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267690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六卷本),既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现代针灸学临床与现代针灸学理论的健康发展,也是为了探索针灸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所做的一种努力,并在总体上积极回应了《针灸发展2030纲要》所提出的各种尖锐问题。
“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六卷本)在建立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体系方面更加系统,特色更为明,临床取穴组方更为简洁实用,操作性更好。另外,临床卷本的每种疾病后面所附的“文献摘要”和“医案举例”均为近几十年来的现代针灸临床治疗总结,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生动的技术参考。
丛书包括:《现代针灸学?总论》《现代针灸学?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上卷)》《现代针灸学?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下卷)》《现代针灸学?妇科疾病的针灸治疗》《现代针灸学?运动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现代针灸学?五官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六卷本)在建立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体系方面更加系统,特色更为明,临床取穴组方更为简洁实用,操作性更好。另外,临床卷本的每种疾病后面所附的“文献摘要”和“医案举例”均为近几十年来的现代针灸临床治疗总结,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生动的技术参考。
丛书包括:《现代针灸学?总论》《现代针灸学?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上卷)》《现代针灸学?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下卷)》《现代针灸学?妇科疾病的针灸治疗》《现代针灸学?运动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现代针灸学?五官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内容简介
“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六卷本)是现代针灸学领域从理论到临床*套较为系统的丛书,汇聚了陈少宗教授团队几十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立足于现代临床和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按照神经节段支配理论取穴和辨病治疗是本套丛书的临床特色。
《现代针灸学?运动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以现代针灸学理论(详见本“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之《现代针灸学?总论》)为指导,即以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针灸作用的四大规律为指导,系统介绍了头颈部软组织损伤、胸背部软组织损伤、腰部软组织损伤、骨盆部软组织损伤、肩及上肢部软组织损伤、髋及下肢部软组织损伤共计69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在针灸疗法向各个临床科室广泛渗透的今天,本书既适用于针灸专业的在校学生、临床针灸医生阅读,也适用于专门从事防治骨伤科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的专业医生阅读、参考。
《现代针灸学?运动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以现代针灸学理论(详见本“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之《现代针灸学?总论》)为指导,即以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针灸作用的四大规律为指导,系统介绍了头颈部软组织损伤、胸背部软组织损伤、腰部软组织损伤、骨盆部软组织损伤、肩及上肢部软组织损伤、髋及下肢部软组织损伤共计69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在针灸疗法向各个临床科室广泛渗透的今天,本书既适用于针灸专业的在校学生、临床针灸医生阅读,也适用于专门从事防治骨伤科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的专业医生阅读、参考。
前 言
任何科学认识、科学技术都是时代的产物,传统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结果。人类文明已经跨过了三次工业革命,并迈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互联网时代,传统针灸学在与这四次科技革命的碰撞中,既展现了自身伟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展现出了自身理论体系越加不服水土的一面,特别是在如何更加科学、更为安全、更为有效的指导临床以提高疗效方面遇到了瓶颈。
