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05317
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广平先生跨越30年的流行音乐笔记,穿越时空、直抵内心的生命交响。
作为流行音乐笔记,本书虽着眼于剖析流行音乐和娱乐业、唱片业的现象,但更趋向于散文,是对一个我们自以为熟悉其实陌生的行业的较为全面的书写,是管中窥豹的大众读物。
作为捧红李春波、甘萍、李进、伊扬、廖百威、张萌萌、火风、孙萌、张莹等歌手的“造星”能手,李广平有相当丰富的流行音乐“造星”运作经验,故本书适合流行音乐从业者、创作者、欣赏者阅读与参考。
作为《你在他乡还好吗》《潮湿的心》《相信远方》《101个祝福》等金曲的歌词作者,李广平的歌词创作注重现代人和都市人的独特心理感受,直抵内心。
《抵达内心的歌谣》是著名音乐制作人李广平跨越30年的流行音乐笔记。作者积30年流行音乐创作、制作经验,用异常绵密而细致的叙述,优雅而严谨的书写风格,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的发生与成长、发展与成就的一个切面;作者用散文的抒情笔调回忆他的青春岁月,用细致谨严的笔法详细的剖析作为行业的流行音乐和中国唱片工业及娱乐业的种种现象,是对一个我们自以为熟悉其实陌生的行业的较为全面的书写。
他丰厚的音乐素养与积淀,大量的游历与采风,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深入理解了民族音乐的精、气、神,以及流行音乐的广博与厚重的特质。于是,在歌曲欣赏音乐聆赏方面,通过他的倾情文字,使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刘欢、王洛宾、梁弘志、罗大佑、周华健、汪峰、李春波、吴虹飞、吉克曲布、黄琦雯、周笔畅、瓦其依合、容中尔甲、洪启、邓伟标等音乐人的音乐往事。
第一辑 聆听生命
002 / 李春波现象——序李春波专辑《岁月》
011 / 刘欢的意义
019 / 媒体人转身歌唱——我听张阿牧《在上空》与蒋明《罔极寺》
024 / 好歌都去哪里了——回听2013年的中国原创歌曲
030 / 心怀忧戚 叹息歌吟——我听新疆音乐专辑《没有天空的都市》
036 / 从混沌到透彻——我听吉杰专辑《自深深处》
042 / 如何用音乐战胜抑郁症的困扰——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为例
046 / 你我“永隔一江水”——我们和王洛宾先生的距离
051 / 中国风、致敬经典与超越流行——我听周华健《江湖》
058 / 大智若愚陈小奇
第二辑 抵达内心
064 / 保持愤怒与寻找信仰——我听汪峰专辑《生无所求》
069 / 受伤的灵魂与相爱的渴望——我听吴虹飞《再不相爱就老了》
073 / 困境与突围:用音乐向电影致敬——我听黄琦雯专辑《Music & Movie》
077 / “畅”响自我的心声——我听周笔畅专辑《i鱼光镜》
082 / 山风一样自由的歌声——我听瓦其依合专辑《黑鹰之梦》
087 / 追寻藏民族的心灵之歌——我听容中尔甲专辑《牧人之歌》
091 / 温润如玉的歌唱——我听杨钰莹专辑《遇江南》
096 / 致敬与超越——我听毛宁专辑《十二种毛宁》
100 / 抵达内心的歌谣——我听何力唱片《65亿分之1的诗与歌》
105 / 马条:篝火温暖 真情流淌
第三辑 心跳歌唱
110 / 最初与最后的心跳——我听洪启专辑
122 / 在声音的世界里听爱情飞舞——邓伟标作品《倾国倾城》
133 / 新世纪粤曲:后工业化时代的民族流行音乐
139 / 她在丛中笑——何莹与邓伟标联手推出原创古筝演奏发烧唱片《莹莹花语》
152 / 温柔而慈悲的生命之歌——我听陈小霞《哈雷妈妈》
155 / 有根的音乐 在远方歌唱——陈辉权和他创作的歌曲
162 / 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好童年——我听《开天辟地》专辑
166 / 光在何方:中国民谣的新路向——我听徐丽专辑《微光徐徐》
170 / 为电子音乐注入人文内核——我听陈伟伦作品专辑《夜之色》
174 / 美丽中国的美丽声音——以徐千雅《听我》为例兼谈民歌的现代化
181 / 透视歌坛“神曲”
189 / 在诗与歌的海洋里畅游——序刘川郁音乐诗集专辑《歌的诗》
第四辑 往事如歌
194 / 青春往事与流行启蒙——聆听台湾校园民歌及其他
204 / 穿越生命的歌声——聆听罗大佑及其他
222 / 寻找南方的声音——广东原创流行音乐20年20个关键词
269 / 父亲母亲在远方安息——纪念我的父亲母亲
278 / 山鹰组合:飞翔中的歌唱
286 / 歌唱,在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处——聆听李泰祥先生及其他
293 / 至高无上的爱与歌唱——怀念惠特尼·休斯顿
