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6827640
《正能力十书》套装是撷取古人经典著作的智慧精华,加以翻译,附以古今中外案例,予以评述,在轻松的阅读中掌握成功的密钥。
打开该书,您会轻轻松松地丰富国学知识,提升内在管理气质;
合上该书,您会感受到古人伟大的管理智慧,人生经验,犹如醍醐灌顶般通彻明亮。
战人的这一份敏锐与担当。
决断决定行动的方向。在你综观全局,果断决断的那一刻,你的人生便已经注定。两智相争勇者胜,成大事者之所以为成大事者,乃在于他决断时
的智慧与胆识,。
胆识卷
/
001
能言卷 第二 /
023
敏悟卷 第三 /
049
备患卷 第四 /
073
拯危卷 第五 /
099
应变卷 第六 /
117
防诈卷 第七 /
141
剖疑卷 第八 /
163
制胜卷 第九 /
185
纾祸卷 第十 /
213
德胜卷 第十一 /
237
胆识卷
原文
任天下事,皆胆也;其济,则智也。知水溺,故不陷;知火灼,故不犯。
其不入不犯,其无胆也,智也。若自信入水必不陷,入火必不灼,何惮而不入耶?
(《智囊全集》)
译文
要处理天下的事情,都需要胆量;而要把事情办好,就需要智慧了。知道水会将人溺死,所以不会让自己陷入其中;知道火会灼人,所以不会犯让火灼伤自己的错误。这样躲避溺水和烧灼,不是没有胆量,而是一种智慧。如果自信下水不会被淹死,靠近火不会被灼伤,又有什么好害怕而不去做呢?
解读
胆量也可以称为一个人的勇气,属于人先天的一种性格特征。而胆识与胆量的区别就在一个“识”字,它是一种见识,需要后天的历练和培养,是在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和经验基础上累积起来的一种智慧。
在遭遇险境和难题的时候,只有认清形势,经过反复的剖析,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去克服困难并达成目标,这样才算得上是一个有胆识的人。“有胆无识乃为勇,有识无胆谓之怯”,有胆量的人如果没有智慧,那只是匹夫之勇,不足以成大事,而如果只有见识而没有胆量,做事情一样会停滞不前。
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必定有过人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勇气,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到达成功的终点。否则,当好的机会到来时,你也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它溜走。
案例
诸葛亮空城计大败司马懿
胆识对于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有的时候胆识的缺乏可能让你和胜利失之交臂,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也并不少见。
三国时期蜀国的“定海神针”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仙,他难免也会有失误的时候,在街亭一战中,由于其任用马谡使得战略要地失守,于是他挥泪斩了马谡。而此时,魏司马懿趁机来到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当时情况非常危急,整个西城基本上没有武将,全是文官坐镇,而守护此地的军队五千人中有一半前去运送粮草了,仅剩下的一半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与对方的大军匹敌。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保持了他一贯的冷静风格,他对手下人说:“大家切莫惊慌,我自有妙计可退敌兵。”
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传令下去让所有的人都把旌旗收了起来,士兵们全都不要出来,并且要求他们不要出声,否则斩无赦。紧接着他叫人把整座城的几个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墙上找了
20
个士兵装扮成百姓的样子旁若无人地扫地。诸葛亮本人就一个人坐在正门的城墙上安然处之,弹奏着一首古曲。司马懿这个人生性多疑,他看到西城中的布置以后,暗自疑惑,他命令自己的军队前后军颠倒,由进攻状变成了撤退状,准备撤军。
司马懿的二儿子司马昭很聪明,他向自己的父亲说:“是不是诸葛亮此处并无军队,所以专门故布疑阵,做这么个样子来给我们看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以谨慎著称,从来没有冒过险,现在他敢打开城门,一定是故意想引我进去啊!”于是他就率领着各路兵马撤退了。
诸葛亮的手下都很佩服他,问道:“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军,也是一代名将,今日率领了魏国的大部分精兵来到此地,没想到见到丞相您就率兵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诸葛亮说:“古人就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为对方领兵的大将是司马懿,我才敢使用这空城之计,若是司马昭或者是曹操率兵前来的话,我可就不敢这样了!”
