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44620
序言
自序
章 导 论
节 改革开放处在新的历史方位
第二节 资本动力与扩张悖论
第三节 科学发展:走出资本扩张悖论的必由之路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第二章 资本逻辑:社会不和谐的深层根源
节 资本逻辑的历史表现
第二节 资本逻辑的现代表现
第三节 资本逻辑引发的社会危机
第三章 资本逻辑与金融危机
节 经济危机: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与经济“滞胀”困境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与金融风暴
第四节 量化宽松政策与经济“泥潭”困境
第五节 科学发展:走出经济“泥潭”的必由之路
第四章 资本逻辑与市场失范
节 市场失范的经济“土壤”
第二节 资本的双重逻辑:经济危机和市场失范的社会根源
第三节 对资本力量的利用和导控:经济发展与市场和谐之路
第五章 资本逻辑与房地产泡沫
节 房地产泡沫的危害性
第二节 资本逻辑: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根源
第三节 出路:科学发展
第六章 资本逻辑与科技双刃剑
节 福岛核危机中的两种力量
第二节 资本逻辑与科技理性耦合:危机的社会根源
第三节 用社会主义引导科技力量
第七章 资本逻辑与劳资关系危机
节 劳资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历史形式
第二节 劳资关系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节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社会基础工程
第八章 资本逻辑与财富的创造与分配
节 财富问题的当代核心:利益空间的生产
第二节 两种经济条件下的“财富食物链”
第三节 财富能力:现代财富生产的核心
第九章 科学发展观:克服资本扩张悖论的必由之路
节 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基础与哲学内涵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两种基本视角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生成
第十章 公有制主体:科学发展的所有制基础
节 现代经济的基本特点与公有制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公有制的功能定位与现实表现
第三节 私有化主张的基本谬误
第四节 私有化主张的三张“牌”:公平、效率、自由
第十一章 超越资本逻辑,走科学发展之路
节 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现实道路
参考文献
后 记
跨越中国发展瓶颈的理论探索
鲁品越
当代中国正处在创造伟大奇迹的时代:中国经济总量持续30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一跃而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浪潮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中国大地的面貌和社会生活方式;以中国高铁为代表的公共设施建设成为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一系列童话般的奇迹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实为世界历史前所未有。这些成就表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中国的正确选择,而指导我们做出这种道路和制度选择的理论——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伟大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理论。我们的确有这样的底气与理由,对我们的理论、道路与制度充满自信。
当代中国同时也处在问题丛生的时代:由高速发展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正越来越成为我们面临的发展瓶颈;由资本支配市场进行的财富急剧创造和分配的过程带来了两极分化趋势;政府与市场这两大配置资源的社会力量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贪污腐败的社会关系网;中国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既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使自己获得发展空间,但同时也使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被国际资本的掳掠与支配的风险;……这一系列问题向我们警示:中国会不会像一些拉美国家那样,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而逐渐陷入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这是关系中国的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正确应对闯过这个关口,就能变解决问题的压力为促进发展改革的动力,逐步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版。但如果应对失误,则有可能真的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摆脱困境。
柳泽民博士的著作《资本逻辑与科学发展——破除“中等收入陷阱”的符咒》的出版,正是对当代中国面临的这种情境的理论探索。这是一部应时代的呼吁的呕心沥血之作。作者以其“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情怀,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学的理论高度,用《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逻辑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表现,透彻地分析了我国经济成就与问题的产生机理,道出了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本质,探索了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总体思路、设想与建议,值得关心中国经济科学发展之路的读者们阅读与参考。
一、对当代经济发展问题根源的探索
作者深刻地看到,当代中国各种经济现象的本质,正是当代社会主义力量与《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逻辑在当代历史情境下所产生的结果。资本逻辑在当代两大经济领域中展现自身:实体经济领域与虚拟经济领域。实体经济中的资本作为投入到社会再生产流程中的追求自身增值和积累的剩余价值,是驱动社会生产力系统不断运行的强大的社会关系力量。这种社会关系力量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来源,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各种问题的产生根源。在市场竞争压力下,通过扩张实现的“资本积累”必然导致其化地吮吸人和客观物质世界的“自然力”,由此必然造成被吮吸者化的“贫困积累”,二者的对立产生了当代各种危机:其一,私有资本竞争性吸收劳动者的“人的自然力”以程度地将其转化为剩余价值,进而转化为资本,由此必然程度地压低劳动者收入而产生穷人与穷国在经济上的贫困积累,二者的对立导致过剩性经济危机;其二,资本竞争性地吸收“自然界的自然力”以实现积累化,必然消耗公共资源与环境而导致人类(尤其是穷国与穷人)在生态环境上的“贫困积累”,二者的对立产生生态危机;其三,资本竞争性地榨取社会劳动组织的“社会劳动自然力”以实现积累化,必将导致人在生命的自由空间上的“贫困积累”,使人成为工具性“单维人”,二者的对立发生人的发展危机。这种无止境的竞争性的“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两极分化,乃是当代国际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矛盾的产生根源,也是当代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产生根源。这种经济危机在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结果,正是“中等收入陷阱”。