300 / 青山遮不住 歌从香江来——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粤语歌》兼记我的粤语歌情结
310 / 词家有道 道法内心——我读《词家有道:香港16词人访谈录》
316 / 那些用文字与音乐拔河的人——我读《我,作词家——陈乐融与14位词人的创意叛逆》
321 / 孩子为什么要学点音乐——在一个音乐培训机构的演讲
324 / 在爱中成长
333 / 你一直是我的骄傲——写给女儿李思琳的大学毕业典礼
自序:一首歌能唱多久
一
1987年,我在海南岛写下自己的第一首歌词,那是为了我的大学毕业而写的一批诗歌里面的一首。我在这个阳光灿烂的美丽海岛上孕育了我最初的音乐文学梦想,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的文字;感谢海南酷烈的阳光、清爽的海风和常常不请自来的暴雨,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清新与清醒,那些最初的感动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里。
1988年,我获得了第一个来自写歌词的奖励,让我感觉到另外一种文字的魅力:和音乐结合的方块字产生的力度与美感,让我流连其间,一写就写了30年,无怨无悔。
因为歌曲,我收获了无数人的友情与鼓励,听到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亲历了一些曲折离奇的生命场景,也结交了许多心灵相通热爱生命与音乐的好朋友。我常常感叹:一首歌曲的力量有时候往往超出我的想象,她有时会产生巨大的回响,成为某个人心灵裂变的引爆点和精神救赎的起点。所以,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和敬畏,尽管我写的歌曲也许永远达不到这个标准,但我心向往之,愿意把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1993年到1994年间,我在广州的《新舞台》报上开设了一个听歌的专栏,写下了这本书里面最早的一批文章。有趣的是,我在这张报纸的一个给歌迷朋友发表听歌故事的版面上,读到过好几篇歌友们写作的听《你在他乡还好吗》歌曲后的感情故事,他们的故事,常常把我都看得感动不已!我觉得他们的故事比我写的歌词更美丽凄婉、更惊世骇俗、更天长地久;这些简单的朴素的文字,我经常翻看,成为我珍藏的美好的生命密码;因歌结缘的朋友,我感谢你们!
2006年的北京,我因为朋友钮海津的邀请,在他主编的《中国财富故事》杂志开设一个关于“流行音乐与财富故事”的专栏,再次写下一批反思唱片工业的文字,这就是本书中的一些文章的来由,谢谢津哥,让我整理自己的思绪,回顾了20年来的一些缤纷往事,有点骄傲,有点惭愧,让我心存感恩的同时,回首生命历程。但这批文章因为大多涉及唱片体系的反思与批评,所以很多并没有收入进来。感谢《北京日报》的编辑李静,她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和新锐的剧作家,她邀请我在《北京日报》偶尔写作一些歌曲评论文章,这构成了本书一部分文字的由来,在此深深感谢她的宽容和编辑修改文章的卓越之处。
二
罗大佑说,歌是语言的花朵。我热爱一切美好的文字,常常为中国方块字所产生的美妙意境着迷:在那些热爱写诗的大学中文系岁月和音乐学院工作的平淡日子里,文字带给我的快感至今难忘。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岁月,90年代则是中国原创流行音乐的烽火年代,我很庆幸,都赶上了。我也是中国内地唱片业草创时期的见证人和亲历者,对这些青春岁月的故事,我珍藏在心里,常常在他乡午夜梦醒的时候,涌上心头,让我再次回味感慨;那些融化在歌曲里面的花朵般的词句,给我温暖的抚慰和问候,这些穿越我生命的歌声,带着各自的体温、口音、气息和情感,温润了我的记忆,让我继续打起精神,投入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歌词写作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心灵栖息地;评论歌曲是我释放生命感受的一种休憩方式。我很感激命运的安排,让我与自己喜欢的工作纠缠至今。填写歌词、录音监制、撰写文案、聆听歌曲、欣赏演唱会、推广宣传,在这些看来属于商业化运作的过程中,其实依然可以而且应当注入浓郁的人文情怀的,所以,我尽可能地调动自己所有的身体感官去体会人间的人情冷暖、感受俗世人生,然后力图用自己的语言与音乐完美结合,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与人性的理解和关怀。我希望自己的歌词来自内心深处,有心灵的重量,有精神的质量,在感动自己的同时,感动所有听歌的人,让一首歌曲唱得更为久远!