正是因为诸葛亮非常了解司马懿的性格,知道他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断然不会出兵,所以才大胆使用了相应计策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反观司马懿的一生,用兵谨慎是其主要的风格,可是在这次西城一战中,如若他能够在自己的胆识上稍多一成,想来蜀国早就成为魏国的囊中之物了。
所以说,人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一定要有胆识,因为它可能会给你带来成功。
原文
时寇准在澶渊,掷骰饮酒鼾睡,真宗恃之以安。内外得人,故虏不为害。当有事之日,须得如此静镇。(《智囊全集》)
译文
当时寇准在西边的澶州城楼上,掷骰子鼾睡饮酒作乐,真宗仗着他才有安全感。寇准与在东京的王旦,两人配合得如此密切,真宗对内对外能任用人才,所以不会造成祸害。面临急事的时候,必须要如此镇静。
解读
寇准抗辽在历史上很有名。面对强敌辽军的大举进攻,作为文官的寇准不但身先士卒,亲临前线,而且力排众议,动员皇帝亲征。为了安抚皇上,在探子的窥视下,他安然地在城楼上与士兵玩乐、鼾睡,表现得胸有成竹,终于使得将士一心,取得了胜利。
面对岌岌可危的战况,在孤掌难鸣之际,寇准懂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皇帝以大局为重;在战火一线之际,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拯救国家于危亡之间;他在城楼上安之若素,为皇帝树立了必胜的信心,他真可谓是勇于担当、敢于冒险、胆识过人。在人生道路上,风险许多时候是躲避不了的,有时候是躲避了小风险又会酿成大风险。蹩脚的决策者遇到风险是胆战心惊,想方设法绕开去,终又躲避不开。而优秀的决策者却不会低头,他们只是把困难当成一笔财富,一块迈向成功的垫脚石。从困难中奋起,这才是生活的真谛,也才会成为生活的宠儿。
案例
李时珍创作《本草纲目》
古人有句话叫“男儿当自强”,这句话说出了男儿的本性,《易经》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道出了身为一个男人,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就要自强不息。同样作为一个男人,如果你不能克服困难,那你想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就比较困难了。
李时珍是我国明朝时期的人,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出身于医学世家,他父亲的医术就很高明,给穷苦人家的老百姓看病的时候还经常不收诊费,但是,我国当时的教育是人们学习了文化知识就要参加科举考试,像行医是为当时的士人所瞧不起的,所以李时珍的父亲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儿子走自己的老路。可是,李时珍的心里却并不这么认为,他暗地里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医者以为人治病,悬壶济世。
李时珍在
22
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人看病了,他一面给人看病,一面还研究药材、药物。在为人看病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很多旧的药物典籍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于是他下定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以方便医者。
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全国各地那些盛产药材的名山,他不但观察草药的生长还经常亲口品尝那些奇奇怪怪的药材,判断其药性和药效。有的时候为了研究药物性能,他甚至几天都不下山,饿了就吃些随身携带的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就这样,李时珍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成千上百的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经过几年的走访研究,李时珍再次回到老家。他花了整整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包罗万象的新药物书,这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这部书一共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材,每一种都配有插图,可谓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现在该书已经被翻译成好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
李时珍冲破家长的阻挠,不畏艰险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告诉我们,做每件事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只要你下了决心,那就努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标,李时珍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用尽一生的心血。和他相比,你再看看现在面临的困难,那还算是困难吗?