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资本追求自身增值而吮吸全球劳动和资源的本性并没有改变,而是采取了新的手段,于是资本逻辑及其表现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其突出的变化是虚拟经济体系的出现。作者指出,当代的生产生活和交往的高度社会化、系统化为金融资本投机准备了理想化的手段。股票、证券、期货、外汇、商品等各种市场,通过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网络信息化相互密切连接起来,形成了整体网络系统。这意味着一旦拥有操纵市场的垄断力量,便可通过系统化的生产生活网络将原本属于世界各国、每个社会的各个社会阶层的剩余价值都掠夺到自己囊中。因此,虚拟经济领域的投机活动是当代资本逻辑的总特征,它使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掠夺演变为一种看不见的制度化操作程序,因而导致社会经济危机过程进一步国际化、组织化和“隐形化”了。
柳泽民博士的这部著作,将资本逻辑区分为资本的价值增值逻辑和资本的财富扩张逻辑。“资本的价值增值逻辑”分析的是资本追求作为社会关系的价值的增值的逻辑,这是《资本论》的主题,这种扩张形成了驱动生产力运行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在当代则产生了脱离实体经济生产活动,单纯地通过吮吸社会已经生产出的剩余价值(老百姓手中的“闲钱”)而实现所谓“增值”的虚拟经济,由此既可通过融资来形成培育创新成果转化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可能形成掠夺民众财富的“圈钱”。而“资本的财富扩张逻辑”则是由价值增值过程所推动物质生产活动,由此形成的财富扩张的逻辑。前面我们所说的资本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所产生的危机,正是这种逻辑的表现。此书详细分析了由资本价值增值逻辑所形成的发展动力机制和由资本财富扩张逻辑所形成的财富增长机制,以及由于资本的扩张而形成的一系列发展悖论,深入揭示了资本强大历史进步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的制度根源,为我们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动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路。
沿着这一思路,本书分析了当代世界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矛盾,深挖当代经济危机及其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中等收入陷阱”的产生根源。从国际经济层次上看,当代资本主义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实现了从生产性积累向剥夺性积累的根本转变,形成发展中国家生产财富而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链和金融链分割剩余价值的基本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国际资本通过设计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品来搜括全球剩余价值,并且由此将全球民众卷入到它的金融网络之中,由此绑架了整个社会。一旦金融衍生品对全球民众的剩余价值吮吸过度而导致资金链破裂,必然发生全球金融危机。而这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巨大破坏力,反过来成为金融资本绑架全社会,要求政府对它进行“金融救助”的巨大压力,从而成为它对全社会民众进行金融敲诈和勒索的机会。正是在这种国际金融资本通过全球金融网络进行的有组织的金融掠夺,导致发展中国家民众用血汗创造的剩余价值,往往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从而使上述危机大面积爆发。国民财富的安全受到国际垄断金融资本的威胁,风险空前增加。如果不加防范,有可能促成“中等收入陷阱”的发生。
如果说,由通过金融衍生品吮吸全球剩余价值是产生当代经济危机及其在发展中国家的结果——中等收入陷阱是国际资本逻辑的主要特征,那么,对房地产的金融投机活动则是中国国内资本逻辑的主要特征。作者认为,2000年以来中国社会日益猖獗的房地产投机及其他投机现象,掀起了社会财富洗牌的浪潮。资本逐利活动从实体经济的生产领域转向金融投机领域,资本逻辑由此从实体领域向虚拟经济领域延伸。金融投机成为当代社会分割财富的利刃,因而也成为财富两极分化的总根。社会大众的财富安全面临资本投机风潮洗劫的风险,剩余价值在虚拟经济领域空转而弱化实体经济,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弱化其他领域的经济,由此产生的经济的泡沫化,有可能促成“中等收入陷阱”的发生。
中国经济体自身存在的不足也是我们面临各种问题的原因。中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是以低成本扩张为条件的。而低成本的主要来源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劳动力红利,以及早期扩张时的资源环境红利,以及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所释放的市场力量带来的“市场红利”等等。然而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与资源环境的恶化,以及市场效应递减,中国经济面临发展面临动力的骤然消失的危险。如果不能有效地填补这些红利消失而产生的发展动力真空,资本扩张将缺乏新的空间,由此产生的资本逻辑的消极作用将有可能集中发生,从而引发众多社会问题。同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是高度开放型经济,对外依赖度不断提高。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低价格作为主要的国际竞争力。随着人力资源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提高,我国必须培育新的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并且逐步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当中的话语权,以防范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剥夺性积累。如果不能实现这些转变,中国经济将会面临十分严峻的问题。
作者的上述分析,特别是对当代资本逻辑的总体特征及其运行规律的分析,找到了当代中国各种问题的总根源,从而试图为中国经济问题进行总体把脉。尽管这种总体把脉尚有一定的缺陷,但作者不像国内某些学者那样停留在现象层次,而是深入到经济现象的根本——资本逻辑,这是值得称道的。
三、对各种经济问题产生机理的分析
以资本逻辑作为总根源所产生的当代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现实表现。作者不仅从表层现象到内在本质,而且进而再从内在本质到表层现象,现实地还原这些问题的产生机理。作者分析了下述问题:
首先是市场失范问题。由于私有资本以利己的价值增值(扩张自身市场权力)为目的,而将利他的使用价值(包括消费者应享有的使用价值与社会大众应具有的生态环境价值)作为手段,利用市场交易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来提供虚假的使用价值来骗取价值,导致各种市场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向消费者提供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产品来牟取暴利,欺瞒政府与社会大众破坏环境以降价成本来非法赢利,通过商业欺诈与金融欺诈来直接侵吞他人财产与公共财富,这些由资本非法逐利而导致的市场失范现象,直接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甚至引起人们对市场化改革取向的置疑。作者在指出市场失范的根源于资本逻辑的同时,探索了如何用社会主义力量驾驭资本以克服失范的途径。