我不知道,《你在他乡还好吗》等歌曲有没有达到这个高度;《101个祝福》这类歌曲有没有温暖一些人的胸怀?被过度诠释了的《潮湿的心》也许失去了最初的创作的亲切和慈悲的感受,因为太多人演唱,而变得凄惨不堪。但是,我创作歌曲的本意,都是存有深切的同情心的,因为我知道,流行音乐永远是平民的视角,为平凡人群中的大多数,唱出他们的苦乐哀愁,唱出他们的欢喜忧伤,当然,也唱出他们的尊严与爱。
三
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有两个人不得不说。一个是林贤治先生,一个是陈小奇先生;前者是我文学上的老师,后者是我职业生涯里面的贵人。林贤治先生也许不会承认我这个学生,但林老师的文字是我所珍爱的,我每次和他聊天都有开阔眼界、醍醐灌顶的感觉:我觉得他的文字,无论是随笔、诗歌、散文、论文,都是坦荡而诗意充沛的,热烈而又宁静的,高贵而又平民的,热血盈胸而又沉着理性的,所以他后来写出轰动全国思想学术界的《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五四之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鲁迅的最后十年》等旷世奇文,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我觉得,把和他聊天的话记下来,就是一篇篇感人的文章!他是我认为中国最优秀的思想者之一,他研究的视域,早就超越了文学评论的范畴,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也是少有的异数。他的对生命的紧迫感、责任感、问题意识、颠覆性的思考方式,实在值得我用一生来学习。陈小奇先生的儒雅的人格风范,对中国流行音乐独特的切入方式,对中国古典诗词精准的诠释与运用,都对我的职业生涯和歌词写作有过重要的影响,本书有不少章节就是我分析他的歌曲的部分,在这里就不多写了。
在此,我深深感谢两位老师给我的教诲和帮助,尽管今天的我依然没有什么成就,但你们给我精神上和人生规划上的所有的鼓励和切实的指点,都使我从软弱走向坚强,从空虚走向充实,让我保持清醒、谦逊的头脑和对写作的深深的敬畏。
我小学时的语文老师李雪清老师、邱谓芝老师,谢谢你们让我从小体会到汉字的美丽和智慧!你们对我幼稚的作文的鼓励,我记忆犹新!谢谢我的中学语文老师陈老师和黄老师,你们讲课时的腔调和朗读课文时陶醉的样子时常让我仿佛回到热血沸腾的中学时光!我记得自己把歪诗写满整个黑板时你们欣赏的眼光,也记得我把习作拿给你们看时那些温暖的目光!
我也感谢大学时担任我们当代文学课的赵仕聪教授、邝邦洪教授,是你们为我修改过文章,推荐发表,让我真实体验到文学青年的兴奋、激动与希望。
谢谢我所有音乐上的合作者,没有你们,再好的“鸟”也飞不起来!
