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865162
解密历代战争,一切尽在“全档案系列”!
围魏救赵、减灶诱敌、避实就虚、后发制人,这些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法究竟是怎样的呢?田单、孙膑、韩信、张良,这些古代的著名谋士或者将领有着哪些令人称道的经历呢?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这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究竟是如何铸就的?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军起义、瓦岗军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不同时代的农民起义之间有着怎样的相似和不同,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炎黄和蚩尤曾进行过怎样的激烈对决?西楚霸王项羽如何一步步走向了乌江自刎的结局?八王之乱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窝里斗”,其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所有这些疑问,你都能从此书中得到答案。
先秦战争:诸侯争霸匡九和
秦汉战争:楚汉争霸汉胜出
魏晋南北朝战争:政治割据祸连绵
隋唐五代战争:藩镇割据乱盛世
宋辽夏金元战争:中原王朝处下风
明清战争:内乱外患亦不休
《历代战争全档案》是近期推出的“全档案”系列丛书的一本。本书以时间为线索,精心遴选了中国古代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若干战例,并配有大量图片,从多个角度呈现战争的全过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解读历史、解读战争的渠道。
先秦时期战争:诸侯争霸匡九合
阪泉之战:中华民族大统一
涿鹿之战:氏族部落大融合
鸣条之战:夏朝灭亡商朝兴
牧野之战:周坐八百年天下
长勺之战:一鼓作气败齐军
泓水之战:宋楚争霸宋国败
城濮之战:诱敌深入成典范
鄢陵之战:晋楚主力大会战
桂陵之战:诱敌就范擒庞涓
马陵之战:诱魏回援解韩危
阏与之战:奔袭作战败秦军
长平之战:加速秦朝定天下
赵破匈奴之战:步兵大胜骑兵团
秦汉时期战争:楚汉争霸汉胜出
陈胜吴广起义:农民抗暴自此起
巨鹿之战:秦王朝名存实亡
彭城之战:楚汉争霸揭序幕
井径之战 :背水列阵灭赵国
潍水之战:刘邦战略大反攻
成皋之战:决定汉楚兴亡战
垓下之战:汉坐四百年江山
广武、晋阳之战:皇帝亲征显天威
汉平七国之乱:削藩政策成果丰
西汉、匈奴漠北战役:单于胆破落荒逃
新汉昆阳之战:王莽新朝失人心
班超败月氏帝国之战:巩固西域的主权
黄巾军起义:东汉政权实已亡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政治割据祸连绵
兖州之战:曹操收编黄巾军
官渡之战:曹操称雄霸北方
赤壁之战:魏蜀吴三国鼎立
夷陵之战:吴蜀联盟重修好
八王之乱:权力斗争祸天下
凉州之战:战法兵器巧结合
祖逖北伐之战:闻鸡起舞复失地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败前秦
刘裕北伐:名将终究登大统
沙苑之战:东魏西魏各一方
玉璧之战:高欢苦战终郁死
隋灭陈之战:陈亡隋兴安国邦
隋唐五代时期战争:藩镇割据乱盛世
瓦岗农民起义:隋朝终灰飞烟灭
浅水原之战: 大唐开国战
虎牢之战:秦王勇破王窦军
唐平萧铣之战:江河作战平江南
碛口之战:平定漠南东突厥
怛罗斯之战:东西霸主大交锋
睢阳之战:固守城池挫敌军
嘉山之战:郭李大败史思明
奉天、灵台之战:吐蕃军惨败而归
蔡州之战:淮西叛军终被摧
唐末黄巢起义:祸延大唐半江山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战争:中原王朝处下风
宋辽澶州之战:战败辽国得重利
顺昌之战:城市防御成典范
郾城之战:岳家军大显神威
陈家岛海战:金主统兵负南宋
赛约河之战:东欧尽归蒙古人
鄂州之战:南宋摆脱亡国险
崖山海战:宋灭元统自此始
元末红巾军起义:不破黄龙誓不休
鄱阳湖水域战:朱陈水上争天下
明清时期战争:内乱外患亦不休
靖难之役:叔侄皇位争夺战
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亲征只为边境宁
明京师保卫战:粉身碎骨浑不怕
台州之战:荡平倭患九连捷
明朝援朝战争:援助之手向邻邦
贵阳之战:贵阳受围终解除
宁远之战:矛与盾正面较量
明末农民起义:杰出领袖建奇功
郑成功收回台湾:宝岛重回母亲怀
浑河之战:努尔哈赤终获胜
雅克萨之战:沙俄被拒国门外
清征达瓦齐之战:精骑突袭得大胜
平定大小和卓:清代疆域臻于盛
靖难之役:叔侄皇位争夺战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指明朝建文年间,明太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一次内战。战役以朱棣军队攻占京师南京,朱棣登上帝位告终,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为何起兵反叛?南军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的呢?