中国针灸学会2016年12月发布的《针灸发展2030纲要》中就十分明确地指出:“针灸学基础理论与中医药(辨证施治)理论基本重合,没有突出和分离出自身的理论特质 (体系);针灸基础研究与临床严重脱节,其成果难以回归和促进、提高临床疗效;临床研究的病种比较局限,整体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针灸在西传(国际化)过程中为适应本土化而发生的嬗变反过来挑战中国针灸”,加之传统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教材体系严重滞后于当前研究水平与临床实际需要等问题,引发了韩济生院士的如下感慨:若干年后,中国针灸的大旗也许要插到国外的土地上。对于传统针灸学理论、传统针灸学课程体系与临床实际需要严重脱节的现状,黄龙祥、陈少宗、梁繁荣、刘保延等专家教授都曾提出过警告或批评。
由于传统针灸学理论体系远离现代医疗环境下的临床实践,并面临着欧美针灸学本地化的嬗变所带来的严重挑战,在此背景下,本着“临床实用,理论前沿”的基本原则,我社约请了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并一直致力于现代针灸学研究的陈少宗教授撰写了“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六卷本)。陈少宗教授是构建现代针灸学体系的主要倡导者和践行者,在针刺治疗方案关键共性技术优化及腧穴作用规律(基于神经节段支配规律)、
针刺作用时效规律、针刺时机作用规律、针刺双向调节规律等方面,均做出了奠基性工作,被誉为针灸学体系创新的四大代表之一[巩昌镇.科学革命的结构与针灸医学的发展.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S1)]。特别值得一提是,陈少宗教授的现代针灸学体系已被纳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研究生)教材”《针灸医学导论》一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出版),并被主编团队评价为针灸学发展可能的重大趋势之一。这是自我国建
立中医学教育体系至今60多年来,在针灸学体系的创新发展方面,山东省被纳入教材体系的研究成果。“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六卷本)是现代针灸学领域从理论到临床套较为系统的丛书,汇聚了陈少宗教授团队几十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立足于现代临床和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按照神经节段支配理论取穴和辨病治疗是本套丛书的临床特色。
本书作者在尊重传统针灸学体系的同时,倡导创建现代针灸学体系;前者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后者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和腧穴作用规律、针刺作用的四大规律”为理论核心。
本书作者反对在传统体系与现代体系的基本概念之间画等号,既不赞成在现代逻辑体系中混杂传统体系的基本概念,也不赞成用经典学说揭示现代体系中的概念或研究结果。强调传统针灸学与现代针灸学的逻辑体系分属于不同的范式。强调在构建现代针灸学体系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持传统针灸学体系的纯洁性。坚持认为新构未必要解构,原味保护“传统老城”与旁侧另建“现代新城”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砸掉“老城”原址建设“新城”,这种以否定乃至湮灭历史为前提或代价的做法是一种愚蠢行为,传承与创新是针灸学发展的两条互补之路,不应当将二者对立起来。
本社出版这套“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六卷本),既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现代针灸学临床与现代针灸学理论的健康发展,也是为了探索针灸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所做的一种努力,并在总体上积极回应了《针灸发展2030纲要》所提出的各种尖锐问题。
10年前我们曾出版一套“中华针灸临床精粹系列丛书”,这套“丛书”虽然倡导建立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体系,但因为受制于编委不同倾向的平衡,使其成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产物,有些内容不免形式化,影响实用性。与此相比较,“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六卷本)在建立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体系方面更加系统,特色更为鲜明,临床取穴组方更为简洁实用,操作性更好。另外,临床卷本的每种疾病后面所附的“文献摘要”和“医案举例”均为近几十年来的现代针灸临床治疗总结,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生动的技术参考。张擎宇、张优华、宋佳颖等医师分别承担了部分“文献摘要”和“医案举例”资料的整理工作。本套丛书的基本框架曾和青岛出版社的医学编审傅刚反复进行过讨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由于时间比较紧迫,书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针灸学会2016年12月发布的《针灸发展2030纲要》中就十分明确地指出:“针灸学基础理论与中医药(辨证施治)理论基本重合,没有突出和分离出自身的理论特质 (体系);针灸基础研究与临床严重脱节,其成果难以回归和促进、提高临床疗效;临床研究的病种比较局限,整体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针灸在西传(国际化)过程中为适应本土化而发生的嬗变反过来挑战中国针灸”,加之传统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教材体系严重滞后于当前研究水平与临床实际需要等问题,引发了韩济生院士的如下感慨:若干年后,中国针灸的大旗也许要插到国外的土地上。对于传统针灸学理论、传统针灸学课程体系与临床实际需要严重脱节的现状,黄龙祥、陈少宗、梁繁荣、刘保延等专家教授都曾提出过警告或批评。