四
2000年以后,除了继续我的流行音乐填词与制作工作之外,我还创作了大量旅游歌曲和企业歌曲。在塞北、江南特别是新疆、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区的大量游历和采风,让我深切地亲近自然,并深入理解了民族音乐的精气神和地域文化的广阔与厚重。这不仅开拓了我的精神视野,还让我吸取到了丰厚的音乐资源。在此基础上,我创作了《乡愁大理》《骑上骏马看冰川》《大美和田》《天上草原》等歌曲,这些创作实践,让我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了诗和远方,在平淡的岁月中听到了旷野和远古的呼唤。而赞美诗的创作,则在另外一个向度上审视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关注灵魂的在场与参与,给歌曲注入一些神性的内涵和精神的愉悦。《用爱祈祷》《爱是奇迹》《奇异恩典》等歌曲的出版,在中文歌曲的灵性探索、灵魂教育中,我觉得多少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起码让我关注自己的心灵成长,并给听众以灵魂的激荡与关爱。
最近十年,我花费大量时间写作了很多的乐评文章,我希望我的感悟分析与审美表达,不仅仅道出作者和歌者的幽微心事,也在歌曲欣赏音乐聆赏方面,建立一些普遍的审美规则和路径,让更多的朋友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声,尽可能地丰富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为我们自己的原创音乐喝彩。良苦用心,希望大家理解。
五
我生命中的第一个老师是我的父亲母亲,父亲教给我面对残酷人生时要有刚健坚韧的风骨;我的母亲则教给了我宽容谦卑的生活态度。如今他们都已经在远方沉默不语,但我依然能够时时感受到他们默默微笑的深情,这本书献给他们,愿他们的在天之灵安息!
我生命中最爱的人还有我的妻子和女儿,共同的信仰和音乐,让我们的生命之树绿叶常青,让我们的心灵里面活水长流。
著名的音乐评论家金兆钧和李皖,在不同的地方说了几乎同样的话:你最大的成就,就是你的女儿!我要说的是:是的,你们说得完全正确!
一首歌能唱多久?也许,一辈子,也许,可以唱几代人……
李广平
2017年秋,北京
李广平老师是音乐行业的模范,是涉猎音乐*广、跨文化*广的乐评人之一。他的文章立意恳切,旁征博引,仿佛“榨”出歌者里面的灵魂。他对音乐的动态抱着很大热情,乐于提携后进,从未忘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作家、歌手 吴虹飞
众神时代的回响,流行乐黄金时代的白月光,和时间拔河的音乐人的往事,在广平老师的文字里汇合,成为起起伏伏的乐章。
——作家、音乐评论家 韩松落
广平老师的文字是城市里罕见的泉水,日以继夜,清澈甘冽,是源自对人性的至高赞美,始于治渴,止于同情,心怀敬畏和怜悯,犹如巴赫的音乐。
——词曲作家、歌手、诗人 何力
李广平先生的作品贴心,他的人也贴心。他赞美你、我、他,从不吝啬笔墨,真诚而富有激情。我一直认为,他是中国一位有文化的音乐人。
——词曲作家、民谣诗人 洪启
歌唱,在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处——聆听李泰祥先生及其他
一
30年前一个酷热的夏季,读高中的我从我那穿喇叭裤花衬衣留长发的哥哥手里提着的三洋牌收录机里面,听到了一首改变我一生的歌曲——《橄榄树》。用什么词来形容我听到齐豫演唱的李泰祥老师作曲三毛作词的《橄榄树》这首歌曲的心情呢:空谷足音?振聋发聩?石破天惊?韵味无穷?完美细腻?天衣无缝?雅俗共赏?是的,用完这些字眼,这首歌曲都当之无愧!我后来从事流行歌曲创作与评论工作,与这首歌曲,有着深刻的渊源。
歌曲可以这样写,这样唱,这样所向披靡进入心灵深处,在我,无异于一颗精神原子弹的爆炸,直炸得我头晕目眩,震荡至今。读高中的我,当时既没有任何关于这首歌曲的资讯资料,也不明白台湾歌坛的发展情况,但因着对三毛的点滴了解,感觉到一个歌曲新世代的来临。因为,之前我经过邓丽君、刘文正以及当时台湾校园民歌的启蒙,已经感受到一种全新的流行歌曲审美潮流的到来。《橄榄树》是颠覆之后的第二次颠覆:一种诗意的、文学的、哲学的流行音乐也是可能的;流行歌曲不仅能解放我们的肉体,获得一种狂欢式的释放,也能开启我们的心灵,获得一种心灵的感悟与审美的体验。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演唱的人,前着我们把他们叫作“歌手”,后者像齐豫、李泰祥、罗大佑这样的人,我们把他们称为“歌者”!
