方文论发展脉络/113
马克思主义文论概要/119
第四章 理论演进
一 “言意论”/126
中国古代言意关系探讨/126
言意论的内在价值/132
二 “范式”/139
“范式”对文学理论产生的影响/140
从“范式”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44
范式建构的价值与可能/149
三 “形式主义”/155
形式主义文论的内在逻辑/155
形式主义文论的发展过程/157
形式主义文论终结的原因/163
四 现当代文学观念/172
现当代文学观念局限/172
文学观念的拓展路径/174
后现代提供的动力/175
多民族文学构建的基础/178
五 诗歌方式/181
诗歌是一种什么方式/181
个人和时代的精神/184
第五章 现象关注
一 新时期文学理论/191
问题:丰富、单一与偏狭/191
导因:观念忽视与实践遮蔽/194
思路:理论价值寻找/198
前景:学派化多样共存/202
二 在实践中生长的理论/206
课堂与学科/206
实践与逻辑/208
三 中西方文论交流与融汇/213
西方文论资源/213
理论创新诉求/215
关注中国文学现实/217
四 影视艺术亚文化形态/219
起点:与传统艺术的差异/220
条件:与现代文化的认同/225
意义:价值功能及其释放/229
第六章 地方资源
一 从边缘到中心/236
开启当代云南民族文学研究/236
主要倾向与不足/238
省外的研究与贡献/245
发展方向及理论设想/249
二 富有特色的研究/253
丰富的研究状态/253
鲜明的地域特色/256
三 地方化研究的价值/259
理论意义/259
研究深化/263
四 城市文化与文学/265
城市:想象中的世界/266
边疆城市文化/273
后 记/284
自 序
文学理论来自文学实践,终又必须回到文学实践,这是文学理论构建的基本常识。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后释与先导功能,正是由理论的这种基本状态决定的。换言之,有力地阐释文学作品与文学活动的价值,并为即将展开的文学创作提供观念启示和方法引导,这是文学理论的活力之源。当然,作为一种“理论”,文学理论在自我生长和内在逻辑完善的过程中,会受到种种误导,以至于会一定程度偏离那个基本价值起点。事实上,在许多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确实或多或少忽视了它所应该植根并归依的文学实践世界,成为孤寂的理论之旅,或者芜蔓的理论王国。为理论而“理论”而不是为文学而“理论”的情形并不鲜见,在这种状态中,文学理论话语方式显示出巨大而特别的文化区隔,其中优劣参半,长处与不足都体现出丰富的文化意义,有着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
在笔者粗浅的理论思考中,我一方面关注文学理论对文学实践的切入,渴望理论在实践层面展现出巨大力量;另一方面又肯定理论自我完善的方式,理解理论在抽象过程中离开现象世界所形成的内在活力。这个看似矛盾的心态,使我总是力图在文学理论内部与外部寻找其逻辑自洽的规律和方式。可以肯定,我因此置身于一个复杂的世界。这项工作实际上是要求对文学理论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论审视,它需要具有完成这种工作的理论方式。在这个层面上,笔者感觉理论的视域扩大了,与此同时,它所面对的实践的形式和意义也扩大了。它不仅涉及作为对象的文学活动,也涉及文学理论本身的发展过程。文学理论用巨大的建构之力显示出自我成长的实践意义。它使我们相信,文学理论的实践视域既是一个丰富的现象领域,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世界。
在这里,首要问题是构建文学理论走向实践的基本观念和思路,同时更应注重基本范畴的开掘与拓展,注重原理的自律与延伸,并在理论的深化或变化过程中理解、把握它对实践的融入方式,当然,有时则是更为奇特的分离方式;至于现象世界的丰富内容,并不全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