原文
人到是非紧要处,辄依阿徇人,只为恋恋一官故。若死且不避,何有一官!毋论所持者正,即其气已吞群小而有余矣。蔺之渑池,樊之鸿门,皆是以气胜之。
译文
人到了对与错的紧要关头,如果还阿谀奉承,多半是为了贪恋官职,如果连死都不怕,何况只是一个官位呢?不要说他们所持的理由充足,光是他们那股不惧死的气势,就足以震慑那群小人了。渑池之会中的蔺相如、鸿门宴中的樊哙,都是这样以气势取胜的。
解读
在贪婪残暴的权贵面前,如果一味地曲意逢迎,有所顾忌,只会让他们的气焰更加嚣张。如果能够置生死于不顾,慷慨陈词,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临危不惧的气势对那些小人本身就是一种震慑。
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的胆识要在我们的性格上体现出一种“硬度”,在气节上要表现为一种“刚劲”,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不要轻易向困难妥协和屈服。
真的君子,都有叱咤风云的勇气和临雷霆而不变色的风范。奸人本来就心中有鬼,如果在奸人面前一身正气,自然就可能会震慑奸人保全自己,这就是邪不压正的道理。
案例
一身正气文天祥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英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却如此,在面对贪婪残暴的时候,我们应当有一种气节,应当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
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和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不但身材魁梧,而且相貌堂堂,小时候看到学宫中祭祀的欧阳修、杨邦义和胡铨等人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忠”字就十分钦佩那些人,他放出豪言壮语:“要是自己的谥号得不到一个忠字,那就不配称为真正的男子汉。”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的文天祥
20
岁的时候就考取了进士,在集英殿的应答中面对当时宋理宗在位期间的种种政事,他在没有打草稿的情况下就一气呵成了一篇长达万字之多
的文章,主考官王应麟看到后欣喜若狂,上书皇上说:“这篇文章以古为鉴,赤胆忠心,皇上能得到如此之人才真是可喜可贺的事啊!”为此,皇帝亲自判定了文天祥为名。
文天祥为人正直,从不肯向奸佞之徒低头。1259
年,蒙古的军队入侵南宋,宦官董宋臣居然出主意说迁都可以免受军事之苦,但是没有谁敢说这个主意的错误,只有文天祥上书请求斩了董宋臣,以统一人心,皇上没有采纳文天祥的意见,文天祥自请回乡。后来他又被征召入朝,但是一直都和董宋臣、贾似道等奸佞之徒做斗争,从没向他们有过一丝妥协。
后来,蒙古人的铁骑还是踏进了南宋的土地上,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文天祥先是进京勤王,他把自己家的财产都作为了军饷,而后在东南一带苦战多年。相传现在福建南平的“文山城墙”就是当年文天祥的正直感动了上天,所以神仙下凡来帮他建筑成功的。但是,依靠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回天无术的,历史不可改变,元朝后战胜了南宋,而文天祥也在战争中被俘
当时,众人将文天祥押解至元朝大将军张弘范处,张弘范以宾客之礼招待他,多次劝降未果。在此期间文天祥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过零丁洋》,其中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还被我们传唱。
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文天祥就是“一身正气”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正义凛然,以一死保全了自己的气节,难怪后人称之为“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也应该有文天祥这样的气节,只有这样才能流芳百世啊!
原文
若无此等胆决,强横小人,何所不至?
(《智囊全集》)
译文
世上如果没有这些有胆量、能果断的官员,强势蛮横的小人有什么会做不出来的呢!
解读
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破釜沉舟,是官员对付小人的常用手法。两智相争勇者胜,成大事者之所以为成大事,乃在于他决断时的智慧与胆识,能够排除错误之见。正确的判断是成大事者一个需要经常训练的素养。强势蛮横的小人怕的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不能果毅行事,小人必将变得猖狂而无法制服。
人们在生活中处理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有的人做事情总是怕做错或做不好而表现得不够主动,也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或者过度依赖他人的看法,这样的人一辈子很难做出一番成就。