燕王朱棣起兵
朱元璋登基之后,为了确保朱氏王朝能够持久地统治下去,一方面竭力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另一方面又分封诸王,设法加强皇室自身的力量。经过考虑,他把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以及一个重孙全部封为藩王,分别驻扎在全国的各个战略要地抑或腹地。受封的诸王,全都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地位非常高。
按照朱元璋的安排,每一个藩王都有军事指挥权,而其中的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位边王,因承担着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护卫尤其众多。其中,又尤以拥兵十万的燕王朱棣为强盛。
藩王势力的膨胀和崛起,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日益明显。一些大臣提醒朱元璋,封藩不慎,很可能让大明重蹈“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的覆辙,但朱元璋却坚持自己“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的想法,不为所动。
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朱元璋去世,太孙朱允炆继承帝位,是为惠帝。惠帝即位后,立即发布太祖遗诏,命令各诸王留在自己的封地,不要来京。随后,惠帝开始与齐泰、黄子澄等人商议削藩的计划。
在削藩的顺序上,齐泰建议应先削实力强的燕王,认为把难啃的骨头拿下,剩下的就好办了。但黄子澄却一口否决了这个建议,在他看来,燕王虽然势力极盛,但有功而无过,倘若一上来就拿他开刀,等于自己给削藩扣上一顶不仁不义的帽子,因此万万使不得,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以此获得民众和舆论的支持。
终,惠帝接受了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从有问题的亲王开始削藩。从1398年到1399年,惠帝先后削周王、齐王、湘王、代王等亲王。随着削藩的日益展开和深化,藩王和朝廷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而燕王势力与朝廷的直接对话也日益逼近。
燕王朱棣眼见一位接着一位的藩王被削,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也会被削,便开始暗中备战。为了争取时间,朱棣先是装病后又装疯,不料被朝廷发现。朱棣一不做二不休,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并于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靖难之役宣告爆发。
南军势众不占优,燕王直捣应天府
七月初四,朱棣攻占北平九门,随即控制北平城。随后,通州主动归附朱棣;之后,燕军又先后攻破蓟州、居庸关、怀来等地,归附者非常多。到七月底,燕军已基本占领北平周边,兵力也得到了明显扩张。
扫平北平的外围,意味着朱棣已排除了后顾之忧,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朝廷的问罪之师。朝廷一边,由于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大肆杀戮,朝廷里基本上已经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任命年近古稀的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十三万士兵讨伐燕军。
当年八月,南军抵达河北滹沱河一代。朱棣乘南军不备,力挫南军的先头部队,接着又在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朱允炆得知耿炳文出师不利,改任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为大将军,率领五十万大军,继续讨伐朱棣。
李景隆没有将才,不懂兵法,而且妄自尊大。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定让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前往援助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而且还撤除了卢沟桥的守兵,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如果打过来,你们只需要坚守即可,不要出战。”
结果不出所料,李景隆果然中计,直趋北平城下,而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随后,李景隆数次攻城,但均未成功。而朱棣则攻破大宁,并于当年十一月带着一批精兵返回北平,直逼李景隆率领的南军。南军内外受敌,根本抵挡不住,李景隆连夜逃往德州。
1400年的四月,李景隆再次率领六十万南军讨伐朱棣,朱棣随即命令张玉、朱能等率十万燕军迎战于白沟河。依靠兵力上的优势,南军一度占据主动,但因指挥不力,一直没能扩大战果,反倒是燕军抓住了机会,力挫南军主将,李景隆再次退往德州。
这一次,燕军紧追不舍,李景隆见势,又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继续率领燕军穷追不舍。终,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之下,济南才得以保住。
之后,燕军和南军不断交手,互有胜负,南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始终无法拿下朱棣,燕军虽然士气旺盛,但一时也很难找到突破口,彻底掌控战局。
就在朱棣不胜苦恼的时候,有人献计乘应天府空虚而无备,奇袭必能取胜。朱棣思考过后,采纳了这一计策,率军越过山东,直捣应天府。
1402年正月,燕军绕过济南,向南挺进,而直到燕军过了徐州,山东的军队才意识到大事不妙,慌忙南下追截燕军。当年四月,燕军与南军大战于齐眉山,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而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建文帝接受了一些大臣的建议,将一部分军队调回了南京,结果导致前线兵力明显削弱,燕军趁势猛攻,越战越勇,一路打到了长江边上。
建文帝见京城岌岌可危,随即提出要议和,但遭到朱棣拒绝。当年六月十三日,燕军进抵金陵的金川门,李景隆和谷王开门迎降朱棣。紧接着,朱棣进入京城,宣告即皇帝之位,是为明成祖。至此,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告终,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靖难之役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皇位而展开的战争。经此一役,燕王朱棣成为明朝的统治者,随后诛杀异己,大封功臣,并先后实行削藩、迁都北京、割让大宁等措施,明显改变了明朝的发展格局,影响深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