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2219643
序 / 仇保兴
章 理论:内涵与思辨
乡愁的时空阐释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陆邵明
中国百年乡愁流变(1912—2014) / 陆邵明
乡恋:传统文化的美学空间 / 高小康
乡愁意象三要素:家·校·街 / 陆邵明
乡愁的空间道德与地方道德评价 / 周尚意 许伟麟 成志芬
让“记忆场所”留住我们的“乡愁”(三则)
/ 陆邵明
记忆场所的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陆邵明 张晗 余晓蔚
拯救记忆场所 建构文化认同 / 陆邵明
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 / 陆邵明
第二章 方法:挖掘与诠释
场所叙事:文化转向视野下的美丽家园塑造 /陆邵明
日常生活记忆场所的发现 / 再发现——以“路上观察”为取径 /潘博成
记忆空间表达研究——以北京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 / 周尚意
成志芬 夏侯明健
旅游化进程中什刹海历史街区的记忆与空间 /汪芳 林诗婷 夏雨纯
探寻黄浦江畔的城市记忆密码 / 陆邵明
传统信仰场所的空间叙事——以潮州古城为例
/ 何韶颖 杨爽 汤众
社区记忆场所的分类与优化——以鼓浪屿为例
/ 李渊 叶宇
城镇化进程中乡土记忆与村落公共空间建构探讨——以广西壮族村落为例 /庞娟
舒银燕
城市空间生产及其对主体记忆的影响 /杨庆峰
第三章 实践:传承与活化
江南水乡城镇的风貌特征、价值与保护实践 /
邵甬 胡力骏 张乐
城市更新中空间流的记忆重塑——以上海四川北路城市更新为例 /杨滔
白雪 刘扬
文化引领视野下的乡村活化探索——以东阳市六石横塘村为例 / 郭卫宏
王新宇 李闻文
旧城改造中离散记忆场所的关联耦合策略探究——以海盐县武原镇护城河为例 / 陆邵明
马成
乡村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探索——以合肥大姚路为例 / 卜令峰
标志性历史文化地区的小城镇改造更新研究——以色达佛学院地区为例 / 曾鹏
朱柳慧 柴彦昊 杨骁
历者叙述视野下的街道记忆活化——以成都方池街与小南街为例 /姜都
结语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参考文献索引
后记
三十年来,中国快速大规模的建设一方面推进了中国城乡现代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也带来史无前例的“乡愁”危机:城乡建筑洋化、西化,缺乏地域特色,千镇一面。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记忆并非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日常的人居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乡愁记忆的主体是大众,涉及家家户户,及其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迁居,因此乡愁记忆有其大众性。乡愁记忆是丰富多样的,由于所处地域文化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家的依恋感也不尽相同。从空间范围看,乡愁记忆的文化区域性十分明显;从时间范畴看,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可能有着共同的乡愁记忆;这种多样性和丰富性导致乡愁记忆的复杂性。此外,乡愁记忆往往基于过去的日常生活交往产生的,与以往衣食住行的习惯性行为有关,与生活中碎片化的人、物、事、场密切关联。
乡愁记忆的这种大众性、多样性和日常性映射了城镇结构的社会性、文化性和经济性,如何运用乡愁记忆引领城镇建设的特色性、唤起社会的凝聚力、构建文化精神的认同感,是学者与建设者需要共同探索的问题。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活化好维系地方情感的乡愁记忆,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种共识。当然,中国的城镇化不同于美国、欧洲或者拉美模式,有其自身的背景与规律。西方的理论可以借鉴,但是没有一种西方理论可以照搬与复制,这就需要学者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理论与道路。
陆邵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三年多来针对日常群体的城乡“记忆场所”进行多维度的讨论,从乡愁记忆概念的厘清、理论的构建、机制的解析等开展了多层次的研究与交流,充分运用了跨学科、跨层级的研究方法,开展了一年一度的空间文化与科学论坛、乡愁记忆设计工作坊、示范项目等系列活动,为资政、启民、育人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创新成果。课题将乡愁记忆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城镇化建设当中去。
本书甄选了课题组的部分研究成果以及前三届“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论坛”的部分交流论文,从本质内涵、挖掘诠释到传承实践三个层面对“建设有乡愁记忆的城镇化路径”进行了具体探索,讲述日常生活中管理者、学者、设计师等不同角色的“中国故事”,探索拯救记忆场所、维系地方特色、建构情感纽带的不同模式,来探寻中国小城镇特色塑造的新理论、新实践、新境界。期望该书能为国内学者、设计师与政府管理者研究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样本,从而助力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梦。
仇保兴
国务院参事
2017年12月1日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