人们处理事情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事情分析清楚后果断做出决定,不要犹豫,也不要瞻前顾后,积极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要害怕失败。假如我们能在关键时刻充分发挥自己的智能和胆识,做出正确的决断,将是非常有必要的。
案例
该出手时就出手
世事总是变幻莫测、繁复纷杂的,所以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应当保持清醒,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决断,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宋朝人吕公弼当年采用比较宽松的政策治理成都,很多人都嘲笑他,说他没有威严,处事不够果断。有一次一名小兵犯了刑法,本来应该处以杖责的刑罚,可是这个人却撒泼耍赖说道:“我宁可被斩首也不愿意被杖责。”吕公弼见他这样说就回答他道:“杖责你是按照国家的法律而来的,斩首你是你自己情愿的。”于是他下令先杖责此人以显示国法威严,然后再斩其首以满足
此人的愿望。从此以后,成都城内再也没有人敢嘲笑吕公弼软弱了。
无独有偶,同样是宋朝人的张咏在崇阳做官的时候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
有一次,他看到一名官员从保存朝廷物资的府库中走出来,发现这个官员的鬓发的下边居然卡了一枚钱币,他审问此人以后,此人承认钱币是从府库中带出来的,张咏就要依照律例将这名官员施以鞭打的刑罚,官员很生气,说道:“有什么了不起的啊,才一枚钱币就要鞭打我。我想着你也就敢打打我撒气,断然不能杀了我吧!”张咏提笔写道:“若果一天拿一枚钱币,一千天就是拿一千枚钱币,如此累积起来,滴水也能穿石,绳索都可以锯断木料了。”
写完以后,他亲自拿着剑就走下台阶,亲手斩掉了那名官员。紧接着,张咏走到府衙内进行了自我弹劾,陈述了自己的罪状,这件事情长时期以来都为崇阳百姓津津乐道。
后来张咏迁任到了益州做知府,有一名小吏出言不逊,冒犯了张咏,张咏就命人给他戴上刑具,小吏忍耐不住自己的怒气,居然大叫道:“你现在给我戴上刑具倒是容易,可是你想让我摘下刑具那就难了!”张咏笑道:“我怎么就看不出要你摘下刑具的难处呢?”话音刚落,张咏就提剑砍下刚刚戴上刑具的小吏的头,在场的其他官员都为之一惊。
上述吕公弼、张咏两人在国家的刑法面前毫不徇私,既保存了国法的公正公平,又当机立断震慑了相似案件,实在是有谋有断,颇有胆识啊!
原文
生于下贱,何曾读书知礼义,而临变不乱,处分绰如,世之自命读书知理义者,吾不知有此手段乎否也?
(《智囊全集》)
译文
出身贫穷,身份卑微,从来没读过圣贤书,更不知道礼法和道义,但是她们却能在危难面前处变不惊,从容计划。世界上那些自认为饱读诗书、知礼明义的人,我实在是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有这份能耐。
解读
历史上很多妇人,如徐氏、申屠氏、邹仆妻等,她们都是丈夫遭人陷害后,能为夫报仇的人。徐氏在外联合丈夫昔日的部将,在内与众女婢合力,里应外合终于制服妫览,为丈夫报仇;申屠氏处境虽然比较困难,但她小心谨慎,周密部署自己的复仇计划,从不轻易显露出来;邹仆的妻子亲眼见到盗匪们夺取丈夫性命,但她却能做到不动声色,一面在心中盘算如何复仇,一面美言诳骗盗匪,当天便用计擒灭了盗匪。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不高,也没有读过什么圣贤书,对于礼法和道义更是不知道,但在危难面前,她们不仅能处变不惊,更是充分运用自己的机智和灵敏来脱离困境,不能不说她们是大智大勇、胆识过人。
弱小者只要拿出胆识,巧施谋略,再强的人物也不是对手。所以,不要认为自己弱就放弃抗争,就妥协求存,在危机面前,我们更需要拿出胆识,沉着应对,就不会被强权压垮。
案例
邹仆妻为夫报仇
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她们中的大多数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更别说在危机面前可以自救了,但是事无,历史上有一些在危急中镇定自若的女性,她们为我们的历史画上了美妙的一笔。
五代后梁末年的时候,天下大乱,但是襄州掌管军事事务的大臣邹景温被朝廷调往徐州地区,依然掌管军务。他的家仆里边有一个人从小习武,有一些拳脚功夫,所以在邹大人走马上任以后就和妻子两个人骑驴去寻邹大人。
途中必须经过一片水泽之地,当时那个仆人居然大声喊道:“我听说此处居住着很多绿林好汉,难道就没有一个有胆量出来和我一较高下的吗?”话音刚落,只见旁边的草丛中就跃出了彪形大汉五六人,几个人分工合作很快将那个仆人团团围住,这时一名盗匪出其不意,从家仆身后蹿出,一把抱住了他并且侥幸将其击倒在地,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名盗贼已经手握一把短刀,一下子结束了那家仆的性命。这位仆人刚刚丢掉性命,却听到旁边仆人妻子的声音,众人转头望过去,只见此女既不惊恐害怕,也无悲戚伤心之色,她娇声道:“多谢各位大侠为我这弱女子报仇雪恨,实在是痛快啊!”几名盗贼面面相觑,该女子接着说道:
“我本是良家女子,是被这个男人强迫才嫁给他的,今日在此得遇几位壮士,想来这就是老天保佑我吧!”