房地产泡沫问题也是由资本逻辑所引起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突出的现象,它不仅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公平,也将严重影响到房地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作者指出,房产泡沫过度的产生机理,乃是住房的投机性需求对消费性需求的绑架,而消费性需求的刚性增长为投机性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住房的投机性需求根源于资本的价值增值逻辑。
中国财富生产和财富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当代风险社会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中国在国际实体经济的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决定了中国财富分配中的低端位置,而这种低端位置得到的极其微薄的财富,还时刻面临着被国际金融资本的瓜分的危险。在虚拟经济中,哪个国家的货币成为国际存储货币与结算货币,哪个资本掌控着国际金融体系,谁就拥有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地操纵金融市场的能力,从而拥有了进行全球社会财富大洗牌的权力。虚拟经济一方面开辟了广阔的融资渠道,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流入活力,另一方面,由国际垄断资本所制定的游戏规则,也使掠夺世界各国财富的强盗行为制度化了,合法化了。应当如何应对由此产生的财富安全问题?本书提出的警示发人深省。
资本逻辑的正负功能,一旦进入科学技术领域,便产生了科技双刃剑问题。而科学技术发展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及对自然界利用和开发能力的提高,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生产力”。作者指出,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通过物质生产实现价值增值是其初的主要路径,为此它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和领域,消解传统的自然经济状态的社会简单生产,并按照自身的面目代之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扩大再生产,它使科学技术摆脱了那种以生产经验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代之以理性分析、科学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发展新模式,并使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直接结合起来,从而开启了人类对各种自然力开发和利用的新时代,因而成为表现为撬动社会财富的强大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因此感叹:“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是资本逻辑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正面作用。然而,由于科学技术成为资本逐利的手段,便会在缺乏制约力量时,成为破坏自然环境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加剧了人同自然关系的紧张程度,由此引致自然界对全人类的报复。不仅如此,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科学技术及其成果成为决定人们社会地位与生活水平(包括微生态环境)的物质力量,因而是否享有某种科学技术成果成为人们社会分层的原因,由此导致发达国家与富人区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与生活设施,而穷人与穷国则成为生态灾难的受害者。科学技术由此成为制造社会壁垒与加深社会矛盾的工具。因此,如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而同时避免可能的负面影响,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的现实课题。作者分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思路。
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为深层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资关系和社会和谐问题。作者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本来就是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广大的人民利益为主旨的制度,但由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又不得不利用私人资本力量,而私人资本追求的其私有剩余价值化,由此形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不断爆发的劳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的现实表现。而它的扩散效应,又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及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私有资本对劳动的过度挤压,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过度追逐,是劳资关系紧张的根源所在。由此,如何用社会主义力量制约资本,同时又要给资本以合理的利润空间,是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关键,也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作者指出,以资本逐利为导向的资本逻辑所造成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身的全面紧张和危机,已成为人类社会难以消除的痼疾。它们以经济危机、生态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以及人的精神危机等形式在全社会蔓延开来,并随着资本逻辑在广度和深度上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全面渗透,危机的深度、强度还将进一步发展。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标本兼治之策,而走社会主义道路,用社会主义力量来驾驭与制约资本力量,乃是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中国避免陷入其他发展中国家所陷入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出路。
三、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
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人类走出资本主义发展困境的根本出路是社会主义道路。因此,要使中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要有一种能够驾驭资本力量的另一种强大的社会关系力量——这就是社会主义力量,它既充分发展资本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作用,并且将其纳入到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轨道,又抑制其对社会和自然的破坏作用,这成为贯穿本书的一个根本思想。
