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34180
★17位写作大师诚意分享,34本阅读作品提升技巧,教你如何写好故事!
与张悦然、李欧梵、许荣哲、郭玉洁、路内、张典婉等17位写作大师切磋写作技巧,精挑细选34本相关阅读作品,让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会写故事的人!
★别具一格的故事写作指南,“人物故事 技巧剖析 推荐作品”的内容模式让写作变得饶有趣味!
畅销书作家张悦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她为何开始写作?台湾“讲故事大师”许荣哲能在3分钟内讲出好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窍门?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对于写作有着怎样的热忱?通过人物访谈的方式,对写作技巧进行深度剖析,你会发现,写作其实非常有意思。
★“界面·正午”负责人谢丁、《单读》杂志主编吴琦、非虚构作家关军、作家许佳等圈内人士联袂推荐。
“写作者的故事,几乎都是逆旅,与时代、时间进行着几乎不可能的反方向的努力。”“中国也该有《巴黎评论·作家访谈》这样的高级的作家访谈,它对写作者的营养价值怎么评估都不过分。”
专业人士的高度赞赏,对本书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写作者说:他们如何写好故事》是一本别具一格的故事写作指南,通过人物访谈的形式,与17位写作大师当面畅聊,分享他们多年以来的创作经验,采用“人物故事 技巧剖析 推荐作品”的内容架构让写作变得有趣而简单。
权威作家:张悦然、李欧梵、许荣哲、路内资深记者:郭玉洁、赵涵漠、张卓、何瑫自媒体红人:傅踢踢、杜强、鲸书、王天挺游弋的写作者:张典婉、覃里雯、陈楠、米亚、钱佳楠本书总结了文学大师们的写作心得,探寻写作故事的真谛,刷新你的写作思维,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会写故事的高手!
媒体手艺人
◎ 郭玉洁:在上海租了个没有网络的小房子专门写作
◎ 赵涵漠:行业里的老师傅都走了, 难道年轻人就不表达了吗?
◎ 张卓:每一次写稿都是生命的增肥运动
◎ 何瑫:被焦虑感笼罩是写作者的宿命
年轻写作者的探索
◎ 傅踢踢:在这个激越的言必称梦想的年代里,安心做个码字的手艺人
◎ 杜强:关于太平洋大逃杀你还不了解的事,以及他的写作探索
◎ 鲸书:一个年轻作者,站在人生的风口上
◎ 王天挺:《北京零点后》作者的漂移和回归
虚构世界的写作法
◎ 路内:“少年巴比伦”的中年写作回眸
◎ 张悦然:她在十年后出了本新书,和我们谈了谈写作
◎ 许荣哲:从对岸来的“讲故事”大师
◎ 钱佳楠:写着“平民上海”,她为什么到爱荷华学习创意写作
写作的游弋
◎ 张典婉:后她也变成了一艘渡船
◎ 覃里雯:前半生的“游荡者”,来到离北京7397公里的柏林
◎ 陈楠:写美食专栏,在中西味蕾间游弋
◎ 米亚:在写作中,我为什么关注童年和原生家庭
特别篇
◎ 李欧梵:我写的文章就像是私生子,自生自灭
“张悦然:她在十年后出了本新书,和我们谈了谈写作”
8月初,张悦然结束单向空间驻店计划的 后一场活动,已是下午五点多,她和我移步一旁的咖啡店准备进行这一次专访。
刚才排着长队等待与我面前的这位作家签名的读者们,已经三三两两地离开了。张悦然的神色有点疲累,坐定后,先打开手机着急地回复了几条信息,扫了一眼菜单后,快速地决定为自己点一杯白葡萄酒。
数天之前,张悦然的长篇小说《茧》刚刚出版,距离她上一本长篇小说刚好十年。2000年初登场的一批青春文学作家,十几年后有人健笔依旧,有人悄然沉寂。张悦然仍然是其中
引人瞩目的作家之一。
在《茧》出版、宣传时,媒体纷纷用“暌违十年”这样的字眼来加强这本新书的关注度。伴随着新书宣传,张悦然开始在各大书店、展览频频现身,参与一场又一场的对谈。
我问她,适应这样的宣传节奏吗?