几名盗匪听了那女子的话,就没有难为她,还带着她一直往南走去,走了大约五十里路,来到了亳州城边上一个叫作达孤庄的村落,走得累了众人准备休息,只见那女子向村中走去,盗贼们都以为这个女子要去村里乞讨食物,就任她去了。不想,该女子走到村子里边见了村长,声泪俱下将自己丈夫惨死的情况告诉了对方。村长赶紧召来附近守卫巡逻的士兵,出其不意地将这些盗匪包围并捕获了。后,这位女子为自己的丈夫报仇雪恨后返回了襄州,青灯古佛,了此一生。
这位邹姓仆人的妻子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没有悲形于色,她掩盖着内心的悲伤,在关键时刻想到了好的说辞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又瞅准时机找到援兵为自己的丈夫报了仇。虽然历史上没有留下她的名字,但是她沉着冷静的面对危难的故事却为后世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原文
智生识,识生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智囊全集》)
译文
有了智慧才会对事物有一定的识别能力,有了识别能力才会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在应该当机立断的时候如果拖拖拉拉,反而会因此遭受祸乱。
解读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自古成大事的人除了足智多谋外,还在于他们行事果断,在关键时刻能当机立断,善于抓住时机并毫不犹豫地采取措施和行动。如果遇事犹犹豫豫,畏首畏尾,结果只会坐失良机,终一事无成。
很多时候,成功的人并不是秀的人,而是会抓住机会表现自己的人。因为成功与生命的价值取决于瞬间的决断力,生活的机遇也常常偏爱挑战人的这一份敏锐与担当。
决断决定行动的方向。在你综观全局,果断决断的那一刻,你的人生便已经注定。两智相争勇者胜,成大事者之所以为成大事者,乃在于他决断时的智慧与胆识,能够排除错误之见。因为没有正确的判断,就会面临更多的失败和危急关头。在失败和危急关头保持冷静是很重要的。有人面对危难,狂躁发怒;成大事者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理智地应对危局。在平常状况下,大部分人都能控制自己,也能做正确的决定。但是,一旦事态紧急,他们就自乱脚步,而无法把持自己。
所以,面对人生,我们既要有当机立断的决心,也要有永不后悔的气魄。看准了,想好了,就要当机立断,立即行动,然后坦然面对各种可能。
案例
多谋少断的袁绍
“智生识,识生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句话早出自《史记》,是用春申君的故事来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不但要有见识、有谋略,更要有处理和决断事情的能力,如果该果断的时候没有决断,那么自己将反受其害。虽然春申君在战国时期就给我们上了这样一课,但是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类似的故事。三国时期的袁绍就是有名的“多谋少断”,当时围绕在他身边的谋士很多,战将也数不胜数,可是却兵败曹操,这主要是因为他的个性造成的。当有什么事情出现的时候,袁绍身边的谋士就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为其分析局势,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可惜袁绍本人缺乏决断的能力,所以在这种时候就会优柔寡断,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好。
白马之战中,袁绍的手下跟他说有一个红脸长胡子使大刀的将军杀了己方阵营中的大将颜良,此时其手下的谋士沮授就建议他应当借此机会及时除去刘备。袁绍指着刘备说:“你的二弟杀了我的大将,你一定是同谋啊,我必须要斩了你。”刘备从容回答:“天下长得差不多的人多了,难道所有红脸长胡子的都是我的二弟关羽吗?”袁绍听了刘备的话就马上改变了主意反而怪罪自己的谋士,说沮授进谗言使得自己差点误杀好人。
后来关羽又杀了袁绍的大将文丑,袁绍的手下郭图、审配就说:“现在又是关羽杀了咱们的大将啦,刘备是故意装作不知道的。”袁绍又一次大怒准备斩掉刘备。此时,刘备再次辩解说:“曹操一向都忌惮我,现在知道我在你这里,故意让关羽杀了你的两个大将,为的是激怒你借你之手除掉我啊,你要杀了我可就中了曹操的奸计啦!希望大人你好好思索一下!”袁绍一听觉得刘备说得很有道理就又一次原谅了刘备。
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袁绍两次对待刘备如出一辙,当真是出尔反尔、多谋少断啊!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多谋少断那么他在有很多选择的情况下就不会产生正确的判断了,尤其是对领导者来说,这应该就是他的致命弱点。的确是这样,如果作为领导的自己总是犹豫不决,任何时候都不坚定信念,那么他如何让手下和自己共同奋斗呢?