二
李泰祥其实是一个古典的、学院的、书斋的人。他以一个优秀小提琴手的身份跃入歌坛,一出手就成为经典,这不是一个偶然。作为台湾省立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和指挥的他,介入流行音乐的创作,实在是出于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是一种文化抱负的体现。君不见他在《橄榄树》唱片专辑的前言中,写下长达千字的文章:《走入群众,将文学带进生活——寻求自己的歌》。在这篇重要的“音乐宣言”式的文字中,他表达了对烂俗的、娇声作态的、抄袭模仿的“东洋调子”与“西洋流行歌”的激愤的批评姿态与拒绝态度,旗帜鲜明地表达“音乐家不能再老是躲在象牙塔里,音乐家也要为社会付出爱心和关切,为社会服务,写出大家的歌,写出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歌,写出以我们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感情,又不落俗套的大众歌曲。”“写出有风格,能表现我们现在大众生活里最动人、精致的感情,写出大众的欢乐、悲哀和对时代的感觉,并融合文学,透过大众歌曲的形式,带给群众,走进生活。”这些话语,现在读来,对我们这些热爱流行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人来说,依旧是振聋发聩的、大有启迪的话语。
李泰祥身体力行,与台湾优秀的文学家余光中、三毛、诗人罗青、蓉子、罗门、郑愁予、痖弦、向阳等人合作,将华语流行音乐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橄榄树》因此诞生!《橄榄树》经由齐豫那既柔美得如泣如诉舒展温润又有震撼人心的内在力度的歌喉演绎出来,立刻风靡华人世界,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这首歌曲的“流浪异乡”的意象和寻找梦中家园的自由精神,一下子成为两岸大学生和城市知识分子的文化流行风向标,数十年不衰减。我记得,当时许多作家以《橄榄树》为标本,写作了大量的散文、评论文章,流行歌曲似乎从来没有如此的礼遇。那么,李泰祥先生又是怎么看待这首歌曲的呢?“这首歌就是因为有自由自在的精神,才被大家认同。……我自己经常被传统束缚,生活上有许多框架,总觉得处处碍手碍脚,一心希望能自由自在地写与创作。《橄榄树》所代表的,就是我个人对个人生命完整的自由与追求完美的理想之寄托,可以打开胸襟,不再拘泥某些传统……这些都是我真正有感而发的。”自由精神、理想之梦,加上齐豫波西米亚的浪漫形象与情怀,都是这首歌曲成功的内在核心元素。
从音乐形式上来看,李泰祥也是大胆把学院派的许多音乐元素,运用到《橄榄树》专辑中来:他动用30多人的管弦乐编曲伴奏,严谨成熟的音乐理念与高超的作曲技巧,加上录制上的精益求精,都是台湾乐坛空前的创造,与当时吉他弹唱为主的校园民歌相成鲜明之对照;现代诗与音乐的结合,更从文化的意义上给《橄榄树》专辑以“力上加力”功力加持,从而在“古典”与现代、流行与经典、雅与俗、精英与大众之间找到了一条堪称阳光大道的路子,成就一批经典歌曲。
从作曲角度去听李泰祥,可谓处处充满惊喜:他常常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峰回路转,然而与歌词的“咬合度”又是如此贴切;他的音符落在你的意料之外,却又美得如此惊心动魄如此韵味悠长;他的曲式,常常与一般的流行歌曲不同,与你印象中的“艺术歌曲”却也迥然有别,可谓是“艺术的流行”或称“流行的艺术”歌曲。用诗人罗青的话说:“我与李泰祥合作《星》《答案》等抒情短歌,希望在简洁的现代白话中,表达出平凡的暗示及巨大的张力,以期与文言文式的句法抗衡,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现代感与节奏感。”现在看来听来,李泰祥完全完成了这个预定的审美目标。
三
在一个安静的夜里,我把《永远的未央歌——民歌30演唱会》安静地看完,想到了四个字:生、老、病、死。生:是指现代中文流行歌曲的发生与发展,她生机勃勃的青春期与成长,那些年轻的生命与渐渐苍老的容颜;老:参演人员全部40岁以上,偶尔几个没有到40岁的,也是民歌的孩子与热爱者;病:回头看我们今天的歌坛,真是有病:没有真诚、没有感情、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恋,没有生死相许的期盼,也没有清风朗月的清新;死:一代流行音乐大师梁弘志、马兆骏、黄大城、薛岳都已经去天堂歌唱!当我看到李泰祥大师泪眼婆娑颤颤巍巍站起来向全场观众挥手致意的时候,真是情难自禁,泪雨纷飞。听《走在雨中》,也是听一次流一次热泪!从此后我不敢再看民歌30嘉年华会演唱会,真的是《永远的未央歌》啊!