由于传统针灸学理论体系远离现代医疗环境下的临床实践,并面临着欧美针灸学本地化的嬗变所带来的严重挑战,在此背景下,本着“临床实用,理论前沿”的基本原则,我社约请了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并一直致力于现代针灸学研究的陈少宗教授撰写了“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六卷本)。陈少宗教授是构建现代针灸学体系的主要倡导者和践行者,在针刺治疗方案关键共性技术优化及腧穴作用规律(基于神经节段支配规律)、
针刺作用时效规律、针刺时机作用规律、针刺双向调节规律等方面,均做出了奠基性工作,被誉为针灸学体系创新的四大代表之一[巩昌镇.科学革命的结构与针灸医学的发展.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S1)]。特别值得一提是,陈少宗教授的现代针灸学体系已被纳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研究生)教材”《针灸医学导论》一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出版),并被主编团队评价为针灸学发展可能的重大趋势之一。这是自我国建
立中医学教育体系至今60多年来,在针灸学体系的创新发展方面,山东省被纳入教材体系的研究成果。“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六卷本)是现代针灸学领域从理论到临床套较为系统的丛书,汇聚了陈少宗教授团队几十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立足于现代临床和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按照神经节段支配理论取穴和辨病治疗是本套丛书的临床特色。
本书作者在尊重传统针灸学体系的同时,倡导创建现代针灸学体系;前者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后者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和腧穴作用规律、针刺作用的四大规律”为理论核心。
本书作者反对在传统体系与现代体系的基本概念之间画等号,既不赞成在现代逻辑体系中混杂传统体系的基本概念,也不赞成用经典学说揭示现代体系中的概念或研究结果。强调传统针灸学与现代针灸学的逻辑体系分属于不同的范式。强调在构建现代针灸学体系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持传统针灸学体系的纯洁性。坚持认为新构未必要解构,原味保护“传统老城”与旁侧另建“现代新城”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砸掉“老城”原址建设“新城”,这种以否定乃至湮灭历史为前提或代价的做法是一种愚蠢行为,传承与创新是针灸学发展的两条互补之路,不应当将二者对立起来。
本社出版这套“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六卷本),既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现代针灸学临床与现代针灸学理论的健康发展,也是为了探索针灸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所做的一种努力,并在总体上积极回应了《针灸发展2030纲要》所提出的各种尖锐问题。
10年前我们曾出版一套“中华针灸临床精粹系列丛书”,这套“丛书”虽然倡导建立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体系,但因为受制于编委不同倾向的平衡,使其成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产物,有些内容不免形式化,影响实用性。与此相比较,“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六卷本)在建立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体系方面更加系统,特色更为鲜明,临床取穴组方更为简洁实用,操作性更好。另外,临床卷本的每种疾病后面所附的“文献摘要”和“医案举例”均为近几十年来的现代针灸临床治疗总结,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生动的技术参考。张擎宇、张优华、宋佳颖等医师分别承担了部分“文献摘要”和“医案举例”资料的整理工作。本套丛书的基本框架曾和青岛出版社的医学编审傅刚反复进行过讨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由于时间比较紧迫,书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在线试读
一门学科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而这种适应能力又取决于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及发展潜力,针灸学也不例外。