原文
任天下事,皆胆也;其济,则智也。知水溺,故不陷;知火灼,故不犯。
其不入不犯,其无胆也,智也。若自信入水必不陷,入火必不灼,何惮而不
入耶?(《智囊全集》)
译文
要处理天下的事情 ,都需要胆量 ;而要把事情办好 ,就需要智慧了 。
知道水会将人溺死 ,所以不会让自己陷入其中 ;知道火会灼人 ,所以不会
犯让火灼伤自己的错误 。这样躲避溺水和烧灼 ,不是没有胆量 ,而是一种
智慧 。如果自信下水不会被淹死 ,靠近火不会被灼伤 ,又有什么好害怕而
不去做呢?
解读
胆量也可以称为一个人的勇气,属于人先天的一种性格特征。而胆识与
胆量的区别就在一个“识”字,它是一种见识,需要后天的历练和培养,是
在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和经验基础上累积起来的一种智慧。
在遭遇险境和难题的时候 ,只有认清形势 ,经过反复的剖析 ,以无比
的勇气和决心去克服困难并达成目标 ,这样才算得上是一个有胆识的人 。 “有胆无识乃为勇 ,有识无胆谓之怯 ”,有胆量的人如果没有智慧 ,那只是
匹夫之勇 ,不足以成大事 ,而如果只有见识而没有胆量 ,做事情一样会停
滞不前。
002
胆识卷 ?? 第一
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必定有过人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勇气,只有这样,
他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到达成功的终点。否则,当好的机会到
来时,你也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它溜走。
案例
诸葛亮空城计大败司马懿
胆识对于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有的时候胆识的缺乏可能让你和胜利失
之交臂,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也并不少见。
三国时期蜀国的“定海神针”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仙,他难免也会有失误
的时候,在街亭一战中,由于其任用马谡使得战略要地失守,于是他挥泪斩
了马谡。而此时,魏司马懿趁机来到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当时情况非常危急,
整个西城基本上没有武将,全是文官坐镇,而守护此地的军队五千人中有一
半前去运送粮草了,仅剩下的一半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与对方的大军匹敌。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保持了他一贯的冷静风格,他对手下人说:“大家切莫
惊慌,我自有妙计可退敌兵。”
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传令下去让所有的人都把旌旗收了起来,
士兵们全都不要出来,并且要求他们不要出声,否则斩无赦。紧接着他叫人
把整座城的几个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墙上找了 20 个士兵装扮成百姓的样子
旁若无人地扫地。诸葛亮本人就一个人坐在正门的城墙上安然处之,弹奏着
一首古曲。司马懿这个人生性多疑,他看到西城中的布置以后,暗自疑惑,
他命令自己的军队前后军颠倒,由进攻状变成了撤退状,准备撤军。
司马懿的二儿子司马昭很聪明,他向自己的父亲说:“是不是诸葛亮此处
并无军队,所以专门故布疑阵,做这么个样子来给我们看呢?”司马懿说: “诸葛亮一生以谨慎著称,从来没有冒过险,现在他敢打开城门,一定是故意
想引我进去啊!”于是他就率领着各路兵马撤退了。
诸葛亮的手下都很佩服他,问道:“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军,也是一代名
将,今日率领了魏国的大部分精兵来到此地,没想到见到丞相您就率兵离去
了,这是为什么呢?”诸葛亮说:“古人就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因为
对方领兵的大将是司马懿,我才敢使用这空城之计,若是司马昭或者是曹操
率兵前来的话,我可就不敢这样了!”
003
策略人生定成败
正是 因为诸葛 亮非常 了解司 马懿的 性格 ,知道 他在没 有十足把 握的情
况下断然不会出兵 ,所以才大胆使用了相应计策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反
观司马懿的一生 ,用兵谨慎是其主要的风格 ,可是在这次西城一战中 ,
如若他 能够在自己 的胆识上 稍多一成 ,想 来蜀国早就 成为魏国 的囊中之
物了。
所以说,人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一定要有胆识,因为它可能会给你带来
成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