我在微博上得知李泰祥老师罹患帕金森症以及甲状腺肿瘤等重症,日前在台湾地区花莲慈济医院完成第二次更换电池手术。但由于手术费用和后续维持的开支颇为庞大,其友人不得不透过FaceBook求助,希望能以募集善款的方式,为李泰祥筹措治疗及未来生活的费用。看到这条消息后,我毫不犹豫就决定:用小型演唱会的形式,为李泰祥老师募集部分医疗费用,能够募捐到多少就募捐多少,关键是通过这次活动,向李泰祥老师致敬,用音乐人查慎的说法,为我们的青春付出我们自己的音乐版税,为我们美好的青春音乐“买单”!
在微博上,我每天都看到网友深情的留言和评论,这些热爱李泰祥老师的朋友,不仅仅把他们的爱表达出来,许多人还慷慨解囊,捐出自己的“青春版税”。我想,李泰祥老师在民歌30演唱会上饱含的泪水,也照样流进了我们的心里!李老师今天的苦难处境,虽然是唱片工业版税制度不完善的遗毒,但也恰恰提醒我们:如何尊重音乐人的泣血创作,如何保障一个优秀文化人的创作力与生命力,都是值得我们关心的话题与问题。因为,李泰祥老师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所以,我在微博呼吁:有能力的朋友,请支持李老师!为了我们梦中永远美好的《橄榄树》!
四
让我欣慰的是,这场小型演唱会相当成功:我邀请的五位演唱李泰祥老师作品的女歌手,全部以严谨饱满热情的态度,第一时间答应我的邀请;她们自己下载或制作伴奏音乐、熟记歌词、设计台词与舞台风格、参加排练与对稿;演出现场更是博得满堂喝彩与掌声。
今年,是“红歌”如火如荼弥漫中国的一年,据说有些歌手的出场费已经达到65万元!然而我以为,歌曲打动人的,绝不是颜色,而是它是否唱出了人性深处幽微隐蔽的情感之弦与心灵颤音;旋律的起伏是否合上了你这时的心跳,那或华美典雅或平白如水的歌词是否道出了你的心曲,这才是感人的关键所在!65万出场费的红歌,比不上我在壹空间听歌手柏文演唱李泰祥老师的作品《你是我所有的回忆》,这首极其难唱的歌曲,在柏文的演绎下重新焕发生命力:那苍凉与凄美的意境,那干净与醇美厚实的嗓音,都让现场观众陶醉不已。美,美在无价,美在生命的强悍!
沈婕,一个来自厦门在北京工作的公司白领,用一个闽南人的深情厚谊,把《走在雨中》演唱得丝丝入扣感情充沛,她唱出了走在鼓浪屿隧道里面青春的美妙回忆,她唱出了一个20世纪70年代生人的感激与敬虔;爱新觉罗·启笛,一个漂泊海外多年的游子,把《欢颜》这首李老师的经典之作唱得回肠荡气悠扬大气,现场立刻肃穆起来;大四女生杜娟担纲演唱《答案》,这是一首只有两句话作为歌词的高难度作品,但当“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样的拥挤呢,地上的人们为何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在音乐厅回荡的时候,我发现年轻的歌者已经把这首内涵丰厚元气淋漓的歌曲把握得相当完美。齐豫的衣钵,在大陆找到了传人!
当然,我们《永远的橄榄树——向李泰祥老师致敬》怎么会少了《橄榄树》这首人人心中的经典歌曲呢?这次,我把这首歌交给来自云南的优秀歌者张继心演唱。我很欣慰地听到:她唱出了这首歌曲站在古典与现代交融时刻的梦幻与激情,也唱出了一代人心中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与梦想追寻。当张继心版的《小河淌水》和着节奏布鲁斯的伴奏在音乐厅回响的时候,我知道,《橄榄树》已经汇入时间的长河,在你和我的心中,继续唱响;歌唱,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递,在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处!
“为什么流浪?为什么流浪远方?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祝福李泰祥老师早日康复!祝福一代人的青春与梦想依旧温暖、迷人!
2011年5月26日,星期四,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