针灸疗效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临床经验的积累;二是指导理论的创新。临床经验的积累既包括自己临床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他人临床经验的传承和学习。临床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个医生诊疗水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经验积累过程伴随着临床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但经验往往有其片面性、复杂性,我们需要从繁纷复杂的经验中寻求规律,这一过程就是理论升华、理论发展的形式之一。比如取穴组方规律问题,我们曾对针灸疗法的几十种适宜病种的取穴组方规律进行过循证研究,研究结果令人振奋,虽然一种疾病的针灸治疗往往涉及数条乃至十余条经脉上的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穴位,粗看上去混乱、不易掌握,其实这些纷繁复杂的经验背后隐含着一定的规律性,如:
(1)针灸治疗胆系疾病的118篇文献中,涉及13条正经、61个穴位。而胆道系统接受来自T7~10节段的交感神经的支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中有两组,一组穴位(临近部位的穴位)胆俞、期门、日月、肝俞、中脘等均分布在T2~10神经节段区;另一组(远隔部位的穴位)阳陵泉、胆囊、太冲、足三里等分布在L2~S3节段区,但这一组穴位(阳陵泉、胆囊、太冲、足三里)都有着较为一致的节段神经支配,并通过脊髓固有束上行与T7~10神经节段相联系。因此,支配胆道系统的神经节段完全重叠在支配第二组穴位的神经节段范围之内。这说明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两组穴位之所以在治疗胆系疾病中被广泛使用,是因为都具有一定的神经解剖及生理学基础。
(2)针灸治疗偏头痛的144篇文献中,涉及11条经脉、68个穴位。支配头面部血管平滑肌的交感神经均来自T1~5节段。临近部位的穴位(风池、太阳、率谷、百会、头维、阿是)分布着来自C1~4节段的躯体神经和/或来自T1~5的交感神经。另外一组为远隔部位的穴位(合谷、太冲、外关、阳陵泉),但其中位于上肢的合谷、外关分布着来自C5~T1节段的躯体神经,与头面部血管之间也具有密切的解剖生理学联系;而太冲、阳陵泉则分布着 来自L4~S3节段的躯体神经,与头面部血管之间分别处于相距较远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二者之间似乎没有密切的解剖生理学联系。其实,传入到L4~S3节段的躯体感觉神经信号可以通过脊髓固有束上行对T2~10节段神经的功能产生影响。
(3)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的83 篇文献中,涉及了12条经脉、73个穴位。乳腺部位分
布着来自T1~5节段的交感神经,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穴位中,有8个穴位(膻中、乳根、屋翳、肝俞、期门、合谷、肩井、天宗)分布在上部胸髓节段支配区或与之相近的节段区内,故奠定了用胸髓节段支配区的穴位治疗乳腺疾病的生理学基础。这与处在相同或相近神经节段支配区内的腧穴有类同调节作用的理论相吻合。而足三里、太冲则对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况且,传入到L4~S3节段的躯体感觉神经信号可以通过脊髓固有束上行对T2~10节段神经的功能产生影响。
(4)针灸治疗颈椎病的725篇文献中,涉及多达14条经脉、213个穴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均集中分布在C1~8和T1神经节段支配区内,而颈肩部的软组织主要接受来自C1~8节段的神经支配,即针刺治疗颈椎病的常用穴位均分布在与颈肩部的软组织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
(5)针灸治疗便秘的240篇文献中,涉及13条经脉、72个穴位。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以任脉和胃经为主,并且其中的9个穴位的神经支配与T8~L4神经段密切相关,而胃主要接受T6~T10节段的神经支配,结肠主要接受 T11~L2节段的神经支配,即针灸治疗便秘的常用穴位多数分布在与支配胃肠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
(6)针灸治疗肠梗阻的92篇文献中,涉及10条经脉、45个穴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使用频次居前 10 位的穴位集中分布在T9~S2支配区内,而这一区域与肠梗阻的发生部位具有密切的解剖生理学联系,正是上述联系奠定了这些穴位治疗肠梗阻的生物学基础。
(7)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58篇文献中,涉及12条经脉、52个穴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使用频次较高的这10个穴位均集中分布在T5~S1神经节段支配区内,而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变部位接受来自胸髓下端、腰骶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正是这些常用穴位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变部位之间的神经节段联系奠定了其治疗本病的生理学基础。
……
……