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可以随意套用在市场经济头上的修饰词,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活生生地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价值观,它凝聚了亿万劳动者对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从而成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无视的强大精神力量;作为一种物化的生产关系力量,它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基本保证,通过公有制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引领作用来实现;作为一种管制全社会的政治权力,它体现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意志,由此转化为各种以社会总体利益的发展为根本导向的政策与法令。因此,用社会主义力量来驾驭资本,以社会公共利益至上而不是资本自由增值至上为基本原则,从而避免上述“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市场与资本主义市场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正因为站在这样的历史制高点上,本书就能够登高而望远,找到中国能够避免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的“中等收入陷阱”宿命的根本保障。
本书特别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驾驭资本力量而实现的经济发展必然是科学发展。作者指出,在科学社会主义出现之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自发发展状态”,即人类被社会必然规律所摆布的状态,它要么形成传统社会那种“一治一乱”、朝代更替的历史周期律,要么形成资本主义社会那种“繁荣与萧条”交替出现的经济周期律。人类违背客观规律的自发行为所造成的危机与灾难,后由客观规律自身对人类行为惩罚而实现,由此造成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科学发展使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成为遵循规律的自觉活动,从而是对这种自发状态的超越,因而是对这类危机周期律的超越:既走出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简单再生产的缓慢发展状态,也走出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周期性经济危机状态。这种遵循客观规律的自觉发展,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期待的未来发展状态:即“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使原来各种盲目起作用的社会力量“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从魔鬼似的统治者变成顺从的奴仆”,“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53-75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而科学发展所遵循的科学规律,主要的是马克思所揭示的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自然规律,以及发展的终目的是为了人的“以人为本”的规律。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缺点是违背了这一规律。作者本书还深入阐述了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内涵,提出了发展的限度问题,即科学发展不是无限制的盲目发展,而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人类自然的和历史形成的现实需要的满足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界限,人的现实需要在多方面限定了发展的空间、发展限度和实现发展的方式。而社会生产目的和手段的颠倒错位是资本主义生产身陷困境的重要根源,也是当前中国诸多社会失范现象的重要根源。科学发展必须以人们不断发展的需要的满足为生产的直接目的,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应当服务于这一目的。
作者分析了当代遵循客观规律进行的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利用资本动力的同时,必然要接受资本的博弈。而当代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各种要素的资本化以及由实体经济链和虚拟经济链的全球化,使得资本成为一种垄断全球资源的强大的网络性力量,这就使科学发展面临的巨大风险。因为在资本的价值增值逻辑的驱使下,国内外各种私有资本力量必然谋求通过上述资本网络对整个社会的绑架。在与强大的资本力量的博弈中,科学发展的任务在于:如何用社会主义力量对资本动力的自觉利用和有效驾御,如何实现私有资本的逐利行为和社会整体利益目标的辨证统一,如何实现市场自组织力量和政府他组织力量的辨证统一和有效结合。作者指出,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有如此,才能防止私人资本力量凭借现代高度社会化、系统化的生产力体系和社会交往体系来绑架社会利益,这是实现深化改革和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因此,必须坚决反对私有化,同时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实现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相互促进。这些分析,切中了当前中国科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指出了防止中国经济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措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政策参考意义。
总体来看,柳泽民博士的这部著作准确把握了我们时代的脉搏,抓住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总根据与发生机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正确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逻辑。它的核心观点可以作如下概括:资本的财富扩张逻辑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必须充分利用各类资本力量,而资本的价值增值逻辑又导致用这种动力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将带来危机,因而必须用社会主义力量对资本力量加以引导和规制。尤其是在当代中国日益现代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社会化的生活方式下,我们必然面临国内资本力量绑架整个社会、国际垄断资本力量绑架整个中国的巨大风险,必须确保国内外各种资本力量在社会主义总体目标下、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追求自身利润的化。科学发展正是以此为基础,一方面是在对资本的利用中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一方面是对资本逻辑的超越中保持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确保发展的基本条件。文章通篇透射出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切中社会现实的分析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触角。
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前所未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理论工作,没有止境。人们对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永远没有完美无缺的终极真理。我们并不指望这本著作能够给当代问题提供完全正确的答案,特别是其中关于“资本的价值逻辑”与“资本的财富逻辑”之间的极其密不可分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但作者所做的这些分析,的确给我们认识当今时代、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问题,开启了一个窗户。希望作者以此为起点,不断深入地探索研究,以不愧我们有幸生活的伟大的时代。
是为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