张悦然说,不适应。然后就结束了这段对话。
很多人都认为张悦然的写作之路始于2001年
“新概念作文大赛”,但张悦然自己却不认为那是真正意义上写作的起点。参加第yi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写作者有很多,但是到如今人们还能说得出名字、对其作品有点印象的,屈指可数。
得奖后,张悦然shou先面临的选择是大学专业。在那个时候,她不太清楚是否可以将写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也不太清楚怎样成为一个作家,
后决定去读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计算机系,打算仅仅把写作视为一个爱好。
新加坡是一座特别井然有序的城市,但是这种规矩也让张悦然感到格外乏味。她时常感觉到一种拘束感,对抗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对抗着学校的规定。而这种对抗的方式就是写作。大学期间,张悦然晚上的时间大多用来写作,有时写到天亮,听见鸟的叫声。
2003年到2006年,张悦然一共出版了六本作品,并在2006年凭借300万版税登上了“第yi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她意识到,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已然是她职业选择中一条明确的道路。
从新加坡毕业回国后,张悦然在北京正式开始了她的作家生活,”真正过上了所谓的自由生活”,没有太多生活压力,也没有编辑追着她写稿,自己决定自己要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成为怎样的人。外部的环境或者他人很少再对她施以影响。
但没过多久,“作家”身份带来的焦虑感开始蔓延。职业作家这个工作是没有上班和下班的界限的,有时作家很容易陷入某种功利性的创作焦虑中,比如说在判定今天一天过得是否有效时,会想着今天一定要写出来一个东西才行,今天一定要有所产出才行。
张悦然也曾进入一种几乎停滞的写作状态。她发现自己之前所有的对抗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有一个对抗的对象,比如说学校一成不变的规矩,比如说不喜欢的专业。而当自己再也没有任何直接对抗的对象时,竟也一同失去了以往文字表达的张力和内在力量。
2006年,《誓鸟》出版。许多书评人将其视作张悦然的转型之作,纷纷表示期待看到她的下一部长篇作品。但其实那时,张悦然已经开始觉得自己即将进入某种固定的“流水线”,忙碌,但是无力。
“生活不能整天是节目、通告、透支的表达,”张悦然说,“我觉得作为创作者,一定要警惕的是,你可能脱离了真实的生活。”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面,张悦然决定放缓作品出版的节奏,尝试更多她所理解的可以贴近生活本身的事,比如2008年创办《鲤》系列文学主题书,比如2012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开设短篇小说鉴赏等课程。
由于父亲是老师的缘故,家人其实很希望张悦然能够成为老师,甚至在听说她决定去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开心程度,高于听说她新出版了一本书。“他们在乎的是,你有一份稳妥的工作了。”
张悦然身上有一股天然的叛逆劲,从来不是一个遵循父母意见的人。但那时,她开始觉得成为一名老师,是自己能够接受并且胜任的工作。刚好三十岁那一年,她接受了任教的机会,并将此视为自己和父母之间一种心照不宣的认同,像是用行为默认了父母的期许,“这是你们的希望,好吧,这其实也是我的希望”。
在被问到觉得目前生活中
大的困境是什么时,张悦然思忖了片刻,回答道:“我在想,我怎么从来没有想要离开北京,去别的地方生活呢?”
从大学毕业后,张悦然就没有离开过北京,甚至连去别的城市定居的念头都不曾有过。她经常看到北京的媒体人毅然决然地去别的城市,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她对这个问题的反应不敏感呢?
可以和“逃离”搭上关系的经历是在2014年,张悦然在《茧》的写作上遇到一个难关,去云南生活了三个月。她在那里没有熟悉的朋友,生活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每天在客栈阳台上写作,写完了出去走一圈,买一个法棍面包或者在外面用餐。白天她会固定去一家人少的咖啡馆,看着店里的姑娘做菜肴和各种点心。
虽然在云南写的文字全都没出现在
终版的《茧》当中,但张悦然感觉自己离生活更近了一步,“我学会了做很多菜”。
在单向空间的分享会上,张悦然说以前会排斥参加太多活动,现在的心态平和了,觉得自己也可以从每次活动中学到很多,“我们不应该对生活攥起拳头,充满抗拒的心理”。
结束采访之后,我看着张悦然匆匆走向电梯口,忽然意识到,如果我在北京街头与她擦身而过,或许并不会像我之前一直想象的那样笃定,以为自己可以认出这位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的80后作家。
虽然她为无法融入真实的生活而感到忧虑,但当一个作家走进了人群,也就无可避免地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三明治:大学毕业之后,你就成了一名备受关注的职业作家,那段时间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张悦然:我在北京生活,非常自由。很多人去上班,他们的公司或者单位会塑造、影响着他们。但是写作不一样,你可以每天待在家里,自己选择读什么样的书,看什么样的电影。所有的东西都是你选择的,是你塑造你自己的过程。一开始的时候,我对这样的生活还是有点措手不及,感到责任重大。那时候开始意识到,以后完全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三明治:在过去没有出版长篇小说的十年里面,你都在做些什么呢?
张悦然:我写了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说。其他时间,就都在写《茧》这本长篇小说。我从来没有停止创作,我只是不想再那么迅速地出版自己的作品了。我希望自己能控制节奏,从容地去写这本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书。
三明治:站在现在的角度,回望过去的时候会觉得是自己放慢了节奏,但身处在这十年中,你并不知道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完成作品,会不会有非常焦虑的时刻?
张悦然:我觉得在写作这件事面前,谁都没有信心,因为这是一个充满着自我否定,充满着挫败感的职业。作为一个严肃的创作者,这种挫败感是无法避免的。过去十年里,挫折肯定有很多,但是主要是来自写作内部。我其实很少去考虑外界如何看待我,读者会不会离开。我只是希望写出一本令自己满意的、少一些遗憾的作品。
三明治:以前读大学的时候,你常常会通宵写作
评论
还没有评论。