针灸疗效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临床经验的积累;二是指导理论的创新。临床经验的积累既包括自己临床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他人临床经验的传承和学习。临床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个医生诊疗水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经验积累过程伴随着临床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但经验往往有其片面性、复杂性,我们需要从繁纷复杂的经验中寻求规律,这一过程就是理论升华、理论发展的形式之一。比如取穴组方规律问题,我们曾对针灸疗法的几十种适宜病种的取穴组方规律进行过循证研究,研究结果令人振奋,虽然一种疾病的针灸治疗往往涉及数条乃至十余条经脉上的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穴位,粗看上去混乱、不易掌握,其实这些纷繁复杂的经验背后隐含着一定的规律性,如:
(1)针灸治疗胆系疾病的118篇文献中,涉及13条正经、61个穴位。而胆道系统接受来自T7~10节段的交感神经的支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中有两组,一组穴位(临近部位的穴位)胆俞、期门、日月、肝俞、中脘等均分布在T2~10神经节段区;另一组(远隔部位的穴位)阳陵泉、胆囊、太冲、足三里等分布在L2~S3节段区,但这一组穴位(阳陵泉、胆囊、太冲、足三里)都有着较为一致的节段神经支配,并通过脊髓固有束上行与T7~10神经节段相联系。因此,支配胆道系统的神经节段完全重叠在支配第二组穴位的神经节段范围之内。这说明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两组穴位之所以在治疗胆系疾病中被广泛使用,是因为都具有一定的神经解剖及生理学基础。
(2)针灸治疗偏头痛的144篇文献中,涉及11条经脉、68个穴位。支配头面部血管平滑肌的交感神经均来自T1~5节段。临近部位的穴位(风池、太阳、率谷、百会、头维、阿是)分布着来自C1~4节段的躯体神经和/或来自T1~5的交感神经。另外一组为远隔部位的穴位(合谷、太冲、外关、阳陵泉),但其中位于上肢的合谷、外关分布着来自C5~T1节段的躯体神经,与头面部血管之间也具有密切的解剖生理学联系;而太冲、阳陵泉则分布着 来自L4~S3节段的躯体神经,与头面部血管之间分别处于相距较远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二者之间似乎没有密切的解剖生理学联系。其实,传入到L4~S3节段的躯体感觉神经信号可以通过脊髓固有束上行对T2~10节段神经的功能产生影响。
(3)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的83 篇文献中,涉及了12条经脉、73个穴位。乳腺部位分
布着来自T1~5节段的交感神经,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穴位中,有8个穴位(膻中、乳根、屋翳、肝俞、期门、合谷、肩井、天宗)分布在上部胸髓节段支配区或与之相近的节段区内,故奠定了用胸髓节段支配区的穴位治疗乳腺疾病的生理学基础。这与处在相同或相近神经节段支配区内的腧穴有类同调节作用的理论相吻合。而足三里、太冲则对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况且,传入到L4~S3节段的躯体感觉神经信号可以通过脊髓固有束上行对T2~10节段神经的功能产生影响。
(4)针灸治疗颈椎病的725篇文献中,涉及多达14条经脉、213个穴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均集中分布在C1~8和T1神经节段支配区内,而颈肩部的软组织主要接受来自C1~8节段的神经支配,即针刺治疗颈椎病的常用穴位均分布在与颈肩部的软组织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
(5)针灸治疗便秘的240篇文献中,涉及13条经脉、72个穴位。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以任脉和胃经为主,并且其中的9个穴位的神经支配与T8~L4神经段密切相关,而胃主要接受T6~T10节段的神经支配,结肠主要接受 T11~L2节段的神经支配,即针灸治疗便秘的常用穴位多数分布在与支配胃肠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
(6)针灸治疗肠梗阻的92篇文献中,涉及10条经脉、45个穴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使用频次居前 10 位的穴位集中分布在T9~S2支配区内,而这一区域与肠梗阻的发生部位具有密切的解剖生理学联系,正是上述联系奠定了这些穴位治疗肠梗阻的生物学基础。
(7)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58篇文献中,涉及12条经脉、52个穴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使用频次较高的这10个穴位均集中分布在T5~S1神经节段支配区内,而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变部位接受来自胸髓下端、腰骶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正是这些常用穴位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变部位之间的神经节段联系奠定了其治疗本病的生理学基础。
……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